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讀書是應該讀好書,還是讀喜歡的書?

他只是很傷心


首先得對兩者做一個分析。

好書流傳得更廣,影響力更大,閱讀的人更多……這樣就會在社會當中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說一句話就能夠知道是從這本“好書”裡面選出的。好書更能帶給人力量,方向,和智慧。之所以會成為好書,是一個時代所賦予它特殊寵愛,同時這本好書也揭露了更多人們需要了解而未知的世界。

至於喜歡的書。閱讀一本書,其實是在瞭解一個世界,理解一個世界的運作體系,幫助我們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因為你喜歡它,懂它,理解它,所以才會喜歡去讀它。對於它裡面的內容你更能容易記得住,更能夠將它所吸收,平時用的到的機會更多。

總結:小編認為,術業有專攻。每個領域都有特別優秀的書籍,這確實是一本好書,但是這是人類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一本好書,卻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去讀的。小編也更傾向於讀自己喜歡的書。只有讀自己喜歡的書才能有更強的慾望讀下去,才會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有感覺,越讀越有感觸。

我們不得不承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不是一本好書,更是一本人類的經典醫學名著。但不是我們所有都能夠讀得懂的,試問又有多少人真正看過?書店裡時不時地有一些“好書”放在顯眼的暢銷架上,書是好書,反之不喜歡讀的人也不少。人現在提倡的是全面發展,但是對於在社會上繼續前進的我們,更應該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


長醉復醒


個人建議是先讀喜歡的書,按照自己的興趣點去讀書,培養看書的習慣。

  • 在讀書上個人覺得這是培養習慣的過程,沒什麼可說教的,就講講我看書的過往。講講印象比較深的書籍。我是普通人,跟那些什麼從小就看大家著作的奇人比不了,我小時候就愛看故事書,印象最深的是看《格林童話》跟字典一樣厚。稍大點就看《魯濱孫漂流記》,《天天曆險記》之類的,小時候還喜歡看動畫片。到初中看書就特雜,漫畫也看,小說也看,影響最大的是看姜戎《狼圖騰》完全開啟新世界,尤其是對中國史。
  • 到高中時期也沒時間看,那會身邊同學都愛看網文之類的,我也看但是沒花太多時間,因為看了幾本基本都是一樣的寫作套路,就疲了。那時正好宿舍的同學正好從家裡拿來幾本書,有幸看到季羨林老先生的《季羨林散文選集》。細膩,動人,樸而不素。而後是大學時期,有了充沛時間,除去打遊戲的時間,都在看書,《活著》《人生》《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等等也會喜歡看《鬼吹燈》之類的。還喜歡看專業性比較強的書籍。
  • 從畢業至今要工作時間也不多看書不是很多,但還保持著習慣。《燦爛千陽》,《追風箏的人》《百年孤獨》《廢都》《黃金時代》還有最近看的《沉默的大多數》。這些都是好書,當然了還有些沒提到都值得去讀。所以說先讓自己喜歡讀書,接著好書就會找你。其實讀下來會發現本人沒看過四大名著,是的,一本都沒讀過,不是代表不好是我個人不感興趣而已。所以說看書要找到讓自己讀下去的點,而不是一味的逼迫自己去看所謂的好書,從而生出厭惡感。

讀書也沒,有些人說的神乎其神,什麼提升人格之類的。個人覺得讀書能使自己在社會亂流中更好的辯明自我。“不失自我,方得始終”。能有更多知識面去應對來臨的挑戰。


枕秋


這個時代,著書的門檻實在是太低了。商人可以寫書,學生可以寫書,農民也可以寫書……

我上高中的時候,同村同班的一個同學,對網絡小說愛不釋手,鬥破蒼穹,誅仙等等很厚的書,讀的津津有味,不能說是津津有味,應該說是沉迷。上學的時候看,放學的時候看,鎮上租書吧裡的網絡小說基本被他看了一遍。在村人家長眼裡,他是一個讀書非常刻苦的學生,但是成績卻一直不怎麼樣……

我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沉迷成功學,床頭放的都是成功學大師的書,自己跟著別人去搞安利,結果錢沒賺到,生活費倒是賠了不少…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是有些書真的算是書嗎?我們不得不對 書 的內涵做些討論。

