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學了王羲之的書法後還要學趙孟頫的嗎?

姚振博


現在針對學生的書法教學普遍學完楷書就學王羲之行書,但是不會一直學下去,大多會去轉學其他,其中米芾行書是一個大眾的選擇。究其原因是針對學生來說,王字刻本刀鋒印記太多,殘損太多,雙鉤法摹本描畫的痕跡太多,就是不知道他真跡是什麼樣的。看的少寫的少的人普遍理解不了那些痕跡,就會對學習書法造成危害。其實現在的書法家,專家對於這些也只能是從主觀角度去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去還原他們想象中的王羲之。而學習其他書法家的過程就是讓他們形成他們的“主觀角度”的過程。之後再回來寫王羲之就可以有所取捨了。寫趙孟頫當然也是一種選擇,但是讓我來建議還是寫米芾行書,智永千字文,顏真卿行書的好(按照這個順序)。






王木樣書法


首先,王羲之和趙孟頫都是二王一路帖學的代表人物。趙孟頫更是這一學派的集大成者,如果想要在二王一路帖學方面有所造詣,這二人都是繞不繞不過去的,都是必須要深入學習的。但對於二人的學習存在一個先後順序,先學誰再學誰?

下面談一下我的觀點:

第一階段,本人認為可以從王羲之入手,但是好多人一開始就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入手,我認為是不可取的。蘭亭序實際上是有很大難度的,我們剛開始入手,可以從王羲之的聖教序開始,一則聖教序是王羲之的書法的代表作,從王羲之真跡集字而成,不僅最能體現王羲之書法的原貌,而且是保存王字最多的碑帖。二則聖教序是碑刻,對王羲之很多複雜的用筆都進行了簡化,適合入門學習。

第二階段,再學習趙孟頫,可以先學他的行楷,比如《妙嚴寺碑》、《三門記》等等,然後再學他的行書,比如《趙孟頫臨王羲之聖教序》,可以和《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對比學習,更能事半功倍。然後再練一練趙孟頫行書《心經》,也可以和《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裡面的王羲之書心經對比學習。

第三階段,再返回去學習王羲之,這時候我們可以學王羲之的尺牘,還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這樣一個學習順序,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可以對王羲之和趙孟俯有一個更全面的對比和了解。


水墨蘭亭


如果學習王羲之又想學習趙孟頫,我給你的建議是:

第一、選擇字帖一定要找可靠的、中後期作品。比如小楷《汲黯傳》,除了中間有一部分是後人(文徵明)補的,其水平也明顯不如小楷《洛神賦》。行書《洛神賦》有多個版本,其中天津博物館的版本最為著名,但建議學習故宮博物館藏版本。

第二、選定字帖後一定要找高清版本學習。學習趙的一大原因就是其墨跡眾多,但是一定要找高清版本(甚至放大版),否則仍然很難領會其精妙的用筆。

第三,最好找到足夠好的老師來教你筆法。雖然有了足夠的墨跡,趙的筆法比唐人也較少變化而更多精熟,但仍然不是想當然就能寫得出來的。我在網上能夠看到的書法視頻中,幾乎沒有看到真正懂筆法的習趙者。

第四、學習趙孟頫書法對於筆、紙(還有墨)的要求很高,當然這一點是你學習到一定程度後才會感覺到的。

第五、對趙孟頫書法影響巨大的前代書法家和作品很多,其中王羲之的《集王聖教序》和陸柬之的《文賦》、晉唐人小楷應該仔細參考。

其實到了第五點,你就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的了。比如用從趙孟頫這裡學到的筆法去攻克《集王聖教序》









董澤柱書法


我的建議呢,是先學習趙孟頫,以因為趙體對於初學者比較容易上手。趙體楷書用筆沉穩,楷中還有行書筆意,而且章法分明,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其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平中寓險,點畫之間呼應十分緊密。趙孟頫集古今之大成,成就很高!趙體楷書既保留了唐楷的法度,又不拘泥於唐楷的一招一式,在楷書中經常有一些生動俊俏的行書筆法與結構,筆劃形態生動自然,趙體楷書被譽之為活的楷書;而趙體行書溫潤閒雅,輕盈流動;筆法精緻秀美充滿了書卷氣與富貴氣。再有趙孟頫的墨跡比較多,這是一個現代學書的比較好的一個選擇,體質呢,相對來說呢,目的就是說多是刻貼和模本,這樣對學習來說呢,都要下真跡一等!俗話說歐顏柳趙,在後世書家裡是成就最大的一個。無論書法實踐和書法理論都不下於前人。其“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已成為千古名言。我覺得初學者還是先學找趙,有了小成之後,再上而學王羲之這樣也是由簡入難,更容易上手。不知道我說的對你有沒有幫助?





