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刘备为何非要入蜀,为何不像刘表一样占领荆襄九郡,好好经营?

请不要跟我比正能量


荆州,在东汉时期被称为“天下之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如要统一中国, 荆州可谓是必争之地。

历史上的荆州其实只有七个州: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有荆州大部分,为何不好好经营非要入蜀呢?

原因大致有三:

一、荆州处于四战之地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乱占据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曹操手握南阳郡,孙权占据江夏和南郡。理论上,刘备手中的四郡是向孙权借的,孙权当然也知道刘备是轻易不会交还四郡的,所以大家心知肚明:未来可能会有一战。而北方的曹操也是虎视眈眈,当时孙权将南郡的公安城交给刘备驻军,其实就是将前线交给了刘备。为了加大自己的战略纵深,刘备必须西进。

二、隆中对的战略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当时诸葛亮给刘备做出的战略目标就是,当天下有变时,就以荆州和益州为根据地出兵北上,统一天下。所以说,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刘备必须要西进。

三、川蜀已成鱼肉

占据益州的刘璋是什么货色,大家都知道。在东汉末年,荆州被瓜分后,益州已经成了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曹操在赤壁失利后,便马上进攻西北,击败了马超。进而攻占张鲁占据的汉中地。汉中与蜀中相接,曹操其目的已经昭然若揭。

所以如果刘备不提前动手,益州很可能被曹操拿下。到那时,刘备可就真的被动了,正好借着替刘璋抵抗曹操的借口,刘备光明正大的进入益州,为以后的战争做准备。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闻曹操要率军进取汉中,非常担忧,张松建议刘璋邀请刘备入川,让其攻打张鲁,防卫益州。刘璋于是派遣法正、孟达领兵四千人迎接刘备,刘备率领庞统、黄忠、魏延、卓膺等将领入川。从此,刘备开启了新的篇章。


黑水布衣


首先来说,荆州在当时的正史记载中一共只有七个郡,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刘备从来没有能够占据过全部七个郡,赤壁之战后,其在荆州势力范围最大时共占领了荆州南部四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以及南郡的南部地区。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以及江北的江夏郡依然被牢牢地掌握在曹操手上,而南郡的大部分地区则在东吴占据之下。

荆州七郡示意图


刘表占据荆州时期,荆州周围除了羽翼未丰的东吴,基本都是一些中小军阀,不太能够对荆州刘表政权形成特别大的威胁。但赤壁之战后,占据荆州四郡多地盘的刘备集团就需要直面北方强大的曹魏以及东部根基已深的东吴,稍有不慎就容易兵败城失。这点从日后关羽在荆州的快速败亡就可以看出来。且相比魏吴两家,此时仅有荆州江南四郡的刘备集团在地理空间的转圜余地是很小的,所以必须尽快拓展新的领地,方能做长久发展之图。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其实就已经提到了需要同时占据荆益二州才能与曹魏和东吴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待到天下有变时,一上将领一军出宛洛,刘备亲率一军出秦川方可能北伐成功。而彼时,益州又是在暗弱无能的刘璋手里。相比之下,这已经是当时刘备所能够捏的最软的柿子。刘备若不取益州,曹魏或者东吴早晚也必然攻取,他取之又何乐而不为呢?若是刘备当时没有听取庞统的建议快速攻取益州,从而为日后取得汉中打下基础,恐怕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他们就再不可能独立取得任何可以割据一方的地盘了。由此可以看出,在刘备因为刘璋是其同宗而对于攻打益州摇摆不定时,强烈坚持攻打益州的凤雏庞统是有多么的重要了。庞统也用自己在落凤坡的牺牲换取了刘备攻取益州的胜利。可以说,没有庞统就无法及时取得益州。而如果不能即使取得益州,不要说恢复中原、复兴汉室,刘备哥仨的容身之地都会很快成问题。

益州牧:刘璋


刘备军师:庞统


子夜羌笛


我们来研究下蜀地的地形和当时社会状况。蜀地的中心是成都平原,沃野干里,人口二百多万。蜀地由于偏居西南没有受到农民起义的影响,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蜀地由于秦时修有都江堰水利,既保证了成都平原没有洪水灾害又保证了干里沃土有足够的农业灌溉,所以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农业发达物产富饶,确实是块宝地。只要认真管辖好益州益州也可以成为重要的兵员和粮草供给地。

