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為什麼種地時要挖掘後晒上幾日才種?

泥糖小丫


種地之前,耕地挖掘之後曬上幾日才種,這是南方一年多季種植農作物的方法。在我們北方地區,一些種植蔬菜的地塊也會這麼做。那麼,這麼做的道理是什麼?

種植之前挖掘之後曬上幾日,目的就是為了疏鬆土壤、趨避害蟲、散墒以及透氣,為下茬作物的種植創造一個相對良好的環境。如果翻地之後直接種植,對種植的效果會有很大的影響,種子出苗率低、移栽的話成活率也會大幅降低。

1、疏鬆土壤。耕地在經過一季或者一茬的農作物、蔬菜種植之後,土壤會因為降水、灌溉、風吹、日曬等因素而出現土壤沉降的狀況。本已經疏鬆的土壤,會再次變得板結、黏重。如果在原茬的基礎之上進行農業種植,板結的土壤會影響種子的發芽率,甚至可能出現萌發的種子無法正常拱土而出現缺苗的情況;如果移栽的話,板結的土壤也不適合新的幼苗的緩苗。所以,種植之前,將板結的土壤翻耕之後進行適當的晾曬,能夠讓土壤變得相對細碎,這樣的話播種之後能夠均勻的覆蓋種子,移栽的話也能將幼苗的根系完整的封蓋住,而不會出現漏風、透氣引起的幼苗死亡情況。

2、驅避害蟲。土壤在進行農業種植之後,農作物招惹的害蟲會有一部分在土壤中存留以及一些蟲卵會在土壤中等待孵化。如果收割之後直接種植,這些殘留的害蟲和蟲卵難免會影響到下茬作物。但是整地之後晾曬幾日,通過太陽的紫外線照射以及機械整地的作用,會對土壤中殘留的一些害蟲有一定的滅殺和趨避的效果,對下季作物的種植也有一定的好處。

3、散墒。農作物種植需要土壤中有一定的含水量才能滿足種子萌發和幼苗返青、緩苗對水分的需求。但是,這也不意味著土壤的含水量越多越好。經過一季的種植,土壤變得板結、土壤孔隙度變小,土壤內部的水分不能散發出來。經過翻耕或者挖掘之後,底部的溼潤土壤並不適合播種和移栽對土壤水分的要求。如果您有過種菜經歷的話就會了解,這樣的土都是塊狀、手捏不碎處於發粘的狀態,這樣的土壤對出苗率和成苗率影響是比較大的。經過幾天的晾曬,土壤中的多餘水分可以散發出去,土壤也會變得細碎。在播種或者移栽之後適當的澆些水就可以了。

4、透氣。土壤是由“固液氣”三相組成,其中的“氣”不單單是指空氣,還有可能是一些有害的氣體,比如硫化氫、氨氣等等。特別是種植農作物之後,土壤根系會因為降水、灌溉等因素進行一段時間的無氧呼吸,會在土壤中產生一些有毒的氣體甚至是酒精。所以,這樣的原茬土壤並不適合直接進行種植。經過翻耕、晾曬之後,這些有毒氣體能夠完全的揮發出去,對下茬農作物的影響也比較小。

5、有利於播種或者移栽前的整地。播種或者移栽之前,不僅僅需要翻耕,還需要旋耕、起壟的過程。其中,起壟的作業質量與前期翻耕、旋耕之後的耕地質量有著較為直接的聯繫、土壤疏鬆、細碎、透氣,起壟的效果也好;土壤越是板結、越是黏重不鬆散,起壟的效果也不好,也會直接影響到後期的播種和移栽的質量。

所以,收穫之後進行翻耕,在進行一段時間的晾曬之後進行播或者移栽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最主要的功能還是在於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質、散墒以及排除有毒氣體等幾方面。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對於之前小時侯在廣東紫金的農村老家,幫忙下地耕種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對於在下播前的平整田地,先直向用犁翻土,曬幾天大陽,用耙耙平後,再橫向用犁翻土,暴曬大陽後,才平整土塊下播種子。這在當時,我認為是多此一舉的,翻一遍即可。而問長輩們,也只不過膚淺的回答我,鬆土好平整,讓上茬雜草稈根深埋土裡的意思。


那麼,播種之前要深挖曬幾天太陽再下播,有何技術性的解釋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認知,而日後農技科技興農的戰略普及,對於耕地深挖暴曬後再下播,對農作物的生態環境,確實有著重要意義。


對於久耕田地進行深挖深松再暴曬技術,能有效地調整土壤結構合理優化,打破長久犁耙耕作有限的局部底層,從而能有效地改善農作物的生長環境,達到以更少的成本而增產增收。


1,通過深挖深松後的土壤,因其土質蔬松,有利於雨水滲入田基底部,而深翻後的表面土層粗糙,可以阻擋水流直流,保障了水土流失及滲人深層時間,從而達到更好的蓄水保水效果。

2、重複深挖深鬆土地,能交換調節因淺層耕種而缺失的作物所需元素,從而達到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氣體交換,利於其微生物的活化及礦物質的分解,中和土質,改善土壤肥力。

3、深挖松整田地,可以增強土壤對肥料的分解能力,減少因不利分解而揮發流失,從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4、深挖深鬆土壤後,因其透氣好,土質松蔬,而且有足夠的生長元素供給,所以更有利於作物的根系生長及完全吸收養份,從而達到增產增收。

