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拼多多雙腿粘泥


作者 / 郭曉康

來源 / 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拼多多雙腿粘泥


38歲的王林芬最近有點失眠,她每天都要去村委會打聽村裡的路什麼時候解封,在縣城的檔口還能不能開業了,讓她心焦的不是別的,是那堆在倉庫裡的2500多噸紅薯,這是她的生計,也是村裡貧困戶脫貧的希望。

“從來沒這麼著急過,感覺我們脫貧的希望也沒了。”

王林芬是海南省澄邁縣橋頭鎮西岸村一名瓜農(當地把紅薯稱作地瓜),種了十幾年的地瓜,也正是這地瓜讓她過上了好日子,五年前在縣城開了檔口,三年前又在電商平臺開了店鋪。

橋頭地瓜富硒、口感面,上市期又剛好和其它產區完美錯開,從來不愁銷路,王林芬也幾乎不操心賣不賣得出去,這麼多年來,她操心最多的是“供不供得上貨”。

拼多多雙腿粘泥

今年元旦剛過,作為西岸村“糖小蟻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領頭人,王林芬早早做了計劃,這是合作社成立第一年,除了合作社20多戶貧困農戶的地瓜,甚至還把全村170多戶的地瓜都收了過來,“就想等著春節旺季,帶著大家多賺錢,把日子過好。”

可突如其來的疫情徹底讓王林芬傻了眼,以前春節期間線上線下一天賣200噸地瓜不成問題,可今年最好的一天只賣了600斤。原因很簡單,就是瓜農掰著腳趾頭想也能想清楚,封橋封路成了常態,地瓜運不出去,各大批發市場紛紛關停,沒法流通了,地瓜只能爛在手裡。

特殊時期,瓜農們斷了線下一條腿,只能寄希望於線上。

千千萬萬個王林芬

眼看著線下渠道行不通,王林芬開始琢磨自己的線上店鋪,按照以往幾年的數據,線下才是大頭,批發商能收走超過六成的地瓜,剩下的地瓜才會在電商平臺售賣。但在這個特殊的春節,瓜農的生死存亡只能靠線上了。

在王林芬一籌莫展之時,她在2月10日看到拼多多“抗疫開拼,愛心助農”的專區,簡單看了看規則,她就冒出一個念頭:這活動不就是為我準備的嘛!她第一時間聯繫了拼多多,當天就參與到活動中去。

電商平臺的威力讓王林芬震驚,10號參與活動,當天就賣了2000多單,3天銷售了8.6噸。雖在特殊時期不比以往,但有了渠道銷售,地瓜至少不會爛到倉庫裡,隨著每天增長的銷售額,王林芬終於可以睡著覺了,不知道是白天干活累的還是心裡的石頭放下了。

拼多多雙腿粘泥

疫情之下,沒有完卵。在疫情中受影響的農民不止王林芬,輾轉線上電商平臺展開自救的也有千千萬萬個農民。

2月10日傍晚,天已擦黑,本該是晚餐的時間,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面甸鎮的洋蔥田裡卻一片忙碌,十多名農人正在打包裝箱近萬斤紫皮洋蔥。同樣的,建水紫皮洋蔥也遭到新冠疫情的重創,就在幾天前,他們還在發愁如何將洋蔥賣出去。

29歲的王耀忠是一名創業者,不過他瞄準的是時鮮蔬果。幾年前他與幾名大學剛畢業的朋友組建了一支12人的電商創業團隊,他們主要經銷雲南當季時鮮蔬果,建水紫皮洋蔥是主營的商品之一。

與王林芬不同的是,王耀忠曾親身經歷農產品滯銷的慘狀。去年3月番茄滯銷,堆在田間地頭,逐漸腐爛,空氣中飄著一種酸甜味。“這個場景看著太難受了。”更讓他忘不掉的是農戶們的表情,蹲在田間,抽著旱菸,望著賣不出去的番茄,頻頻嘆氣。

這次疫情的影響面更大,批發市場不開市,收購商進不來,再賣不出去,洋蔥只能重蹈去年番茄的覆轍。

王耀忠有著幾年的電商運營經驗,當實體批發市場關停的時候,線下渠道走不通,他想到了線上平臺

,“必須打通線上,先把銷量提上去。”

線上銷售農產品,拼多多自然是首選,正好拼多多上線了“抗疫開拼,愛心助農”的活動,王耀忠2月9日與拼多多小二聯繫後,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開啟了店鋪直播。

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毫無經驗的他在店鋪做了兩個小時直播,就賣出一萬斤洋蔥。這讓他和他的團隊興奮不已,雖然直播間樸實無華且枯燥,但架不住實打實的農產品啊,他們輪番上陣,此刻,人人都是李佳琦。


