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慈禧向洋人宣战,奉命炮打大使馆的董福祥,奇迹般得以善终

慈禧向洋人宣战,奉命炮打大使馆的董福祥,奇迹般得以善终


1898年夏天,慈禧太后终于憋不住了,从后台跳了出来。一上来就使用雷霆手段,不光废除光绪皇帝推行了103天的新政,还将他幽禁在了瀛台。

光绪被幽禁后,慈禧马上召集大臣议事,准备废黜光绪。

虽然慈禧握有生杀大权,但毕竟在外交上她无法代表朝廷。所以,她的此举遭到外国列强的一致反对,就是朝中大臣也强烈反对,此事不得不搁置了下来。

此事虽然暂时搁置了起来,但这口气实在难咽,于是慈禧开始琢磨起来。

慈禧向洋人宣战,奉命炮打大使馆的董福祥,奇迹般得以善终


当时义和团运动正开展的如火如荼,他们打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

慈禧一看,觉得这个机会可以利用,于是在她的默许下,义和团开进了北京城。

同时,调甘肃提督董福祥进京,防卫京师。甘军进京后被编入荣禄所辖的武卫后军。

恰在此时由于甘军和日本公使发生冲突,发生了“杉山彬事件”,清朝和列强的关系十分紧张,列强拿出咄咄逼人的架势。


有了义和团,有了甘军,慈禧觉得腰杆子硬了。她觉得不能老这样受窝囊气,她一定要给洋人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力排众议,杀掉五位主和派大臣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联元,要求对外宣战。

这一次可能是列强触动了慈禧核心利益的缘故,做出此生最大胆的决定:清政府向西方列强11国同时宣战!

慈禧向洋人宣战,奉命炮打大使馆的董福祥,奇迹般得以善终


既然宣战了,就要有所行动,慈禧给荣禄下令,让他攻打驻外使馆区。

荣禄是个老油条了,他知道洋人是万万得罪不起的,先是装病交出兵权,但太后的懿旨难违,一看自己躲不过去了,便命令手下的董福祥率部围攻东交民巷的使馆区。

董福祥的甘军装备很差,他们只有土炮而没有洋炮,让他们去完成这个任务,荣禄显然留了一手。

果然,甘军自6月20日至6月23日一连四天每日发炮三百多发,但无法对使馆区造成大损害。

连续打了几天炮,没有攻下使馆区。慈禧的气这时也消了,于是,6月25日,荣禄又奉旨停攻使馆,并派人送西瓜蔬菜等慰问品到各国使馆。

停了几天以后,6月28日,甘军又恢复攻击,就这样打打停停一直打了五十余日。

慈禧向洋人宣战,奉命炮打大使馆的董福祥,奇迹般得以善终


为何这样反反复复?其实一看事后慈禧自己的交待,就清楚了:

“依我想起来,还算是有主意的,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但始终总没有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着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庚子西狩丛谈》)


所以,她的本心,并不想彻底得罪洋人,只是想撒撒气而已。

但是没想到,她的这次任性,却惹来了滔天大祸。

8月14日,八国联军自通州攻打北京,董福祥一开始在广渠门与英国军队作战,广渠门失守后就撤至东便门、朝阳门一带继续抵抗,在此次抵抗中,甘军击毙了沙俄军团长安宁科夫,击伤其将军。

8月15日凌晨,日军开始向皇城发动进攻。


慈禧向洋人宣战,奉命炮打大使馆的董福祥,奇迹般得以善终


慈禧一看皇宫即将攻破,吓破了胆,顾不上再做如何安排了,先逃命要紧。此时在她身边紧紧跟随的,就是董福祥的甘军了,于是在甘军的拼死突围下,慈禧才侥幸携光绪帝西逃。

其实他们的逃脱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八国联军虽然是联合进军北京城,但也各有各的算盘。

打进北京城之后,他们就开始了对百姓的劫掠。可是真正打到皇宫门口了,各国列强国都不愿意第一个进入宫中。这是为何?因为紫禁城墙高门厚,他们都害怕里头有什么埋伏,自己损兵折将不合算。

就是他们这样的犹豫,才给了慈禧逃脱的机会。后来联军攻进皇宫,了解到情况之后,后悔得直跺脚。

狼狈逃出的慈禧一行人,经过2个多月的颠沛流离,终于在10月26日抵达西安。来到这里,慈禧可以大喘一口气了。

这里是董福祥的大本营,他们总算是能安顿下来了。

后来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因为除了义和团以外,带兵抵抗八国联军的就是董福祥的甘军,因此被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一致强烈要求清政府将其处死。


慈禧向洋人宣战,奉命炮打大使馆的董福祥,奇迹般得以善终


这让慈禧感到十分的为难了。


洋人惹不起,那护驾有功的董福祥怎么办?要是把他处死,那以后谁还跟自己?

正在左右为难之中,突然脑子一灵光,来了主意。

这事还是交给李中堂去办吧!

于是,就把球踢给了李鸿章。

这一下轮到李鸿章傻眼了!

他知道那洋人是得罪不起,可是自己的主子更得罪不起;得罪了洋人早晚没有好果子吃,可是得罪了主子,立马就没有好果子吃。

何况董福祥任甘肃提督,手下有一支回民的部队,作战十分的强悍,到时候起乱来,朝廷也不好收场。

你还别说,李鸿章还不愧是清朝著名的外交家,他充分发挥他的外交才能,左右周旋,最终取得洋人的“谅解”,董福祥仅以革职永不叙用论处。

董福祥被革职后,心有不甘,但朝廷严令他不得乱动,于是在梓里抑郁而终。

董福祥死后,朝廷按惯例应赐予谥号,还要举办安葬仪式。但慈禧惧怕让洋人知道了惹起麻烦,于是就敷衍了事的在董福祥的家乡竖了一座“董少保故里碑”,很低调的安葬了这位大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