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被誉千古词帝的李煜,他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该如何理解?

防弹玻璃猫


从个人伤痛,到家国命运再到人类普遍的悲伤,李煜写出了人类伤感的根源。

从文学反映到人类社会的作用来说,悲剧比喜剧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撕裂了给人看,这是非常深刻的哲理。

西方悲剧美学认为: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请读者们注意,悲剧中的主人公所遭受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都是必然要到来的,但是悲剧的主人公仍然要反抗命运,为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争取美好的未来。一边是不可避免的失败,一边是垂死但无谓的挣扎,在二者的矛盾中所产生的张力,就是悲剧性的效果。

这个理论用在李煜身上非常合适。

因为,李煜一生的命运,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

首先,他本来就不应该做皇帝,他也没有意愿没有能力做皇帝。李煜是南唐的帝三代,从小生于深宫,成长于妇人之手,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社会,对五代的风云变幻没有概念,他的心中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美丽的宫娥,幽静的深宫,旖旎的江南美色,艺术世界的纯净,情窦初开的爱情。对当时天下大乱的政治就是,他何曾有过人生的历练。

以李煜天才的文艺家的修养,他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花间派的词人,是一个纯粹的音乐家,一个对自然敏感的画家和书法家,他应该是贾宝玉那样的人儿,天真烂漫,身上有一种令人着迷的艺术家的气息。

第二,皇帝的位置本来根本就轮不到他。他弟兄之间排名靠后,性格柔软与世无争,他根本就不想做什么皇帝。但是他的大哥,杀了叔叔,排挤李煜,最终却在快要登上帝位之时猝死,于是李煜在仓促间被推上帝位,成了无可奈何的南唐的末代皇帝。

第三,当时的政治形势,恰如明朝末期的崇祯皇帝一样,纵然李煜多么努力,总是逃脱不了南唐被宋朝灭亡的悲剧。即使李煜通过努力让南唐多存在几年,最终还是会被宋朝吞并。在李煜看来,也许吴越国的钱镠的选择才是正确的,所以李煜选择投降。所以说,南唐的灭亡实在是必然之事,而李煜不过是命中注定成为亡国之君而已。

李煜曾经反抗过,但也犯过战略性的错误,最终灭国,有他的责任,但更多的是时代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煜的一生,就是一出标准的悲剧: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时,谁能抵抗时代的大潮,当命运逼上门来的时候,又有谁能闭门不出逃过一劫呢?

因此,在灭国之前李煜的词,基本上走的是花间词的路子,眼中看到的和心中荡漾的,全是桃红柳绿莺莺燕燕,全是儿女情长。但是在灭国之后,李煜的词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开始思索人类的命运的问题,他把个人的情感与家国情怀与人类的必然的悲剧性命运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血泪一般沉痛的词作,从此,一个满身文艺烂漫的青年帝王,成了千古词帝,成为词史上最伟大的词人。这也是命运的必然。

一部文学作品能感动人,就在于写出人类的普遍的情感,这叫做文学作品的共情作用,让读者们能从作品的每一个角度都读出自我来,在作品中找到一个自我的存在,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才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力。而李煜写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就是如此。李煜从个人的国破家亡写到了人类对时间的恐惧和无可奈何,从而与读者建立起一座情感上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人类对时间流逝、美好的东西最终都将化为尘土的恐惧与悲伤。《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一片凋零的景色,实际上无一字不在写自己,李煜把景与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个伟大的词人高超绝伦的造景和造情的艺术。

人们总是喜欢鲜花盛开清风徐来的美好,人们总是对落花、夕阳等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东西感到悲伤,人么总是希望月儿长圆爱人长聚,但问题是时间是线性的,是不可逆转的,青春必然变苍颜,欢聚必然会有别离,繁华必然会落寞,这与人世间英雄落寞红颜易老是一样的。

