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諸葛亮是用什麼方式,預測當時的天下大勢?

袁茂淋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諸葛亮可是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大名鼎鼎的謀士。尤其在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中,更是成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奇人。其實諸葛亮確實很厲害,一方面或許源自於優秀的天賦,另一方面應該是通過飽讀詩書,受到名師的指點。司馬徽當年就與諸葛亮、龐統等人非常友好,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諸葛亮能夠從司馬徽那裡學到不少的本領。

限於古代的交通,還有落後的通訊技術,往往普通人很難了解天下大事,更別說預測天下局勢了。可劉備前往隆中拜見諸葛亮時,諸葛亮給出了高深的見解,尤其是預測出了天下有可能三分。這就引起了世人的好奇,怎麼一個足不出戶的書生,能夠成功預測出形勢發展。

為此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

一:諸葛亮通過與好友交談,還有從北方逃到荊州的士人,瞭解到許多信息。

優秀的人總會有優秀的朋友,古代也一樣,因此諸葛亮身邊少不了一些有才之人。在與龐統、司馬徽、龐德公等人交流後,不僅可以探討學問,還可以瞭解到天下的形勢。諸葛亮跟據別人說的觀點,然後結合自身的看法,以此推斷出局勢的走向。還有從北方遷來的士民百姓,也帶來了一些頗有價值的信息。比如:曹操與袁紹的具體戰況,還有北方的生存環境。

諸葛亮起初對劉備也不甚瞭解,可聽到司馬徽多次介紹劉備後,根據自身的分析,斷定他應該是一位明主。後面隆中相見,遂產生了相見恨晚。

二:諸葛亮通過荊州的當政者來推斷出形勢的變化。

不管是北方不斷進行的群雄逐鹿,還是孫策在江東攻城掠地,這些事情的發生對荊州的統治者都會有影響。比如: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激烈對戰時,荊州的劉表蠢蠢欲動,由此可以看出,曹操與袁紹的戰爭沒有那麼快結束。還有北方的民眾大量南遷,說明北方戰亂不休。荊州的當政者對時局的反應,完全可以成為諸葛亮分析的素材。任何一位優秀的高手都想盡一切辦法,來獲取儘可能真實的材料,而荊州的一舉一動,在諸葛亮眼裡,都是難得的信息。

總之,預測天下大勢離不開對時局的認識,而聰明的人會打通許多渠道來了解最新的變化。有人說諸葛亮用《馬前課》來推測,這過於玄乎,難以當真。另外諸葛亮能夠很好地預測局勢發展,與自身的優秀才能也分不開。


子正尋道


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很多人就算不了解三國,也一定聽說過這段歷史,基本上已經成為三國的“入門課”了。既然如此,對於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也一定有所瞭解,可以說,當時的諸葛亮對於局勢的把控十分準確,這一點讓劉備非常驚喜。不過,當時的諸葛亮一直隱居山林,他又是如何做到能對天下大勢這樣瞭解的呢?

space

諸葛亮隱居山林,為什麼還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

諸葛亮所著的《戒子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從這一句話,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諸葛亮隱居,並不是說就呆在草廬看書,哪也不去,如果是那樣,那不就成書呆子了?劉備也不會三顧茅廬了?記得《三國志》描寫三顧茅廬裡,劉備前兩次都沒能見到諸葛亮,後來從書童以及諸葛亮的岳父弟弟那得知,諸葛亮遊歷去了。所以諸葛亮隱居僅僅是不入仕的意思。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和他是好朋友。他朋友也不是一般人。看人不需要接觸很久,像諸葛亮這樣有眼光有智慧的人,很多時候從那些人做事的方法的細節上就可以看出其人如何,所以對人才清楚這方面才是原因。換了別人,就算是天天見面的人也很難看出其人如何,其才如何。

space

諸葛亮隱居山林,為什麼還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

那他是怎麼知道這天下大勢的呢?

我想,他應該看到了一些別人沒發現的規律性東西。就像隆中對三分天下的設想一樣,當時天下可是N多人的,益州劉璋、荊州劉表、漢中張魯、西涼馬超。各地小勢力一群一群的,而只有諸葛亮知道那些人都不成器,心中有了怎樣把他們取而代之的方法,這個不是說打聽能聽到的,更多的是思考的結晶,是智慧的表現。“而且如果找人打聽,也是道聽途說,可能會以訛傳訛,讓信息有偏差的呀”偏差的只是表面的信息,也就是細節方面,而對諸葛亮這種心懷天下的人來說,不是看熱鬧的,是看門道德,有用的只有事件的實質。這些都是通過思考才能領悟的。






圓桌陸霏霏


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的句子是: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劉備分析天下形勢的句子是:漢室顧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百年看世界


