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馳援日記(十四)李寧:白衣一生 歸來仍是“少俠”

編者按:2月9日,由傳染病學專家、浙大四院前院長陳亞崗教授率領的浙江310人援鄂醫療隊正式出發,2月10日凌晨抵漢。稍作休整,這支精幹醫療隊就投身戰“疫”。即日起,浙江新聞客戶端義烏頻道將與這支醫療隊保持定期連線,聽聽“浙家軍”戰疫的“前線戰報”,記錄浙江力量。

浙大四院專家公寓裡,今年初三的備考生李月恆每天一個人“宅”在家複習備考,學習進入緊張的最後衝刺階段。他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上網課、做試卷、糾錯題,不斷鞏固複習中考考點。等有閒暇的時間,他會打開手機,時刻關注著武漢前線的消息。

驰援日记(十四)李宁:白衣一生 归来仍是“少侠”

他的父親李寧是浙大四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隨浙江省第三批醫療隊前往武漢。作為省隊醫療組組長,李寧管理著100多人的醫生隊伍,肩負著醫務所有相關工作的重擔。此刻他正在和全國大多數醫護工作者一樣,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一別半個多月,喜歡語文、更喜歡讀詩的李月恆突然對一句詩念念不忘,“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他說,想到父親對這句話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小時候,我總認為英雄就應該像李賀筆下‘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英雄氣概,抑或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壯志。但我終於明白,英雄還可以是像爸爸一樣有濟世之心,好生之德,救國救民的人。”

這是李月恆寫的《戰“疫”日記》,也是他寫給援鄂父親的一封沒有寄出的家書。

驰援日记(十四)李宁:白衣一生 归来仍是“少侠”

李月恆的媽媽盛臻蒸是浙大四院急診科醫生,父母都都醫生,都在急危重症科室上班,從小到大,他比誰都更能體會白衣天使們的忙碌。

但今年的繁忙是他前所未見的,整個春節父母都在醫院上班。除夕前夜,當他突然得知不能回老家吃團圓飯,一陣失望。

除夕的晚上,父母都值守在醫院,當他一個人看著春節晚會白巖松誦讀的《愛的橋樑》,得知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家眾志成城,共克難關,那一刻他動容了,似乎對無法陪伴左右的父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包容。

驰援日记(十四)李宁:白衣一生 归来仍是“少侠”

今天(2月29日)的《馳援日記》,我們將走近李寧醫生,他在赴武漢的半個多月來,有哪些令人動容的故事?

白手起家

剛到武漢的時候,方艙還是個只有床位鋪設的體育館,一切都需要“白手起家”,從零開始。

“雖然是臨時醫院,但一家真正的醫院應該具有良好的運行體系和制度,每個人都能各安其職,高效完成救治任務。”李寧就當起了醫療線的“大管家”,醫生上班制度、排班制度、查房制度,患者收治流程、檢查流程、出院流程、專家組組建等等……一項項醫療流程不斷優化,從1.0版升級到2.0版、3.0版。

驰援日记(十四)李宁:白衣一生 归来仍是“少侠”

5天時間,2座合計200多張床位的黃陂方艙醫院在他們手中落成,醫療救治工作步入正軌。

方艙醫院集中醫療資源救治輕症患者,同時將重症及可能出現重症的患者及時篩選出來,並在最短的時間內確保其獲得對應的治療。但是患者什麼時候安排CT檢查?由誰來轉送、交接?患者康復出院的標準如何制定?……這些過去微不足道的細節、流程,在全新的方艙醫院都變得格外重要起來。常常為了明確這些繁雜的流程、落實細節工作,他深夜埋於案頭前,邊接電話邊溝通協調。

手機號碼貼在方艙裡

所有人“一喚就到”

“艙內有任何問題,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在方艙,李寧就是隊友們最安心的“一喚”。他將手機號碼貼在了方艙醫院的牆壁上,雖然一個禮拜內救治工作已經高效開展,但他還是能在每天凌晨的兩三點、三四點接到艙內同事打來的“求助電話”。

有的患者情緒有問題,有的患者不符合入院標準,有的待收治患者不願意入院......面對大家“搞不定”的患者,他總有一種超乎旁人的耐心和一種特殊的“語言魅力”。

李寧與記者回憶,有天凌晨,一位患者自稱自己是疑似病例不能入艙,情況與交接人員所述不一致。他立即聯繫當地醫院核實,仔細瞭解各指標、診斷依據,最終確認是輕症的確診患者。

驰援日记(十四)李宁:白衣一生 归来仍是“少侠”

“之後艙內同事將電話交給我與患者溝通。最後,患者突然大轉之前的態度,在電話裡連聲抱歉並向浙江隊的醫務人員道謝。”李寧說,這猝不及防的改變不禁讓預檢臺的同事們大為“膜拜”。

“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就是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尤其是在方艙醫院,讓患者願意在條件並不太好的艙內安心治療,一定要從他們的視角出發考慮問題。”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困難在他面前總能化於無形。在浙大四院呼吸科病房裡,很多患者都是他的“忠實粉絲”,送錦旗、送水果、送紅包……但是他從來不收,在每年醫院公佈的紅黑榜中,他總是拒收紅包最多的那一位。

白衣一生

歸來仍是“少俠”

第一次進入方艙醫院時,他的防護服背面寫著“李寧少俠”四個大字。今年44歲的他,每每進入“戰場”,氣概不輸任何一個將士。

驰援日记(十四)李宁:白衣一生 归来仍是“少侠”

2002年畢業,李寧第一年參加工作,就遇上了非典,上了前線。從醫18年,他逐漸從一名感染科醫生、重症醫學科醫生,最終選擇成為一名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

剛開始選擇從醫之路,並不是他的第一志向。但是他努力無愧於這身白衣,無愧於患者的信任,對於這身白衣早已經從接受、喜歡變成了深愛。“過了這麼多年,真心覺得這份職業很好,很慶幸,有機會參加到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新冠的一線工作中,很慶幸成為一名醫生。”

“會不會讓孩子選擇學醫呢?”

“學醫肯定要吃苦,但是當醫生治病救人的成就感是難以表達的。他從小在我和他媽媽的值班室裡長大,我們心中常常有虧欠。但是如果他選擇,我還是一定支持。”

4月份,李月恆就將迎來自己的15歲生日。他告訴記者,“我出生晚,沒能見證03年非典時醫務人員為抗擊疫情而忙碌奔波的情景,但我在2020年春節見證了爸爸抗擊疫情的決心與為之而奮鬥的場景。爸爸,我盼你凱旋!”

期待,這既是生日宴、也是團圓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