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李煜用心頭血寫就的1首詞,結尾2句看似平淡,卻隱藏著悲痛


李煜用心頭血寫就的1首詞,結尾2句看似平淡,卻隱藏著悲痛

對於南唐後主李煜來說,自從金陵城破之後,所有的作品與此前相比,在格調上形成了極為強烈的反差。他的作品從遣詞用字來說,比不上馮延巳的清新,但字裡行間的情真意切,又是其他文人所遠遠無法相比的,每一個字似乎都能讓人看到,他在用他的心頭血在創作。

今天介紹的一首詞,同樣來自於李煜困居大宋京都之後。這首詞與我們以往所讀到的,耳熟能詳的李後主詞稍有不同,全文不露一點憂傷,但讀完之後卻讓人久久無法平靜,特別是最後2句,明明看似平淡至極,卻隱藏著他最深的悲痛。

李煜用心頭血寫就的1首詞,結尾2句看似平淡,卻隱藏著悲痛

南唐·李煜·烏夜啼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夢裡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烏夜啼,與李後主另2首《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以及《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又名《相見歡》不同,此為雙調47字,上下片不同調,上片4句23字,下片4句24字,各片第2、4句押平聲韻。

李煜用心頭血寫就的1首詞,結尾2句看似平淡,卻隱藏著悲痛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失了國度的李後主,囚居異鄉,這是他在汴京遇到的一個有風又有雨的夜,帷簾被風雨擾得不停地發出颯颯之聲,彷彿生怕屋子裡的人不知道秋天已經來臨似的。秋風秋雨總是能夠讓人平白生出許多惆悵,更不用說李煜這樣一位肉袒出降的違命侯了。

“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燭已殘,漏已斷,顯然這個難捱的風雨之夜,終於也快到頭了,不過詞人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輕鬆,他一會兒躺著,一會兒又半坐起來靠著枕頭,可是無論怎麼樣,不說無法入睡,就連讓心情有一絲平靜都做不到。

李煜用心頭血寫就的1首詞,結尾2句看似平淡,卻隱藏著悲痛

整個上片詞人都在描繪自己夜間坐臥難平,卻沒有透露更多的情緒,只是通過4個場景來隱喻此時的心情與處境:風兼雨、帷簾的颯颯聲、殘燭、已經滴盡的更漏,沒有一樣帶著一點喜悅,哪怕是帶著一點平淡,取而代之的是蕭瑟、寂寥,“起坐不能平”,明明是不停地坐臥,偏偏更進一步增加了氣氛的壓抑。

李煜用心頭血寫就的1首詞,結尾2句看似平淡,卻隱藏著悲痛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夢裡浮生。”下片開始,詞人開始感慨:這世間事總歸不遂人願,真如那江水一般,一去再也不復返,曾經的一切,曾經我所擁有的一切,如今看來都只不過是夢一場。哪怕到了這裡,詞人仍然沒有說出“故國不堪回首”這樣的話語,但此時詞人抑鬱難平的心緒已經無處紓解。

“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這2句話實在可以說是“王顧左右而言他”,但卻將詞人最深的悲痛隱含在其中:還是喝醉了好啊,大醉夢中的路又穩當又好走,實在可以常常來去,至於其他的地方,算了吧,都已經沒法走了。

李煜用心頭血寫就的1首詞,結尾2句看似平淡,卻隱藏著悲痛

這首詞比之後主直言“故國”、“上苑”、“南國”的作品要含蓄得多,如果將此當作一個普通士大夫文人的作品,同樣都可稱上佳,因為全文都可以理解為秋風秋雨之夜,對於歲月流逝,往事不堪回首的感慨,最後借大醉而遁入夢鄉的惆悵之作。

而一旦聯繫到李後主的過往種種,這首詞立刻就有了與普通士大夫文人截然不同的氣質,兩者相結合,立刻就發現他在創詞制曲時,無法肆意落筆的抑鬱之情,同時又根本無時無刻不沉浸在自己失去家與國的悲傷裡,只好選擇用盡可能平淡的話語,來說他的傷悲,這反倒讓這首詞的境界陡然被狠狠地拔高了。

李煜用心頭血寫就的1首詞,結尾2句看似平淡,卻隱藏著悲痛

於是在這首詞中,李煜用了看似平常的字詞,甚至一直用到最後2句,但這12個字卻分明能夠看到後主乃是用他的心頭血,一滴一滴熔鍊而成。這12個字裡,有傷痛,有悔恨,更有著無邊的悲愴。讀李後主詞,錯過這一首,實在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