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一年二十四節氣中哪些是節,哪些是氣?為什麼?

Zh幸福一家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生產、生活方便,而發明的一種補充曆法。

大家知道,我國古代使用的歷法叫陰曆,把月亮繞地球一週(約29.5天)定義為一個月,每年12個月,354天,這與地球實際繞太陽一週的時間少大約11天,所以,每隔兩三年要設置一個閨月,把這個11天補上去。

這樣,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陰曆的某一天相對於太陽實際運行軌跡,每年都不一樣。比如,立春之日,它可以在陰曆的臘月,也可以在陰曆的正月,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混亂,所以,古人就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設置了24個節氣,把地球繞太陽一週的運行軌跡,也就是360度,每15度劃分一段,叫做“節氣“,並根據氣候、物候、時候等特徵分別命名一一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由於24節氣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制定的,所對應的時間也基本固定,符合氣候、物候、時候的變化特徵,作為陰曆的補充曆法,給人們安排生產、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古代,一年分為12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歷,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依次類推,

由此可見,24節氣中哪個是節哪個是氣,那是古代的說法,如今早已合二為一,統稱"節氣“。

倒是節氣的命名規律更應該掌握一點。比如,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等七個節氣。反應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等四個節氣。


秋水長天H


二十四節氣排序:春雨驚春晴谷天,夏滿忙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注: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是節,雨水是氣,驚蟄是節,春分是氣,清明是節,穀雨是氣,立夏是節,小滿是氣,芒種是節,夏至是氣,小暑是節,大暑是氣,立秋是節,處暑是氣,白露是節,秋分是氣,寒露是節,霜降是氣,立冬是節,小雪是氣,大雪是節,冬至是氣,小寒是節,大寒是氣。

具體講: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個是“節”;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等十二個是“中氣”。

鬥星斗柄指向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循環往復。

立春,開始的意思,

驚蟄,開始響雷,冬眠動物復甦。

清明,天氣清和明朗,氣候溫暖。

立夏,夏季開始的意思。

芒種,麥類等芒作物成熟。

小暑,正當初伏前後,天氣開始炎熱。

立秋,氣溫逐漸下降。

白露,夜間較涼,空氣中的水氣疑成了露水。

寒露,氣溫明顯下降

立冬,冬天開始的意思。

大雪,降雪較大。

小寒,氣候已比較寒冷。

十二氣的含義。

雨水,降雨開始。

春分春季中間晝夜平分。

穀雨,降雨量增多,對

穀類生長有利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

夏至,夏天到此時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大暑,為一年中最炎熱季節。

處暑,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

秋分,秋季中間晝夜平分。

霜降,開始降霜。

小雪,開始降雪。

冬至,進人,數九寒天,白天短夜間長。

大寒,為最冷時節。


芊夢狐雪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創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十二節令和十二中氣

這裡的二十四個節氣,是按照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來劃分,分為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即一個月之內有一節一氣。十二個月如同劃分十二竹節,竹節中間充氣,此乃節氣的由來,也是氣節,節度的本意。“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後一日為月之終。其中十二節令: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別稱正月、二月…臘月節,但不一定在名稱所在的月份。

十二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分別稱正月、二月…臘月中。除極特殊的情況外,一般在所稱的月份中。中氣成為農曆確定月序的依據,沒有中氣的月份被視為上一個月的重複,稱閏月。

從立春開始

二十四氣一般從立春開始,但現代天文學中太陽黃經以春分為起點計算。有詩云: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20年二十四節氣準確時間

