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中山“福尔摩斯”破解疫情密码:抽丝剥茧找到接触者

2月29日,在中山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例行召开第36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副组长、市公共卫生专家陈雪琴介绍病例确诊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情况。

为应对本次疫情,市疾控中心抽调了38名经验丰富的流行病学专家和专业素质过硬的青年骨干成立了流行病学调查组,由获得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学位的中心副主任刘新霞副同志担任组长,组员中有参与过SARS、甲流、H7N9等疫情应急处置的专家,也有国家和省级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青年骨干。

自1月20日中山市发现首例疑似病例以来,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根据国家和省级相关技术方案要求,对所有怀疑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缜密梳理病例发病前后主要活动情况,从而追溯病人感染来源,判断这个病例可能传染的人员(即密切接触者)和污染的场所(即疫点),然后对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医学观察,对疫点实施终末消毒,从而起到阻断病毒持续传播的作用。

“按照技术方案的要求,流行病学调查必须在病例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如何在短短24小时内查明病例感染来源,核实追踪到全部密切接触者,还要完成一份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对我们流调人员来说不仅是专业技能的考验,也是心理素质的考验。” 陈雪琴说,“每次接到病例报告,无论多晚,我们都第一时间开展流调,“白加黑”“5+2”是我们流调组的常规工作模式。”

【案例一】

2月12日中山市报告一例新增疑似病例,初步调查发现这个病例长期在中山工作和生活,发病前于1月17日-28日回老家江西探亲过年,并没有到过疫情流行地区,1月26日在江西老家开始出现咳嗽,自服“感冒药”后咳嗽有所缓解。28日自驾离开江西,1月29日凌晨抵达中山。2月9日因为咳嗽加重伴畏寒、发热前往镇级医院就诊,就诊后被送往市二院进一步隔离诊治。

接到这个病例报告后中山流行病学调查组联合公安部门排查了病人从1月份以来直至入院隔离前的详细活动轨迹和接触人员,排查到一名同村老乡,1月30日发病, 2月8日在外市被确诊。中山市病例与外市病例1月24日在江西老家曾一起打牌,同村老乡和牌友有多名来自温州的务工人员。后来该病例被确诊,感染来源已查明,排除了在中山市感染的可能。

【案例二】

前不久一例确诊病例在隔离治疗前曾为某农产品有限公司运送肉菜,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担心。病例被基层医疗机构监测发现后,我们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全面详细调查清楚了这名病例的活动轨迹,发现这名送货员的送货时间均为凌晨,其送货途中未曾密切接触过店员和顾客,并全程佩戴口罩和手套,使用货筐盛装货品。流行病学调查组反复确认了这些细节才认为顾客的感染风险可以排除。

“我们对于每一个病例的询问都非常详细,也许他们并不理解我们这样问为了什么,需要得到什么线索,加之患病后心情焦虑,流行病学调查开展起来不那么容易。一次完整的调查平均要与十余名密切接触者联络,不但打出的电话不计其数,还要亲自到病例逗留过的地方进行现场调查。”陈雪琴说。截至2月28日,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累计完成182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确诊病例66例;其中包括聚集性疫情17起涉及44例确诊病例;开展外省市密切接触者协查123次。累计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超500人次。

【记者】廖瀚

【通讯员】钟轩

【作者】 廖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