印成冊的一定是書嗎?一般而言,書裡應該是有能讓我們獲取新知的媒介,它能讓我們越過空間和時間的阻隔和其作者進行思維層面的交流。你在讀它的時候,會有疑問,會有贊同,會進行自我思考,或學習作者,或嘲笑作者,讀完之後,會讓你對某一領域有深層次的認知。

但是那些網文和垃圾書呢,看的夠爽,但是沒啥營養,只會刺激你的多巴胺,讓你感覺讀了這個很快樂,像是肥皂劇一般,實際上實在浪費你的時間精力。

所以,讀好書和讀感興趣的書並沒有需要特別加以區分的。我們所需要區分的應該是哪些是書,哪些是印成冊的肥皂劇之流就行。

你喜歡這個類型,就讀這個類型的書。如果不是因為感興趣,誰會去寫書、讀書呢?你們說對吧。


有大招


讀書是一個人自身行為,就我平時讀書習慣的話,我喜歡的書都是好書。反過來,好書我不一定都喜歡。

讀書和交朋友一樣,講究情投意合,講究情感共鳴。讀後讓人舒服,讓人開心,讓人茅塞頓開,讓人廢寢忘食,這就是遇到知己了,讀到好書了。這好書也不一定是大家公認的好書,但肯定讓我有所收穫。

好書和朋友一樣,有時也會鬧彆扭,有時也會忽然發現這個朋友之前沒被發現的優點,對他又一種感覺。第一次讀一個感覺,感覺不錯,相別幾日後,又想來讀一次,依然如故,那這個朋友交定了,遇到現實中的朋友,也要順口誇他幾句,引薦一下。為認識這麼個朋友感到自豪。當然偶爾遇到心情不好時,或者思想跟以往發生變化時,那之前讀的書,交的朋友,也可能成為批判的對象。有一種被朋友騙的懊惱。當然,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跟哪本讀過的好書絕交過。

說到這,我記起曾經買過一本書,完全是被書名吸引的。看了幾頁,我是越看越生氣,越想越生氣,為自己的行為生氣,居然看這本書,居然還買這本書,對自己愚蠢的行為是又憤怒又後悔,真是花錢買侮辱。為此,我是把這個書的作者,在心裡詛咒謾罵了好幾遍。當然,書也就沒讀了,所以對於我來說,自然也不是好書了。

我經常讀的還是自己喜歡的書,好書如果自己不喜歡,其實也是讀不了的。我有好幾次讀《紅樓夢》都讀睡著了,覺得沉重。其他好書也都沒系統讀過。更熱衷於自己想自己的,偶爾遇到志同道合,就欣然讀個幾遍。所以,若是問我,我肯定選擇讀喜歡的書。



別去桃花


我讀書喜歡依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純粹的讀,遇到喜歡的書,就會去儘可能把這個作家所有的作品都找來,細細品讀,直到自己完全熟悉這個作者的寫作風格才肯罷休。有人說不為了寫的讀不是真正的讀,我雖然讀完一本書,寫不出什麼深刻的東西,然而讀書卻給我帶來了許多快樂,讓我內心沉靜安祥,這於我也便足夠了。已經畢業很多年了,依舊懷念大學讀書時候的快樂時光。什麼也不需要想,只是靜靜的閱讀就好,什麼時候還能回到那時的簡單純粹就好了。


無厘頭的姑娘


這是個極好的問題,想必會困擾很多人,因為人們都是憑著興趣去讀書,一條路走到黑,不經意間放棄了全世界。

讀書目的是什麼

如果讀書目的是成為某個方面的專家,那就必須讀相關領域的好書,必須廣大精微,感不感興趣已經是其次了

如果只是陶冶情操,或者打發時間,那就只能讀感興趣的書,名篇鉅製多的是,恐怕也讀不進去。

讀好書改善格局

之所以是所謂的好書,那麼必有其思想性,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地方。比如,通篇讀幾遍《史記》,或者讀幾年《資本論》,或者讀幾年領袖文集,那格局視野幾年後,就非常人可比了。

