02.28 關於張仲景有哪些醫學成就?

RORO93


張仲景(生卒年不詳),漢末醫學家。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鑽研《內經》、《難經》、《胎腫藥錄》等,廣泛收集有效方劑,著《傷寒雜病論》。其書輾(zhǎn)轉流散,經後人多次收集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分論外感熱病與內科雜病。倡“六經分證”和“辯證論治”原則,闡述寒熱、虛實、表裡、陰陽的辯證及汗、吐、下、溫、清、和等治法,總結了漢以前的醫療經驗,對中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獨具慧眼的慧


張仲景主要的醫學成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勤求古訓”,精研經旨,結合臨症的基礎上,張仲景將常見病分成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指各種急性熱病,張仲景這方面的認識和經驗主要被歸攏在《傷寒論》中;內傷泛指各種慢性病、病後虛弱狀態及外感熱病急性期過後等的情況。這方面的論治經驗主要被編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對外感熱病病因、症狀、病理階段等的認識和對一些常見內傷病症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標準等的分析論述成為醫界數千年的不易之論,後世醫家每每視其為準繩,嚴格地加以遵奉。

二、確立了中醫臨床診治原則和體系:辨證論治。如果說《黃帝內經》從理論觀念上為中醫學奠定了基礎,張仲景則以“辨證論治”為中醫臨床診治確立了原則和體系。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診治學的核心和基石,也是重大的特色和優勢。張仲景對外感熱病以“六經”辨證統領之,對內傷雜病則以“臟腑”辨證為綱領。毫不誇張地說,張仲景為中醫臨床診治學的奠基者,內科學的開山祖師。

三、歸納出了急性熱病的發展演變規律。張仲景借用了《內經》的“六經”概念,用以抽象概括外感熱病的六大發展階段。根據此類疾病的不同階段、性質,制定了不同的治療方法。近兩千年的臨床觀察,足以證明張仲景對急性熱病發展規律的認識符合客觀,有極強的指導性。他所揭示的六大階段(六經病)及眾多亞型都能在臨床中找到典型實例,他所錄下的治這些證型之良方,若能準確運用,也都效如桴鼓。

四、創三百餘方劑,為方劑學鼻祖。方藥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方藥配伍的合理與否,直接決定著治療效果。中醫師常因嫻熟掌握了一些良方而得心應手。成熟良方的獲得,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反覆的實踐、修正、提煉。張仲景創造的三百餘首方劑尤如銳利的武器,至今仍然廣泛應用於臨床。現版《中醫方劑學》等教材中,仲景方劑的比例至少佔一半以上,而且在一些藥政藥檢很嚴格的國家裡,仲景的處方是唯一不需專項申報,實驗論證的。此舉說明其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幾無。《傷寒雜病論》關於方劑學的一整套原則和方法,如配伍的君臣佐使,劑量的加減進退,煎煮和服法中的種種要點等,傳承至今。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

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傷寒雜病論》開創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先河,喻嘉言讚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作為中醫學子,《傷寒論》《金匱要略》是必修課,經典中的經典。更是無數中醫人窮極一生研究的內容。


淮揚之楚


張仲景生於公元前150年,死於公元前215年左右,是東漢南陽涅陽人,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人。他是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張仲景主要確立了辯證論治,撰寫《傷寒雜病論》,被後世稱為醫聖。在《傷寒雜病論》裡收錄了大量方劑,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瑰寶。

  被稱為醫聖,在中國醫藥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他的醫學理念和行醫品格值得現在的醫學從業者學習。他在任長沙太守期間開堂坐診,造福當地一方百姓。

  《傷寒雜病論》開創了六經辨證的先河,是後世從醫者的必學經典作品,晉代太醫的《傷寒論》,宋代的《金匱要略》都是根據《傷害雜病論》的一些章節或者原理改編。張仲景除了編寫《傷寒雜病論》之外,還寫了《辯傷寒》《口齒論》等,可以都因為一些歷史原因而不復存在,也是醫學史上的一大憾事。

  張仲景不僅有著極高的醫學能力,還有著突出的醫學品質和素養,他發明的餃耳湯就是心繫貧寒百姓受凍耳之苦,潛心研究出來的,實用性很強。並且張仲景行醫用藥講究極簡,為百姓節約成本。

  張仲景不僅在中國醫藥學史上有著醫聖的稱號,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有著極高的榮譽,在漢代之後,每朝都有專門研究張氏醫學的人,超過了五百家,到了現在,還有張仲景研究學院。他在亞洲地區,特別是日本,朝鮮,東南亞,都有著很高的影響力,是現在中醫楷模,他的精神鼓舞的後世從醫者探索生命的奧秘。

  張仲景是醫聖嗎

  張仲景是一個喜歡給人看病的官老爺,他的大堂不像別的大堂一樣難進,反而初一十五門庭若市。東漢末年的戰亂橫行,疫病橫生,許多百姓生了病之後因為不能及時醫治導致最後病情惡化,只能等死,張仲景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痛心。

