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国古代对天道和人道最经典的表述有哪些?

知行合一时


大家好,我是啜茶记茶文化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道”具体又展开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涵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阐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首先区别于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相对于多样的现象,道作为形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以道为存在的终极原理,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扬弃了彼此的分离而呈现了内在的关联。

《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万别,而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这种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来把握?其中是否存在内在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源,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换言之,道既被视为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变迁,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便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人道意义上的“道”,首先涉及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同时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涵义,在古代哲学家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里的“谋道”,便涉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表现为对“道”的关切,作为追求、关切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等为内涵。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中的“道”,同样也是指广义的社会文化理想或政治道德理想。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这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表达的意思。孔子关于道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谓“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这里的道同样也以价值理想为内容,体现在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之事;从反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现在这种规范系统之上。道的以上涵义与道的原始涵义相互联系: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道所蕴含的这种引导性内涵经过提升以后,进一步获得了规范意义。中国文化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礼既表现为政治领域的体制,又展开为规范系统,礼之于人,犹如规矩之于方圆。规矩为方圆提供了准则,礼则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普遍的规范。同样,法也对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而表现为一套规范系统,当然,相对于礼,法作为规范更具有强制性。对中国文化而言,礼与法尽管有不同特点,但都是道的体现,所谓“礼,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便从不同方面肯定了这一点。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


啜茶记茶文化


中国最经典描述天道和人道的典籍、非《易经》和《道德经》莫属。

《易经》用太极、两仪、四像、八卦朴实的学说,把天道和人道的运行规律,描述得淋漓尽致。譬如“无极(天地起源)”生“有极”。“有极”生“两仪(天、地。或天、人)”,“两仪”再生“四像(天、地、风、水)”,”四像”再生“八卦(乾、坤、离、坎、震、兑、巽、艮)”……依此推去,八卦再生六十四卦……等等、等等。

《易经》把人道和天道的辩证关系描述得细致入微。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一部论述人天的哲学著作,都无法超越它严谨的辩证逻辑、和超常的符合自然的实用价值。

《道德经》则又是从另一个角度,把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推向了巅峰。如“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厚德载物”等。老子用精炼的语言、高深的思想,把做人的德,巧妙地潜入道中,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修德、如何以入人道而应天道。



彼岸禅月


感谢提问,说起天道和人道,就不得不提老子的《道德经》,此书思想深邃,文辞简美,涉及面广,几乎包含了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

在《道德经》的第七十七章之中,深刻的探讨过“天道”和“人道”的本质。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引申:“天道”本质就是自然规律,人力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是什么呢?就是老子所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追求和谐、平衡,最终达到万物平衡的目的。物理学中的热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热量可以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但绝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就是对于老子所谓的“天道”一个很好的科学佐证。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引申:遵循“天道”,与自然的规律同生同长,乃是走向圣人之道。而在现实生活之中,往往是“人道”占了主导位置。这里的“人道”,乃是逆天而行,其轨迹是“损不足,奉有余”。这样的话,就打破了自然的平衡,必然被无可抵挡的自然力所反弹,最终覆灭。马克思深刻的洞悉了这一点,于是指出以“人道”为主的资本主义,最终必然会被以“天道”为主共产主义所取代。

第二个我要提到的就是《周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其中的卦辞《大象》提到:“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

这句话总的意思是说上天会实现勤劳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

笔者认为:遵从天道,奉行人道,方是大智慧。


有译思


应该是道家中的老庄思想吧!老子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开篇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道方面是主张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任意而为,顺从自然而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是天地无情,不把人当人,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另外就是庄子,幻化作大鹏鸟,睥睨天下,逍遥自在!庄子妻子死了,惠施去悼念,看到庄子弹琴唱歌,不是他太寡情,是人本是尘土,妻子回归自然为她高兴。



寂寞之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崇武文化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天道酬善,地道酬勤,人道酬诚。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地道酬实,实能补弱;

人道酬德,德能补寡。

天道乃治国平天下,地道乃博爱布施,人道乃治国齐家。

天道渺茫,地道无尽,人道苍穹。


蓬莱宝锐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康德

从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名言中,我们也可以大致探知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如果天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那么人道则可以理解为促进人类文明延续与发展、完善的行为准则,通俗点来说,就是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并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礼教和法律规范。

中国古代“仁礼”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宣扬的主要是“三纲五常”观念。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孟子认为天道便是诚,而对诚的不懈追求,才成就了人道。孟子所说的诚,便是仁心之意。因此,从儒家角度来说,我认为人道主要指的是恪守礼教、仁心爱人的德治思想。


未能与时间和解


至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御華香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感觉老子道德经这个比较经典啊。天道循环交替,人顺应天地自然吧,无为而治,天下得自然之法,安定。


金岐艾


老子善言天道,孔子善言人道。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