相傳諸葛亮于軍中閒暇時,寫下了《馬前課》。相較來看,諸葛亮的《馬前課》比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其他預言書更容易破譯,因為它非常規則,每課預言一個歷史朝代,並按著歷史演進順序來描述。而其它講歷史大事的預言,因為有時候一個朝代有很多大事,而有的朝代大事則少一些,不規律,所以不容易和所預言的朝代對應起來。

《馬前課》共十四課。前十課從當時蜀漢開始,一直到中華民國的誕生,非常準確。《馬前課》第一課,諸葛亮講「無力迴天,鞠躬盡瘁,陰居陽拂,八千女鬼」。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曾經寫過:「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是諸葛亮的自我寫照,因為他知道漢家江山氣數已盡,沒有人能夠挽救,所以《三國演義》裡說「孔明六出祁山前,欲以隻手將天補」,就是說他想靠一隻手斡旋天地;「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就是說漢家江山到這個時候可能要完了;「長星半夜落山塢」指的則是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

所以,諸葛亮第一句話的「無力迴天,鞠躬盡瘁」是講他自己,後面的「陰居陽拂,八千女鬼」,這「八千女鬼」是個字謎,「八」加一個「千」加一個「女」加一個「鬼」,合在一起是個「魏」字,就是說蜀漢最後要被魏國所滅掉。

再往下一共有十四課,一課講一個朝代。比如第四課,是關於唐朝建國的時候,卦說「十八男兒,起於太原」。這個「男兒」我們生兒子叫「子」,十八子加在一塊是個「李」字,而唐朝便是李淵父子打出來的天下;「起於太原」,則因為李淵當時從太原起兵。

再比如第八課講明朝,明朝是朱元璋打下的天下。這個卦講「日月麗天,其色若赤,綿綿延延,凡十六世」。「日月麗天」也是個字謎,「日」加「月」是「明」,指大明朝,「其色若赤」的「赤」,是硃紅色的意思,暗指朱家天下。「綿綿延延,凡十六世」,表示明朝一共傳了十六個皇帝。   

也許有人會問,預言是不是後人杜撰的?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當年解《馬前課》的是清朝光緒年間白鶴山僧人守元,他當時八十六歲了。在《馬前課》中,關於清朝的預言是這樣的:「水月有主,古月為君」。「水月為主」是一個字謎,三點水加一個「月」再加一個「主」,合在一起是一個「清」字;「古月為君」,古加月是個「胡」字。


彭彭彭彭彭彭先生


引言:諸葛亮用什麼方式預測當時的天下大勢,個人想到了一句最完美的解釋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諸葛亮預測天下大勢

所謂的預測,就是根據當下的情況及未來發展的路上可能出現的情況、可能變為盟友的勢力、可能變為阻力的勢力情況進行分析,這樣就可以預測天下大勢。

用三分天下舉例說明諸葛亮的預測天下大勢。諸葛亮剛剛出山時,大、小諸侯並不多有曹操、孫權、劉表、劉璋、馬騰、韓遂、張魯等勢力。

曹操對劉備一路窮追猛打,則可以將曹操定力為最大的敵人,而且劉備自樹立旗幟以來一直以打敗曹操,統一漢室為目標不可能成為盟友。

赤壁之戰前魯肅提出孫劉聯盟,孫權作為當時第二大的諸侯一旦結為盟友,無論是當下還是日後和曹操相抗衡都有很大的益處。

劉表年事已高後繼無人、劉璋闇弱無能二人勢力可以謀劃為劉備將來要佔據的地方,作為大本營發展。

馬騰,韓遂等諸多勢力,以劉備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一一攻克這些小勢力,需要的時間過於長久,而且期間可能會出現很大的變動。漢中張魯只佔據一地,取得西蜀之地後漢中張魯將會變得不足為懼。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

劉備在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自己時,諸葛亮已經對劉備的兵力情況、武將情況、謀士情況以及暫時棲身之地等情況進行了分析。瞭解了這些情況以後,就可以預測出將要發生的戰役勝算有多大、敗率有多大,那麼勝利以後應該去往哪個方向謀劃、兵敗以後應該向哪個方向謀劃,這就做到了所謂的預測。

知彼:

諸葛亮在出山時,天下各路諸侯形勢已然非常的明朗了。只要收集一些天下各路諸侯所佔有領土的地形優勢、各諸侯內部可能存在的隱患、兵力及武將情況等資料加以分析,針對不同的敵人使用不同的方法。

用劉璋舉例:劉璋佔據西蜀之地,在地形上有非常優越的防禦條件,而且西蜀之地經歷了兩世的經營,文臣、武將、勢力內部機構都是非常完善的,應該是一個可怕的敵人。但是因為劉璋闇弱無能,導致了這些所有優勢全部喪失。因此諸葛亮就根據劉璋闇弱無能的性格制定了三分天下。

百戰不殆:

利用自己地形上的優勢採取防禦、利用自己兵俑的能力制定不同的作戰方式、根據不同的武將帶兵特點及勇武情況制定該武將何時出陣,將己方有利條件無限量的進行放大,以自己擅長來攻擊敵人不擅長的,那麼勝利的幾率就會加大。瞭解來犯之敵的優點及缺點,針對來犯之敵的弱點進行實質性的打擊。


總結:預測天下大勢就是了解自己、瞭解敵人。在未來發展的路上把可能出現的敵人和可能出現的盟友都做好分析預判並做好充分的準備。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大家對諸葛亮的熟知,多數是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但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裡面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彷彿天下事皆在他的預料之中。但是,那畢竟是小說故事情節,有些都是杜撰的,其實諸葛亮並非什麼都知道,也不是天生就能瞭解那麼多東西。那麼,他常年隱居山林,劉備來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為何能盡知天下事呢?