立春 02月04日 17:03:12 雨水02月19日 12:56:53 驚蟄03月05日 10:56:44 春分03月20日 11:49:29 清明04月04日 15:38:02 穀雨04月19日 22:45:21 立夏05月05日 08:51:16 小滿05月20日 21:49:09 芒種06月05日 12:58:18 夏至06月21日 05:43:33 小暑07月06日 23:14:20 大暑07月22日 16:36:44 立秋08月07日 09:06:03 處暑08月22日 23:44:48 白露09月07日 12:07:54 秋分09月22日 21:30:32 寒露10月08日 03:55:07 霜降10月23日 06:59:25 立冬11月07日 07:13:46 小雪11月22日 04:39:38 大雪12月07日 00:09:21 冬至12月21日 18:02:12 小寒01月06日 11:23:17 大寒01月20日 04:39:42

黃道分析

太陽和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不停地公轉和自轉,通常把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首先,當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從這裡出發,每前進15度就為一個節氣,從春分往下依次順延,清明、穀雨、立夏等等。待運行一週後就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與西方十二星座的微妙關係:跟二十四節氣相似,古代的黃道十二宮亦是以春分點為起點而把黃道分為 12 等份,因此占星學中十二星座的開始及結束日期或其前後一天必定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眾志成城,戰勝疫情

今天在雨水時期,正好前幾天我們這下了場雨。馬上到三月份要到驚蟄了。祝願新的一年2020,早日戰勝疫情,靜待春暖花開,迎接新的氣象。


葫蘆文化


要了解二十四節氣中節氣的含義,首先要懂得氣的概念。中國先人們認為,氣是宇宙的本原,是萬物產生的根本。盤古就誕生在一個形同雞蛋的混沌之氣中,盤古甦醒後開天闢地,清氣上升變成了天,濁氣下降變成了地。天和地之間又化生出世間萬物,所以,天地間是充盈著氣的。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的宇宙生成論,氣就是載體和象徵。所以,中國人對氣這種東西非常著迷,它不僅存在於自然界,也存在於人體中,它的運行規律是全息統一的,所以,氣候也是氣的變化所形成的。司馬遷《史記·律書》中記載:“氣始於冬至,週而復始。”這就說明一年之中,氣是循環流轉的,從冬至之日開始,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氣是節氣的核心概念。然後,我們就很容易明白,節是什麼意思,如果把一年之中氣的運動看作一根直線,節就是在這根直線上畫出刻度,也就是變成了一把尺子。從此,人們可以用這把尺子來測量氣的運行。

這把尺子上的刻度有二十四個,所以稱為二十四節氣。一年稱為一元之氣,一分為二,象徵陰陽初分,就是春分和秋分,分別是陰消陽長和陽消陰長,也就是寒暑交替。這中間又劃分為兩道,對應兩儀生四象,就是夏至和冬至,稱為“中氣”。又根據四季,建立啟閉節點,四個啟的節點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春是春節,春分就是變成春季的中氣;立夏是夏節,夏至是夏季的中氣;立秋是秋節,秋分是秋季的中氣;立冬是冬節,冬至是冬季的中氣。在《呂氏春秋》中,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的準確稱謂都已經出現。

在這八個節氣刻度中間,又根據十二個月,月初得氣之始,月中得氣之中的原理以及月相的變化,分別增加了兩個節氣,把每一個大刻度區間分隔成了三個小刻度區間,最終形成了我們熟悉的二十四節氣。





啤J泡泡


說到二十四節氣在我們中國可說是家喻戶曉,尤其在農村廣泛流傳。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準確的告訴我們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並且還指導著我們的春耕、夏忙、秋收、冬藏的農事,以及年月。也是我們祖先長期總結天文、氣象和農業之間相互關係而創造出來的。

一年有十二個月,我們的祖先把這十二個月分成二十四等份,大概每十五天左右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以立春為始,分別是農曆的:1月~立春、雨水;2月~驚蟄、春分;3月~清明、穀雨;4月~立夏、小滿;5月~芒種、夏至;6月~小暑、大暑;7月~立秋、處暑;8月~白露、秋分;9月~寒露、霜降;10月~立冬、小雪;11月~大雪、冬至;12月~小寒、大寒。

一個月裡有一節一氣,“節”即為開始的意思,至於“氣”便是為結束,終結。每月的第一個節氣為“節”: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為節;第二個節氣為“氣”: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為氣。

我國民間還流傳著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令歌:

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瀝皮幹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五月節,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進臘月,大寒又一年

像這樣的二十四節氣歌和順口留在我們國家都以各地不同氣候環境存在著,同時反映出了我們中華名族古文明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文化底蘊的深厚!