再来看地型:蜀地北面是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秦岭绵延三干里从甘肃南部直到河南西南部,地势极为险峻。蜀地东面是大巴山脉,大巴山脉和秦岭山脉一北一东将蜀地紧紧环绕相连。这一地形使蜀地易守难攻,而蜀地往北离关中平原很近,只要拿下关中平原,依靠潼关天险退可守关中,出可图中原攻取天下。蜀地东面的大巴山脉也是天然屏障,曹魏和孙权无法越险攻入蜀地,曹魏和孙权只能据守自己的襄阳和荆州无法图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依靠这一地型和成都平原的富饶物产供给进行持久抗战是抗战持续直至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赤壁之战后,刘备得有荆州四郡,其余的为孙权所据,曹魏只据有南阳郡及部分南郡(主守襄阳)的较小块地方。北方的曹操虽然赤壁战败,由于据有中原依然实力最为强大,东面的孙权经营江东多年实力也够雄厚。而荆州这四郡由于面积小又是平原没有缓冲区又没有天险可守根本无法应对曹操和孙权的攻伐。赤壁之战后,由于据有荆州四郡的刘备依然实力最弱,当然要扩大根据地。而刘备要想取荆州九郡(当时为7郡)由于东吴实力强大根本无法取得,两人要是互相争战互相削弱了也给了曹操可趁之机曹操渔翁得利两人都保不住。北面曹操占据襄阳刘备也害怕孙权偷袭自已不能攻取襄阳。而取蜀地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当然是独一不二的选择。如果刘备取川人口和耕地会巨增,兵员和粮草会有很好的保障,刘备才能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继而三分天下徐图霸业。

当时川中的刘璋懦弱无能,益州的实力也不算太强,这就为刘备取川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机遇。由于刘璋杀了汉中张鲁的母辛及他家室两人结仇开启战端,刘璋攻打张鲁也失败了,这致使刘璋的益州更加赢弱。益州要是被攻最近的汉中张鲁不会救刘璋,孙权也不可能越过刘备的地盘救刘璋,曹操由于山高路险难以施救,曹操新败要恢复元气近期也难大规模征战。此时即是刘备取川的天赐良机,而且时不我待。再者刘备文有诸葛亮、庞统武有关、张、赵、黄、魏等虎将正可谓兵强马壮。刘备取川乃天作之合,刘备当然顺势而为攻取益州。

所以刘备不取荆州九郡而进川取益州


刘257728326


荆州并没有九郡,而是七郡,皆归刘表所有。刘表死后传位给刘琮,但是面对曹操北方大军压境,刘琮投降曹操,荆州归曹操所有。占领荆州的曹操得意洋洋,自以为统一天下的时机要到了,于是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以曹操大军的失败而告终,之后便是曹刘孙三家瓜分荆州,而刘备分得四郡(其中有部分是孙权借给刘备的,孙权希望刘备带他抵抗曹操,而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既然刘备分得四郡为何不好好经营,反而要入蜀呢?小编认为有三个理由。

1.刘备志在天下,所以必须要扩充势力;

2.孙权对益州虎视眈眈,刘备是先下手为强;

3.刘备的荆州四郡并不容易守住,刘备必须另作他算。


刘备的雄心壮志就是要逐鹿天下

刘备的一生坎坎坷坷,从一个卖履小贩到蜀汉国君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他之所以可以成功不仅是因为他运气好,不仅是他肯下功夫,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得到荆州四郡的时候无疑是刘备走向巅峰之路的一个开始,那么有了开始,必定就要有以后了。刘备心怀天下,而此时打不过孙权和曹操只能欺负一下刘璋了。所以刘备入蜀是要实现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孙权对益州垂涎三尺,刘备先下手为强

孙权得知刘璋软弱无能,于是孙权曾经想要攻打刘璋,占领益州。但是孙权若是出军攻打益州就必须要路过刘备的地盘,所以他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刘备,刘备得知后以刘璋是自己的同家亲戚而拒绝了孙权部队路过自己的地盘。

刘备拒绝孙权的要求一方面是不愿意孙权壮大势力以防对自己不利,另一方面其实就是刘备自己想要益州的地盘,而且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中就有取益州这一条。恰好刘璋因为张鲁骚扰自己而向刘备求助,于是刘备果断出兵夺取了刘璋的地盘,孙权知道后非常生气。


荆州四郡极难守住

刘备虽然在赤壁之战之后得到了荆州四郡的战利品,这也让刘备终于走了立足之地,但是这个地方并不容易守住。北方是强大的曹操,而且曹操一直是想要称霸天下,并且一直视刘备为仇敌,若是曹操引大军来犯,凭刘备在荆州的势力是万万抵挡不住曹操的几十万大军的,这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同时孙权也是一直想要吞并刘备的,特别是孙权手下的鹰牌周瑜,一直想要除掉刘备,进而和曹操二分天下,形成对峙之势。好在周瑜英年早逝,给了刘备喘息的机会。所以刘备仅仅经营荆州四郡是很难守住的,他必须要扩大势力!

正是由于这三个原因,所以刘备必须要抢夺刘璋的地盘益州!