在家靠兄弟,出門靠朋友

諸葛亮的叔伯兄弟都是做官的,這對他盡知天下事是有很大幫助的。家族親戚的幫助讓諸葛亮早年開闊了眼界。然後就是諸葛亮的朋友,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崔州平和徐庶了。徐庶也是做官的,還是諸葛亮的貴人,是他把諸葛亮引薦給劉備的,才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

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諸葛亮都有在官場做官的熟人,那麼不管是平時聊天還是書信來往,這對於諸葛亮瞭解天下事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自身勤奮好學

諸葛亮的父親也是做官的,可以猜想到諸葛亮從小就飽讀詩書,長大之後也將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雖然別人都覺得他是在吹牛,但天才往往都是不被人理解的。諸葛亮確實文化水平非常高,常年隱居山林,平時沒什麼事,估計時間都用在看書上了。除了一些基本的倫理道德之外,諸葛亮肯定也看過不少對天下形勢分析的書和軍事類書籍,看書也是諸葛亮瞭解天下大事的重要途徑之一。

外出親自了解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去過不少地方,就已經對天下形式略知一二。隱居山林之後,諸葛亮除了讀書之外,還會外出親自了解天下大事。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了諸葛亮,在小說中寫的故事情節是諸葛亮故意考驗劉備的誠意,其實在《三國志》中,並非這樣記載,只是寫道劉備去找了諸葛亮三次才見到他,並沒有寫諸葛亮故意不見劉備。前兩次有可能是諸葛亮外出了,平時他應該會外出走走看看,打探天下形式。

那有人可能會問了,諸葛亮不是隱居山林了嗎,為何還要外出打探天下形式呢?諸葛亮可沒有真的要在山林隱居到老的意思,他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想幹出一番大事業的人,從他將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就能看出,此人志向遠大。所以,諸葛亮能預測天下形式,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見識得來的,所以在劉備找到他的時候,他才會與劉備對答如流,對天下形式分析的如此透徹。


文化歷史那些事


我是談今鑑史,在這裡回答你的問題

我從三個方面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家世背景

諸葛亮在三國中是一介布衣,但是他不是一個普通的布衣。諸葛亮出身名門望族,關係網是非常強大。所以諸葛亮經常接觸一些名流雅士,一起探討學識和一些對天下大勢的見解。諸葛亮就是通過這些人知道的天下大勢,然後在加上自己的分析,和這些人的分析交流!這樣才讓我們覺得諸葛亮足不出戶就可以三分天下!

第二,靠兄弟

當時有一個人叫龐德公,龐德公當時是襄陽的望族,他非常喜歡諸葛亮。龐德公為了表示自己喜歡諸葛亮,給自己的侄子取名臥龍鳳雛。有了龐德公的這層關係,諸葛亮也就很自然的結識更多的名門望族。有這樣一層關係在,要想了解天下時事,就會變得異常簡單,只要有機會有時間,他就可以利用身邊的人去探聽自己想要知道的消息。

第三,擁有特權

我們要知道當時的世家大族有一個特權,就是可以向朝廷推薦才學之士入朝為官,諸葛亮隱居之地當時也有諸侯雄霸一方,諸葛亮家族要麼給漢室推薦人才,要麼給當地諸侯推薦人才。在推薦人才之後,漢室和諸侯勢必要對人才進行考核,世家大族肯定也會在場而考核的內容或許有對天下大勢的分析,諸葛亮可以以這樣的條件做基礎,從中瞭解到天下大勢。

總結

所以說,諸葛亮能夠預測天下事,並不是他有什麼異於常人的能力,而是人脈關係,和強大的靠山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經幫題主解答了疑惑,更多精彩,請關注談今鑑史


談今鑑史


諸葛亮好像有一個道友能呼風喚雨 預知前後之事。





小哥哥


第一,家族的影響

諸葛亮畢竟有荊州響噹噹的大族親戚做背書

第二,朋友的見識

龐德公,龐統,徐元直,石廣元,孟公威

第三,自身的眼界

讀書觀其大略

第四,祖上的影響


不動堂


諸葛會奇門遁甲 預測這種都是小兒科 ....諸葛孔明也想逆天改命 ,可是做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