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日本很少有“熊孩子”?看看日本家長的育兒觀點就知道了

相信現在很多人都會頭疼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太“熊”,不僅在家管不住,在公共場合也讓人厭煩。最重要的是,孩子越是調皮就越是不聽話,無論你怎麼指責都沒有用。

為什麼日本很少有“熊孩子”?看看日本家長的育兒觀點就知道了

而看看我們的鄰國——日本,你會發現,日本的孩子大多十分聽話,不僅懂禮貌,而且十分注重自身的禮儀,像中國這樣的“小皇帝”“小公主”十分少見。於是就有不少父母疑惑,為什麼日本沒有那麼多“熊孩子”呢?

其實孩子是否“熊”,跟家長是有直接關係的,熊父母們的最常說的幾句話基本都是“哎呀,孩子還小,你別跟他計較”、“不就是一個破玩具嘛,你再買個就是”、“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跟小孩子計較”。

想必這些話大家也都聽過不少了,大部分熊孩子其實都是缺少來自父母的管教,而父母的這些話又成了熊孩子們“免死金牌”,讓他們橫行無忌,肆意妄為。

為什麼日本很少有“熊孩子”?看看日本家長的育兒觀點就知道了

而日本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則十分重視,日本熊孩子少的原因,跟日本家長注重家庭教育和禮儀教育,孩子能耳濡目染地在一個禮儀社會里長大,有著不可脫離的關係。

總結一下,日本家庭教育的這幾個特點值得中國家長學習。

1、注重孩子禮儀教育。

為什麼日本很少有“熊孩子”?看看日本家長的育兒觀點就知道了

所謂禮儀,包括孩子待人接物的行為舉止,是人與人交往的一種禮節與禮貌。日本的核心價值觀中最重要的就是一條名為“不給別人帶去困擾”(他の人に迷惑をおかけない)的準則。所以日本人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都會表現得彬彬有禮。

在家裡的日常生活中,日本家長也會對孩子特別要求,比如吃飯的時候爸爸媽媽沒有動筷孩子是不能動筷的,上學的時候一定要跟父母打招呼說“我走了”,回到家則要先喊一聲“我回來了”。也正是因為在家庭里耳濡目染的教育,才讓孩子能在外面做到禮貌,收斂。

2、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為什麼日本很少有“熊孩子”?看看日本家長的育兒觀點就知道了

日本家庭十分注重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孩子只要長到一定的年齡就要開始自己做家務,家長也經常會讓孩子參加一下孩子自己完成的比賽項目,如學校組織的遠足郊遊,甚至是少兒馬拉松,以此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也正是因為日本孩子能過早地受到這種獨立教育,使得日本孩子能從小脫離父母,而不會被父母過度的溺愛和嬌慣,從而不會出現一系列因為驕縱而產生的問題。

3、家長重視自己的榜樣作用,言傳身教。

為什麼日本很少有“熊孩子”?看看日本家長的育兒觀點就知道了

日本人看起來好像是有很多規矩的,比如你攜帶雨傘,就不能拿著傘的時候一邊走一邊甩,上車前一定要把雨傘收起來,不能上車在收;在外面吃飯的時候,要用“公共筷子”將想吃的菜夾到自己的碗裡,再用自己的筷子吃。

這些看起來都是基礎又細瑣的事情,日本人卻能在生活中做到堅持,也正是成年人對這些行為的重視,孩子才會去模仿,去以此為榜樣,進而成為禮貌又守規矩的孩子。


為什麼日本很少有“熊孩子”?看看日本家長的育兒觀點就知道了

而中國的家長很多情況下都不會在這些小事上過多的重視,卻不知孩子已經在無形間養成了各種不好的習慣。僅僅是考慮教育子女這一點的話,日本人還是很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也有自己的育兒習慣,但不得不說的是,國外很多優秀的育兒經驗是值得中國家長借鑑學習的,我們應該取長補短,從外國家長的教育中獲得啟示,尋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育兒方針。

為什麼日本很少有“熊孩子”?看看日本家長的育兒觀點就知道了

在此,我為大家推薦這套外國媽媽育兒系列叢書,該套叢書共有四冊,分別為大家介紹了美國德國日本以及猶太家庭中一些教育子女的經驗,供中國家長借鑑學習。

為什麼日本很少有“熊孩子”?看看日本家長的育兒觀點就知道了

本書以中國媽媽的視角,觀察外國媽媽如何教育兒。中外對比,以吸取生活中的教子片段和精華,可以說是中外教子經驗的集大成者。

本套叢書採用小說的手法講述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這與傳統的說教式的育兒書不同,可讀性趣味性特別強。同時在故事之後提供方法,實用性強。

為什麼日本很少有“熊孩子”?看看日本家長的育兒觀點就知道了

現在這四本教育家庭教育書籍總共僅需75元,平均一算也是非常便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