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心理創傷:我們無法逃避的話題

心理創傷:我們無法逃避的話題

當你成年後談到“心理創傷”的時候,你能回想到的場景是什麼?

你知道我們從出生開始就無法逃避的遭遇“創傷”嗎?

到底是童年創傷容易恢復還是成年後的創傷更容易恢復?

........

如果你對以上問題感興趣,可以繼續閱讀此文。


一、 創傷及影響因素

心理創傷在精神病學上創傷被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創傷通常會讓人感到無能為力或是無助感。創傷的發生都是突然的、無法抵抗的。提到心理創傷,我們就會想到戰爭,洪水,地震、火災及空難等等,其實心理創傷遠遠不只是這些強大的事件。還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長期經歷到的忽視、情緒虐待、軀體虐待或者暴力,都會促進心理創傷的形成。

人從子宮中母體內的舒適環境到與母體分離,分娩過程就帶來創傷——“

分離焦慮”。

例如20歲女孩,清華學生,超級聰明,“毫不費力拿全班第一”、“毫不費力考上清華”,上課一週後抑鬱,自殺,這就是因為“分離感”,感覺就象轉移環境,也會有創傷。

再例如一15歲男孩,當眾脫褲子,後來知道其母三次離婚,對他從不避諱,經常當面換衣服,還要求他同床睡。所以他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男子氣概。

創傷的影響和年齡有關:成年或以後的創傷,例如車禍、考試考砸,都是屬於簡單創傷,時間可以修復一切。但是未成年特別是嬰幼兒時期的創傷,例如分離感、不幸被性侵犯、暴力侵犯,這種是複雜創傷,難以治癒。

創傷的影響還和個性特徵有關,也和社會支持系統有關,社會支持夠的話好得快。

二、造成創傷的事件

1、嚴重生活事件

:配偶死亡、子女死亡、父母死亡,中國話叫“幼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 接下來的是:離婚(夫妻感情破裂)、刑事處分、被開除、家人重病、大量借債;

2、正常生活事件:斷奶、弟弟妹妹出生、喪失母親親密的照顧、認識到自己異於他人、認識到自己並非父母的中心地位、接觸太多負面信息、缺乏社會支持。

三、創傷的轉歸和變化

指受不了超我的控制之後,轉化為軀體化表現出來。

  • 急性應激反應:受創傷後即時發作 ;
  • 創傷後應激反應:半年後發作;
  • 幾個月後出現抑鬱 ;
  • 多年後進食障礙 ;
  • 酒精、藥物依賴;

四、創傷的自然結局

75%的創傷七八個月後恢復正常,15%的遺留症狀,成為複合型

。第一個月後創傷的衝擊還有90%,所以這段時間內不需要做太多的輔導,因為他情感衝擊還很大,很混亂,不可能聽的進去。要做的只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五、創傷分類

1、Ⅰ型創傷:凡是一次發生的創傷事件,不管是幼年還是成年,可以擬定診斷為I型心理創傷。它包括急性應激障礙(ASD)、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適應障礙等。

心理創傷:我們無法逃避的話題


2、Ⅱ型創傷:持續時間長、反覆出現、且比較多出現在童年期。表現為略微複雜一點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反覆發生的、開始童年期)稱為II型創傷,即複合型創傷。

心理創傷:我們無法逃避的話題


舉個例子:富家子弟因為吃了迷幻劑,看到同學形象和聲音變形,感到焦慮。此後該場景不斷呈現在他眼前,為此無法正常上學。(

這應診斷為Ⅰ型創傷)。

但其後半年後復發,深挖其內在,發現父母雖富卻無時間管教她,學習差轉學過N次,都因問題而開除。(這時應診斷為Ⅱ型創傷)。

1、催眠治療:弗洛依德首先採用催眠術治療精神創傷,認為精神疏洩和渲洩對解決心理衝突是必需的。催眠術有助於促進創傷記憶的恢復,有助於治療解離症狀。

2、認知行為療法:使患者在治療師的幫助下,有意識去面對他們努力想回避的記憶,然後將合理的、現實的成分整合到該病理的結構中以修正其病理性的成分。常用的技術有暴露和想象療法、系統脫敏、焦慮控制訓練、應激預防訓練。


關於心理創傷就分享到這裡,如果你覺得對你有用請分享。


心理創傷:我們無法逃避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