讀感興趣的書提升內涵

感興趣才能讀進去,這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狀態。曾經風靡一時的瓊瑤言情小說,金庸古龍溫瑞安,都曾是我們的最愛。讀之,可以使我們在這些方面形成自己見解,感覺好像挺有內涵深度的。

當然,這都是對普通人而言。


鋤揚軒


讀書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愛好,是一種精神。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內在,就決定著他的精神世界是不一樣的。也決定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選擇和選擇書的習慣。

首先,我覺得應該讀喜歡的書。自己喜歡的書,感興趣的書,是一種巨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會不斷推動一個人去讀書,去提升,並由此去拓展更多的喜歡。也就是說喜歡的書是圓心,以這個圓心去讀書,那麼你會得到更大的提升。所以應該先讀喜歡的書。

其次,我覺得應該學會選擇喜歡的書。喜歡的書有很多,你不可能都拿來去讀。那麼就要去甄選一些合適的書,先是適合自己,接著是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最後是通過各種途徑去幫助自己選擇,比如書的層次簡介,書的口碑影響等等。這樣基礎就有了。

再次,可以適當的功利性讀書。讀有利於自己發展的喜歡的書。比如你喜歡體育,或者喜歡文學,喜或者歡歷史等等,那麼可以看這方面的書籍,注意在讀書中逐漸提升書籍的層次。

最後,讀喜歡的書能提升思想,推動個人的各種觀念的形成與提高。由此不斷拓展,書越讀越多,越讀越提高。

當然,讀好書和讀喜歡的書並不矛盾,當你把喜歡的書讀好了,你就會不自覺的讀好書,而且是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細,精深!





小獼猴桃子


我認為喜歡的書才是好書。“應該讀好書還是讀喜歡的書”這個問題不成立哦。一本書之所以是好書,是因為它符合人們的認知、好惡,為人所喜。個體是整個群體中的一份子,對於書的感受自然也符合這種規律。

一本好書總有辦法讓你喜歡。每個人口味不同,人文、科技、社科、小說等等門類都有人有興趣。不管是經人推薦還是自己拿起來,能夠讀下去還是因為其中有可以打動你的地方。

書好不好,常常是主觀的感受。讀書如吃飯,別人極力推崇的店、勸你吃一吃的菜,未必如你的意。一本書,也未必能帶給所有人好的感受。

我久聞《人間失格》的大名,早早就在心裡留了意。有一天去學校圖書館借書,我要借的書不遠處正好列著這本。再看,不止一本,一共有四個版本的《人間失格》,每個版本各有三本,不可謂不扎眼。足可見學校選書方對這本書有多喜歡。我於是借了一本回去讀。如今,如果要問我哪本書讀得令我痛苦,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人間失格》,如喝了冰水、如吃了冷飯,難以下嚥。我讀了不久就放下,再拿起再放下,最後終於還是沒讀完就還給圖書館了。那種讓我成天如烏雲壓頂的感受真的太可怕了。見過很多書評,推崇裡面的句子,“日日重複同樣的事,依循著與昨日無異的慣例。若能避開猛烈的歡樂,自然也不會有很大的悲傷來訪。”“膽小鬼連幸福都會懼怕, 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 趁著還沒有受傷, 我想就這樣趕快分道揚鑣, 我又放出了慣用的逗笑煙幕彈。”很多話在一些人讀來是悽美、是愁緒淡籠,但在我讀來越來越覺得是一個身處地獄的人不斷在你耳邊說“人間這樣,不如同去死吧”。曾經見過一些資料,有說到有人因讀尼采哲學而自殺,我甚是震驚,質疑這件事的真實性。等到自己有了類似的感受,才知道所言非虛。一本書如何,全在於個人感受。

讀書就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一項事情而已,不必鄭重以待,想讀書就拿起來,日子久了,見得多了,裝幀設計或文字插圖在自己這裡都能有個評判,書的好壞也都有了個人的見地。願大家都能在書的世界裡感覺不錯!






