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情过后,一二线大城市人流量会大量流失吗?

炫彩康哥


不会。

疫情过后,经济的恢复需要一个时间,这个时候人和资本都会往机会比较多的一二线城市聚集。

这是历次大疫的经验证明了的。每次大疫过后,大的城市总是会呈现畸形的繁荣。


谢洪波沔阳


这个问题,个人觉得不会,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大城市无论在工作机会还是在薪资水平上都远高于三四线城市,尤其像刚毕业的应届生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去大城市作为第一份工作的起点。就像我自己刚毕业的时候,投的简历所以工作地区都是北京,上海,杭州这样的城市,因为在自己的家乡,自已喜欢的工作机会基本没有,所以很多人还是会“孔雀东南飞”。

第二,很多人在大城市已经工作了很久,已经站稳了脚跟,很多社会资源都在目前工作的城市,很难下定决定心离开,除非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像我的家在东北的一个地级市,我目前所做的工作是跟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相关的,如果我回到我们家那边,无异于失业或者从头再来,这对大多数人来讲是没办法接受的。

第三,目前疫情的影响也只是暂时的,改变不了大城市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这也是大城市吸引人才的地方,同时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的流动所带来的流动经济,很多人都是在大城市打拼然后回到家乡去消费,当然,谁都愿意在离家近的地方找到一个自己喜欢而且高薪的工作,到目前来讲还很难实现。

综上大城市不会出现人口大量流失的情况。





唉鸭喔去


武汉就是集中式发展的失败样本。很明显经不起灾难,换做其他大城市也一样不可控。

比如房价贵也是因为“省域资源”过于集中引起。

武汉领到坐地起价

随着人们意识的觉醒,5g技术的运用,未来应该是一种分散式的 城市-农村发展的新格局


灾难面前房子如粪土


相反,疫情过后,一二线大城市短期可能会人流量少,但长远看人流量不会流失。而且原本计划离开大城市的打工者,也许会放弃原来的计划,继续留在一二线城市。原因有以下几点:

工作机会决定。

现金为王,对于年轻人,什么地方最能赚钱?当然是大城市!中国的国情在于大企业扎堆在大城市,三四线城市严重依赖服务业,而小工业城市的工作机会世袭化严重。所以年轻人要想获得更多的公平的工作机会,得到更高的报酬,只能去一二线大城市寻找机会。既便房地产提倡的“返乡置业”能够成功,置的也只是物业,而不是实业。人多了,人流量就多。

人的心理决定。

长期紧张的心理需要恢复。一张一弛,紧张过后,就是全民的狂欢。不出意外的话,疫情过后,许多受到严重打击的产业会急速复兴,特别是餐饮业、娱乐业,到时候,你会看到带着口罩去餐厅,去歌厅,去舞厅。而这些产业最发达、甚至24小时营业的地方,只有一二线大城市。与其说这是人的劣根性,不如说这是人的天性。

新兴职业决定。

疫情过后,许多自媒体人员肯定会第一时间走向一二线大城市街头,报道疫情过后人们的生活,而一二线大市能给自媒体从业者提供更多鲜活的素材,对更多受众有更多的吸引力。自媒体人员工作不需要固定的工作地点,甚至吃睡在车上都可以,疫情过后,我们会发现,在一二线城市的街头,到处者是手拿自拍设备,一路自言自语的自媒体工作者。

医食保障决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次疫情虽然对大城市影响最大,但我们也发现,大城市能给老百姓提供的医疗、饮食保障更多、更迅速。假如说,疫情集中发生在一个三四五线的小城市,以这个小城市的医疗及后勤保障能力,能给患者提供大城市那样的资源吗?在全国支援到位的窗口期,本地力量足以应对迅猛攀升的患者数字吗?这还没有算上恶劣的交通环境带来的交通困难。


庄燕水


大家好,我是勇谈。此次疫情发生后很多人都归咎于武汉这样的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这才是导致疫情能够飞速蔓延的原因,于是很多人都提出了去小城市,逆城市化的声音开始出来。不过事实情况是,随着这几年天返工期的到来,一二线城市的路上车又多了起来,人也开始逐渐多了起来。无疑说明了一点“一二线城市的人口流入还在继续”,疫情固然可怕,但是人们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一二线城市。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此次疫情武汉之所以严重除去病毒难缠外,跟地方前期应对不力也有一定的关系

具体的这里就不再赘述,仅仅可以看到湖北省一把手和武汉市一把手更换就知道此次疫情之所以武汉这么严重的原因在哪里了。包括央视、澎湃新闻等在内很多主流媒体都暗访了武汉具体的防疫工作,大家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所以,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否得当。几点观察: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一二线城市在此次疫情中表现不堪,很多做的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东部区域的省份和城市是最早采取一级响应的,而紧邻湖北的中部省份河南此次疫情防疫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所以,从个人判断来看此次疫情之所以这么严重其实更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祸”,前期意识不足,准备不足导致错失最佳抗疫期。

