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都說成王敗寇,但為什麼黑項羽的人很少,而黑漢高祖劉邦的人卻很多呢?

守獵者215654427


因為人們喜歡能力強的悲情人物,在人們淺薄的認知裡劉邦就是個流氓,兩相對比自認人們更傾向於項羽,對項羽多有同情!


逍遙散人422


雖然說成王敗寇不假,但項羽在人格魅力上完爆劉邦,哪怕他是一個失敗者,但卻是大丈夫、真漢子,實在難以令人找到槽點去黑,而劉邦則完全相反。

項羽出身名門,身份高貴,項家更是世代公爵,而劉邦說白了不過就是一地痞流氓,整日無所事事混日子罷了。就連起義都是通過斬了條白蛇,編了個故事糊弄大家,也就是古人心思單純,放到現在還不送你去精神病院?

翻開「史記」,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對於楚漢爭霸時期的描述,雖然項羽失敗了,但司馬遷依然是以帝王本紀的規格在寫項羽,敬佩之情躍然紙上。

作為一名統帥,項羽往往身先士卒,勇猛無敵,尤其是在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兩場戰役當中,毫不畏懼人數劣勢,打出了項家軍的氣勢和威風。

反觀劉邦,彭城之戰失敗之後,狼狽逃命,甚至為了馬車的速度能夠跑快一點,還將一雙兒女踹下了車,這可是骨肉至親,有幾個父親能做出這樣冷血無情的事情來?可見此人自私自利之本性。

再一個項羽的戰績是實打實打出來,一生只有一敗,即使敗了也要捨生取義,絕不苟活於世,這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就是一個完美的英雄形象,很難讓人不崇拜,更不可能去黑他。

而劉邦呢,背信棄義,陰險狡詐不說,取得江山靠的也盡是蕭何、張良、韓信這些功臣良將,其本人並沒有什麼出色的戰績。而且得到江山以後,還將韓信、英布這些開國功臣給殺了,狡兔死、走狗烹,實在令人心寒。

再加上歷代文學作品的刻意渲染,更加是導致劉邦遺臭萬年的主要原因,哪怕是漢朝的開國皇帝,但世人提起漢朝,只知那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很少有稱頌劉邦的。


輕侃古今


漢高祖劉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黑漢高祖劉邦,是因為當權者和公知不願意並且害怕底層的老百姓擠進高層,想堵死底層人通往高層社會,因此他們竭盡全力的抹黑從底層起來的成功者,特別是其中最偉大的榜樣漢高祖劉邦,這樣好讓當權者和公知永遠壟斷高層。。。但是很多底層傻瓜被公知愚弄,跟著一起黑偉大的漢高祖劉邦


捍衛99


這個問題的確是非常爭議的。封建帝國時期老百姓是沒有多少是非觀和話語權的,皇帝輪流座,今年到我家,只是個美好的願景。處於底層除了耕種秋收,養家餬口,對政治永遠都是一種屈從的態度。什麼時候能真的大風起兮雲飛揚?也就劉邦了,流竄於市井大街小巷,結交了三教九流,所以對人情世故比所有人都懂的深刻。相對來說眼界比項羽這個貴族出身都要大一點,貴族不事農更,當然就不知天下百姓所思所想。老百姓只為種地,自然對市井,對政治也是一竅不通。只有劉邦這種出生在百姓階層,卻遊離於市井貴族之間,才能真正知道這世道是多麼的分化不相融。關鍵是這傢伙不是甘心認命之輩,總想著大風起兮雲飛揚的一天。那句話不是說了嗎,成功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劉邦準備了好多年了,四十多歲的一個半大老頭還不死心,就知道劉邦的性格是多麼堅韌。相反項羽呢?家世顯貴,少年得志,一出道就是前忽後擁的,能不驕傲,能不自滿嗎?你試試讓富二代低調,人家會告訴你實力不允許啊!加上沒有受過重大的挫折,不要說什英雄氣,當富二代把所有家產敗光的時候,敢不要臉的活下去,才是英雄。當然封建社會的“宣傳隊”儒家本來也是貴族衍生的,當然不會打自己的臉了,在貴族眼裡所有種地的都是小人,尤其是劉邦還是遊手好閒的小人,怎麼能和我們項大貴族,項大英雄相提並論呢?!要不是他坐著皇帝位很長時間,估計早都把他名字在史書剔除了。還要在野史上踩上兩腳!要不是他手段狠,估計等不到他把皇位傳下去,早掛了。當一個人對付一個集團和勢力的時候,你選擇做羊還是做狼,很清楚明白的擺著!真以為那是什麼東西可以隨手撿的???!人云亦云,除了腦子抽了,還是腦子抽了……。


