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2000多年來日本一直在跟中國學習,他們學到了什麼呢?

在我們的印象裡,日本一直是中國的好學生,甚至有人推斷日本是中國秦朝時候為秦始皇求仙藥的徐福所建立,當然這個說法我們不一定要相信,

我們只能明確一點,日本與中國的文化其實是一體的。

日本從中國東漢時期開始,便與中國建立密切聯繫,接下來2000年的時間裡不斷派遣人員趕赴中原進行留學深造,這種學習在唐宋時期達到巔峰,甚至南宋滅亡以後,日本還喊出“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口號。

這裡我們要先理解“中國”的含義,在古代“中國”是文明中心的意思。“崖山之後無中國”說的就是:中原被元朝統治,世界的文明中心沒有了。當然日本人喊出這句話並不是真的感嘆“文明中心丟失的痛苦”,而是要宣揚既然“中原文明中心沒有了”,那麼“日本就是中心了”。

2000多年來日本一直在跟中國學習,他們學到了什麼呢?

哪怕到了今天,日本的版圖上還有一塊地域的名稱就叫做“中國地區”,也由此可見日本對中國的文化是敬仰甚至是崇尚的,無論是建築、科技、文字還是學術,2000多年來日本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學習。

這種熱愛學習的態度,是一以貫之的,誰強大就跟隨誰學習。到了晚清時代,中國沒落,日本迅速與西洋列國學習新型的管理、技術、思想,雖然他學習西洋起步比中國晚,但是比中國快,後來發生的那些齷齪事,涉及到意識形態的問題就不詳細介紹了。說那麼多,只在最後這一句話:日本這種崇尚學習的風格,也是從中國學過去的。如果您產生疑問,請不要著急後面會有解答。

2000多年來日本一直在跟中國學習,他們學到了什麼呢?

日本人的學習

那麼他們到底在中原學到了什麼呢?這個問題您可能會感覺是句廢話,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雜七雜八學過去的肯定不少,誰又能夠釐清呢?的確如此,但是我們只看主流意識形態,日本學到了什麼?

您可能會說儒家,現在日本很多電視劇和電影裡到處都充斥著儒家講究的“禮”,同時儒家是中原從漢武帝開始的精神內核,文化的中堅力量,意識形態肯定是儒家。的確,儒家是日本學習的重點對象,卻不是主流意識形態,日本在中原學到的意識形態是墨家。

有了這層邏輯,日本很多奇怪的現象我們就可以理解了。

2000多年來日本一直在跟中國學習,他們學到了什麼呢?

儒家特別講究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簡單地等級排序,而是儒家在告誡世人: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子女要有子女的樣子,這樣那份等級排序才能夠生效。

如果國君無道直接可以推翻它,也只有這樣的解釋才能看明白“湯武革命”與“武王伐紂”,雖然這兩個故事從漢景帝開始就成為儒學者堅決不能談論的話題,但是內在機理卻人人都明白,甚至孟夫子還有一句“民貴君輕”的千古名言。

我們再回頭來看看日本,天皇是萬世一系的,天皇本身就是神,哪來的“革命”,哪來的“民貴君輕”,天皇一直保留至今,二戰以後麥克阿瑟就曾經糾結於日本天皇的處置問題,他曾經說:“如果日本天皇被廢除,那麼美國至少要增加幾十個大兵團的駐軍,才能壓制日本人的民憤”。

2000多年來日本一直在跟中國學習,他們學到了什麼呢?

再來看儒家的科舉制度,日本也沒有學;中國的孝道在日本也沒有;所以理解起日本的文化我們中國人非常困難,表面上文字、建築、飾品都很相似,但是偏偏搞不明白日本人的文化內核。

既然儒家在日本頭上不適用,那麼換一個學派試試?就有學者用中國百家爭鳴的學術往日本人頭上套,最後發現“墨家”是一套一個準,嚴絲合縫。

2000多年來日本一直在跟中國學習,他們學到了什麼呢?

生活風格墨家化

墨家在中國是一個丟失很久的學派,到現在他們身上甚至已經帶有非常濃厚的神話色彩,除了墨家的機關術和鉅子之外,我們對他似乎一無所知,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儒家與墨家的對比。

儒學其實是很講究享受生活的,比如孔子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是墨家呢?他們講究一種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吃穿住用都非常簡單。這一點在日本人身上有著非常深刻的烙印,日本講究一種極簡風格,我們今天在大城市看到精緻的日本料理,其實是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審美。

日本家庭吃飯很簡單與中餐的花樣繁多比起來,日餐非常單調,而且堅決不允許有剩菜,這和儒學有著本質區別。

2000多年來日本一直在跟中國學習,他們學到了什麼呢?

