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古人驚蟄代表什麼?

用戶51680061214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Sunny0221


在網上看到一段話,“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蜇。”千百年來,發生在中國的歷次瘟疫都是按這個規律始終的。到3月5曰(農曆二月十二日)就能夠解除封閉,走出戶外,擁抱太陽。

仔細想想好像也不是很對,因為當年SARS到了5月份才銷聲匿跡的。不過就把這段話當作是一種美好的祝福吧,希望這一次到三月初,疫情得到控制,讓人類的生命和健康不再受到威脅。

三月初即將到來的驚蟄是個什麼樣的節氣,讓人們有了這麼大的期許,一起了解一下。

驚蟄的由來

驚蟄最開始並不叫驚蟄,而是叫做“啟蟄”。顧名思義,“啟”自然就是最初的意思,“蟄”是蟄伏的意思,啟蟄就是說曾經在冬季時候那些蟄伏的動物們,到了這個時候,都紛紛跑出來了,動物開始活躍,植物自然也不會閒著,這時候就慢慢進入到了春耕的季節,長時間的農閒時間已經過去,農家人們就要開始忙活春耕了,畢竟一年之計在於春。

啟蟄後來之所以改名叫做“驚蟄”,是因為到了漢景帝時代,因為漢景帝名為劉啟,所以需要避諱,於是將啟蟄改名為驚蟄,也有“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的意思。而後來到了唐朝時期,已經沒有必要避諱了,所以又重新開始使用“啟蟄”這個名字,但是因為“驚蟄”的時間已經有好幾百年,所以這個習慣已經改不過來了,驚蟄就沿用至今。

驚蟄是什麼意思?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為驚醒,“蜇”為蟄伏,“驚蟄”就是驚醒入冬藏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有哪些民俗習俗?

驚蟄吃梨

古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甦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在陝西、山西及蘇北一帶流傳有“驚蟄吃個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

驚蟄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古代走西口者也取“離”的諧音,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後來,山西的人們驚蟄日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打小人”驅趕黴運

“打小人”在廣東和香港地區比較流行,通常在驚蟄這一天流行打小人,打小人並非詛咒,而是另外的一種祈福形式,求一個心裡安慰,打小人的最佳時間是驚蟄日傍晚七點,地點則一般在陰暗的地方進行,例如橋底。

香港民間傳統會打小人,在銅鑼灣鵝頸橋“打小人勝地”生意最好的梁婆婆燃點香燭,將紙小人放在磚頭上,手執一隻舊鞋,口中唸唸有詞:

“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地走……”。手起鞋落打得拍拍響,再放入元寶盆燒為灰燼。

祭白虎化解是非

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蒙鼓皮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我是青鳥


驚蟄

二月是卯月,卦象,內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為雷,雷天大壯。二月是大壯卦,大陸上放風箏,可以飛起來了。二月的驚蟄節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後,蛇蟲青蛙就看不見了,口裡含一團泥巴,鑽到地底下,不食不動,半死狀態,現代科學上稱作“冬眠”,我國古代稱作“蟄”或“蟄伏”,要到二月間雷天大壯的時候,第一聲春雷一鳴,這些蟄伏的蛇蟲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稱作驚蟄。

過去農夫驚蟄以後下田耕作,一不小心,觸到毒蛇含過的泥巴,會中毒腫痛。在大陸未過驚蟄,農作物種子下地,不會發芽生長的,一定要驚蟄第一聲雷以後,才開始抽芽的,這個科學的道理。

《易經》上告訴我們,雷有八種之多,水雷屯,澤雷隨,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地雷復,震為雷等,而地雷復的雷肥料最多。春雷動了,這一聲空中的巨響,驚醒了冬眠蟄伏的動物們,現在紛紛吐出了口中的混土,恢復了活動,這就是驚蟄的意義。


趙波


驚蟄,曾稱“啟蟄”。


漢景帝國時,為了避景帝劉啟的名諱,改稱為“驚蟄”。

驚蟄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意味著天氣回暖、春雷始鳴,冬眠的昆蟲驚醒了。


唐代白居易曾有詩作《聞雷》,寫的就是驚蟄節氣。


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

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

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

空餘客方寸,依舊似寒灰。


在古代,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屋裡的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


孫思邈在《千金月令》上說:“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


石灰具有消毒殺蟲的功效,在驚蟄這天,撒在門檻外和庭院中,希望蟲蟻一年內都不敢上門,不要來騷擾自己。


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這些害蟲。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廣西金秀縣地區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


古時驚蟄,還有一個重要的民間習俗:祭白虎。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興波作浪,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這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過後,春花漸次開放。最先盛開的是灼灼其華的桃花,粉紅的、緋紅的,多重瓣的、半重瓣的,爭相綻放。


樹上花開,樹下草長,春光無限好。


悠然閱讀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在雨水之後、春分之前,時間為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意思是說,驚蟄節氣在農曆二月,隨著第一聲春雷的響起,萬物都驚醒過來,地下蟄伏的小動物們聽到雷聲,也都紛紛驚嚇得從冬眠中醒來。所以古代的人們將這一節氣叫做“驚蟄”。