天空昊主


成王敗寇,雖然在歷史上是一種普遍現象,但也有例外。你比如題主所說的劉邦與項羽,便是很好的一例。

劉邦由於被司馬遷用春秋筆法所描黑,於是便被後人越描越黑。尤其是在那些讀書人眼裡,劉邦這位不務農事、好酒色,不喜儒生經常將“豎儒”掛在嘴上的狡詐之徒,便成了那些心中有梗,不吐不快的儒生們攻擊、漫罵的對象,猶如今天的網絡暴力一般。

而反觀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家庭,根正苗紅,愛憎分明。其本人相貌堂堂,英武有力,再加上司馬遷的人為拔高,於是項羽便被塑造成一位頂天立地的蓋世英雄。

當然項羽本人也具備古代英雄的一切素質:身高九尺,相貌堂堂,力能扛鼎,有萬夫莫敵的武功;出身高貴,忠於愛情,一出霸王別姬讓多出人潸然淚下,源遠流長。

雖然說項羽身上也有剛愎自用、濫殺無辜、婦人之仁的缺點,但在今人看來反而更真實、更可愛,因而項羽在今人的眼裡遠比僥倖成功的劉邦更讓人喜歡,更符合英雄的標準,更讓人敬仰。

司馬遷的抑劉揚項的春秋筆法,再加上項羽本身的英雄氣概,到了今天人人都可發聲的網絡時代,人們以今人的認識和思維來評判劉邦與項羽,自然是英雄項羽人氣高漲,更符合現代人的價值取向。

實際上這是個值的探討的問題,網絡的興起讓人們懶得思考,人云亦云的事情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透過現象看本質,方城認為劉邦更符合英雄的本心,更應該奪得天下,更值的人們所敬佩。


方城闕


首先,所謂成王敗寇,並不是說成者的王就不會遭人黑。反之,敗者的寇也會有人贊!結果只是評判一個人的一方面考據!

再者,我覺得並不見得黑劉邦的人多。漢高祖劉邦,四十多歲還是一個小小亭長、苟活於亂秦之時!

但因為當時戰亂時期,順應趨勢而成就霸業。

他的成功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知人善用,虛心納諫,能讓其部下充分發揮才能。

與之相反的項羽,個人能力很強,卻是個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一介莽夫!

要說黑劉邦而贊項羽的,要麼就是對歷史缺乏瞭解,要麼就是還在象牙塔裡自我崇拜的小青年!

最後,凡成大事者,必不拘小節。

方法沒有好與壞,只看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安分守己,墨守成規,最終都會讓自己固步自封,原地踏步。

所以有些方式方法,或許打破了常規的思維和一些道德的觀念的約束,故而引得一些黑,這也正常。就好像戰術裡有一句叫兵不厭詐!

能打勝戰才是王道!



銘銘中註定


拔高項羽,貶低劉邦,是司馬遷對漢武帝對自己施以宮刑的強烈抗議。


司馬遷受辱

司馬遷的父親是漢朝的太史令,也就是朝廷編寫史書的官員,後來,司馬遷子承父業,繼續為大漢朝編撰史書。

漢武帝前期,衛青和霍去病雙星閃耀,他們擊潰了匈奴的主力,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農耕民族數百年的襲擾問題,迫使匈奴遠遁漠北,而衛青與霍去病和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關係匪淺。

漢武帝晚年,寵幸李夫人,也想給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封高官,可是李廣利功名不夠,封高官難以服眾,為此,漢武帝再次起兵匈奴,強行給李廣利製造建功立業的機會。

大軍出征,漢武帝指派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搞後勤,可是李陵不想搞後勤,他也想帶一支部隊去打匈奴,漢武帝劃撥給了李陵五千步兵,可是,五千多的步兵哪裡敵得過匈奴數萬的騎兵呢?後來,李陵兵敗,投降了匈奴。

一開始,漢武帝以為李陵戰死沙場,大肆封賞李陵的家人,可是後來又聽說李陵投降了匈奴,怒不可遏,恰巧這個時候,司馬遷沒有弄懂情況,為李陵求情,他說,李陵沒有力戰而死是想有朝一日重回漢朝,報效朝廷。漢武帝像個輸紅了眼的賭徒,哪裡聽得進去半點勸解,他殺了李陵全家,也對司馬遷處以宮刑。

當然,李廣利也是一敗塗地,狼狽的逃了回來,礙於李夫人的面子,漢武帝也不好計較,看來,漢武帝愛江山,也更愛美人。


司馬遷利用《史記》公報私仇

  • 《史記》的江湖地位崇高

《史記》記載了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期,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它以人物故事為中心的寫作方式來編撰歷史,將歷史故事生動的展現在讀者面前,歷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遊戲,後來,這種方式被廣泛運用於歷史書籍的編撰,《史記》作為開山鼻祖,身份和地位非同一般。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
  • 司馬遷利用《史記》打擊漢武帝

《史記》將項羽塑造成一個豪氣干雲的英雄,把劉邦描繪成為了一個潑皮無賴,這是司馬遷利用筆桿子對漢武帝的報復,劉邦是漢武帝的祖爺爺,拔高項羽,貶低劉邦,從權力的正統性上敲打漢武帝。


延伸

  • 自相矛盾,暴露司馬遷“用心良苦”

《高祖本紀》說劉邦是人和神的後代,又說"東南有天子氣",這明顯就是裝神弄鬼,既然劉邦是半人半神,奉天承運,君權神授,不是理所當然嗎?為何又要否定劉邦呢?