对美好的追求这正是人类的普遍情感,而当美好失去的时候,人们就会有悲剧性的感慨。在违命侯李煜的眼中,春天实在是太残酷了,花儿谢了,美丽的春天很快就过去了,恰如美梦易逝一样,李煜人生的春天已经过去,他迎来了生命的寒冬。最悲伤的是,在这个生命的寒冬中,早上的寒雨,晚上的寒风,在不停地摧打着花儿,事实上,这个花儿就是李煜自己那颗脆弱的灵魂。这一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是如此,林黛玉一直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在这一点上,李煜与林黛玉应该谈一场惊心动魄的恋爱。


下片同样是写景,最为精妙也最为沉痛的是最后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终于认识到,人生愁恨实难免,没有人能逃脱。但李煜把滔滔江水与人生的愁恨联系起来,从江水自然东流不可阻止,到人生的愁恨无法摆脱,也像江水一样永远向东流去,就更显沉痛了。这一句与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自是”,摆脱了比喻的手法,把人生的愁恨就当成了滚滚江水,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恰似”,还是比喻的手法,相较之下,还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更为沉痛!


好玩的国学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李煜,南唐后主,历史上大家对他“江南国主”的身份印象不深,主要是他留下的那些华丽词句令人称赞。

我对《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的理解

《相见欢》是词牌名,这里就不解释了,下面对李煜这首词的理解如下: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林花指林子里的花,这是李煜写这首词时所处的环境,他为什么不用“庭花”?因为他当时已经被留居在河南开封,是一种待罪被囚的状态,生活环境也大不如从前,出门就是林子,连个庭院也没有!

“春红”,是形容春天百花盛开的场景,花开为红,叶落为黄,春红对秋黄,一个是欣欣向荣,一个是万物凋零。李煜用林花的凋谢来结束春天的繁荣,这种强对比的写法让人更能感觉到其中的凄凉!后面的“太匆匆”也是衬托着李煜当时的心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猝不及防。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春天闭幕了,夏天应该要来到!但是天气依然寒冷,“朝来寒雨晚来风”,这在我这个农民看来,那一年的河南开封遇到“倒春寒”了。

李煜被囚禁在开封,是他人生中的“寒冬”,他渴望有一天重回居里,继续做他的“江南国主”。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他的一生就像这“倒春寒”一般,坎坷无常。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这句词是李煜思念爱人的心情,“胭脂泪”,很明显是女人的眼泪。这时候李煜思念的是哪位女人呢?有人说是小周后,其实不然,小周后当时就在他身边,她是与李煜一起被俘来开封的。所以此时的李煜思念的应该是大周后!

李煜写这首词的时间是公元975年,大周后于公元964年病逝,相隔11年后他写下了“几时重”的疑问,表示他对自己此时的命运已经不抱希望了,不知什么时候就要去九泉之下与大周后相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的词里充满了“恨”,这句他用东流之水来比喻自己无限的恨,但是他到底恨什么呢?

他恨后周世宗柴荣,夺去了南唐的土地,让自己的爸爸改“帝”为“主”?

他恨宋太祖赵匡胤,对他南唐的日益欺压,繁重的赋税导致国力空虚?

他恨自己,不能像爷爷李昪那样开疆扩土,成就一方霸业?

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恨什么,他要是知道,就不会整日与下面的大臣设宴酣饮,整日忧愁悲歌了!

结束语

江南国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一样,都是被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他们本来属于非常出色的艺术家,但却偏偏做了皇帝,这个玩笑让他们失去了国家,失去了自由,还都成为了阶下囚。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5900969158072724"} --}

水煮汗青


李煜本来是南唐后主,一国之君,降宋后,被囚居在开封的一处偏僻,冷落的庭院中,每每怀念故国江山,思念离散的嫔妃,便写下了一些表达亡国之痛的词作,这一首《相见欢》语言艺术高妙,感伤离别,词情凄婉,哀怨伤绝,动人心扉。原词如下: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上片写景,感叹美好景物的匆匆流逝。杜甫有诗句,“林花着雨胭脂湿”,本词将其分开为上下两片,上片的凄风苦雨为下片的胭脂泪埋下伏笔。桃花树下,落英缤纷,花开花落,如白驹过隙,为何如此匆匆。面对凄风苦雨的摧残,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下片感伤离别,追问何时与佳人再重逢?桃花上的雨水如美人两腮流下的胭脂泪。几时才能与心上人再相见?哎,人生总是这样,对美好时光的追悔,痛恨如同涛涛东逝的江水,永无休止,永无尽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脱口而出,浑然天成的句子,自成千古名句,叩击无数人的心灵,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家张恨水为之倾倒,遂把原来的名字改为“恨水”,寓意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张恨水努力写作,每天为报刊发表连载小说,他知道过去的已无法挽回,只有抓住当下,才会无愧于心。