對待鬼神的態度

再比如儒家主張“敬鬼神而遠之”,鬼神這些事情不是不相信而是要離的遠遠的。但是墨家則主張“尊天事鬼”。從文字上來看“鬼”在中國是非常可怕和隱晦的存在,在日本就完全不同,日本人心中的“鬼”充滿了“強大力量,這種力量足以令人敬畏”,我們常說的“鬼才”這個詞,就是從日本學來的

在唐之前用“鬼”來形容一個人,這個人肯定不是好人,但是唐代偏偏有一個“詩鬼李賀”,而唐朝本身來說就以包容著稱,非常有大國自信,別人的東西我隨便拿來用,隨便學習,無所謂,並且唐朝是中原與日本交互最為頻繁的時代,這個時期日本在與中國學習,中國在某些方面也受到日本人的影響。

2000多年來日本一直在跟中國學習,他們學到了什麼呢?

組織與兼愛

儒學與墨學還有兩點本質的不同,儒學講究的是個體獨立,這樣才能達成孔子心中的“仁”,“仁”是分親疏的愛人,天子、諸侯、大夫、平民是由等級的,所以儒家特別講究“孝”,無君無父是為不孝。

墨家則完全不同,他們有嚴密的組織,不講究個人獨立的精神。首領叫做鉅子,就算墨家弟子在各國做了官,拿了薪水都必須奉獻給團體。墨家提倡“兼愛”也就是要平等的去愛所有人,這也是儒家與墨家爭論的核心觀點。

我們來梳理一下思路:儒學因為講究等級,所以必須要個人獨立,有了獨立的精神才能分親疏的愛人,最後將這種分等級的愛演化為了“孝”。墨家講究組織性,不提倡等級制度,所以沒有“孝”道。

我們看日本,“忠、禮、義”他們都有講究,偏偏不提倡孝,而且其社會結構有著嚴密的組織紀律性,這也是日本發展出軍國主義的核心。

2000多年來日本一直在跟中國學習,他們學到了什麼呢?

日本的尚賢

儒家在統治者的繼承人問題上是鼓勵“嫡長子”繼承製的,賢人只能夠在家天下的框架下,做官,管理具體事物。而墨家不同,他們認為家天下是不可取的,天下應該由“賢能”者來統治,“賢者”的含義就是:有道德、有才華、有能力的人。

日本從尚賢的思想中,衍生而出的是一種學習精神。中原強大的時候,就跟中原學習,中原不行了以後,出於“尚賢”的原則,日本也可以稱為“中國”,他們的邏輯是這麼來的。到了西方列強抵達遠東以後,日本發現不但中原不行了,自己更不行,所以就跟著西洋人學習,而且這種學習是全民學習,非常深刻和迅速。

2000多年來日本一直在跟中國學習,他們學到了什麼呢?

“賢與不賢”的轉化也正是墨家的核心觀點之一,這一任天子賢能,一旦有比他賢能的人出現,那麼天子就很有必要將寶座讓出給更為賢能的人,這也是如今為什麼日本首相頻繁更替的主要思想原因。

那麼天皇呢?天皇是不遵循“尚賢原則”的,他是屬於“尊天事鬼”,天皇在日本是脫離人的範疇的存在,在整個日本的歷史中大部分的真正統治者都是幕府將軍。

2000多年來日本一直在跟中國學習,他們學到了什麼呢?

牽強附會

今天這篇文章您是不是會覺得有點牽強附會?其實我個人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這不重要,關鍵的是讓我們能給有另外一種看待世界的方法,也算增加一點談資和知識吧。

畢竟知識的學習是一個複雜系統,在這個複雜系統中不可能有單純的目的和目標,文化現象是一個綜合現象,根本找不到標準。今天這篇文章,只是學者在研究中用墨家的一些內容套用日本,發現居然可以契合,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現象。

就如同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中,除了儒學之外也夾雜著道家、法家、佛家的觀點是一樣的,畢竟單純的學派在春秋戰國以後已經丟失了,中國在整個歷史進程中不但經歷了五胡亂華、遼金滿蒙的統治,更是在西學東進以後開始大量吸入其他文化養分。

2000多年來日本一直在跟中國學習,他們學到了什麼呢?

謝謝賞閱,關於“日本從中國學到了啥?”的文章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三點:第一、儒家的模型在日本並不適用,適用的是墨家;第二、日本與中國文化是一體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不但在跟我們學習,我們也會受到他的影響;第三,這篇文章有一點牽強附會,但是不重要,我們的目的是提高認知。

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