拼多多雙腿粘泥


據王耀忠介紹,開啟直播賣貨之後,三天時間就賣出22.2噸紫皮洋蔥,在崗的10人全部參與打包發貨,倉庫一改前幾日的冷清,所有人都被線上平臺的魔力感染了。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32歲的寧強身上。他之前一直在老家四川做汽配生意,兩年前覺得電商有搞頭,便轉戰雲南,做起了銷售當季鮮果的生意。

本來小日子過得美美的,可疫情給了他當頭一棒。疫情之下,寧強銷售的雲南楚雄和西雙版納的紅皮無花果供銷兩端兩難,“一邊是消費者詢問今年的果子什麼時候上市,一邊是我這邊賣出不去。”

以往每年春節期間,都是寧強店鋪主銷無花果的季節,“一個銷售季至少能賣三百多噸”,然而由於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影響,從春節至今,總銷售量還不到一噸。不同於地瓜和洋蔥,新鮮無花果在採摘之後只有10天的保質期,容易腐壞變質。賣不出去,等待的只有腐爛。


拼多多雙腿粘泥


面對供銷困境,2月10日,寧強向拼多多發出求助,隨即就參加了“抗疫開拼,愛心助農”活動,三天時間,銷量超過3200單,賣出一萬多斤。

以上是三個典型農戶遭遇困境、自救、求救的真實案例。在這防疫的關鍵檔口,農戶如何保證自家農產品的銷售不受影響,極具借鑑意義。

其實除了讓農戶積極參與“抗疫開拼,愛心助農”活動,保持充足的流量支撐之外,拼多多還設置了5億元的專項農產品補貼,以及每單2元的快遞補貼,以幫助解決疫情期間的農產品產銷對接問題,讓農戶的收入得到保障。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拼多多是一家電商平臺而不是一家慈善機構,它為何要這麼做呢?

拼多多雙腿粘泥

拼多多助農也是助己

疫情期間,餐飲等企業發聲之後,農戶的困境越發受到關注,其實不只是拼多多,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也都推出幫扶措施,不管是流量傾斜還是資金補貼,目的只有一個,幫農戶紓困,把田間地頭的農產品推到線上。

在這個特殊時期農產品滯銷,最大的原因就是銷售渠道不暢。

餐飲企業線下門店紛紛關閉,需求量大減,大小批發市場關門,無處售賣,封村封路,村民出不去,採購商進不來,生意自然就沒了。

但問題是,線下渠道阻塞,但城裡人真缺菜啊,巨大的需求衝擊著生鮮電商,買菜都得用搶的,過了時間點就買不到。需求旺盛,但長期以來線下渠道的農戶不知如何將自己的農產品賣出去,換成錢。

術業有專攻,農戶們玩不轉的東西讓電商平臺來解決,電商平臺在供應鏈、物流、前端運營、流量傾斜等方面都能給農戶提供助力。

我們具體來看拼多多在這個過程中做了什麼。

上線“抗疫農貨”專區,全網徵集農產品滯銷信息,協助農戶對接5億消費者,推出10億商家補貼,設置了5億專項農產品補貼,每單2元的快遞補貼,發起成立“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公益聯盟”,啟動首個“抗疫助農”在線公開課。

拼多多雙腿粘泥

從拼多多的一系列動作我們可以看出在這次農戶困境中電商平臺的切入點:

降低農戶開店門檻和銷售成本,高效對接供應端,加大對全產業鏈的補貼,保證其哪一環都不出紕漏,緊急培訓讓無基礎的農戶可以迅速上手。

這其中有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拼多多在特殊時期依靠各種手段,補貼也好,教課也好,打通了農產品在電商平臺銷售的全產業鏈,當供應鏈和線上需求得以連接,既解決了滯銷難題,又保持了自家平臺的活躍度,還能養成農戶的銷售習慣和用戶的消費習慣。

長期以來,包括水果生鮮等農產品因為流通環節較多,每層都要扒一層皮,這就導致農民收入低,到了消費者手裡價格被抬高。疫情期間,拼多多的做法就是直接對接原產地和產業帶,中間的環節能省就省,生產端直接面對的是消費者。這樣一來,農產品的性價比更高,對電商平臺來說,農產品的上行供應鏈更加完善。

那對於之前純走線下渠道的農戶來說,此次疫情下電商平臺的動作讓他們意識到線上渠道是有效的銷售之路,可以幫助產品更多曝光,擴大銷售範圍渠道。對於拼多多而言,這是對其下沉市場的進一步沉澱和完善。

畢竟,下沉市場是拼多多的根據地,儘管目前拼多多極力拉攏高端品牌入駐,挺進一二線城市,但在其5億多的用戶中,有近半數是活躍的農產品買家,上拼多多拼購農產品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從側面說明農產品對拼多多的重要性。