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极高,他认为词至李煜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尼采曾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的确,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感慨悲凉的人生苦难之句,气象之宏,境界之大,无人能及。雪莱说的好,过去的属于死神,未来的属于自己,只有抓住实实在在的今天,明天才能少一些悔恨。


江湖夜雨92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

一、李煜其人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南唐后主李煜,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于南唐而言,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但于文学艺术而言,他是“千古词帝”。很多人认为,李煜生于深宫之中,擅长妇人之手。

有的认为,他是纯情若贾宝玉一样的人物。亡国之前,完全地沉迷欢乐,亡国后,却又如此哀愁。从李煜词里,我们能完全感受到他的内心。所以他的词,都是他的真情实感,故能触动人心弦。

二、解析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这句很好理解:林花凋谢了,姹紫嫣红的花儿不见了,时光飞逝如电,太过匆匆了。词的开篇,李煜便点明时光飞逝,感叹人生易老。李煜开惜春伤春,奠定词的情感基调。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李后主的词情景交融,让人身临其境,这样的词岂是一个简单的“情”字就能概括的?他表面是写林花的调谢的自然之景,实则是在感叹人生短暂、人生易老。然而这不是此句的深意。

推景及人,李煜想到自已:昔日帝王繁华已匆匆而逝,帝王身份也不复存在,只落得个他朝囚臣的境地,这是何等的悲凉凄惨啊。而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及世间,世间万物生生灭灭,何不如此?词的意境顿时又开阔了。

词的开篇气象万千,不囿于一般写景。“太匆匆”,极为口语化,却体现了对时光飞逝的感叹,语短意长、极为传神。李煜的词之所以能打动我们,完全是因为他的亲身体验,情感真挚。

古代诗词人,总爱伤春悲秋,以自然之景来抒发情怀。李煜如此,李清照也如此,譬如她的《如梦令》:“昨夜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一生钟爱花,尤其海棠花,然而傍晚却开始雨疏风骤,令她伤春徒生愁绪而借酒浇愁。一夜醉梦后,聪明如她,深知海棠花已寥落,却不愿正视,让侍女去看,粗心的侍女却说“海棠依旧”,李清照嗔她:“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2、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但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经得起凄风苦雨的昼夜摧残呢。李煜笔锋一转,点明“林花谢了春红”的原因。不难看出,李煜表面伤春和伤花,实则是伤他自己。“寒风”和“晚来风”是指外在恶劣之境。

作为他朝囚臣,故国不在,家园凋零,受尽凌辱,只得“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其中的伤与痛,唯有李煜自己才能体会。据说,李煜被囚后,整日以泪洗面,每天起床就开始写诗,写累了就伤心,如此反复。

此句也是李煜喻已,难以承受外在恶劣。原来的繁华美好,偏到了如今的悲惨,这也说明了世事无常,人生充满了无数变数。李煜词句句含有深意。

3、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这句也较好理解,意境很美:落满了露珠的林花儿娇艳欲滴,好象如花的美人脸沾满了泪水。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

李煜的悲苦愁情紧接而来,情感升华了。曾经的美好,人面桃花、互相留醉的日子何时再回来呢?“几时重”的设问句,点明往事不复返。李煜深知人生无常,他在忆往昔里,虽然沉醉,但也深知:花落难再开、往事再难返。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一句是石破天惊的神来之笔: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一样,不休不止,永无尽头。这句话是夸张,也是比喻,说明人生遗憾的多,和人生遗憾的动态,给人顺畅勃发、沆瀣千里之感。

他的遗憾同他的愁绪一样多,比如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他的愁绪如江水一样滚滚东逝,气势磅礴。我认为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诚然,往日繁华与美好让人沉迷又沉醉,然而这样的遗憾和愁情,又难以排解,却又无可奈何,人生中到底有多少的时光如此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了。他的词总会让人悟出人生哲理。

三、结语

我们读李煜的诗词,感觉总被满满的意境包围着。他的词总会给人展开一幅意远悠长的画卷,让人如临其中,去探寻人生哲学的境界。

王国维评价李煜: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这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这下,可以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些气象乎?