唐朝的长老



荆州在赤壁之战之前,可以说是当时天下比较强大上一个州,但是经历了赤壁之战等一系列战争之后,荆州遭到了比较严重的战争破坏,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经营荆州谋求发展的办法是非常不可行的,刘备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

另外孙权方向和刘备有一个所谓借荆州的协议,在赤壁之战后,孙权把自己占有的部分南郡荆州借给了刘备,南郡在当时对刘备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区。为了防止孙权讨要回去,刘备推托拿下益州后再归还荆州,这同样也是刘备去攻打益州的一个因素。


由于刘备自身实力的不强原因,致使刘备向外发展的方向只能去打益州,而无法与孙权和曹操争锋。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也明确表明了把益州作为刘备集团未来发展方向,是刘备集团必须要拿下的地方。

刘备的目标是夺取全天下、恢复汉室,因此也决定了其不能局限在荆州这一亩三分地。


浮沉的历史


因为从长远来看,荆州并不适合作为根据地。

地理位置不适合

荆州的地理位置处在长江岸边,属于古代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北可以进兵中原,南可图巴蜀,西可攻江南,实在是四通八达,但也恰恰因为是这样,所以它也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

对刘备来说,荆州是战略要地,同样对孙权,曹操来说也是战略要地,如果只是仅仅夺取荆州作为根据地,那显然是不行的,因为战略要地随时会面临孙权,曹操,甚至是西川的攻击,防不胜防,没有安全感。

荆州的地盘不够用

荆州共有9郡,赤壁之战前的统计,根据《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记载的人口数字,按照估算来说,大约在100万-200万之间,就按150万算吧,赤壁之战后伤亡一部分,应该也没这么多了。

虽然人口数量还算是可观的,比西川要多,西川是90多万人口,但是荆州7郡在赤壁之战后,整个荆州被曹操,孙权,刘备三家瓜分,刘备得了4个,曹操得了2个,孙权得了1个,也就是说,刘备只拿到了一半多一点点,人口粗略估计也才五六十万。

这容易受到攻击不说,还拿到的不是完整的荆州,没那么多人口和地盘,怎么玩?就这么点地盘去打曹操又打不赢,还得防着孙权来夺取荆州,关羽失荆州就是例子。所以,只能打西川的主意了。

西川适合做根据地

西川天府之国,地盘又大,虽然人口是三国里面比较少的,但是只要西川可以稳定发展,人口是可以增长的,但是荆州想稳定发展是很难的。

西川北面,拿下汉中之后,直接面对秦岭一线,加上蜀中多险峻,外面的人想打进来是很难的,西川以西,就是今天的湖北,也是高山峻岭,不知道有没有人坐过从成都到武汉的高铁,途经重庆和湖北的边界那一带,那山高的,不输于秦岭啊,要打起来还要打进蜀中,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说,西川更适合做根据地,因为可以稳定长期发展力量。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划推动

隆中对的战略就是,先拿下荆州,是第一步,然后以荆州为基地,夺取西川,是第二步,拿下西川之后,需要内修政理,南抚夷越,就是说拿了西川要先好好治理,先积蓄力量,等时机成熟再北伐。

这显然荆州是干不了这些事情的,因为荆州是战略要地,极容易受到攻击,很难说积极治理就能积蓄力量的,但是西川就可以。

其二,北伐,也就是第三步,策划的是两路夹击,一路以荆州为基地向北打,一路以西川为基地向北打,可以对魏军形成两面夹击作用。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西川是最适合做根据地的,荆州只能作为战略要地存在。


烟郭说历史


原因有三:

第一,蜀地益州是扩张实力的唯一途径。

当时北面是曹操,从长远来看仅仅依靠荆襄九郡是绝对抗衡不了的,必须趁曹操赤壁新败,无暇南顾,扩张实力。你想,当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北方,青州、豫州、兖州、冀州、徐州、幽州、并州、司隶大部分都已经被其获取。天下十三州,曹操占据了一半以上,且多为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地区,长久以往,刘备只有一个州,如何抗衡。

剩余的还有以下地区。

扬州被孙权占据,实力不在自己之下,而且还有盟约,不好意思也不一定能攻取,如果强行攻取最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被曹操腾出手来一起收拾。

交州被士燮占据,实力较弱,但山高路远,人口稀少,经济衰弊,占据也没有没有太大的价值,形同鸡肋。

辽东和凉州均距离荆州太远,鞭长莫及。

只剩下益州,地广人丰,物产丰富,但拥有者刘璋暗弱无能,较易攻取。且还有张松、法正等一批内应。

第二,刘备和诸葛亮商讨的隆中对的重要战略方向。

当时的规划是占领荆、益两州,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务,一旦有机会,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如果不是后期关羽搞砸了这个规划,天下到底姓谁还真说不定。

