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

飞龙在天9783


朱元璋真是一个狠人,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总管整个历史也还真就朱元璋做到了,毕竟连刘邦还是亭长呢,有一帮自己的小兄弟,而朱元璋是啥也没有,朱元璋是啥活都干过,放牛、农民、和尚、要饭、造反,这经历说实话,实在是太丰富了,让人不服都不行,同时,朱元璋也是一个十分狠的皇帝,朱元璋喜爱杀功臣,卸磨杀驴让后人诟病,其实这就是人。


朱元璋的目的就是稳固自己的江山,卧榻之旁岂能让他人安睡?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打天下一起受苦行,坐享天下的时候天下只能是我一个人的,而且古代杀功臣的案例比比皆是,就不列举了。所以,朱元璋杀功臣的目的就是让朱家自己人稳固天下,可是人毕竟没有说天生就是恶人,恶毒和无情,所以朱元璋也不例外,那他的狠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其实,朱元璋的狠毒就是在当皇帝时候养成的,曾经和现在不一样了,需要转变而且他作为皇帝必须要保证住自己的江山,自己手下的人和兄弟都是极有威望的尤其是在军中,自己在的时候还能压得住他们,自己死了,自己的子孙肯定是弄不过他们,所以,朱元璋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将自己一手打造的江山的荆棘全部为祖孙除掉,而且,底下的人可能还不知道他们曾经的大哥变了,已经不是曾经的他,现在他是皇帝,就必须要给足他的面子。向徐达、蓝玉这样的就是摆不清楚位置,而汤和就能活下去。


鹏正


饱受压迫

元朝末年的腐败政治,让他下定决心要整顿吏治;童年的压迫经历,更是让他对污吏心存戒备。少年的朱元璋目睹了元朝的如虎苛政害了无数的劳苦大众,包括他的父母兄弟,在残忍的黑暗社会中相继去世,造成了他流浪于民间的悲剧,历尽了艰辛。他亲身体会到了官吏们是怎样的残害虐待百姓,作为受害者,在他身上深深的体现出来了嫉恶如仇的性格,对毫无人性可言的贪官恨之入骨。残酷的现实、悲戚的经历,官吏的怒喝、百姓的哀求,一幕幕景象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所以在经过千辛万苦掌握政权之后,他不允许官吏有徇私舞弊欺压百姓的行为。对百姓充满了怜悯与体恤,对贪官充满了憎恨与防备。朱元璋为了使他的江山稳固,为了使官吏们尽职尽责,为了使百姓们不再受苦受难,他曾断然的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设御史台,加强了对百官监察,远远超过了历代王朝。对官吏施用重刑,对贪官的惩治尤其严厉,凡贪赃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食草。 把诛贪官的事迹列入《大诰》中,以示众人,警戒官员。在惩治了贪官之外,朱元璋的态度往往过于偏激,感情用事,认为人人都是贪污的,这使得他在治贪过程中才取了过激的行为,独断专行,是许多人死于不白之冤。他一手制造了“空印案”与“郭桓案”,涉及株连数万人被害。他支持官吏之间的互相检举告发,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诬告成为一种风气,冤案遍地都是,吏治的残酷性使朝廷内外惶惶不可终日。

性格多疑

出身贫农的朱元璋,没有家产,生活上无保证,十七岁出家当和尚,以乞讨为生。他没有任何文化,当了皇帝以后,每天面对一些学富五车的儒臣,可怜的文化水平,使他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之所以得了天下,依赖于一批文人武将,他的自卑心情绪越压越大,因之形成了猜忌多疑的性格。随时随地都怀疑臣民们不尊重他这个没文化的皇帝。


水龙吟天问


客观说,一方面,朱元璋是史上惩治贪污最严厉的皇帝,使天下臣民休养生息,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另一方面又树天下臣民为假想敌,也是中国历史上杀功臣良将最多的一位君主。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一个农村爱国人


试想下,一个人家境贫困,受尽剥削。17岁时父母、大哥相继去世,只剩下兄弟二人,朱元璋和二哥。后来,二哥入赘了一个地主家中,替人干苦力活。

举目无亲,朱元璋只好投奔了皇觉寺,当了小和尚。在当和尚期间,也是受尽欺负,师兄师父都是把朱元璋不当人使唤的。

和尚没当多久,皇觉寺就没有粮食供给,朱元璋只好四处化缘,过着如同乞丐般的生活。

朱元璋向南到了合肥一带,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向北进入了汝州、陈州等地,三年后又回到皇觉寺。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看尽了人间百态,对其思想有着深刻的印象,为了活着可以“不择手段”,这也塑造了朱元璋坚毅且残忍的性格。

在打天下之时,朱元璋治军严明,赏罚也分明,有时候脾气也很大,但也没有说随意诛杀有功之臣,最多是给人穿个小鞋,怀恨在心罢了。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因素,因重典治吏,所以对于官吏的治理一直都是使用严刑峻法,个人认为这个不能说是朱元璋性格所致。

但是,在对待功臣方面,在胡惟庸案前后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一开始,朱元璋曾批评过刘邦的君臣相处模式,肯定了李世民的君臣之道,内心是希望君臣和谐相处的,所以一直都是采取优待功臣的方式。

可是,后来功臣势焰熏天且独揽大权,危及了皇权,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大肆诛杀功臣武将,坐连的人众多,也因此落下了“暴君”的骂名。

从此可见,朱元璋是比普通的帝王更加的“残忍”,而且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在人治的时代,君王的性格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治国之道,影响君臣之间的相处方式,但根本原因是为了巩固皇权。

正如朱元璋这样,残忍的性格让其在处理功臣上有点操之过急,不顾情面地诛杀功臣,但是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巩固皇权,只是方式比其他帝王更加残暴。


【小皮】


十点乌托邦


大家好,我是“京州太守项少龙”,作为明史爱好者,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是个性格心理问题。俗话说,心不狠,立不稳。朱元璋为什么狠毒,原因千千万,但我认为都可以归结为核心的一点:是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感的驱使。这种不安全感伴随着他的一生。

1:朱元璋小的时候,那时他还叫“重八”,当时的社会和现实对他太狠!太狠!