書法志


我看不用再學趙孟頫的書法了。

我們知道,漢唐時期中國書法體系已經完成建立,書法藝術達到空前絕後的歷史高峰,書法以尚法求"工"為主要特點,而到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逐漸演變,且漸行漸遠。

書法尚意,就是要求書家重書卷氣,重風格化,重意境表現,同時提倡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一改二王書風,湧現出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一大批標新立異、學養超高的文豪書法家,帶給世人全新的審美意境。

宋末元初,趙孟頫挑起了復古大旗,大張旗鼓學習王羲之書法,併為之努力終生。有人說,趙孟頫書法無限接近王羲之,有人甚至認為趙孟頫超越了王羲之。

不管超越與否,趙孟頫與王羲之書法都是風格相近的,既然題主已經學習了王羲之書法,我看就沒有必要由來學習趙孟頫了。

我講個故事,幾十年前我結婚的時候在蘭州好像是民族飯店,花十元吃了一碗蘭州牛肉垃面,味道好極了,終生難忘,以至於我後來再吃牛肉麵都覺得不好吃了。

就隨便說這麼多吧,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順祝安康!


永書101


學了王羲之書法,可以接著學趙孟頫的書法。二者都是中和之美風格一路的。而且趙孟頫是王羲之的忠實粉絲,十分祟拜王羲之。在他的書法作品裡,有很多精髓來原於王羲之,繼承了較多風格因子。有王羲之書法的影子。

趙孟頫少年時,每天都要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且定量寫5oo張紙。他一生都喜歡臨此帖,其57歲時的神筆之作《蘭亭序十三跋》就是意外得到《宋拓定武蘭亭》後,研究臨習一個月後所寫。

《吳興賦》是趙孟頫書法代表作之一。在此賦中他讚美家鄉富饒美麗。列數了歷代名人。

趙孟頫49歲時,正任江浙等處儒學提興,此時,思念故鄉的情懷由然而生。所以將二十歲時寫的文學作品創作成為書法作品。寫於絹上,遒勁秀逸。

《吳興賦》,手卷,絹本,縱25.8釐米。橫282.95釐米。原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1955年,經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協商,始入藏浙江省博物館至今。

(上圖書法作品《吳興賦》為趙孟頫所書。)


神韻軒書法


我覺得這件事主要從以下兩點考慮:

一,王羲之和趙孟頫的書法特點上來思考。

王羲之的書法特點:

綜合歷代書評,王羲之的書體得之神功、千變萬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極的,就是楷書、行書和草書。楷、行、草三體,自漢魏以來,在逐步演變。演變的方向,是刪繁就簡,趨於快速實用。“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王羲之《蘭亭序》

趙孟頫書法特點:

第一,趙孟頫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其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

第二,筆圓架方,流動帶行。另外,他書寫楷書時略摻用行書的筆法,也是趙體的特點之一。

趙孟頫《蘭亭序》

可見二者各有特點,如果想拓寬用筆、兼容幷蓄,學了王羲之可以學趙孟頫,二者並不衝突。

二,基於對書法的時代變遷。

書法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傳承變化的,有升級有豐富有演化,之於王趙二人的書體也是如此。通過書體可以瞭解一個時代的文化風貌,王羲之的魏晉風骨和趙孟頫的外圓內方,也是一樣的。對與我們加深書法甚至當時文化氣韻的瞭解,有一定的幫助,與此同時,對於學習書法提供更加深的底蘊。

我覺得學了王羲之再學趙孟頫是可以的,而且我覺得是應該的,博採眾家之長,自己才能進步!


吹風5882992297


完全可以學,雖然趙孟頫行草學王羲之、王獻之,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且有自己的理論,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趙孟頫善於吸取他人的長處,因而在書法上獲得較大的成就。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通各體。“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布丁筆翰世界


很多人都問過這個問題,是不是我學了王羲之之後,其他的人的字就不需要學了呢?

