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康熙一生的最大败笔是什么?

绿嘉


康熙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听信谗言,把能够在八天时间内发明威力巨大的冲天炮的戴梓给流放到盛京,戴梓在盛京呆了30年郁郁而终。如果康熙重用戴梓,让他专心研究武器,清朝也不至于落后挨打,康熙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流放此人!



努力奔跑的手机壳


我来回答。康熙,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清圣祖,死后葬于景陵。

康熙皇帝的一生,文治武功都是相当出类拔萃的。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抓鳖拜,平三藩,收台湾,在尼布城赶走沙俄,签《尼布楚条约》维护东北边境,西藏、蒙古臣服,基土奠定了大清版图。

若要说康熙一生最大的败笔,站在现在的角度,用我们现在的观点看,本人认为是:没有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他把西方科学定性为‘淫工奇技’――奇巧而又无益的技术和制品!他的这一定性影响了雍、乾……一直到鸦片战争,大清被西方列强用科技打的满地找牙时,才不得不被迫去学习西方科学――还找了个好听的理由“学夷之技以制夷”――到这时候了还拉不下“天朝上国”的架子。

康熙对科学、数学、医学、外语都是很有造旨的。

外语上,康熙会蒙语、汉语(因他是满人,所以在那些可以认为汉语是外语)、藏语,

康熙身边有个传教士叫做“汤若望”,他是德国人,所以康熙还会德语!牛吧,现在会四种外语的人有多少?

康熙皇帝的语言功夫还不是他的强项,康熙最厉害之处是在科学的造诣上,康熙的数学极其厉害,三角函数,微积分他都会,现在数学上的“根.元.次”等词就是他发明的。并且他还给自己的儿子们讲解过几何学。康熙的数学,几何,物理 、天文 、化学的造诣都非常高,在今天的故宫还有当年康熙的实验室。

医学上。康熙皇帝甚至曾经亲手解剖过一只熊,连解剖学都学过!他自己生病了敢给自己开药方。在他以前,中国人中解剖过人体的怕是只有刽子手吧?

在地理学上,康熙皇帝主持绘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代表着当时世界地理学上的最高成就,李约瑟评价“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这些,都是他职业当皇帝,利用业余时间搞得!试问现在的人有几人能做到?这分明就是学霸中的学霸!

只可惜,康熙皇帝把这些统统只当做个人爱好去玩儿了,没有认识到这些东西将改变世界,因此,他没有推广,把这些定性为“淫工奇技”,不屑一顾的扔到了一边儿,他只认弓箭快马与四书五经。他的这个定性不但影响了大清,也拖累了中华民族,中国从那以后之所以落后,与他的这个定性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因为“祖宗家法不能变”,后来皇帝都把他的定性当作了"不可变”的家法。



一个智者而己


康熙帝人生最大败笔应该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也就是有名的九子夺嫡。

一、皇长子胤褆(庶出长子,身份不好,愚蠢)

二、皇后嫡子胤礽(皇后次子,但是实为嫡长子,身份尊贵,但是作~)

三、皇三子胤祉(文人墨客,书生学究)

四、皇四子胤禛(察言观色,诚孝示君,勤政,政治清明,可以说古往今来第一勤劳的帝王)。拥护者十三皇子胤祥。

五、皇八子胤禩(出身微贱,天资聪颖,才华优裕,待人宽和,广结人缘,圆滑世故,博一贤名-八贤王)。拥护者,九皇子胤禟,十皇子胤䄉,十四皇子胤禵。

最后,四皇子雍亲王胜出,继承大统。勤于政务,在位期间,进行改革,政治清明。是康乾盛世的最重要一环,承前启后的作用。改善了康熙后期腐败的官场,积累了财富,才有后来乾隆盛世。乾隆真的有个好爹啊。

不过九子夺嫡,也算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吧。感觉符合进化论。皇帝之位还是有能力者居之。(运气也是一方面)


夏亦有心


康熙皇帝是千古一帝,其历史功绩是无可辩驳的,若说他一生的败笔,主要有四点,

第一,文字狱。几次较大的文字狱,对整个文学发展影响较深。

第二,为收复台湾,听取姚启圣建议,采取内迁禁海,加重闭关锁国。

第三,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闹的你死我活,善终的不多。二阿哥两上两下,最后疯了,大阿哥被圈禁,八阿哥刺死,九阿哥,十阿哥也不得善终。

第四,晚年怠政,吏治腐败。


考古论今


康熙一生最大的败笔是——教子无方!

