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香港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


香港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

90年代的香港樂壇,張國榮、譚詠麟退出,年輕歌手裡,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得到了眾人認可,1992年被方逸華封為香港四大天王。此後,香港大小佳節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因成績突出,被後者模仿。90年代繁榮的香港娛樂圈,龍爭虎鬥、人才輩出,但怎樣也無法阻擋四大天王,每年的唱片銷量榜冠軍,音樂獎項幾乎被四大天王壟斷。1999年黎明的不領獎,2000年張學友的淡退,宣告了四大天王壟斷的結束,四人開始發展各自著重的事業,仍舊在華人娛樂界佔據超高位置。他們貢獻了無數金曲,200多部電影,被稱為香港10大娛樂文化之首。

2005年歲末,香港藝人收入榜“四大天王”同時進入前10名,諸多媒體用“四大天王神話再現”來渲染,似乎14年前風行東南亞的“四大天王”終於“日薄西山”,有了點起色都能成為報刊頭條。話說回來,即使是這14年間,傳媒圈、娛樂圈無論如何鼓譟“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這四人的地位都能恆久不變,直到這四人日漸衰老,這些所謂的接班人仍舊默守在歷史的角落。在“四大天王”最紅火的年代,他們幾乎就是整個香港娛樂圈,雖然4人都在多棲發展,但各自競爭最多的地方還是在音樂上,每年香港四大音樂頒獎禮期間,不僅4人明爭暗鬥、各自歌迷更是口水橫飛,1994年周星馳在《破壞之王》中為追女孩通宵排隊到售票處買票,影片中某黎明迷(是個老頭子……)在張學友演唱會門口叫囂“我愛黎明!”結果遭學友迷慘無人道地群毆,便是當時歌迷爭鬥的最好寫照。

香港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

事實上,早在“四大天王”時代到來之前,張國榮和譚詠麟就製造過兩大天王火併的時代,再往前則是許冠傑和羅文。香港音樂界資深人士向本報回憶到,大概在1990到1991年年間,譚詠麟和張國榮均宣佈退出四大音樂頒獎禮,習慣製造“爭鬥”的香港媒體都在作出各種預側,接班人是誰?

1990年張學友、劉德華、李克勤在角逐中佔得先機,1991年黎明的火箭式走紅使他與張學友、劉德華一起在年終的頒獎典禮上風光無限,三人被稱為“三劍客”。但這個稱號產生不到半年便告夭折,1992年郭富城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搶到歌壇最前列的位置,此時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便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冊封4人,風行20年之久。

時間撥轉到1995年,四大天王正是紅透半邊天之時,那一年羅志祥在臺灣“四大天王”模仿大賽中獲得第一名〈模仿郭富城〉,第2年他和歐漢聲、陳顯政、陳中威組成了“四大天王”,即使這支團體僅以模仿為目標,也藉著“四大天王”的威風紅火了4年出版了4張專輯。但就在1998年小豬羅志祥所在的“四大天王”解散,香港原版“四大天王”隨著各自水平差異變大,四人獨立性也越來越強,下坡路不可避免走了起來。

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娛樂工業迅速滑落,粵語歌壇更是一蹶不振,四大天王同臺的機會越來越少。1999年底,黎明宣佈退出香港音樂頒獎禮,接著張學友也宣佈退出,這似乎也宣告著“四大天王”開始“瓦解”。2003年4月4日,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張國榮自殺後4天舉行,會上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一席黑衣合唱《當年情》,不僅是對張國榮的哀悼,似乎更是對香港娛樂圈當年輝煌的懷念。

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團結的一種象徵,1994年“搖滾新勢力”在香港紅館演出之前,何勇在北京接受訪問時說“四大天王”中張學友還行,其他3個都是小丑。 這話一說出來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媒體和藝人都嚴詞批判他,梅豔芳當時就出來說不能這樣講這些藝人,“中國火”演出的很多海報、地鐵廣告都被石頭砸碎,後來何勇在香港發佈會上只好解釋,香港這個繁華的地方需要“四大天王”才將事情平息。 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壟斷的一種標誌,無數個明星被封為“四小天王”或“第五天王”,但這些小天王無一例外被“四大天王”給湮沒,“四大天王”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是香港娛樂圈壟斷時代的產物,它的壟斷也是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的象徵,空前絕後,遺憾的是“四大天王”的沒落剛好映照著粵語歌壇的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