  張仲景是世襲的長沙太守,他從小就不喜歡做官,沒有官場老爺的做派。他醫術遠播,但是在封建時代百姓不能輕易地接觸官員,官員也不能隨隨便便的進到百姓家裡去。於是張仲景就在不上班的時候在自己家裡開設診堂,可是這樣人數比較少。醫生醫術的長進和大量的病例是脫不開的,只有不斷接觸病人,看到不同的病情,才能積累自己的經驗。

  後來張仲景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衙門大堂當診所,發佈告示出去,初一十五,太守老爺開大堂為百姓看病,這兩天他不問政事,就只給人看病。這一消息公佈出去之後在長沙乃至全國都引起了轟動。到了初一這天,他就在大堂上端端正正的坐著,百姓一個一個的進來,他細心地問病人的病情,然後給他們開藥。一時之間救人無數,老百姓對他格外擁護,張仲景初一十五坐堂的名聲就這麼傳了出去,人們對他更加欽佩。

  到了後來,這初一十五成了慣例,每逢這天,衙門口聚集了各地來看病的群眾,甚至還有人帶著行李來,人們稱他為“坐堂醫生”,以此來紀念張仲景。



地主家也沒餘糧


說到中醫,大家就會想到古代的神醫,張仲景對大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現在很多的藥店名稱都是張仲景大藥房。由此可以看出這樣的張仲景是多麼大的影響力。古代的中醫有很多,其中也是有很多著名的中醫,像是華佗,扁鵲這些都是非常厲害的神醫,但是這些都是沒有張仲景的影響力大的,說道中醫,第一個大家說的便是張仲景,很多人認為是把他列為了中醫界的當之無愧的古今第一猛人。

為什麼說是張仲景是第一猛人呢?可是他究竟是有什麼厲害的本事呢?這樣子說吧,神農大家都是知道的。不知道也是可以的,總是知道扁鵲的吧?不知道也是沒有關係。華佗總是知道的吧,就是那個給曹操治病的那個。俗話不是說除非華佗在世來形容醫生的高超的醫術嗎?不知道更是沒關係了,因為即使你是知道他們也是不可能給你們開處方治病了。他們是不是很是傳奇呢?但是這都是傳說的,畢竟有的根本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

如果你找中醫看病的話,注意他的言辭,倘若他是不知道張仲景是誰的話,就是不要錢你都不要找他給你看病了,因為他就算是很是厲害你也是不要找他看病,因為他根本是不懂中醫的,即使懂了也是你找他找死的那種情況了。這樣子的形容雖然是比較過分了點,但是這足以證明張仲景在醫術界的影響是多麼的厲害的。說句誇張的話,張仲景在中醫界中的位置是撼動的泰斗地位。

這是跟我們的詩仙李白一樣的,李白只是去廬山轉了一圈回來,就留下了首千古名篇的狀況,大家都是知道的吧。就是不那首:“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如果你去廬山一看的話,情況根本就不是這樣的情況了。對於這樣的話是千鬼連篇的,可是還是有很多人都是非常相信的,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只是說的誇張了點,只是為了形容當時的壯觀的。

下面我們回到我們是正點上,張仲景是很厲害的一個人,他的猛在至今古之大成,張仲景之前是沒有名醫驗方的,其實他就像是八仙過海的那種狀態的,沒有任何的訓練,他是打不了野戰軍的,打不了陣地戰的。張仲景是出生在一個亂世的年代,東漢末年的時候,朝政是不安的,人們起義造反,到處都是兵慌馬亂的。在古代,戰亂往往是與疫病連在一起的,這就叫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真是生靈塗炭,橫屍遍野啊。世亂,然後英雄起,聖人出。

張仲景更是在亂世之中廣泛收集醫方,最後經過了努力終於寫出了《傷寒病雜論》,被後世奉為圭臬,事實上的中醫靈魂。所以至今張仲景的影響這麼大的原因。更是他被大家稱作第一猛人的資本。對於張仲景,至今是對大家的影響是非常的大的,可以說是無人可以取代的。這樣的張仲景你覺得還可以嗎


徽公子


1、《金匱要略方論》 2、《傷寒論》 3、《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傑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張仲景是中醫界的一位奇才,《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奇書,它確立了中醫學重要的理論支柱之一——辨證論治的思想,在中醫學發展過程中,實屬“點睛之筆”。

研究著作

1、《張仲景》 2、《張仲景用方解析》 3、《張仲景醫方精要 金匱篇》 4、《張仲景醫方精要 傷寒篇》 5、《張仲景方劑學》 6、《張仲景藥物學》 7、《張仲景方劑現代臨床應用》 8、《張仲景疾病學》 9、《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 10、《張仲景方方族》 11、《張仲景養生學》


彭彭彭彭彭彭先生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南陽五聖之一。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珂珂愛好歷史


在中醫學幾千年的歷史中,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名醫大家,張仲景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被後世子孫尊稱為“醫聖”,其代表著作《傷寒雜病論》更是作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成為浩瀚醫書中最璀璨的一顆明星。