康熙帝在历史上的表现可圈可点,诛鳌拜,削三藩,据沙俄,收台湾,平葛尔丹,修康熙字典等等,可谓是居功至伟。任谁为帝一生,成其一两事,便足以笑傲中华帝谱,而这些丰功伟绩全为康熙一人所成就,更是极为难得。说其是千古一帝也未尝不可。

这些傲人成就的取得,和康熙自身的修养有着必然的关系。

史书中说他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其实并没有夸大其词。康熙自幼习武,身体强健,弓马娴熟,能挽十五力强弓,发十三握箭,还善用火枪。

除了武功,康熙在文治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样傲人。

他5岁即开始读书,一直到临终之际,案头床边依旧摆放着大量书籍。他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努力程度,从历史的记载中可以轻易寻到答案。青史记载:“帝诸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竞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

多年坚持不辍的学习,让康熙铸就了坚实的知识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无一不精。除外,清时西学渐进,对于这些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康熙同样如饥似渴的摄取。和我们一直以来认为古人所谓的经纶满腹,不过是一些酸腐八股不同,康熙的科学文化素养完全超越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所要求的范畴。

然而,正是他在文武方面的极高造诣,也让他走入了一条歧路,从而导致在后代教育方面不尽人意。

深知读书益处的康熙,对皇子们学业的要求用今天的眼光看来,依旧近乎苛刻。

他规定皇子们年满四岁,便要开始启蒙教育。年方六岁,便须到懋勤殿(或畅春园之无逸殿)正式入学。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皇子们一天的学习内容,就能知道康熙对诸位皇子们要求多么严格。

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驻跸畅春园,早上寅时(3-5点)皇子们就来到无逸殿,开始复习前一天的功课。卯时(5-7点)师傅来到,皇子们先在殿前练习拉弓射箭,然后入室读书。辰时(7-9点)康熙上完早朝,给太皇太后请过安,便来检查皇子们的功课。巳时(9-11点)皇子背诵经书、练习书法。午时(11-13点)进膳,饭后接着读书、背书。未时(13--15点)吃点心,然后到院子里练习拉弓射箭,练毕回屋,老师出题,皇子讲书。申时(15-17点)康熙再次来到无逸殿,随意翻阅经书,令皇子们依次背诵、讲解。

如此这般下来,皇子们的每日的学习的时间简直和如今参加高考的学生有的一拼。照理说来,对教育如此重视的康熙,又怎么会出现教子无方这种一生最大败笔的事情来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康熙注重皇子们的学识教育,但却完全忽视了对其品行的教导。

事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清康熙26年,为了给太子胤礽最好的教育,康熙亲自为他选定了三位老师,分别是:詹事府詹事汤斌、詹事府少詹事耿介、吏部尚书达哈塔。

这三位可谓是当时清廷屈指可数的饱学之士。本来,这种阵容豪华的私教团队完全可以给太子胤礽撑起整个帝国最高效的教育力量。然而,康熙的一个举动,不仅让三位太师傅颜面尽失,更是让太子等诸位皇子从此对自己的老师再无敬畏之心。

太子入学当天,三位太师傅兴高采烈的踏进懋勤殿门槛。康熙便早已在堂中正襟危坐。面对三人,康熙并没有对太子谆谆教导今后要听老师的话一类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客套话,而是仗着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皇帝的尊位辞严色厉地考问起三人诗词典故来。一脸懵的三人表现可想而知,瞠目结舌之下被康熙严厉斥责。这个下马威给太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在皇权面前,他们不过是些奴仆般的所在,师道尊严荡然无存,从此对三位老师再无半点敬畏之情。

而后的事态发展更是说明这个问题。

每日课前课后,三位老师必然要对太子先行君臣之礼。上课之间,哪怕提问、对话,都必须下跪。太子背书时,老师要跪等背诵结束,才可起身。坐更加是不可能。曾经三伏天起,年老体弱的耿介实在难以忍受连续的辛劳,竟然昏厥在厅堂之上。而身边看书的胤礽不闻不问,毫无怜悯之心。

此事传到康熙耳中,康熙不仅并不斥责太子,反而处处维护。如果说舔犊情深哪怕贵为皇帝依旧难以幸免尚可理解之外,接下来却将问题扣给三位老师的做法,则更是强化了太子等人轻师甚至辱师的观念。