張晴柔


個人認為,首先你得問自己為什麼讀書?如果你是為了提升專業技能,在自己的工作領域獲得更多知識,那麼應該讀喜歡的書,讀貼近你生活的書。如果你是為了拓寬眼界,發現更多自己沒有接觸過的東西,或者想明白更多的道理,想探究如何才能過好這一生,那就應該讀好書。

什麼是“好書”。

這是一個不太容易回答的問題,讀書如人飲水吃飯,各有所好。也許某一本書我讀來覺得受益匪淺,你讀來覺得味同嚼蠟,那麼這算不算是一本好書呢?所以我們應該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評論一本書的好壞,這樣才顯得有道理。

經過歷史檢驗的是“好書”

被千千萬萬讀者所推崇的,我認為就是好書,因為一本書,能讓大多數人從中看到點什麼,悟透點什麼是相當難得的一件事。

比如我們熟知的《四大名著》,流傳了這麼多年,並且被各大學者評論研究,那麼它一定是一本好書,相信不管是誰讀,都能有所收穫。

能帶給你啟發的是“好書”

不管是古典名著還是現代文學,不管是人盡皆知的大學問者,還是現在年青一代的作者,我覺得任何人的文字都有其價值和道理。

我不會排斥任何一個作者的文字,我相信他們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也不排除任何一本書。

我經常讀到某本名不見經傳的書,讀過之後,也許其中只有一個觀點觸動了我,我仍然覺得這是一本好書。

所以不論是哪一本書,能帶給你收穫的就是一本好書。

不管是什麼書,你讀過才知道自己是否感興趣。

是吧?不管是名著還是專業書,你讀了才知道它的好壞。也許有人說那是一本好書,但是你讀完之後發現根本狗屁不通,甚至想口吐蓮花,那這對於你來說就不是一本好書。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不讀古典文學的原因就是覺得自己:不感興趣。

之前我也這麼覺得,我想著它一定生澀難懂,毫無興趣可言。但是當我百無聊賴打開它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書中世界,這麼有趣!深深陷入不能自拔。如果我沒有打開它,可能到現在也還是覺得毫無興趣。

通過讀書培養一種興趣

如果你想學攝影,你可以讀關於攝像的書籍,或者為了給老婆做一頓好吃的去讀一讀烹飪類書籍。這都是一種培養興趣的過程,這些書算是一本好書嗎?當然算!


最後,我們其實不容易定義一本書的好壞優劣,但是我覺得,一本適合你的書,一定是好書,一本能帶給你啟發的書,一定是一本好書。


聞香書坊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讀書即要讀好書,也要讀自己喜歡的書。其實,書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能夠在市面流通的書籍,都有它自身的價值所在。好書壞書,往往是讀者對於某一些書籍的片面評價。我從以下2個方面進行觀點闡述:

1、何為好書,何為喜歡的書

在這裡,好書,指的是那些能夠傳遞正確的三觀,擴寬眼界,對自己整個人生或者某個階段有重大影響的書籍!這類書籍讀起來可能晦澀難懂,但越是難啃的骨頭越有味道!喜歡的書,就很容易理解了,愛不釋手的書便屬於你喜歡的書。

拿我自己來說吧,初讀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時,覺得讀起來很費勁。文字不難理解,費勁的是文字背後的意義。我一個理科生,不太瞭解歷史,對歐洲文化,希臘文化,羅馬文化等等,一竅不通。雖然難懂,但我願意讀下去,因為受益匪淺。

我喜歡看言情小說,這是讀高中時養的習慣。到現在偶爾也會看一本言情小說,明明知道這類書籍沒什麼營養價值,卻喜歡讀。

2、好書要讀,自己喜歡的書也要讀

讀喜歡的書,為了滿足自己興趣,也有助於培養讀書的好習慣。我妹妹初中時沉迷言情小說,看書速度特別快,一天可以看完一本,基本一目十行。也是那時培養的興趣,後來做了大學的文學教授。

自己喜歡的書不分好壞,根據的是個人的趣味方向。書籍不分好壞,卻分層次,比如說總共十個層次,自己喜歡的書可能就一兩個層次,而一些好書卻可以達到九個十個層次。

總結:根據自己的興趣喜歡讀書,會讀很多書,但不一定有太多正能量的價值。讀一些好書,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的一些作品,莫言的《蛙》;獲得我國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的一些作品,這都屬於好書。讀這些書,一定會給讀者的心靈帶來很大的衝擊和震撼,而且往往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昇華。

所以,讀書即要讀好書,也要讀自己喜歡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