“春雷響,萬物長”,事實上,冬眠的蜇蟲們是聽不到雷聲的,它們之所以結束冬眠“驚走而出”,是因為溫暖的氣候。驚蟄時節正值“九九豔陽天”,此時大地回春,春雷漸響、春雨增多,大地的春意更濃了,田間的農事也更忙了。

為更好的反映驚蟄期間的氣候變化,古人將驚蟄節氣中的十五天分為以下“三候”:

一候“桃始華”。華是通假字,通“花”,在驚蟄節氣的前五天,桃花開始盛開了。

二候“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鳥。在驚蟄節氣的中間五天裡,黃鸝鳥聞到花粉的香氣,歡欣雀躍地在樹林間鳴叫。黃鸝鳥的美妙歌聲,為春天的增添了幾分更為活躍的氣息。

三候“鷹化為鳩”。鷹,指的是一種鷙鳥;而鳩,指的是布穀鳥。鷹變為鳩,並不是說老鷹變成了布穀鳥,而是說在驚蟄節氣的最後五天裡,由於氣溫非常暖和,老鷹悄悄地躲起來開始繁殖,而布穀鳥則成群地出沒于山林間,鳴叫求偶。這樣的現象在古人看來,便是鷹消失了、鳩出現了,所以造成了一種“鷹化為鳩”的奇妙錯覺。

伴隨著滾滾春雷,萬物都在繁殖生長——黃鸝歌唱,老鷹築巢產卵,鳩鳥鳴叫求偶,桃花、棠梨、薔薇百花如簇……這樣一幅熱鬧春景圖,得益於溫暖的天氣。

驚蟄時節以晴天居多,氣溫不斷回升、雨水也有所增多。除了東北、西北等少數地區以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經回升到0℃以上,而華南、東南等地區甚至已經穩定在12℃以上,處處都唱響了“桃花紅,梨花白,黃鸝歌唱燕歸來 ”的仲春讚歌,十分熱鬧。



立春的春風輕柔拂過,雨水的春雨溫潤如酥,沉寂了一整個漫長冬日的萬物如夢初醒,睜開迷濛的雙眼,但真正使得萬物再度甦醒的,卻是那一聲聲遙遠的驚雷。驚蟄的雷聲喚醒蟲蟻鳥獸,喚醒草木莊稼,更喚醒勤勞的人類,於是繁忙的春耕時節就此開啟。

在這陽光明媚的仲春時節,活力與生機就此重現人間,疫情自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周慕白1988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驚蟄,在每年公曆的3月5–7日之間的一天。

驚蟄第一候桃始華。桃花紅,杏花白,氣溫回暖,村裡的桃花都盛開了,遠遠望去一樹樹桃花就好像一朵朵粉色的雲。驚蟄第二侯倉庚鳴。古時候人們將黃鸝叫做倉庚,驚蟄時期,黃鸝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發出悅耳的鳴叫聲,以此尋找伴侶。驚蟄第三候鷹化為鳩,鳩就是指斑鳩,鷹化為鳩,實際上,這是古人對周圍的景物觀察不夠仔細造成的誤解。在驚蟄節氣前後,動物開始繁殖,附近的鷹開始悄悄地躲起來繁育後代,而布穀鳥則活躍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人們就誤以為是鷹變成了鳩。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此時,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

驚蟄的主要習俗有蒙鼓皮、驅蟲、打小人、吃梨等。

宋代詩人陸游寫過一首關於“驚蟄時節”的詩:《春晴泛舟》“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中國文化重養生。《黃帝內經》上說: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

意思是說,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多出來慢慢走動,自身就會心情愉快,心曠神怡了,那麼就會身體倍棒,百無禁忌。但是這不是你熬夜理由,古人的晚和現在的晚區別可大了,古時候沒有什麼夜生活,大家基本早早就睡覺了,哪像現在11、12點還說早的。所以大家還是早睡早起,多多鍛鍊。

聽說有一些地方,比如廣西雲南等有些少數名族,在驚蟄有吃炒蟲的風俗,北方多是煮梨水吃,總之,是窩了一冬天正是靜極思動的時候。


無理數娃娃魚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蜇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蜇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驚蟄時,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度,這個節氣表示在我國某些地區,驚蟄有食梨的習俗。而到了西漢,為了規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將“啟蜇”改名叫驚蟄,延用至今。



土右鍾海濱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在二十四節氣中,是反映自然生物在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1]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一歲十二個月建,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


多多tulip


大家好!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朋友們春天來了,代表著希望和美好的春天來了!春天給我帶來賞心悅目的明媚春光的同時,也即將給我們帶來滂沱大雨、滾滾春雷。

對於古人來說驚蟄代表什麼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驚蟄”這個節氣的由來,我們的祖先是一個非常聰明智慧的祖先,在很早很早的遠古時代就已經懂得依據觀察天象來判定一年四季的季節更迭,以及節氣的循環。“驚蟄”這個節氣就是老祖宗依據北斗星的運轉方向來劃分而出的。