第二、疫情出现后最需要的其实是足够的医疗资源,而我国三甲医院聚集的区域无疑是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如果发生在其他城市仅仅医疗资源调动就是麻烦事。大家可以假设一下,此次疫情如果发生在三四线城市,当地同样错失了最佳抗疫期,那么造成的影响恐怕只会更大。因为当地的卫生医疗条件决定了,从确诊到最后引起重视需要的时间更长。甚至有时候在一二线城市的朋友应该感激自己在这样的城市,起码从隔离、确诊到最后出院的费用都是有地方兜底的;要知道此次疫情后有些小城市竟然对于隔离的居民收费(当然最后被曝光),这点大家应该知道。

一二线城市还是绝大多数人工作挣钱的地方,因为其他城市真的承载不起这么高的消费

第一、高消费、低收入还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题,这也就意味着待在三四线城市就可能面临着房贷、车贷还不起的境况。很多人借此次疫情认为不少人会改变自己未来买房定居的城市“逃离一二线,回到三四线”,但是事实情况是不少人已经回不到三四线了。因为三四线的就业环境和工作环境不能保证他们起码的车贷、房贷要求。简单就以我们身边的外卖和快递为例,在一二线城市努点力一个月拿到1万元左右的收入不是梦,但是在三四线呢?因为人口和城市本身容量有限,拿到高薪的希望很渺茫。

第二、城镇化还有10-20年的发展路程,城市发展“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局面很难改变。哪怕是如今的一线城市已经开始有意的往外“撵”人,但是每年去往一线城市的人口数量也是最多的,为何?大家心知肚明。给大家这样说就明白了,北京户口目前市场价在60-100万左右,其他城市有这样的可能吗?二线城市正是发展的时候,常住人口破千万或者1500万是个基本条件,鼓励和引导人口向这些城市流动也是必然。

综上,此次疫情后或许会催生部分人有回到三四线城市的想法,但是人口流入一二线城市的趋势不会变,这是由工作机会和产业发展阶段决定的。各位觉得呢?原创不易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喜欢房产问题的朋友可以订购勇谈的专栏,更多优质内容继续贡献中。


勇谈房产壹贰叁


我认为一二线大城市人口不会流失!

这次疫情是由于野生动物引起的,最终通过切断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疫情会逐渐得到控制,大家会恢复正常的生活。判断依据如下:

1,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60%,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经达到80%以上。我们有14亿人口,60%才是8.4亿,距离80%的11.2亿,还有2.8亿的人口增长。

2,城市的收入不是更多的人聚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吸引人口聚集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高收入。

3,城市基础设施可及性(也就是当地的医院、学校、商场和车站等基础设施的便利程度,并将其量化成了数值,数值越小,便利程度越高)。

4,时间成本回报率高。城市是一张网,人的汇聚和交互形成社交、交易等人际网络,支持人的活动的则是“基础设施”功能网络,包括水电煤卫通讯、道路交通、医院、学校等等。和人际网络一样,功能网络中最有价值的是“枢纽节点”,也就是能实现更多“链接”的节点,比如城市的中心地带,各种交通干线的交会处,学校、医院、商圈等优质资源配套齐全处,等等。这些节点可以将人与各种基础设施和功能机构紧密连接。换句话说,和这些枢纽节点越近,你和这个城市的链接就越紧密,你的能耗(e.g.时间、精力)会更少,效率更高。

5,房产的增值率更高。比如成都北部距市区40多公里的彭州市,和市中心的差距越拉越大。还有,就连三线城市临沂,也有类似的情况,市中心和郊区的房产差距从2011年的40%变成了60%。

也就是说,过去十年,各个城市都在出现内部分化:城中心的房价涨幅远远高于城市郊区。

假设你2010年投资一套100万元的房子,在北京西城区大约就是一个30平米的小套间,而在延庆则可以买一套100多平米的大公寓。到2018年,这两笔投资的价值分别是360万和200万,回报率相差160%。如果当初是贷款买的话,那回报率会相差更多,能相差到530%。




济南房百科


我认为:疫情后较短时间内,一、二线城市人流量会减少;但稍过时日,人流量会报复性增长!