意为:

词到了李煜这里才意境开阔和灵动起来。李煜将具有娱乐性工具的词变成了士大夫文人抒情达意的文体。而周介存认为李煜的词在温庭筠、韦庄之下,真是颠倒黑白了。温庭筠《金荃》和韦庄《浣花》远不及李煜词的气象。

可见,王国维对李煜作品的盛赞。大家喜欢这首词吗?欢迎讨论。

欢迎关注钰姐,钰姐带你领略中国最美古诗词。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8045420805624838"} --}

钰姐的书斋


李煜的词,能写人间至痛。

他曾是人间帝王,享受了世间最极致的荣华富贵,而又成为亡国之君,倍受屈辱,这样的人生遭遇,让他的词作,从花间词胭脂气中超脱出来。

不过,真正让他的词达到艺术巅峰的,是他对于生命的极情的投入。无论是亡国之前,还是亡国之后,他都以真挚的赤子之心来感受生命的喜怒哀乐。

这种极情的投入,使他亡国之后的词作,写得极为沉痛,甚至在他的词中,你能感受到的不止是他一个人的痛楚,而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的痛苦。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就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的痛苦的词作。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是词的词牌名,一作“乌夜啼”。这首词是写林花遭风雨摧残匆匆而谢,但一读,我们就能感到了词中,蕴含着李煜对于人生无穷无尽的痛楚。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句便将读者带入无穷无尽的人生浩叹中。“林花谢了春红”,写的就是林花谢了,四字足矣,可是李煜又补了“春红”两字,使得这一句不仅仅是事实叙述,而且有了更深的意慨。

“春”是一年最美好的时光;“红”是花中最艳丽的颜色。“谢了春红”,是最美好的时光逝去了,是最美好事物凋零了。

而且,补上“春红”二字,使音节于此一顿,让人蓄积心中的意绪,以发“太匆匆”之无尽感慨。

“太匆匆”三字,犹不能言尽心中的痛楚。于是,词人再吐出“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沉痛之语。

“无奈”,人生一世,最让人痛楚的,就是“无奈”两个字。

“朝来”、“晚来”,对于林花的摧残,风雨何曾停歇。世界对于美,总是充满恶意的。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胭脂泪,是指沾有雨水的林花,由杜甫《曲江对雨》中“林花著雨胭脂湿”一句化来。

这三个字,有着丰富的含意:第一层借胭脂指美人,这是借代,胭脂泪是指美人含泪;第二层,词人李煜这里要写的,显然还是上阙的抒情主体林花,所以这里是借美人含泪喻林花着雨;第三层,由后面的“相留醉”,可知这里又将林花拟人化了,那林花被雨摧残凋落,花上含着雨水,就如同美人含泪相留。

含泪相留,此中情意,让人心痛意醉,然而,花谢难在发,人去不可留。“几时重”看似有所希望,实则暗含绝望。

最后,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作结。人生的痛楚,遗憾,如水之东流,不可挽回,永远存在。

最后一句的“长恨”、“长东”,与上阙末句“朝来”、“晚来”句式相同,都是运用叠字衔联法,读起来有一唱三叹之感,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词很短,一共才有三十六个字,但词中有无穷的悲剧之美,它将人生的痛楚、遗憾作了最有艺术美感的表达,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一再品味词中那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谢小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夜啼》(一名《相见欢》)

这首词当作于公元975年(北宋太祖开宝八年)李煜被俘之后。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留居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年多。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他给金陵(今江苏南京)旧宫人的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王铚《默记》卷下)。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

这首词里,李煜写出了他的痛苦、无奈、思念和怨恨。

林花,不是一朵两朵花,而是许许多多的花,大片大片成林的花,而且这花是鲜艳的红色,这就更加让人想象到它们盛开时是多么的美丽、热闹,而“谢了春红”之后是怎样的凄凉,怎样的惨不忍睹.于是,作者不禁感叹埋怨说,太匆匆!

