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了SCI每年給美國送航母!破除SCI 至上 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

《意見》強調,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迴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科技部還出臺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文件,希望科研工作者重視科研工作質量,而不是關注科研論文數量;多將好的學術成果發表在國內期刊,摒棄SCI期刊至上主義。

以往,要評價一篇論文質量的優劣,就避不開要討論SCI這一評價指標。那麼,究竟什麼是SCI?

SCI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創辦的科學引文索引,是一個分類數據庫,就如同圖書館內的圖書分類卡片,通過統計論文的研究領域、方向、被引頻次得出期刊的影響因子等量化指標來對期刊進行排名。按目前的國際慣例,一般用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值來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和論文質量。

而且這家研究所還是一傢俬人商業公司,只不過註冊者把這家公司取名叫“科學情報研究所”。這就是一個純粹的商業行為,創建者是一個叫加菲爾德的商人。

可能加菲爾德也沒想到,SCI傳入中國的30年,竟逐漸被神化,在科技評價中,唯SCI、ESI的做法越來越嚴重、普遍。它與獎金、撥款等物質利益因素直接掛鉤。

很多項目評審組僅僅根據申報材料裡的SCI論文數目和引用數量就得出評審結論,幾乎不去考察論文的內容和實際水平如何;

同時,眾多學者的“帽子”、收入也與這些數量指標關係甚大,比如目前國內幾乎所有大學都對學校員工發表在SCI收錄期刊的論文實行獎勵制度。

但是要知道的是:科研是為了認識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論文只是科研過程中的副產品。

而我們卻把複雜的科研活動等同於論文發表,再用論文發表的載體區分研究者水平高低,以此來定資歷,評職稱、聊獎金,這顯然是本末倒置。

由此甚至衍生出一條產業鏈,發表SCI可以明碼標價。甚至出版社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某些開源期刊一開始可能完全不收版面費,然而,一旦被SCI數據庫檢索,馬上就變為收費。

如果影響因子漲,版面費價格繼續漲。特別搞笑的就是某些期刊被SCI檢索之前,可能完全沒有我國科研人員發表論文,而一旦被SCI檢索後,來自我國的論文就急劇增加。而一旦他們被踢出SCI數據庫後,馬上又沒有人投稿了。

為了SCI每年給美國送航母!破除SCI 至上 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


北京工業大學劉彩娥研究員在《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發表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國內科研論文外流現象分析》一文,對我國學者發表一篇sci論文的花費算了一筆賬,對某一年我國學者發表sci論文花費做了一個總的統計,不統計不知道,一統計嚇一跳。理論上講每篇論文的經費成本平均為9萬餘元,以2016年為例,sci收錄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321,266篇,科研經費成本大約為295.56億元人民幣。

中國改造遼寧號航母時,購買“瓦良格號”的花費為20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1.3億元。而中國改造遼寧號航母的花費約2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20億元。而且,我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國內同行要查閱是要付費的;粗略估計,全國211高校每年購買國外文獻數據庫的使用權花費大約十幾億元人民幣,這筆費用僅僅是一年時間的使用權,並沒有購買到永久性的文獻。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學者為了發表sci論文,理論上講每年的發表費用,就等於“捐贈”美國一艘航母。

SCI也該落下神壇了,那個本不屬於它的位置!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科研呢?

(1)立足學科發展,將研究對象瞄準本領域內重點科學、工程問題。

由於前些年大家樂於在SCI期刊快速發表論文,很多人願意做一些“短、平、快”的工作,在這種背景下,那些腳踏實地解決重大問題而成果“少、慢”的人員就面臨被“劣幣”淘汰的可能。

將來大家實行代表作制度,那些解決的重要科學、工程問題將可以成為自己靚麗的“代表作”,可以甩那些不痛不癢充數的“論文”很遠。

因而,科研人員可以“集中精力解決重要問題”,而不是疲於弄出“數量客觀”的論文去不停地挖空心思做數據,拼湊一般的論文。顯然,經過一些年的正常發展,各個學科門類的發展將更加均衡。

(2)大家應該儘可能多地將自己的優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內學術期刊,併力爭讓它們成為代表作。

本《措施》中明確要求未來三分之一的代表作發表在國內學術期刊上

,因而,大家將更加願意往國內重要學術期刊投稿。

既然是自己的代表作,因而,大家有必要將最好的成果發表到這些期刊上面。

一方面,這將促進國內學術期刊論文質量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讓更多地科學知識產權保留在國內學術期刊上。

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將我們最優秀的成果的知識產權保留在國內的優秀學術期刊上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想想去年IEEE期刊是怎樣對待我們的科技企業華為。如果將來別的科技企業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如何處理?

現在我們將最好的成果發表在國內期刊,特別用母語發表到中文期刊上,這些期刊的論文質量將大幅提升,這樣對於國內科技工作者、工程師們查閱、理解、轉換最先進的科研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鍾南山、張文宏們的論文為什麼受歡迎?因為他們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寫在救人治病最緊迫的當口。同樣的道理,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忙著下田耕作、研究稻種,是為了讓中國人不再捱餓;屠呦呦與同事一起研究青蒿素的時候,從來沒有想著要得諾貝爾獎。這些人,才是中國科學家的楷模;這些人的論文觀,折射著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