一、短期内减少是由于各区域限制流动、部分行业限制营业导致;人们的对城市生活的需求没有减少

目前,很多一、二线城市都非常冷清,最根本的原因是各区域流动限制,走不了,在家隔离;同时,如餐饮、娱乐、电影等行业大部分还限制营业,这部分行业的员工多半还宅在老家,想回城市,回不了。所以,目前的很多城市,状况是冷冷清清;但是,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以及消费的需求就没有了吗?肯定不是的,只是暂时被压抑了。


二、疫情结束后,一、二线城市人流量会报复性上涨,特别是城市环境佳、医疗健康条件好的城市

最近,大家宅在家里,有没有憋慌了的感觉,要是疫情一解除,估计很多市民想痛痛快快的逛次街、聚次餐、看场电影!大家的需求没有减弱,而是被压抑,当压抑解除后会报复性消费。同时,特别对于医疗健康条件好、人居环境好的城市,还会催生对优质房产的需求,大家涌入该类城市的愿望更加迫切!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看法,若感兴趣,可以关注我!

也希望在春暖花开时,你我都可以摘下口罩,笑颜相对!


V先生讲职场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实在是太难了!尤其是年轻人,无论学历如何,能力怎样,奋斗在各行各业中,不敢说风餐露宿,但饱一顿饥一顿,一两天不合眼,应该是常有的事吧!

原来疫情未来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动了心事,考虑下一步的规划。有些人就不打算回原单位上班了。现在疫情持续恶化,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平复,加上各处关门封地,许多人想出门都难,一切都只能看看再说了!

这几年的招工,尤其是招可用的人才非常非常的难!招来了留不住,用不上的招了也白瞎。学校的高材生夸夸其谈,喝茶聊天上酒席的一套一套的,但你让他办点事还真不行。很多单位为了降低人力成本,业务、开单、出库、运输、送抵都是一个人在努力。

所以,疫情什么时候过去不知道,相信2020年是一个艰难困苦的年份。撑过了还是一片白云,撑不过去直接就是黑夜!

希望看到蓝天,看到明媚的阳光!


海韵501


其实大城市人口每年都在流失,无关疫情。大城市生活设施是齐全,但生活成本实在太高,只适合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一般低收入或是做普通工作的人根本住不起。再者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把很大一批人从集中办公的状况中解放出来,这些人也不需要在大城市中办公。所以以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将会出现人口从城市向农村重新转移的现象。


笑看风云wmf


疫情仍在持续,不过最紧张的时刻应该已经过去;随着各地的严防死守和武汉的总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社会秩序将重新恢复正常。

疫情期间,一切当然以防疫为主;但随着疫情走弱,围绕此次瘟疫的总结和反思也自然被搬上台面。

实际上,这一切在疫情期间就已经有了苗头。除了机制和技术方面的反思,在发展路径方面,这几天网上已经有些文章,认为中国应该对集中发展大城市的模式予以纠正。

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出现这个认识是很正常的,大城市人员高度密集,一旦出现疫情,大城市传染率和扩散幅度都是惊人的。而纵观历史,无论是著名的17世纪伦敦大瘟疫,还是2003年泛滥于北京、广东、香港的非典,以及这次的武汉,中标的都是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型城市。所以,大城市容易爆发大规模疫情,这个在理论上确实是成立的。

但,是否就应该为了防疫,而改变集中建设大城市的发展思路?在云石君看来,这个答案不仅是否定的,甚至根本就不符合基本的社会发展规律,更不具备任何现实可操作性。

毕竟,中国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壮大,从一开始就不是国家意志的结果。相反,在过去几十年,国家政策对此还多有压制——早年的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和三线建设就不说了,即便是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几个开放口岸,国家政策也并没有对发展大城市有什么专门的支持,反倒是诸如培育乡镇企业,推动均衡发展,这些压制大城市的政策很是兴旺了些年头。

可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不管政策上怎么推动均衡发展,也不管国家对中小城市乃至乡镇抱有多大的期望,但最终,中国的各种资源,依然是坚定不移的涌向大城市。

这是很正常的。工业文明条件下,只有资金、人口、产业、信息的大规模集中,才能形成更好的聚合效应,产生更大的价值。这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中国近年来开始推行的所谓的重点发展大城市的战略,本质上只是对经济和社会规律的遵循,以及对现实逻辑的承认而已。属于对客观大势的顺应而为,而非主观层面的意志导向。

当然,虽然集中发展大城市,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但也确实增加了瘟疫蔓延的风险。这个也无可否认。武汉的这次疫情,就是典型的大城市病的体现。

那么,对于这个矛盾点,咱们又该怎么看呢?