撥開歷史迷霧,給劉邦封神,是食君之祿,貶低劉邦是對漢武帝的怨怒,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劉邦和項羽都成了例外。

  • 漢朝統治者能夠看到《史記》麼?

很顯然,不能,據說,在唐朝李世民之前,皇帝是沒有資格查看史書的,以前,歷史上有一種官員為帝王作《起居錄》,類似於史官寫史書,因為當事人無法查看,其中必然含有編撰者對當事人的主觀感受。

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論,觸碰政治權力這條紅線,漢朝任何統治者都不可能網開一面,對付這些言論,誅九族、夷三族是合乎邏輯的。

  • 如果漢朝統治者看過了《史記》,只因劉邦確實卑鄙下流,他們自知理虧,要尊重歷史,所以不好干涉,成立嗎?

不成立。

可以想見,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人們還具有一定的思想自由,知識分子也具有一定的學術自由,《史記》作為這種環境下的產物,司馬遷的思想感情明顯影響到了書中的人物形象。

歷史摻雜了編撰者的主觀感情,對歷史是一場災難,一直到現代,我們能夠看到的歷史,彷彿成了一本本小說,其中到底含有多少水分,不得而知,但一定比我們認為的要多得多。


時光歌者王阿癲


因為,項羽是英雄好漢大丈夫,劉綁是奸詐陰惡五毒人。舉一實例說明人們為什麼喜歡項羽,厭惡劉綁。劉綁和項羽聯盟戰秦軍的事。劉蚌避開秦軍主力,觀看項羽和章函率領的幾十萬秦軍主力拼殺。看項羽將要摧毀秦軍的時候,劉亭長領著從鳳陽帶出來的那些無賴地痞,飛跑到秦腹地關中,攻佔了秦都咸陽,搶盡金銀珠寶後,封了皇家庫府,假惺惺的到灞上鴻門對項羽說:"我封了秦王朝的所有庫府,等著大王您查收吶"。還有後人熟悉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耍流氓無賴奪取了農民起義軍的成果,在烏江逼死項羽後,坐上皇帝寶座。


春滿故鄉


說到底這個根源在於,很多人認為劉邦像是一個普通人,他能做到的他們也能做到,而項羽打仗更像個神,他們做不到。神怎麼能輸給人?這不公平。所以,只能說這個人不咋地,只是運氣好罷了。

都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是從項羽和劉邦這個事兒來說,就不得不說《史記》或者是《史記》所引用的那些史料,並沒有刻意去抹罷失敗者(項羽和秦朝),也沒有太過分誇大和美化勝利者(劉邦)。


在《史記.高祖本紀》一開始就寫劉邦“好酒及色”,後來還朝儒生的帽子裡小便,一邊泡腳一邊接待賓客,項羽要煮了他爹,他還說要分一杯羹,當了皇帝以後跟寵妃戚夫人親熱被周昌發現,就把人家騎在身下,結果被周昌大罵“桀紂之君”。就這麼一個人,單純看這些,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皇帝,所以就有很多人說劉邦運氣好,說他能成功都是靠漢初三傑,他自己沒什麼能耐,因為他們覺得劉邦這些毛病他們都有,他們如果有這個機會,他們也能成功。

反觀項羽,屠城、燒宮殿、殺降這些,《史記》雖然也有寫,但是有些人是看不到的,他們更願意看項羽鉅鹿之戰以少勝多大破秦軍、彭城之戰三萬破五十六萬,因為這些才過癮。他們希望項羽能一刀把劉邦剁了,因為他們覺得大英雄就應該有項羽這樣的戰績、這樣的英雄氣慨,不應該有劉邦身上的那些流氓習氣。再加上垓下之戰,“霸王別姬”,被無數文藝作品演繹、傳唱,英雄末路、美人相伴,更增添幾分傳奇色彩。


不過,公正來講,現代人看待項羽和劉邦,已大多可以相對公平地對待了。


水一白聊歷史


對於項羽和劉邦的評價,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項羽的名聲確實是要比劉邦更好一點的。