“林花谢了春红”象征着李煜过去美好生活的迅速消失,以春红二字代花,即是修饰,即是艺术,天巧人工,总须“两赋而不来”方可。此春红者,无待更言,乃是极美好可爱之名花无疑,可惜竟已凋谢。调零倘是时序推迁,自然衰谢,虽是可惜,毕竟理所当然,尚可开解;如今却是朝雨暮风,不断摧残之所致。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为可怜可痛,不止倍蓰。

而“朝来寒雨晚来风”则象征着现实对他的迫。


匹诺曹jun


相见欢\r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r

这首词的上片三句,字面上只是写落花,实则是以春花之易落象喻人事之无常,借落花之恨来抒发人生之恨。三句词,层层递进,每转愈深:花开终必凋谢,固然可悲;其谢去又总是那么匆匆,更加可悲;而外界的风雨又对其短促的生命横加摧残,这就尤其可悲了。花的一生如此,人的一生也每每如此。作者正是把对自己的身世、对整个人世间的无穷悲慨融入落花之中。\r

下片前三句,紧承上片,仍写匆匆谢去的春红,写其辞枝时的留连凄惋之情以及好景之一去难返,而“留人醉”一句中则有人的身影在。如果联系作者在《破阵子》词中所说的“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以及在《浪淘沙》词中所说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来看这三句词,其所写实是亦花亦人、花人合一的。最后,结拍一句则撇开林花,终于揭出了人生之恨。这一长句,放眼人间,寄恨无穷。“自是”两字与“水长东”的比喻,表明这一恨事是无可逃避的,而句中的两个“长”字,则表明这个恨是绵绵不尽、无终无极的。\r

王国维指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并举这首词的结句为例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人间词话》)其眼界之所以大、感慨之所以深、气象之所以非温庭筠及韦庄词所能企及,如果仍用王国维的话来说明,那是因为:作者对事物的观照乃用“诗人之眼”,“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相见欢》词的着眼之点就不圃于眼前林花之凋谢,其所表达的也超越了伤春、惜花的感慨范围。作者所见到、所感到的是一个人间悲剧,而且这并不是属于个人的、出于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事无常的悲剧。其词情之深在此、其词境之大亦在此。





古今人文撷英拾萃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是唐教坊曲名,又名“乌夜啼”“忆真妃”“月上瓜州”等,此词牌双调三十六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其实“相见欢”的声律特点一开始是用于漫吟轻诉的,表现愉悦之意,后来加入愁情元素,也是适合表现愁的声律

南唐后主李煜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内容易懂,不专门用尽心思修饰,一般都是眼前实际存在景物的描写,看似简单,但蕴含的情感异常丰富。

词之上片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林花凋谢,满地落红,春天最美的事物遭寒雨晚风摧残凋谢,色彩斑斓的花儿匆匆落地,可惜无奈啊。“谢了”极言惋惜无奈之最,但言不尽意,所以又加“太匆匆”,把后主惋惜无奈之意形容的更加彻底。似乎后主这时想起那四十多年的后主之位还不是和这林花春红一样,匆匆衰败吗。短短数字,写尽了亡国的伤痛,就像那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多么痛的伤。

词之下片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寒雨晚风的落红,像是心上人脸上和着胭脂流淌的眼泪;满地落红泪,一地人心碎,人生的悲痛和悔恨像那东流的逝水一样,怎可复回?

