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我國傳統文學比作連綿不絕的山,那唐詩宋詞顯然就是群山中的兩座高峰,然而細挼文學史後,大家會發現在唐宋文壇之間,還站著一個咱們都無法忽略的人物,他就是李煜。李煜很多詞作的高度,是北宋詞壇一哥蘇軾、一姐李清照都無法企及的,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首《虞美人》。
一曲《虞美人》唱出了李煜的多少柔腸,令後世多少人扼腕痛心。這是李煜的絕筆詞,寫完它後不久這顆閃亮的星就逝去了,然而這首詞對後世的影響卻並沒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幾年文很流行一句話,叫“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筆者私以為如果這話也能用在文壇中,那《虞美人》這首詩詞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從開篇到結尾,一個“愁”字貫穿,一氣呵成,化不開的愁、道不盡的悽美,都藏在了字裡行間。
在很多人眼中,這首詞中最牛的當是最後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以江水喻愁,水不斷,愁難消,一江春水東流去,一腔愁苦無計解,這樣的妙筆確實少有。然而這首詩中,牛的卻不止是這一句,還有一個不起眼的字眼,這就是“小樓夜又東風”中的“又”字。
為何說這個字牛?明代文人卓人月在《古今詞統》中說:“只一“又”字,宋元以來抄者無數,終不厭煩。”被仿抄成這樣,也確實是令人瞪目了。這個“又”字,說明東風不只來過一次,李煜的愁苦也不只有一天,而是日復一日之愁。一個不起眼的字,就將詞人心中的愁苦寫出了萬千氣象,百轉千回,令人心疼,這就是它會被宋元眾多文人看上的原因。
因為夠經典,所以這首詞也入選了高中語文課本多年,但卻仍有家長覺得這首詞該從課本中刪除,原因是他們覺得李煜在將死之際,想到的還是“春花秋月”之景,還是往日宮女們的“只是朱顏改”。李煜不算是個好皇帝,這首詞是他喪國後所寫。南唐在他手上被沒了,他被宋太祖封為違命侯,不想著南唐百姓流離之苦,卻還在惦記從前的風花雪月,這樣的詞作在不少家長眼裡是不適合給孩子們讀的。
其實對於李煜這首詞,清末著名文學家俞陛雲也曾做過類似的評價,他認為:“失國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傷矣”。其實,這些家長們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筆者認為他們想得太多了些。作為一代帝王,李煜雖然是失敗的;但作為詞壇巨匠,李煜卻是成功的。
這首詞之所以能入選課本,就是因為它詞句本身夠優美,如果這麼經典的作品都不讓孩子們見識到,顯然是一種遺憾。至於從歷史的角度,李煜當時是隻顧自己風花雪月之舉,其實只要老師在教學時好好引導,孩子們是能分辨出對與錯的。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閱讀更多 美詩美文的世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