農商戶的快速增加,給拼多多平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優質平價的農副產品,擴大了可選範圍。而優質商家的大量湧現,反過來可以幫助平臺吸引更多新用戶,提升復購率和客單價。

回到剛才的問題,拼多多為什麼要做這一切?答案或許是拼多多正在嘗試建立農產品電商化的新規則——讓線上交易成為農業產業鏈的陣地,這也是拼多多可以保持低價的關鍵。

傳統的產業鏈條中,農產品從田地間走上餐桌要經歷“農民—原產地收購商—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商販—銷售地批發市場—超市—消費者”等環節,每個環節的物流和倉儲的成本累積起來是相當驚人的,生產端和消費端信息嚴重失衡。

拼多多正在簡化完善這個產業鏈,首先是縮短了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農民清晰瞭解消費者的需求,這會倒逼生產端提質增效。

這樣一來,農戶和消費者都不再是被動接受,他們都可以把握主動權,信息更透明,農戶不會飽受商販的壓價之苦,消費者也不必埋怨批發商的抬價。

在這個過程中,生產端和消費端交易的過程都在電商平臺上完成,拼多多在建立這個規則或是習慣的時候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但產業鏈打通之後,享受紅利的不只是農戶和消費者,還有拼多多。

拼多多雙腿粘泥

莫讓疫情誤春耕

諺語說的好,“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對於農民而言是最重要的時節,但因為疫情,讓春耕蒙上一層陰影。

眼下,各行業已經陸續復工,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正在加速消退,但值得警惕的是,在這次疫情期間,農業和農戶成了聲浪中的沉默群體,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是受影響最大的群體。一些地方農村防疫搞一刀切,甚至封村堵路,禁止農民下田、農機上路。

既要防疫,也要抓生產,對企業如此,對於農戶更是如此,目前,政府層面也在推動農資企業加快復工復產。

2月17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會議,就如何進一步“抓生產、促流通、保供應”進行工作部署。會上,農業農村部的指導拼多多等平臺針對貧困地區開展不低於100億元的專項採購,同時,還將通過大力推動農資下行的方式保春耕、促生產。

所以,只是打通產業鏈,補貼產業鏈各環節還是不夠的,最重要的生產端要可持續,如果此次春耕耽誤了,下個時節消費者去拼多多平臺買農產品,生產端都斷貨了,還談何產業鏈。為此,拼多多簡單粗暴向農戶撒錢,響應國家號召保春耕,也是保自己。

拼多多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2019年,平臺農(副)產品成交額達1364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09%。截至2019年底,平臺農(副)產品活躍商家數量達58.6萬,直連農業生產者超過1200萬人,年度農產品活躍買家數達2.4億。

拼多多要保住這1200萬農業生產者,也要保住這2.4億農產品活躍買家。

對此,在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的指導下,中國優農協會、拼多多、中化現代農業等聯合發起成立“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公益服務聯盟”,通過農貨農資的上行下達,保障農戶收入、提高春耕生產質量。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趙佳臻表示,拼多多已將推進農資下鄉作為“保春耕”的階段性戰略重點,平臺擬再提供3億元農資補貼基金,與聯盟一起,聯合頭部農資企業、社會化物流企業,讓優質農資直供小農生產主體,並鼓勵家庭農場、合作社等農業生產者走“集採集銷”,推動農資產品大規模下鄉。

不僅如此,拼多多還將協助各地建立農貨上行長效機制。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加強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

據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狄拉克介紹,作為以農產品起家的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始終把農貨上行作為重要任務之一。此前,拼多多已經藉助“拼團”的新電商模式建立了“天網”“地網”的系統性農產品供需匹配機制。

需求端,平臺通過“天網”即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對覆蓋產區包括特色產品、成熟週期、物流條件、倉配設施、加工型產業設施等在內的數據和信息,經由系統統籌計算後匹配給對應的消費者。

供給端,平臺通過“地網”系統帶動86000餘名新農人返鄉。在此基礎上,通過持續的聚合消費者訂單,將需求信息對接到新農人和合作社,把現有資源、土地、人員整合,優化種植方案,提升每畝產出,使得農民能生產出有一定的數量和質量保證的農產品。

此前,關於拼多多和淘寶京東等老牌電商平臺的競爭猜測不斷,所有人都知道拼多多覬覦一二線城市的市場,想慢慢走上高端化品牌的路線,但真正的拼多多從來就是“雙腿粘泥”的。

這並不是說拼多多深陷下沉市場,無法自拔,而是在下沉市場站的更穩,因為所有的下沉市場的一切都將影響著一二線城市。這個現象在此次疫情中展露無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