在《史記•天宮書》之中說道:“鬥而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

當北斗星的星柄轉向正東方時,天地間的春天就來了。所以春天屬東方,在五行屬“木”;當北斗星的星柄指向正南方時,那麼炎熱的夏天就開始來臨。同樣,北斗星星柄轉向西方,北風瀟瀟的秋天就到了;當北斗星的星柄轉向北方時,那麼寒冷的冬天就如期而至了。

“斗轉星移”這個成語也是由此而來。當北斗星的星柄處在東方稍轉二分的時候正是驚蟄節氣的來臨。最初的驚蟄並不是稱為驚蟄,而是叫做“啟蟄”,“蟄”是蟄伏的意思,“啟”相當於震醒、震動的意思,當此時春雷滾滾震醒沉睡在土地上的萬物。

到了漢朝的第六個皇帝漢景帝的時候,由於漢景帝名“啟”,為了避諱而把啟蟄改成了“驚蟄”,後來的節氣雖然也有中途改回了許多年,但是人們已經習慣了“驚蟄”的稱謂,後來《大衍曆》就一直沿用至今。這也是為什麼日本至今還是用“啟蟄”的原因。

那麼對於古人來說驚蟄代表著什麼呢?

驚蟄對於古人來說代表著春耕春種的開始;代表著驚雷轟天震動了所有百蟲;代表著一年中驅除所有穢氣的時候到了;代表著造鼓者蒙鼓皮的時候到了。當然還有許多代表性的民間習俗是在驚蟄辦理的。

1、為什麼說驚蟄節氣代表著造鼓者蒙鼓皮的時候到了呢?

其實造鼓者一定要等到驚蟄節氣來蒙鼓皮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因為驚蟄是巨雷轟鳴的時間,古代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都比較迷信。因為驚蟄雷聲開始震響,可以使天地萬物一起震動,所以在這個時候蒙鼓皮可以使大鼓的聲音響亮,具有震動八方的威力。

2、那麼為什麼說驚蟄是代表著古人驅除邪氣、穢氣的時候到了呢?

小時候吃飯往往不小心把飯粒撒了一地,這時候爺爺奶奶就會惡狠狠地罵道:“浪費糧食?當心雷公劈你……”,古人認為打雷可以驅除天地間所有的邪氣,因為雷神是專管人世間一切邪惡事物的。一個人如果做了虧心事雷神是不會饒恕他的,據說雷神專門喜歡劈倒壞人的。

基於這樣的思想,古人大都在驚蟄左右進行“祭白虎”的活動。據說祭祀白虎可以化解一年內的是非禍事,使人一年之內平安無事。於是古人一到驚蟄就用白紙皮折成一隻白老虎,然後進行三畜祭拜,用豬油將白老虎的肚皮填得滿滿的,然後再往老虎嘴巴塗上鮮紅的豬血,據說餵飽了紙老虎就可以得到一年四季的平安。

3、古代婦女在驚蟄節氣時進行打小人驅趕黴氣。

古代女子在社會和家庭中都沒有地位,受人欺負那是常事,為了避免一年之內碰到小人,招惹上黴氣使自己吃虧,於是在驚蟄節氣裡就會進行一些象徵性的活動,而“打小人驅趕黴氣”就是其中有趣的一種活動。

婦女們往往親手用布料或者紙皮做成一個小人的形狀,然後按照一定的時辰將紙人進行抽打,一邊打一邊口中唸唸有詞地罵道“看你個小人頭!打得你有氣又發抖!打得你食親野都嘔……”。

各種各樣的活動無非都是為了圖個來日吉利而已,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不過有了這些活動以後,就好像內心裡有了神靈的依託,於是首先在精神上就能無憂無慮,這也算是一種精神療法吧。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驚蟄之後各種病毒性傳染病的發作的確是處於比較少的現象呢?

我認為這個應該是和節氣中的氣候變化有關。大家知道病毒來時需要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才可以預防傳染,那麼驚蟄節氣之後,天氣漸漸轉熱,就是親人也不願意過度接近,過度親熱,因為太熱受不了。

再說驚蟄節氣之後的天氣往往瓢潑大雨頻頻發作,根據專家的說法“勤洗手”可以洗掉病毒,那麼大量的雨水也應該會洗刷乾淨天地間的病毒,無形之中在驚蟄節氣前後就會出現一個清新脫俗、芬芳新鮮的大自然環境,這應該也是驚蟄節氣之後傳染病比較少的原因吧。

另外隨著大自然陽氣的生髮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也會隨著季節一起增長,人體對於外界的一切邪氣都會鬥志倍增。這也是病毒等傳染病開始靠邊站的原因吧。

總之古人“驚蟄”代表著什麼呢?我認為應該是代表著農業生產繁忙的開始,代表著一年穢氣、黴氣清除的開始,代表著什麼一年所有事業即將轟轟烈烈開展的始端。最後藉助長卿的一首《驚蟄》來結束吧:

陌上楊柳方意春,塘中鯽鮒早成萌。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豕倒乾坤。


問題回答完畢!敬請賜評!謝謝!


四季養生密碼苑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一歲十二個月建,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是卯月之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