第三,来自孙权和周瑜的压力

赤壁之战后,刘备几乎尽占荆州,孙权和周瑜觉得吃亏了,或文讨,或武攻,多次逼还荆州,刘备集团觉得不保险,想找一块自己的根据地。


想念兔子的老鹰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东汉时期荆州下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荆襄九郡”是元明时期杂剧、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臆造出的历史地理概念,不见于正史。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瓜分了荆州,孙权占有荆州的江夏郡、南郡的江陵及其附近地区;刘备占领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又将军队驻扎在南郡的南岸的公安;曹操占领南阳郡、南郡的襄阳及其附近地区。刘备并没有占领整个荆州。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三国志·赵云传》:“从平江南,以(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

刘备志在“图霸业,兴汉室”,因此肯定是要扩充势力的。况且荆州局势紧张,不论是曹操还是孙权对荆州都虎视眈眈。荆州也并非易守之地。

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制定战略蓝图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总结

由此可知,刘备要实现“图霸业,兴汉室”的目标,是一定要夺取蜀地的。


壹零壹肆


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被一路打一路跑的人,一直到赤壁之战后,刘备打下荆州,才有了自己的一块比较稳定的容身之地。但是刘备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占领荆襄之地,而是进一步在实际成熟的时候拿下了益州和汉中。那么为什么刘备 不能像荆州的前一位主人刘表那样安安稳稳经营荆州之地呢?

刘备的志向从来就不是一城一州

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熟读《三国演义》以及《三国志》的话,你会发现刘备是一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人,而且从起兵之始,刘备就有着明确的终极战略目标——略取天下,同时也有着与战略目标相对应的指导方针——以仁义服人心。

一兵一卒都是自己打拼出来的刘备深知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乱世之中,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而城池数量只是自己实现最终目标之前用来计量离成功目标的尺子而已,因此刘备对于城池的态度是,在力有不逮时放弃,但是在实际成熟时也不客气。

因此我们发现尽管刘备曾经在陶谦和刘表临终之际不接受对方赠与的领土,但同时在有机会的时候对荆州和益州也是丝毫不客气。不过这里要说的一点就是,刘备和刘表这两个荆州之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刘表这个荆州之主是当初受朝廷册封的,并且刘表并无“四方之志”,但是作为一方诸侯来说,在保境安民方面做得也可谓是出色。

而刘备当上荆州之主纯粹是靠着自己的实力在赤壁之战后打下来的,而这只是刘备发家的第一步,看起来刘备是受到诸葛亮隆中对的启发,希望能够占据荆益两州再北上一争天下,但事实上,刘备自身的目标也是八九不离十的,因此在时机成熟的时候 ,刘备是一定会尽力扩张自己的地盘的。

形势的改变也让刘备不能坐以待毙

当然,除了刘备和刘表的志向不同外,外部形势的改变也不能让刘备再像刘表那样安稳的做一个守成之主,在刘表为荆州之主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中原连年战火,因此经常有北方人士来荆州避难,而荆州也在刘表的治理下相对稳定,对于当然的群雄来说,发展得相对较好的荆州势力是一块“硬骨头”,谁也不愿意冒着啃不下来的风险来全力进攻刘表。

然而到刘备成为荆州之主时,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此时北方已经相对稳定,尽管曹操输掉了赤壁之战,但是北方根基依然稳固,统一的北方势力会对南方势力形成长期的威胁。此外,东边的东吴政权因为一直希望不与其他势力共有长江之险,所以对荆州一直是虎视眈眈,而益州的刘璋虽然懦弱无能,但是毕竟经常长时间的稳定发展也是兵强马壮,更何况益州相对荆州有着顺流而下的地理优势,因此处于荆州这块地上,当时的刘备尽管实力强大了,但是依旧不会有安全感。

综合上面两方面的原因让刘备不可能不对刘璋这个“软柿子”下手,但是因为刘备从起兵之初就打着“仁义”的旗号,再加上和刘璋同为汉室宗亲的“血缘关系”也让刘备不能直接对刘璋动手,甚至刘备还可以以此为借口理直气壮的拦截周瑜“进攻西川”的部队。但是刘璋自己主动邀请刘备入蜀,这就等于给了刘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时候刘备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借口就可以正式和刘璋刀兵相向了,而这个借口对于刘备来说并不难找,所以在刘璋邀请刘备入蜀之后,后面的故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以上


宇说三分


我是论史大能猫,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赤壁之战前

荆襄九郡是处于中原地区的核心位置,历来都是四战之地。刘表占据荆州的时候,从下面诸侯实力割据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势力还比较繁杂,形成一股互相牵制的力量。因此刘表可以安心占据荆州,好好经营。

2、赤壁之战后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互相征战,赤壁之战之后,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如下图,

这时的曹操已经是实质上的北方统治者,此时的刘备如果不向四川动手的话,曹魏的势力早晚会囊括汉中和益州。到了那时,刘备的荆州就将四面受敌,还怎么能好好经营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