不过,在辱师案例中,这三位的境遇并非是最坏。作为小皇子们启蒙教师的徐元梦的遭遇,更是让人扼腕叹息。

康熙四十六年,同样是在懋勤殿。徐元梦前脚刚刚踏入宫门,左右便涌来一群如狼似虎的大内侍卫将其死死的按压在地。“五体投地”的徐元梦尚未弄清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大内侍卫却早已左右开弓对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臣施以“杖笞”之刑。而此时旁观的 ,便是大清皇帝康熙和他的一众皇子。

那么徐元梦这顿板子到底为何会打在屁股上呢?原来是康熙第六次南巡时,曾带了三位小皇子一同前行。到了一地,见风光迤逦,兴致蓬勃,顺便考了考小皇子们的诗词功底。这一考不打紧,小皇子们的表现简直辱没先人。气得康熙游性全无,连夜返京,将他认为没有尽心尽力教导皇子们的“罪魁祸首”一举拿下,就发生了前文那一幕。

此事对皇子们品格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徐元梦作为一代大儒,成为皇帝钦点的皇子老师,怎么能不尽心教导。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然而皇子们顽劣成性,对老师全无半点恭畏之心,又怎么能努力学习?然而康熙不辩缘由,不分青白,在皇子们的亲眼目睹之下对他们的老师一顿毒打,又怎样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从康熙对皇子们的教育上看,他并非不重视教育,然而,在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他仅取重教,忽略了尊师,却忘记了古人将尊师放前,乃是凸显尊师才是前提,是教育的先决条件。品格的教育远远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正是他这种人为的割裂,才导致诸位皇子为了皇位,毫不顾忌兄弟手足之情,甚至罔顾父子间的人伦之情。就这样,他们抛却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大为推崇的亲情、友情,而将自私、冷酷等不良因子注入自己的内心。终于在康熙死后,祸起萧墙,发生了成为千古笑谈的“九子夺嫡”的故事。


Crazy历史


我认为康熙作为千古名君,到晚年唯一在意的就是身后名。正是因为有完美和精彩的一生,才会在人生的尽头如此小心谨慎,以求不留一丝遗憾。笔者对康熙的认知大多来自于二月河所著的《康熙大帝》,在此说一点代表个人的看法。

笔者没有认真考究过历朝历代对王位继承的规矩,只大概知道明朝时期对于非太子的其他皇子的处置方法是,远离中央集权,圈养在封地如同养猪一样。

满人深知异族入主中原不满百年而亡如元朝,因此对吸取汉家文化非常重视。清朝定下的许多规矩,都是借鉴了历史的。比如太监后宫不得干政,都是借鉴了历史上的失败而谨醒自身。从康熙之前的几位皇帝继位的情况来看,清朝是有将王位继承人放在临死前才公布的规矩。但康熙早立太子是因为他对先皇后的许诺,也正是因为他这一决定导致了,可以说是康熙大帝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九王夺嫡。

但康熙不愧为千古明君,在他晚年已经意识到这个形势的不妥时,他是做了许多的努力的。在他察觉到他的儿子们起了异心时,最大的恐惧就是害怕自己在夺嫡之战中不得善终。因此康熙的晚年在对儿子们的戒备中,一心想找到一条出路。

康熙微服南巡初遇方苞时,化名龙德海,自称东宫洗马,说“东宫的马不同凡马,自然是洗的,总共是24匹马,我要高兴,一天就洗它两遍三遍,要没心绪,几天也不洗一匹。要是千里马就洗得仔细点,其余的用桶水浇他一下也算洗过!”

由此可看出康熙心中对于儿子们的心思是非常在意的,但同时大统的继位人选,也是他心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康熙晚年,方苞布衣入相,就是来为康熙解决这个最重要的问题的。

九王夺嫡虽然算是康熙一生最大败笔,但在这位千古一帝最后的努力纠正下,还是算圆满补救了。历史证明,其后的雍正皇帝用十三年的时间,采取强硬手段整治吏政,弥补康熙末年因仁政导致的吏治腐坏和国库空虚,才有了后来的乾隆盛世,因此也称“康乾盛世”。由此,康熙晚年的力挽狂澜是功不可没。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过去的许多文学作品中,讨论雍正矫诏登基,将“传十四子”改为“传于四子”,这一说法的问题有两点:一,清朝的遗诏是满汉蒙三份,汉文可以把“十”改成“于”,但是满文和蒙古文中肯定改不了。二,方苞给康熙的建议是观圣孙,由此可知,康熙早就已经选中了四子胤禛。