張仲景(約公元150年--約公元215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現河南省南陽市)人。我國東漢末期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性,使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大概在他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讀了許多書,良好的學識素養,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張仲景的同鄉,漢朝名士何顒,非常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並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

張仲景所處的時代正是動盪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等地,疫情嚴重。但是當時政治黑暗,朝政腐敗,官府衙門不想辦法解救,卻在一味地爭權奪勢,發動戰爭,欺壓百姓,“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曹植的《說疫氣》)就是當時社會狀況最真實的寫照。這也使得張仲景更加下定決心成為一名可以救死扶傷的醫生。

張仲景的宗族中有個名醫叫張伯祖,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為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後來張仲景盡得其傳,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正如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讚歎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但是,雖然張仲景的醫術非常高超,卻仍然抵不過天災人禍。建安年間,中原地區的瘟疫大流行達5次之多,加之社會動盪,政府賑災不力,使得疫病的傳播更加嚴重,張仲景的家族也不能倖免。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後,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張仲景家族的200多人中,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患病死亡,而其中死於傷寒病(傳染性疾病)的就佔到十分之七,可見當時的疫情形勢確實是非常嚴峻。

然而,當時的那些庸醫們,卻沒有心思去鑽研醫術,只知道賺昧心錢,往往和病人相對片刻,便開方抓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以至於療效很差,於病無益。此外,還有一些醫生,雖然師承名醫,醫術精湛,卻不思進取,因循守舊,競相追逐權勢榮耀,不願為窮苦百姓治病。作為一名有良知的醫生,張仲景對當時的醫療以及社會狀況非常的氣憤,也非常希望能改變現狀,拯救苦難的民眾。

於是,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發憤研究醫學,能夠“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雜病論》自序)。經過對前人經驗的採集整理,廣泛吸收當時人們同疾病做鬥爭的豐富經驗,結合個人臨床診治疾病的豐富經驗和心得體會,創造性的著成了《傷寒雜病論》這一部劃時代的醫學鉅著,使得中醫學理論與臨床緊密的結合起來,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

《傷寒雜病論》在後世被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醫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在其成書後近2000年的時間裡,一直指導著中醫學的發展,被公認為是中國醫學方書的鼻祖。書中方劑配伍精煉,主治明確,被後世譽之為“經方” ,如“桂枝湯”、“麻黃湯”、“小青龍湯”、“小柴胡湯”、“半夏厚朴湯”、“大承氣湯”、“白虎湯”、“大黃牡丹湯”、“四逆湯”、“溫經湯”等諸多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

其後歷代有成就的中醫大家,如王叔和、孫思邈、成無己、龐安常、柯韻伯、徐靈胎、方有執、陳修園、喻嘉言、尤在涇、曹穎甫、柯雪帆、劉渡舟、胡希恕、黃煌等,無一不重視該書的學習與研究。從晉朝至今,中外學者整理、註釋、研究、發揮《傷寒論》與《金匱要略》而成書的已超過一千七百餘家,而且還廣泛流傳到海外。從而形成了中醫學術史上甚為輝煌獨特的“傷寒學派”。

後世中醫界逐漸出現的眾多學派,如“溫補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溫病學派”、“扶陽學派”等等,無不是深受張仲景學術思想的影響,在其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直到今天,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各種“經方論壇”的火爆程度,依然讓人無法想象。當今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藥製藥廠,其生產的各類中成藥,“經方”原方就佔到60%以上。

可以說,張仲景及其代表性著作《傷寒雜病論》為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思想精髓哺育了世代中醫,護佑著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在近2000年後的今天,仍然有效的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並肩負著培養一代又一代中醫師的重擔,張仲景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醫聖”。


風雪a夜歸人



大鴿子316


張仲景(150 ~ 219 ),名機,東漢末年醫學家。南陽郡 (今河南南陽)人。青年曾被推舉為孝廉。相傳晚年一度任 長沙太守。主要經歷是從事醫學研究和中醫診斷治療。認為 人體發病原因,是內部器官機能改變,或外邪侵人,或物理 因素,而同天命鬼神毫不相干,體現了樸素的自然觀。

  他還 提出了以“六經”辨傷寒,以臟腑辨雜症的“辨證論治”醫 療原則,確立了理、法、方、藥緊密結合的比較完整的理論 體系。以樸素的辯證觀點看待疾病的發展,認為“六經”病 的任何一個類型都不是一種獨立的病,而是外感熱病整個發 展過程中的某個階段所呈現出的綜合症狀,即“六經之間有 一定的有機聯繫,並且能相互轉變”。

  把臨床症候歸納為陰、 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個綱領。把治病的原則分 為驅邪和扶正兩大方面。還提出“隨症治療”的原則,主張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把嚴格的規律性同必要的靈活 性結合起來。在治療方法上,創立了汗、吐、下、和、溫、 清、補、消八法。

  所著《傷寒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系統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奠定了中醫治 療的基礎,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較大影響。

傷寒雜病論 治療非典與禽流感的中醫藥方 皆出自參考傷寒雜病論 只是改了一兩味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