在云石君看来,武汉疫情,恰恰说明中国的大城市数量太少,质量太低。

这次武汉疫情之所以会闹得这么大,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正赶上春运,而武汉又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封城前数百万人出城,以及千万级的旅客经汉中转,在短时期内迅速扩散到湖北乃至全国。

这背后反映出的,实际上是中国城市化建设尚在半途的阶段性特征。工业文明的发展,催生了城市化的必需,但中国的城市发展进程却仍在半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几乎全国的青壮劳动力驱使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有限资源和财富,却尚不足以为全部在城市工作的人,提供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和配套资源保障。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年头尚短,所以即便有些人在工作所在地定居,但还不足以抹去故乡的羁绊。这两点因素,就推动了春运的汹涌刚需——这种数以亿计的返乡潮,使得诸如武汉、北京、广州等交通枢纽和外来人口大市,在短期内集中了大量流动人口。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再爆发一场瘟疫,结果自然是灾难性的。

此外,中国的大城市太少,尤其是中西部内地,由于发展落后,本地大城市规模有限,集中度不够,导致就业机会有限,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大范围、长距离的背井离乡,前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所以一到春节这个特殊节点,大家自然要跋山涉水千里返乡,再途径武汉这个正好位于传统中国地域中心节点的交通枢纽,奔向四面八方,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病毒扩散到全国。

从上述逻辑来看,这次新冠疫情的全国性扩散,恰恰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尚在半途,大城市数量和规模不足的特征。如果城市化进程结束,大城市数量足够多,能够为本土或者区域范围内的民众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那么春运的人潮就会大打折扣,民众的大规模全国性流动,也会在相当程度上,被区域范围内流动所取代。就算会有旅游潮增长出现,但这种改善型的需求,与春节返乡这种刚性需求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如果中国的春节假期出行呈现出这种后城市化时代的结构,那么即便武汉春节假日爆发疫情,但所祸害的,也只是一地或者一省,不至于在短时间内祸及全国,影响和祸害的范围和程度,就会小的多。

当然,即便没有全国性扩散,但大城市人口集中带来的疫情本地化泛滥,同样是非常恐怖的——武汉这次的严重疫情就是一个典型。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高教中心、战略枢纽,武汉的城市发展水平虽然比不上北上广深杭,但在中国也算是相对不错的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全国排的上号的城市,结果在这次疫情中却表现的如此狼狈,这其实反映的还是中国城市化质量的整体水平不足。这种水平和层次欠缺,一方面是政府部门治理水平的有限——这一次武汉乃至湖北当局已经是负面教材,无需多言;另一方面;其实也反映出中国城市居民公民素质的普遍欠缺。

这后一点,其实是很多人所忽视的。但实际上,也是导致此次疫情播延日久的一个关键。早期乱吃野味的家伙就不说了;在武汉封城,乃至全国性封禁令下达之后,如果大家民众能够严格遵守禁令,杜绝外出,及时上报,那至少武汉以外,经过14日的隔离,基本上就足以把绝大部分隐藏病例挖掘出来,非重点疫区的本地传染基本上就能断绝。如此一来,非疫区的生产生活就可以恢复,国家和社会的损失就要小的多,病毒祸害的人口也要少的多。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段时间,不管是在媒体报道中,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会发现各种各样不守规矩的人——要么非要无事乱窜,聚会,甚至不戴口罩;要么从疫区返回隐瞒不报,不自我隔离;甚至对于防控人员的劝阻置若罔闻甚至破口大骂。

正是这种种不守规矩的人和行为的普遍存在,使得疫情防控时间被明显拖长,大家不得不在14天后,再反复经历一个又一个隔离周期,非疫区的社会秩序也因为这些低素质人群的破坏,而无法及时恢复。

这就是典型的公民素质问题。缺乏敬畏,缺乏自我约束力,缺乏社会责任心,我行我素。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国,经济层面的工业化进程也已近半,但在人文素养方面,依然有大量的国民,依然停留在愚昧落后的农耕时代,现代公民意识极度欠缺。这些低素质的思想和行为,平时可能最多也就是束缚他本人的发展,最多祸及家人和近邻。但在瘟疫爆发期,他们就会因着高传染性的病菌,将这种危害扩散到全域,给国家、社会,以及那些具备公民意识的人,造成危险和损失。这也反映出,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物质方面已经颇有成效,但在精神层面,绝大部分地区,即便是城市居民,在精神文明方面,依然有不少人跟现代公民的要求相距甚远。

总而言之,凡事都有两面性,集中发展大城市,固然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但防疫方面的风险,也确实是随之加大的。我们固然不能忽视风险,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可能出现的偶发性瘟疫;而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两相权衡之下,最合适的发展路径,还是应该一方面加速推动大城市建设,造就更多的大城市区域中心,以分散人流,压缩人口短时间内全国性流动的规模,以降低瘟疫快速扩散的风险;另一方面,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城市乃至农村居民的整体文明水平,培养公民意识。这样,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阻遏瘟疫的发生,但至少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其之危害和影响。武汉这种悲剧,真的不能重演了——中国承受不起,武汉,更承受不起!

本文为云石新冠疫情系列第七篇。觉得文章不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阅读云石新冠疫情系列全部评论和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