綜上所述,對於深挖深鬆土地,小時候自認為無厘頭的勞煩事,其實對改善土質土壤結構,改善作物生態環境及保土保水等都有著重大意義,通過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達到節本增效,從而增產增收的目的。


鄉民鋒哥


【大別山鷹】答疑:土地經過種植一茬作物後,由於地力降低,土壤板結,土層中氧氣消耗過大,病蟲害寄生加局等原因,所以在下一茬作物種植前,就必須進行翻耕曬田。

土地翻耕後,當土壤曬至發白,並且土塊稍捏能鬆散,或者通過太陽暴曬後能夠自然散落即可。田曬好後,要撒施生石灰進行全田消毒,含酸性太重的田可藉機改良土壤,平衡土壤酸鹼度,同時施足農家肥再整田播種。

翻耕曬地的好處有:

【1】改善土壤的板結度,通過翻耕曬地後,讓土壤結構變得鬆散,土層粒間間隙增大,增加了土壤的透氣性。

【2】由於通過翻耕曬田後,土壤變得鬆散,土層中的含氧量也相應增加,有利於作物生長需要。

【3】有效地排除了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減少了後期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病毒感染。

【4】翻耕後可以藉機施入有機肥,增強地力,促進作物生長,為作物增產豐收打基礎。

【5】土地翻耕可清理埋雜,將田間秸稈和雜草翻入土中漚制減肥料,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雜草種子漫延滋生。

【6】有效增加地溫,改善作物生長環境。

以上是@大別山鷹的個人觀點,關注@大別山鷹,關注#頭條三農#,每天為你分享不一樣的三農觀點。


大別山鷹


為什麼種地時要挖掘後曬上幾日才種?土壤深翻好處多多,深翻土壤曬白能令土壤疏鬆通氣,並能補充氧氣,陽光還能殺滅土壤裡的一些有害病毒菌,可有效減少植物病蟲害,還能令植物增產。

土壤長期不深翻,地皮會變得結實不疏鬆不利於植物的根系發充,同時土壤裡會殘留許多上茬植物遺留下來的有害病菌,土壤裡也會潛伏許多有害蟲的卵子,土壤所含有益菌減少,使用化肥過多的土壤還會發生土壤鹽鹼化的狀況。

有經驗的農民在植物採收後,會對耕地進行深翻,深翻後的土地他們也不急於馬上種植上植物,而是讓土壤曬太陽好幾天,然後放水浸泡下深翻曝曬過的土壤,泡一兩天會放掉水再曬多一兩天,然後再次疏鬆土壤後才種植上植物。

深翻土壤可使土壤質地變得疏鬆,有利於接下來要種植的植物根系生長,土壤曝曬過後,土壤裡缺失的氧含量會有所補充進來,曝曬還能利用陽光將土壤裡潛伏的有害病菌、害蟲卵子滅殺,這樣下茬植物得病蟲害的機率大大減輕,同時有害菌的減少會平衡土壤裡有益菌的生長環境,放水浸泡曝曬過的土壤目的是讓水帶走土壤裡過多的鹽含量,改良下土壤環境。土壤環境改良了,下茬植物所需的肥料會有所減少,種植的植物也能達到生長旺盛、優質高產。

深翻土壤曝曬看似很無腦的事,可是裡面卻大有學問。土壤太結實植物長不好,所需要的肥料越來越多,產量質量卻低下。耕田想偷懶不對土壤進行深翻曝曬是不行的。你們覺得我說得對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哦。


南粵新農人


挖掘就是耕地後曬乏,是因為太陽光是天然的高效殺菌劑,並且可以殺死在土地裡的蟲卵。是土壤無形中而消毒殺菌殺卵。並且在春季可以提高地溫。這樣即使外界的溫度有忽冷忽熱的情況,也不會影響種子發芽所需要的溫度和水的有效結合。並且在不是大面積耕種的士地上,農民大哥都是用挖坑後澆少量水,點播,埋土並:且再蓋塑料布,就是為了保墒增溫。

所以曬乏是有對植物有很大好處的。所以才會這麼做。農民的智慧無處不在。





一安全


挖掘後要曬幾日才能播種,如果是指旱田那就叫炕田,水田同樣是深耕翻土。說旱田小塊是用挖鋤,鍬深挖,把面上的土翻倒下面,曬主要是讓土幹。只要燒過火糞的都知道為什麼,過去老土房子那土牆是最肥的土。老屋場可以種好多年都很肥土質疏鬆,旱田含水量高很溼種的作物是長不好的。就和鬼拉著樣,田深翻也不能無限的深翻,把老底生土翻起來試試。耍保持土腳深是每次挖掘時深一點,太挖掘深後作物還掉氣咧。主要曬太陽那叫炕田,田炕的越好莊稼越長的好。


一路長淡


這就是耕地,翻地吧。有利於光合作用,也可殺菌防害蟲,疏鬆土壤。五十年代的農業八字憲法,可以百度下就明白這淺見的道理了


紅色浪漫法務


因為種子也需要溫暖(。・ω・。)


劉翠215600069


城裡人?還是沒種過地?有時間去農村採風一年,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