醉梅妍


導語: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二十四節氣,傳承了幾千年,二十四節氣無疑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對於自古以來以農耕文明為主導的華夏民族而言,二十四節氣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年的智慧傳承和對天地人的透徹感悟。

即便是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今,二十四節氣對我們仍然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尤其是農業的耕種。傳統的農民通常沒有時間概念,尤其是現代我們所用的時間的意識,但是他們對於二十四節氣的敏感卻與生俱來,時至今天人們依然依據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自己的農事安排。

“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穀雨雪斷霜未斷,雜糧播種莫延遲”“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生長農村的人都熟悉,類似這樣的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諺語口口相傳,是人們安排耕種的依據,而二十四節的作用遠遠不僅如此,二十四節氣實際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了中華民族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只不過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家都知道的中國人愛過節,同時不同的節都有著不同的飲食標籤,諸如立春的春捲,清明的青團,端午的粽子,冬至的餃子等等,其背後都跟節氣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由此可知二十四節氣對於國人的有著非常重要意義。只是可惜今人對二十四節氣很多真的日用而不知。

一、“節”與“氣”是二十四節氣裡的基本單位,二十四節氣都是氣。

關於一年二十四節氣中哪些是節,哪些是氣?百度搜索通常把二十四節氣分成十二節和十二氣,而筆者並不認同這種簡單的區分。

要了解二十四節氣,我們需要首先了解二十四節氣裡的基本術語,我們都知道二十四節氣反應的是太陽運行的週期,一個太陽週期為一年,然後從立春開始大寒結束,將一年細分為二十四節氣。

古人在定義二十四節氣的時候有這麼幾個基本單位:日、候、氣、節,時、歲。根據中華曆法,五日構成一候,三候形成一氣,三氣成一節,二節成一時,而四時成一歲,如此週而復始,循環往復。

由此可知 節”與“氣”都是一年中二十四節氣的基本單位,以日為最小單位,層層往上不斷擴大的一個單位名詞,如同我們現在常用的時、日、月、季、年一樣,只不過古人將他們稱之為“候、氣、節,時、歲”。


所以現在網絡上流行的直接將二十四節氣簡單的劃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因為三氣方能構成一節,而把節跟氣等同,就如同我們現在把月與季等同一樣,明顯的不科學嘛,由此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嚴格意義來講都是氣,二十四節氣即二十四氣。


二、二十四氣產生根源於“節”,故名二十四節氣。

有人也許會問自然二十四氣都是氣為何又俗稱為二十四節氣?因為二十四氣的產生根源於“節”,因為節的存在一年才有細分為二十四氣。

1、

《說文解字》裡說“節,竹約也,從竹即聲,子結切。”

“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一個字,它的本義是指竹子上分段及各段之間相連的地方,而兩個節之間會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每個獨立的區域都可以自成一體,而且與其它的的區域有著明顯的區別和不同。我們看竹子的樣子就很容易明白何謂“節”了。


“節”用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詞來理解,“節”就“段”,把一個整體分成了若干小段,如同竹節可以把一根竹子分成若干小段,古人發現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週期時間的不同,地球上日照時間的長短亦有不同,同時在地球上亦會產生了不同自然現象,古人稱之為氣侯,物候,於是古人就根據地球上物候氣候特點,將一個太陽迴歸週期中細分成不不同的時段,共分為四時,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春夏秋冬四季,而四季當中又細分為八節,分別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如下圖所示:

因為一節包含了有三氣,於是一年當中的這八個節點把一年細分成了二十四氣,由於二十四氣根源於這個八個節點,於是二十四氣通常稱之為二十四節氣。

結論: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有八個節,而由八個節產生了二十四氣,所以二十四節氣都是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明獨特的貢獻和對天地人的透徹感悟,它的作用遠不止用於耕種農作那麼簡單,更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與天道相應的生動寫照,天地有時,社會有節,人身有氣,所以二十四節氣亦由節氣演化成了氣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鐵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論窮達生死,直節貫殊途”,可以說中國源遠流長的精神氣節,源頭正是這時間中的節氣,用心去體會二十四節氣,這是我們天人合一的根本。



知微通元


二十四節氣是十二個節,十二個氣,一月一節一氣,節在前,氣在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穀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一節一氣代表一個“節月”。

我國廣大農民春播、夏管、秋收、冬藏,都是按照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事的,一年中氣候冷熱的變化,對農業生產有著很大關係。我國古人為農耕需要,依太陽運行規律特點而創造了二十四節氣,從名稱上,我們就可知道它包含的意義。表四季變化的有四立,二分二至;表天氣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表農事物候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劃分的(舊時以土圭測日影法而得),太陽從黃經零度算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作一節或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一月一節一氣。節氣的度數是相等的,時間卻是不同一樣的。從一個節到一個氣,稱為一個節月,每下節月時間不是都相等的。由於地球不是按正圓而是按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運行的速度有快有慢,在冬至前後的運行的速度快,節氣節月時間相對就短些,夏至前後,運行速度慢,節氣,節月時間就相對長些。所以冬至前後的一些節氣時間有不足15天的,夏至前後的節氣時間有超過15天的。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規律運動,節氣在陽曆中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有差也僅有前後一天,那是因為天數要取整不可零所造成。


樹德漢碩


首先要認識一年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排列: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穀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署。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古代劃分月令是以“節”來代表進入點的,如正月立春為節,立春節就代表了正月的起步點,之後每隔一位為節(即上面每個月份的第一個名稱)。節與節之間為“氣”,它是代表本月之中的氣象特徵,所以也稱“中氣”。比如雨水為正月的中氣,象徵著降雨開始。同理春分為二月的中氣,象徵春季中間晝夜平分。餘下的三月至十二月,每個月的中氣都有其中氣的含義特徵,我就不一一枚舉了。總之,節為每個月進入的起點界限,氣為每個月中氣的含義特徵,這就是節和氣區別的原因所在。





覃南朝


把24節氣順序排好,凡是奇位數上的是節,凡是偶位數上的是氣,這就分別開了。

節氣緣自農曆,一年十二個月,用節來劃分,所謂節,不是節日,而是`每月遞進的節點′,如立春正月開始、驚蟄二月開始,清明三月始,立夏四月始...,所謂氣,則是表明當月的氣候特點,如正月的雨水,六月大暑,九月霜降,冬月小雪等,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則表明該季節的中心點之類。

農曆是指導農業生產的,農作物適時的狀態,僅十二節顯得不夠,於是又把兩個節之間加上一個氣,也是十二個,節、氣合起來共二十四狀態,可以更加詳細地指導農業操作。

節與氣之間隔約15天,但它和陰曆的朔望日無關,初一朔日並不一定是節,十五望日也不定是氣。。又:由於中國曆是農曆與陰曆合用,凡是遇到只有節而無氣的月份,那該月就必定是潤月了。比如:2017年陰曆六月二十九日大暑是氣,接下來的一月中只有立秋節,而處暑氣則是再下月初二了,就是說,這個月中只有立秋節而無氣,所以就必定是潤六月了。


塞外失馬翁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曆特有的。二十四個節氣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為節,是反映四季變換的名稱。

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氣,是代表四季溫度變化的現象。

二十四節氣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365度,以春分為起點劃

分為二十四等份,每兩等分相隔15度,每個等分點設有專名,包括氣象氣候變化,農作物生長等情況。是中國幾千年農耕活動的結晶,是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