當然不是,因為只學王羲之的字,你真的學不好,而且也會遇到瓶頸。

雖然趙孟因為自己身份的原因,受到一些非議。有一些書法家,不喜歡趙孟,並且“因人廢字”。

王羲之是書聖,要你排歷代書法家名次。那麼趙孟和顏真卿是可以並列第二,互有所長。

雖然很殘忍,但是還要說的實話。學王羲之的書法,你的字不可能比王羲之好,同時你的字也不可能比趙孟好。

可以這麼說王羲之之後的書法家,都學過王羲之的字,只是多多少少的問題。

我們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也臨寫過王羲之的很多帖子。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啟功先生也臨寫過柳公權的字趙孟頫的字。






生活美學與陳設藝術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王羲之,一代書聖。王羲之集前代個名家之長,將漢魏樸質、雄渾書風向妍美一路發展,中國書法魏晉一變也。王羲之開創飄逸、靈動的今體書,把行書、草書推到一個新境界,行書在魏晉時期達到高峰,“書聖”稱謂由此而得。可以說,中國書法史上自從出現了王羲之,後世學書者無不以他為師。

王羲之畫像

趙孟頫,楷書四大家之一,獨創“趙體”,工書法、精繪畫,他博學多藝,文學藝術開創一代復古之風。趙孟頫篆書、隸書、真書、行書、草書書各書體無不擅,尤以楷、行書著稱於書法之林,冠絕古今,是承上啟下的人物。

趙孟頫畫像

歷代名家給予趙孟頫極高評價。

清代學者、書法家錢泳:

松雪書用筆圓轉,直接二王,施之翰牘,無出其右。

當代文字訓故學家、書法家馬宗霍:

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萬裡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一種藝術,漢字有基本的點畫和結構,結體或扁或方,或長或內斂或外放,是由每一位書法家的志趣和審美觀所決定。上升的到書法藝術的漢字書寫,就有書寫法度的問題,也就是筆法。書家在書寫時有的是放筆直取,有的是提按頓挫並用,一波三折,於是有了用筆的強弱之分,境界的高下之別,書法不僅反映書法家的才情,還承載著每一個書法家的精神特質。

王羲之、趙孟頫都是已經寫入書法史的“書法圖騰”級的人物,地位無人撼動。然而在欣賞不同時代書法家的作品時會感受到不同時代文化語境的影響,還有個人性格使然,都會影響到書法作品氣質的高下,趙孟頫書法審美風格的形成,與其身世也息息相關。生活在魏晉時期的王羲之和生活在宋元交替時代的趙孟頫,從他們各自的作品能品味出一二。

本文,我們就趙孟頫臨摹王羲之的兩件書法作品做個比較,趙孟頫書法水平和境界與王羲之相比,究竟有無高下之分,相差在哪?這同時是一次書法欣賞和學習。

分析要點:

起筆:出鋒、藏鋒

行筆:使轉、提按

連貫書寫:縈帶

一、草書《採菊帖》

王羲之草書《採菊帖》

釋文丨不審復何以永日,多少看未?九日當採菊不?至日欲共行也。但不知當晴不耳!倫等還,殊慰意。

《採菊帖》是一貼尺牘,大意是為了消磨時日,王羲之想邀請朋友一起去採菊花。最後還提到自己的叔伯弟弟王劭(字敬倫),公幹要回來了,言外之意可以一起去。此帖是草書,書寫速度迅疾,筆意有連帶、飛白,時非常自然的書寫,第三四行,書寫更加率意,筆連意密,最精彩。此帖曾入刻《淳化閣帖》,當屬於王羲之經典墨跡。

趙孟頫臨王羲之草書《採菊帖》

趙孟頫是臨古高手,書法崇尚“魏晉之風”入“二王”精髓,追膜“盛唐氣象”,法度與氣度同輝,贏“楷書四家”之名,是中國書法的集大成者,同樣是書法史上一座高峰。其臨摹的《採菊帖》略顯笨拙,用筆短促,不太流暢,也許是臨摹的之緣故,沒有王羲之身臨其境的那種瀟灑。接下來我試作比較。

趙孟頫與王羲之筆法比較

以下王羲之簡稱“王”,趙孟頫簡稱“趙”

1、不、審

不、審:趙孟頫(右)與王羲之(左)筆法比較

王:“不”字一點,入筆取左勢,接著改變方向,往右下入筆寫豎提,頓筆寫左點,提筆順勢右行筆,將不的反捺寫成左撇,順勢寫了宀的點,這個點不是所以一點,也一樣講究用筆,內有起行收三個動作;寫宀的橫勾時,先按筆繼而提筆右行筆寫鉤,體現王羲之用筆時時會有提按動作,兩個字一氣呵成。

趙:入筆即重筆寫點,幾乎是放筆直取,“不”字基本是用四個大點寫完,幾乎沒有連續行筆和提按,點畫用筆相對簡單;“不”與“審”上下字沒有連帶,審字的“宀”幾乎沒有提按動作,前半段是平動行筆,通過比較發現,很明顯趙孟頫寫的不如王羲之寫的俊俏、精神。若是有朋友認為筆者的分析有不妥之處,可以分別按兩種寫法來臨摹,試一下哪個好些,哪個難寫。