这首词作于北宋太祖开宝八年李煜被俘之后。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他给金陵旧宫人的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此词表达亡国之君的悲伤痛苦,悔恨惋惜,人生没有轮回,人生更不能重来。


思乐林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赏析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点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一个“太”字,责怨甚也。在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之匆匆衰败,顷刻灭亡,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失家亡国的悲伤。短短的六个字中,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这便是所谓取一于万而涵盖万有。杜甫《曲江》“风飘万点正愁人”,晏殊《破阵子》“荷花落尽红英”,表现的都是对有情之生命面临衰败之际的哀惋感叹之情,但都没有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此处的“春红”二字己远为下片的“胭脂”作根,相互照应。时序推迁,林花凋谢,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春红”自然衰谢,虽是可惜,尚可开解,如今却“太匆匆”地遭到“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风刀霜剑”的不断摧残,于是寄予了愤慨的责怨。《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和后主的这句词描写的情景十分相似。“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个九字长句道出了林花匆匆凋谢的原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风暮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也抒发出了(对“物”、“我”一体的)哀叹!“无奈”二字进一步表显出人们无力回天任风雨,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无能为力的怨恨愤慨了。

  下片写惜春、恋春、恋春红,叹不能再复重。人生长恨有如水长东。“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风雨后满地的落红,像是美人脸上和着胭脂流淌的眼泪;见花泪,人心碎,悲伤凄惜心迷醉;相问何时能重会?叹,人生从来怨恨多,恰似长江东逝水!面对美好事物之殒落,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难堪。所以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胭脂泪”是说飘落遍地的红花,被夹着晚风吹来的寒雨打湿,犹如美人伤心之极而合着胭脂滴下的血泪。“胭脂泪”三字是用拟人手法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泪,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就人而言,是“感时花溅泪”的“泪”。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雨泪交流,物我同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何者为雨,何者为泪,其状物抒情真是传神入妙。词人赋予“谢了春红”的“林花”以“泪”,就使其人格化了,这“泪”既是“林花”哀伤自己匆匆凋谢的眼泪,也是词人自己的惜红伤春之泪,当然,这一切都是以词人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是词人有感于昔日的帝王生活,在那“朝来寒雨晚来风”的袭击下,——在宋兵的刀枪威逼下,过早的被断送,因而流下伤心之泪。这“胭脂泪”就是“以血书着”!“胭脂泪”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这是援于杜甫《曲江对雨》中“林花着雨胭脂湿”的名句。以“泪”代“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使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相留醉”三字,含蓄蕴藉,情意婉转。不仅是写人与花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更是写见林花遭风雨的无情摧残、匆匆掉落惨景后的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的情状。“无可奈何花落去”,春归去,人将亡;正如后主的自叹:“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泪”字神奇,“醉”亦神奇。此醉,非陶醉之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几时重?”落花有意,然而风雨无情,美景难再。“破镜不重照,落花难上枝。”“此恨绵绵无绝期!”过片三字的三叠句,前二句换仄韵,后一句归原韵,紧接一个九字的长句,有韵律,节奏感强,别有风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前六字写“恨”,后三字写“水”。啊,“人生长恨”之绵绵无期,犹如那滔滔滚滚东流的江水,无穷无尽、无止无休。“东”字与前面的红、匆、风、重等字谐韵,字韵响亮,节奏感强,在句式结构上,它与上片末句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的九字长句,它的感情凝重而又一以贯之,犹如突然决堤的汹涌奔流的江水,这是词人肺腑中倾泻而出的感情激流,这是词人深深的哀叹!上片的“朝来”、“晚来”与下片的“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泪”字已是神奇,但“醉”亦非趁韵谐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长句,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朝来”“晚来”,“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顾随先生论后主,以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美中不足在“恰似”,盖明喻不如暗喻,一语道破“如”“似”,意味便浅。按这种说法,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尽泯“比喻”之迹,而笔致转高一层矣。学文者于此,宜自寻味,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无情东逝之水,不舍昼夜,“淘尽”之悲,苏轼亦云,只是表现之风格手法不同,非真有异也。


中学教师李长虹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 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按我的理解翻译如下:

树林里飘落了满地红色的花瓣,春天啊,这就要匆匆离去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早晨刚下了一场寒冷的春雨,晚上又吹来一阵阵寒风,这些娇艳的花儿怎么经得起如此风吹雨打。

又想起当年的她涂着胭脂的红唇,挂着泪珠楚楚可怜的样子,那时候她留下我陪她一起喝醉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和她重逢,像以前一样再醉一次。可是,人生就是这样,只留下了难以诉说的遗憾,过去的事情就像这江水一样,不停的向东奔流,再也不会回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