晓满灬


康熙,一生叱诧风云,是中国历史的千古一帝,在位61年是历史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小编认为康熙一生最大的败笔当数,九子夺嫡了。

康熙有多少儿子

康熙从8岁登基,当了整整61年皇帝,不管是清朝历史上还是中国历史上都是在位最长的一位。康熙执政期间大清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为多民族的统一与康乾盛世的开创打下了基础。

在这60年的皇帝生涯中,子嗣也有不少,有将近50多个儿女,其中儿子有30多个,最终活下来的只有24个。康熙的儿子不用多说也都如他父亲这般有着非凡的报负和野心,所以才在康熙晚年中才出现了九子夺嫡的事情。

废太子之后没有继位人选

其实刚开始主要是因为两度废太子,而且康熙又没有明确继承人选,又没有立太子所致。康熙二子胤礽生下来就立为太子,所有人以为他就是将来的皇帝,奈何他不争气,结党营私,辱骂朝臣,贪污国家财产等,完全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康熙一气之下就把太子废了。

二废太子是因为被废了一次,太子极度缺乏安全感,想尽早登基为帝,这下又犯了康熙的忌讳。就这样太子的位置一直空着。被其他阿哥紧紧盯着。

四阿哥和八阿哥之争

三阿哥胤祉看到废太子的残象之后果断退出竞争之列,此时,势力较大的为四爷党和八爷党,八阿哥由于不受到康熙的喜欢,一直不被重用。只是碍于党羽强大,反观四阿哥,为人精明,有谋略,身边有很多能干之人,如文有张廷玉,武有年羹尧等人。这些人为四阿哥顺利登上皇位付出了很大努力。

夺嫡失败的皇子下场如何

虽然是以四阿哥登上皇位,但是这个兄弟相残的过程极为惨烈。很多阿哥受到牵连而殒命。其中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均死于兄弟相残。

在这些兄弟当中最幸运的是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十三阿哥一直是雍正最信任的兄弟,备受赏识和重用。才得以善终,而十四阿哥因为是雍正一母所生,一生戎马生涯,在军事上很有作为,雍正感念他与他的血肉亲情,只是把他革职禁锢,并为为难他。


左史右经


大家好,我是历史影录!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康熙一生的最大败笔是什么?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帝王更是近乎五百位,在这些皇帝中,康熙绝对可以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存在,并且清朝在康熙的治理下,经济一片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这样也为朝代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不过康熙也非圣人,即便有着丰功伟绩也有犯错的时候,而且是致命的错误!如果康熙没有杀了这个人,清朝很有可能称霸全球,或许八国联军也就不敢来犯了!

当年耿精忠反叛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跟着大军去了,军中主将对他也是非常器重,因为他是个发明家,所发明的火器在平叛的时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当时的确有火铳这一武器,但是装弹一次也只能发射一次;可是这个小伙发明的连珠铳却可以装28颗铅弹,像机关枪一样可以连续发射,你说牛不牛?

这个人就是戴梓,喜欢制造仿造机械和火器,康王杰书平叛耿精忠的时候,他贡献百步穿杨的火器有很大的贡献,所以杰书把他推荐给了康熙。康熙当时很喜欢科技,所以外来传教士以科技来哄康熙,好方便取得在清朝传教的权力,但康熙也仅仅是喜欢,并没有把这些科技大规模应用到军事上面,纯属个人爱好。

后来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来到了清朝,向康熙炫耀说只有比利时人才能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冲天炮”,康熙就命戴梓制造,结果短短八天时间戴梓就完成了差事,康熙大喜,赐名“威远将军炮”。后来南怀仁怀恨在心,设计陷害了戴梓勾结倭寇,于是就将戴梓流放了30多年,在流放结束后不久就穷困潦倒去世了,后来整个大清朝再也没有人敢于献宝了。如果戴梓没有死,培养了这方面的学员,那么以清朝国力很快就会赶超西方列强,国运沿袭百年不是梦。

参考文献:《清史稿》

历史影录


康熙,即清圣祖这个老小子,八岁登基,做了六十一年的皇帝,生了五十多个小孩,其中儿子三十五个,活下来的二十四个,女儿二十来个,活下来的不清楚。

大家估计都知道,清圣祖的儿子们都很牛,所以他晚年的时候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令老头儿大为头疼。

由此滋生了一系列的权利争夺问题,可以算得上清圣祖皇帝生涯的一大败笔。


滿心欢囍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清王朝无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都具有绝对的优势。英国远道而来,根本不了解情况,而清政府本来就是本土的,所以从天时地利上来说,清政府占优势的。

而人和方面,英国属于侵略,我们肯定要反击,而且清王朝人更多,英国当时只有8000人也有说两万人,总之不超过两万人,说明人和上清王朝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但问题是最终清王朝还是一败涂地,被英国两万人击败。原因是什么呢?