2、復、何

復、何:趙孟頫(右)與王羲之(左)筆法比較

王:草書“復”雙人寫法是一豎,露鋒入筆邊行筆邊按筆,迅速提筆回鋒收筆,寫出了上尖中粗,下圓的雙人旁;何字單人旁是上個字的連帶而下,到寫右邊的可字時,採用兩筆,寫到最後圓圈時,使轉中有提按,粗細結合,重筆放在最後收筆處。

趙:寫“復”字雙人是側鋒入筆,直上直下,幾乎沒有提按,看上去是很粗的一豎;“何”字是上下連帶,順勢寫完,但寫“可”時處理就是簡單的折筆上行,而圓圈處只是使轉沒有提按,這種寫法相對簡單,收筆回鋒,圓圓、肉肉的,不精神。

3.永、日

永、日:趙孟頫(右)與王羲之(左)筆法比較

這兩個字差別不是很大,“永”字的一點趙孟頫寫的有些滯,沒有王羲之用筆的爽利;同樣趙孟頫寫日字時,缺少了提按。

4.未

未:趙孟頫(右)與王羲之(左)筆法比較

“未”字三處圈點,王羲之寫的較為連帶,幾乎是一筆寫完,增強了書寫感,趙孟頫分好多筆;尤其是寫完長橫再寫豎畫時,王羲之採用順勢上行筆,有一個細線縈帶,這一筆在王羲之的很多墨跡中都是這類寫法。趙孟頫寫完橫畫,重新起筆寫豎畫,這種寫法容易的多。

5.至

至:趙孟頫(右)與王羲之(左)筆法比較

趙孟頫寫的“至”與上字連帶,是偏行書寫法,最後寫一點結束。王羲之寫完“不”字,單起筆寫“至”,是一筆書就,王字寫的一點多了轉筆,而趙是一帶而過,只是有一個按筆動作。兩個相比王字有明顯的提按,趙字還是少了提按。

6.不

這一行有兩個“不”字,王羲之採取了完全不同的寫法,而趙孟頫的兩個“不”字有一定的差別,從用筆看,趙明顯不如王羲之呀!大家仔細揣摩。再王羲之的第二個“不”字與趙孟頫開篇的第一個“不”字對比一下,同樣是四筆寫完,但點畫的用筆是有差別的,很是明顯,下圖為比較圖。

不:同樣是四筆完成,但收筆方向不同,勢就不同。

“不”(左:王羲之 右:趙孟頫):同樣是四筆完成,但收筆方向不同,造成的勢就不同。再看點畫的行筆角度,趙孟頫的多是平行的,而王羲之就沒有一個平行的點畫。平行帶來的視覺效果平淡,而去世不同的筆畫,有跳躍感。

7.耳

耳:趙孟頫(右)與王羲之(左)筆法比較

這裡就不再分析,作為書法愛好者和專業書法人,一眼就看得出兩個字的差異。這些差異也許還有刻本本身的缺陷造成, 但是每一個字的基本寫法應該不會變化太大。

這裡只是將書法史上兩位取得卓越成就的書法家的字做個比較,旨在讓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明確辨析書法的用筆,在臨摹古人時,要仔細讀貼,揣摩每一個筆畫的用筆特點,才能下筆如有神。

二、草書《太常帖》

還有一件經典法帖,趙孟頫也曾臨摹,這裡也做一下比較,不再具體分析,大家可以根據以上方法來作比較。

王羲之草書《太常帖》

釋文丨適太常、司州、領軍諸人廿五、六書,皆佳。司州以為平復,此慶慶可言。餘親親皆佳。大奴以還吳也,冀或見之。

趙孟頫臨王羲之草書《太常帖》

王羲之《適太常帖》與趙孟頫臨本比較(左:王羲之,右:趙孟頫)

王羲之《太常帖》與趙孟頫臨本比較(左:王羲之,右:趙孟頫)

王羲之《太常帖》與趙孟頫臨本比較(左:王羲之,右:趙孟頫)

王羲之《太常帖》與趙孟頫臨本比較(左:王羲之,右:趙孟頫)

王羲之《太常帖》與趙孟頫臨本比較(左:王羲之,右:趙孟頫)

王羲之《太常帖》與趙孟頫臨本比較(左:王羲之,右:趙孟頫)

趙孟頫臨王羲之《適太常帖》,深得王之氣脈,書寫更加往端正一路走,這也許更符合趙孟頫的性格。這些用筆特色,都是我們臨古值得借鑑之處,不同書家用筆會有所不同,我們要學會辨別分析,中部不同,得到長足進步。所以唐太宗曾有句話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學書法還是要上追源頭,魏晉風度、盛唐法度,若放在書法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說與趙孟頫同樣師出“二王”。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