一个月内,朱元璋的老爸老妈,大哥大侄子,全部被饿死!看仔细,是被饿死!饿死了连下葬都没钱。

社会对他这么狠,让重八内心不安全到有朝不保夕之感,很可能下一个饿死的就是他,他怎么能不狠毒。所以这个小朋友从小内心的恨、狠就埋下了。

2:家人去世后,朱元璋为了谋生,开始浪迹江湖,甚至出家为僧,只求温饱。在此过程中,他目睹了太多贪官污吏,地主权贵豪强勾结欺压草民。朱元璋亦处于被欺压的对象,只有仰人鼻息,四处化缘方可存活。

3:造反后,打天下过程中四面强敌,稍有不慎万劫不复。

4:得天下后,胡惟庸试图篡位。朱元璋本来对大臣就不信任,这下更坐实了他的感觉。于是,找了由头大杀特杀,宣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希望我的回答大家喜欢。



京州太守项少龙


朱元璋的狠毒与他的出身、所处的历史环境、战争残酷、皇子之争、内宫混乱,特别是能同甘共苦,不能同时坐天下的封建思想束缚,及历代帝王的影响所造成的。首先,他出身低贱,生活极其困苦,形成了顽劣而的性格,很敏感又充满仇恨。第二、时势造英雄,他们几个拜把子兄弟,都是草莽出身,经过长期的战争,养成了残忍狠毒的性格。第三,受历代封建皇权思想影响,始终认为国就是家,一切都是朱家的,唯我独尊,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天下。第四、还是受封建思想和农民意识束缚,唯恐他人夺天下,用暴力维护皇权,因此,乱杀无辜,兔死狗烹。第五、也是清理障碍为其孙子接皇权而大开杀戒。第六、后宫中以马皇后为首的一班人,阴险毒辣,尽献谗言,是有功之臣尽受残害。



墨尔根阿信


客观说,一方面,朱元璋是史上惩治贪污最严厉的皇帝,使天下臣民休养生息,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另一方面又树天下臣民为假想敌,也是中国历史上杀功臣良将最多的一位君主。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promise新德


一个“惨”字了得

元潮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民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

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铁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

几家合用。赋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早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蜂灾和病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须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宿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障与他的二哥、大嫂和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走投无路之下就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每日在寺庙里扫地,上香,打钟击鼓,洗衣做饭,有时仍然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了50天的行童,也只好离开寺庙流浪。

朱元障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毫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士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精己。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小的史虫


如果让一个要饭的得了天下,那么他最害怕的是失去。

至少二十五岁以前,朱元璋也不叫朱元璋,而是叫朱重八,他也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坐拥天下。

参军的简历也只能是这样:

姓名:朱重八

年龄:25岁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

籍贯:濠州钟离

民族:汉族

学历:小学未毕业

家庭情况:父母早亡,尚有一兄

宗教情况:曾为皇觉寺僧人

工作经历:从南到北托钵化缘三年,了解风土人情,有丰富的社会阅历

动荡的年代让年少的朱元璋渴望和平,而对造成动乱根源,朱元璋深恶痛绝。

同样,饱受饥饿折磨的朱元璋对粮食有种深深的依赖感,崇尚节俭成为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一年的主旋律。

这些都是他的红线,谁逾越了这条红线,就超出了他的心理容忍线,结果可想而知。

1353年至1368年,朱元璋忙于拉拢势力,到处奔波,消灭敌对势力,征战十五年,基本一统,但北边的残元势力还未被剿灭。

此时的朱元璋,心里想的是如何得到天下,所以军队纪律提到了第一位,就算是其手下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最终也没有避免杀头。

1368年,40岁的乞丐成了皇帝,自尊心和如何巩固江山成了首位。

贫困出身,乞丐经历,在朱元璋的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自卑心由此而生。朱元璋曾想在官牒上写自己祖上朱熹,奈何无法圆通,最后不了了之。

元朝死在了权贵集团和贪污腐败,这点朱元璋是知道的。而自己的儿子朱标又太仁慈,肯定压不住,所以谁要是结党营私,谁要是动了大明的根基,那对不起,不管你战功如何,那都是连根拔起。

于是,开始杀人了,文官集团的厄运从此开始。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将宰相胡惟庸诛杀,并屠灭三族、株杀其“党羽”共15000多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经77岁的前任功臣宰相李善长一门七十多人,以协助胡惟庸造反等名义全部诛杀。

1392年,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死了,病死的,才38岁,而朱元璋已经64了。

朱元璋心理崩溃了,最钟爱的孙子朱允炆才15岁,而武官集团还基本完好无缺,功高盖主,于是又起了杀心。

1393年,朱元璋以“谋逆”的罪名,将大将军蓝玉以及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全部处死,前后“族诛者万五千人”,几乎将整个大明帝国的开国武将集团杀了个精光。

朱元璋以为这样就安稳了,以为他孙子没危险了,虚不知,祸起萧墙的日子不远了。


歲在甲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