這個問題一兩句話說不清楚,需要從以下三個種角度去考慮。

第一,對歷史人物的闡釋是為了表達作者的觀念

中國文學作品中,對一個人物的評價,往往是和作者的觀念聯繫在一起的。人物評價是末,而觀念才是主導。所以,項羽的名聲之所以要比劉邦更好一點,是因為評價項羽的作者要通過這種形象的對比來表達自己的觀感。

比如李清照的那首《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人物項羽生為人間豪傑,死也是鬼中英雄,為什麼呢?是因為面對失敗,寧可戰死也不逃回江東。這是單純地讚美項羽嗎?顯然不是。李清照是用來影射時事,諷刺兩宋之交時候的投降派。

通過項羽的事蹟,來諷刺投降派不敢與敵人英勇戰鬥,為了苟活而偏安一隅的懦夫行為。從這裡可以看到,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其實是建立在自己對時事的感慨之上。

也就是說,先有了對時事的感慨,然後用項羽的例證來抒發自己的觀念。這是描寫項羽的初衷。

不僅文學作品如此,史學著作同樣會表達類似的含義。

比如《史記》當中有十二本紀和三十世家,帝王生平入本紀,諸侯勳貴生平入世家。但是裡面有兩個人物十分特殊,一個是項羽,另一個是陳涉。

項羽沒有正統帝位,但卻位列本紀;而陳涉曾經稱王,卻位列世家。司馬遷如此處理,其實是為了表達對陳涉等人的農民起義的反對,從本紀降為世家。而對項羽的抬高是為了表達對漢朝的不滿,畢竟從司馬遷的經歷來說,對漢朝是有一定怨憤的。

所以,漢朝皇帝的本紀當中,景帝、武帝等等較為賢明的皇帝,在描述中都是不怎麼正面的。反而是對和漢朝爭天下的項羽有所讚譽。

通過評價人物來表達自己觀點,是中國古代創作者常用的手法。項羽的名聲比劉邦要好,也是因為其事蹟很容易被創作者採納,用以佐證自己的觀點。

第二,對末路英雄總有一種同情,容易引起共鳴

正像古代很多文人都感嘆過的那句話:

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所以,對於失敗、困頓、痛苦等負面情緒能引起的共鳴是要遠大於興奮、幸福等情緒的。項羽是一位失敗的英雄,正好和很多人“不得志”的情緒相吻合,所以會被很多人引為知音。

項羽的《垓下歌》這麼寫: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從這四句詩歌當中,也能看出英雄末路時的恐懼和無奈。這種心緒就極容易和很多文人在文學作品當中所說的“報國無門”、“小人當道”、“時運不濟”等等有所共鳴。

其實也有很多的情況是為自己開脫,項羽的失敗有不擅治國、性情暴躁、識人不明等等原因,可以說是必然性的。但是到了後世的說法裡,往往都會被“時運不濟”所掩蓋。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古代文人好用項羽“時運不濟”作為自己沒有成功的擋箭牌。這種共鳴,其實說到底還是想要通過項羽來表達創作者對於自身成敗的原因。

第三,項羽的形象在民間更受歡迎

中國民間歷來喜歡英雄,比如武力超群智勇雙全的關羽,單槍匹馬救主衝陣的趙雲,長坂橋頭獨拒曹兵的張飛,還有後世當中武藝絕倫的李元霸、有小孟嘗之稱的秦叔寶,《水滸》當中一百單八將,被民間所稱頌的往往是打虎的武松、拔垂楊柳的魯智深、活捉史文恭的盧俊義等等。

從這一系列形象當中就能看出,武藝和人品都合格的人要比依靠團體力量取得勝利的人更受到推崇。畢竟光環加在某一個人身上的時候才是最為耀眼的,這就是英雄存在的意義。

項羽號稱西楚霸王,力能扛鼎,武藝絕倫,更可貴的是,他寧可戰死也不偷生的氣概,在民間的吸引力就特別巨大。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失敗者,項羽就能在社會上有如此人氣的原因。

那麼,如何來抬高項羽?最好的辦法就是抹黑其競爭對手,將劉邦的成功光環分給樊噲、張良等等文臣武將,通過虛構故事來對劉邦做小人、無賴等行徑的描寫。

比如睢景臣就在《哨變·高祖還鄉》中,通過一個知道劉邦底細的小人物來寫劉邦如何在衣錦還鄉之時的小人得志嘴臉,並且直接叫罵:

只通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這樣的戲曲作品、傳奇演繹等等形式在民間大量傳播,自然就能起到黑化劉邦、讚美項羽的作用。

但是,其實換一個角度來想,項羽出身貴胄,卻被一個小小的亭長擊敗;劉邦出身卑賤,卻能登臨天下,這何嘗不是劉邦要強過項羽呢?之所以名聲上,項羽更為好聽,那隻不過是後世人為地選擇,其目的無非就是用以表露自己的觀感、態度而已。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