虽然我们现在都说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文明与制度的差异,但直接原因还是“船坚炮利”,热武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无论什么战争,只要天时地利人和在配上装备优良,绝对是战胜的优势。

在古代的绝大多数时候,中国的热兵器是远远领先西方国家的。

两宋时期,火药在热兵器的运用上位居世界前列。十六、十七世纪西方火器技术迅猛发展,领先于同时期的明朝,但随着抗倭战争的持续,明代的火器研发再次进入快速轨道。

到康熙朝的时候,中国有一个制造火器的能手,名叫戴梓。此人的技术十分了得,曾经多次在洋人面前展露身手,给中国挣了不少面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火器发明家。

那么,此人都有哪些牛叉的发明呢

戴梓,自幼多才,通晓天文、地理、历法、机械,尤其精通兵器研制。曾研发出多型实用火器,其中“连珠铳”“母子炮”堪为那个时代世界火器最伟大的发明。

“连珠铳”,相当于近代简易的连发机关枪,可以说是机关枪的始祖。史书上记载:“连珠铳”状若琵琶,有两个扳机,拨动第一个扳机,定型的火药和子弹就自动落入铳腔内,第二个扳机开始动作,发射子弹,如此循环不止,可连射28发子弹。

所以,“连珠铳”最大的特点是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铅弹,威力极大,在当时可谓妙绝古今,冠绝中西,比欧洲发明的机关枪早两百多年。

可惜,康熙帝虽然是清朝数一数二的人物,但也没能远见卓识,从而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没有被推广和采用,使之只得“藏器”于家。

戴梓的第二个牛叉发明是“母子炮”也有说是“冲天炮”,它改进自明朝的佛朗机炮。

一是炮身长5.3尺,重95斤,安于4轮平板车上,车有四轮。炮身前细后粗,底如覆笠,有五道箍,两侧各有炮耳。炮身后腹有一个敞口形装药室,可安子炮。子炮重八斤,有5个,其大小与装弹室匹配;发射时将子炮放入室内,并以铁钮固连,以防跌落。

二是炮身长5.8尺,重85斤,配子炮4个。炮身呈直筒形,炮尾加一木柄,木柄后部向下弯曲,用铁锁连于4轮平板车上,可推挽运行。

据说“母子炮”造好后,康熙帝曾亲自率诸臣去试炮,炮弹射出后,片片碎裂,锐不可当。康熙帝大喜,将母子炮命名为“威远将军”。

史书记载,康熙帝率军二次亲征葛尔丹时,就带上了母子炮,在昭莫多战役中,母子炮大显神威,仅向葛尔丹大营开了三炮,敌军就吓得败逃。

戴梓不仅是热火器发明人才,还一心爱国,但没有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当时戴梓在参与修撰《律吕正义》时与任工部侍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意见相左,又因为在制造“冲天炮”时,南怀仁一年未造出来而戴梓只用八天就造出来了,因此深遭南怀仁的嫉恨和诬陷。


小人之心的对戴梓怀恨在心,使用小人最惯用的伎俩,那就是打小报告,精心设计,在康熙面前诬告戴梓私通倭寇。

最后糊涂的康熙帝没弄清事情的原委,便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火器制造专家戴梓流放到辽东,时间长达三十多年。

可怜生长在南方的戴梓,在流放中忍受着“夜拥败絮冷,晨踏冰腹空”困苦,最后在赦放时,困苦地病死在归途中,一代科技明星就这样坠落了。

少了戴梓这个专家,清军火器营的技术更新便基本上停止了,以致百余年后,中国的火器制造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他发明的“连珠铳”和“冲天炮”也渐渐失传了。

可以说康熙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就是流放戴梓,直接导致中国落后西方两百多年。

试想一下:如果戴梓没有被流放?他的科学技术成果一直被康熙皇帝所重视,如果他发明的“连珠铳”和“冲天炮”也一直被清朝的历代皇帝所推广运用,那么经过一百多年间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历史是不是会重写?是不是就没有后来的晚清丧权辱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