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慈禧向洋人宣戰,奉命炮打大使館的董福祥,奇蹟般得以善終

慈禧向洋人宣戰,奉命炮打大使館的董福祥,奇蹟般得以善終


1898年夏天,慈禧太后終於憋不住了,從後臺跳了出來。一上來就使用雷霆手段,不光廢除光緒皇帝推行了103天的新政,還將他幽禁在了瀛臺。

光緒被幽禁後,慈禧馬上召集大臣議事,準備廢黜光緒。

雖然慈禧握有生殺大權,但畢竟在外交上她無法代表朝廷。所以,她的此舉遭到外國列強的一致反對,就是朝中大臣也強烈反對,此事不得不擱置了下來。

此事雖然暫時擱置了起來,但這口氣實在難嚥,於是慈禧開始琢磨起來。

慈禧向洋人宣戰,奉命炮打大使館的董福祥,奇蹟般得以善終


當時義和團運動正開展的如火如荼,他們打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

慈禧一看,覺得這個機會可以利用,於是在她的默許下,義和團開進了北京城。

同時,調甘肅提督董福祥進京,防衛京師。甘軍進京後被編入榮祿所轄的武衛後軍。

恰在此時由於甘軍和日本公使發生衝突,發生了“杉山彬事件”,清朝和列強的關係十分緊張,列強拿出咄咄逼人的架勢。


有了義和團,有了甘軍,慈禧覺得腰桿子硬了。她覺得不能老這樣受窩囊氣,她一定要給洋人一點顏色看看,於是力排眾議,殺掉五位主和派大臣許景澄、袁昶、徐用儀、立山、聯元,要求對外宣戰。

這一次可能是列強觸動了慈禧核心利益的緣故,做出此生最大膽的決定:清政府向西方列強11國同時宣戰!

慈禧向洋人宣戰,奉命炮打大使館的董福祥,奇蹟般得以善終


既然宣戰了,就要有所行動,慈禧給榮祿下令,讓他攻打駐外使館區。

榮祿是個老油條了,他知道洋人是萬萬得罪不起的,先是裝病交出兵權,但太后的懿旨難違,一看自己躲不過去了,便命令手下的董福祥率部圍攻東交民巷的使館區。

董福祥的甘軍裝備很差,他們只有土炮而沒有洋炮,讓他們去完成這個任務,榮祿顯然留了一手。

果然,甘軍自6月20日至6月23日一連四天每日發炮三百多發,但無法對使館區造成大損害。

連續打了幾天炮,沒有攻下使館區。慈禧的氣這時也消了,於是,6月25日,榮祿又奉旨停攻使館,並派人送西瓜蔬菜等慰問品到各國使館。

停了幾天以後,6月28日,甘軍又恢復攻擊,就這樣打打停停一直打了五十餘日。

慈禧向洋人宣戰,奉命炮打大使館的董福祥,奇蹟般得以善終


為何這樣反反覆覆?其實一看事後慈禧自己的交待,就清楚了:

“依我想起來,還算是有主意的,我本來是執定不同洋人破臉的,中間一段時間,因洋人欺負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動氣。雖是沒攔阻他們,但始終總沒有叫他們十分盡意的胡鬧。火氣一過,我也就回轉頭來,處處都留著餘地,我若是真正由他們盡意的鬧,難道一個使館有打不下來的道理?”(《庚子西狩叢談》)


所以,她的本心,並不想徹底得罪洋人,只是想撒撒氣而已。

但是沒想到,她的這次任性,卻惹來了滔天大禍。

8月14日,八國聯軍自通州攻打北京,董福祥一開始在廣渠門與英國軍隊作戰,廣渠門失守後就撤至東便門、朝陽門一帶繼續抵抗,在此次抵抗中,甘軍擊斃了沙俄軍團長安寧科夫,擊傷其將軍。

8月15日凌晨,日軍開始向皇城發動進攻。


慈禧向洋人宣戰,奉命炮打大使館的董福祥,奇蹟般得以善終


慈禧一看皇宮即將攻破,嚇破了膽,顧不上再做如何安排了,先逃命要緊。此時在她身邊緊緊跟隨的,就是董福祥的甘軍了,於是在甘軍的拼死突圍下,慈禧才僥倖攜光緒帝西逃。

其實他們的逃脫還有一些運氣的成分,八國聯軍雖然是聯合進軍北京城,但也各有各的算盤。

打進北京城之後,他們就開始了對百姓的劫掠。可是真正打到皇宮門口了,各國列強國都不願意第一個進入宮中。這是為何?因為紫禁城牆高門厚,他們都害怕裡頭有什麼埋伏,自己損兵折將不合算。

就是他們這樣的猶豫,才給了慈禧逃脫的機會。後來聯軍攻進皇宮,瞭解到情況之後,後悔得直跺腳。

狼狽逃出的慈禧一行人,經過2個多月的顛沛流離,終於在10月26日抵達西安。來到這裡,慈禧可以大喘一口氣了。

這裡是董福祥的大本營,他們總算是能安頓下來了。

後來清政府與八國聯軍議和,因為除了義和團以外,帶兵抵抗八國聯軍的就是董福祥的甘軍,因此被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一致強烈要求清政府將其處死。


慈禧向洋人宣戰,奉命炮打大使館的董福祥,奇蹟般得以善終


這讓慈禧感到十分的為難了。


洋人惹不起,那護駕有功的董福祥怎麼辦?要是把他處死,那以後誰還跟自己?

正在左右為難之中,突然腦子一靈光,來了主意。

這事還是交給李中堂去辦吧!

於是,就把球踢給了李鴻章。

這一下輪到李鴻章傻眼了!

他知道那洋人是得罪不起,可是自己的主子更得罪不起;得罪了洋人早晚沒有好果子吃,可是得罪了主子,立馬就沒有好果子吃。

何況董福祥任甘肅提督,手下有一支回民的部隊,作戰十分的強悍,到時候起亂來,朝廷也不好收場。

你還別說,李鴻章還不愧是清朝著名的外交家,他充分發揮他的外交才能,左右周旋,最終取得洋人的“諒解”,董福祥僅以革職永不敘用論處。

董福祥被革職後,心有不甘,但朝廷嚴令他不得亂動,於是在梓里抑鬱而終。

董福祥死後,朝廷按慣例應賜予諡號,還要舉辦安葬儀式。但慈禧懼怕讓洋人知道了惹起麻煩,於是就敷衍了事的在董福祥的家鄉豎了一座“董少保故里碑”,很低調的安葬了這位大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