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英明神武,但在靖難之役時,沒人覺得他能贏

最近上映了多部明代歷史劇,其中《大明風華》、《錦衣之下》更是刷爆了朋友圈。明朝從來都是一個充滿話題的時代,有太多充滿傳奇色彩的事件和人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說到大明,就不得不提到明成祖朱棣,他的一生波瀾壯闊,編撰《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改革吏治、遷都北京等等都是他的歷史功績。但這一切都離不開最開始的一場戰爭——靖難之役的成功。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英明神武,但在靖難之役時,沒人覺得他能贏

朱棣劇照

這一切還要從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駕崩說起,皇孫朱允炆繼承帝位即建文帝。這位二十一歲的年輕皇帝將直面與諸位皇叔之間的權力博弈,這種對立幾乎是很難避免的。朱元璋最初封藩用來作為拱衛皇室的手段,邊塞的王爺就有九位,其中太祖的四兒子朱棣鎮守在北平,擁兵十萬;十七子朱權被封在大寧(今內蒙古赤峰),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英明神武,但在靖難之役時,沒人覺得他能贏

靖難之役前各地藩王

我們通過建文帝的視角來看一下當時的處境,他也難免被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們嚇得夜不能寐。所以為了自保必須要削藩,這是一項浩大且極其危險的工程。在漢朝就有這樣的例子,漢景帝劉啟曾經採納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這就導致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藩王以“清君側”為由反叛,史稱七國之亂,雖然最後反叛被平息,但是也將漢景帝嚇得夠嗆。所以說削藩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事,需要循序漸進且富有謀略。

但是話說回來,朱棣是個極其富有野心的人,也許他就是在等一個合適的藉口來闖進南京,把他的侄子從皇帝寶座上拽下來,自己坐上去。建文帝的削藩給了他這樣一個藉口。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英明神武,但在靖難之役時,沒人覺得他能贏

奉天靖難

開始的局勢明顯建文帝更有優勢,燕軍打了三年多,僅僅控制了北平周邊的保定、永平,“所克城邑,兵去旋復為朝廷守”,連今天天津地區的三衛都長期在朱允炆的中央軍隊手中。朱允炆畢竟是傳承有序的大明皇帝,他手中掌握了全國的資源,面對燕軍猛烈的攻勢,打持久戰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通過打消耗來拖垮朱棣。同時朱允炆還在北平附近佈置了吳傑、平安、盛庸的三支大軍,只要燕軍敢出來,他們就能乘虛而入直接進攻朱棣的老巢北平,直接擊潰燕軍。所以就建文三年(1401)年的局勢來說,任何人都不會懷疑戰爭的結果,朱棣的反叛必將被鎮壓下去,天下還是朱允炆的。畢竟這場戰爭已經打了三年,燕國不過三郡,以三郡而擊全國,燕國再也拖不起了。

但是在半年後,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

無將可用的建文帝

朱元璋是靠打仗得的天下,能征善戰的大將自然數不勝數,為什麼傳到朱允炆這怎麼就無將可用了呢?原因之一就是朱元璋得了天下後害怕自己的部將謀反,於是找理由殺了很多大將,包括戰功卓著的藍玉大將軍。其實歷史總是相同的,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之後也是“杯酒釋兵權”,讓文官管軍事,造成宋朝重文輕武,才有了靖康之恥。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英明神武,但在靖難之役時,沒人覺得他能贏

朱允炆畫像

建文帝知道應該用經驗豐富的老將,因此前期派了耿炳文。但耿炳文在朱元璋時期就比較平庸,自然不是朱棣的對手。

建文帝環顧四周,選中了朱元璋時期的將軍耿炳文,但是耿炳文的軍事才能較為一般,遇到戰事膠著時,就會退兵,自然不是朱棣的對手。後來又把大將換成了李景隆,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李文忠是大將之材,但是李景隆卻更像個紈絝子弟。

朱棣曾給李景隆總結了五條必敗之理:

1、為將政令不修,紀律不整,上下異心,死生離志(為大將不修政令,軍隊沒有紀律,上下缺乏統一思想);

2、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皸瘃,甚者墮指,又士無贏糧,馬無宿槁(南兵來北方打仗,水土不服,後勤保證不足);

3、不量險易,深入趨利(孤軍深入);

4、貪而不治,智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三軍易撓(點名批評大將李景隆個人素質太差);

5、部曲喧譁,金鼓無節,好諛喜佞,專任小人(部隊的素質也不行)

由此可見,朱棣對於朱允炆任用李景隆是非常不屑的。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英明神武,但在靖難之役時,沒人覺得他能贏

李景隆畫像

《大明風華》中一段朱棣表揚朱高熾在靖難之役中鎮守北平有功的戲碼,說的就是曾經有一段時間,朱棣帶著幾乎全部主力部隊在外,北平城內只有朱高熾帶著老弱病殘駐守,李景隆卻沒抓住機會,南軍甚至有描述看到城牆上有女人向他們丟石子,可想而知,當時的北平城內匱乏到什麼程度。當時的南軍都督瞿能眼見就要攻下彰義門,卻被李景隆叫停。種種匪夷所思的統兵方略讓人甚至認為李景隆是朱棣的臥底。

相助朱棣的三次神風

1、白溝河大戰

南軍主將李景隆會合平安、郭英等將,集六十萬大軍對陣北軍朱棣。兩軍剛一接觸,大將平安就率先衝鋒,打了朱棣軍一個措手不及,陣勢瞬間瓦解,北軍被打的四散奔逃。第二天兩軍復戰,平安、瞿能率大軍衝擊北軍後翼,朱棣軍後翼崩潰,北軍大將丘福衝擊李景隆中軍失敗,朱棣親率大軍攻擊南軍左翼,等他抵達敵軍左翼時,卻發現自己後面殺聲四起,被困的成祖奮起反抗,弓箭射盡、寶劍砍斷、馬換了三匹,身上的戰袍都被鮮血染紅,眼看就要玩完的時候。突然間,天地變色,妖風四起,這大風起的詭異,吹的也詭異,竟然吹折了李景隆的帥旗,六十萬南軍直接給吹蒙了,風之子朱棣抓住機會,縱火發動總攻擊,將南軍擊潰,平安敗走西逃,李景隆潰敗南竄,是役斬南軍數萬人頭,溺死白溝河者十餘萬。

2、夾河大戰

雙方在夾河岸邊,排兵佈陣,南軍西南向佈陣,北軍東北向佈陣,雙方都沒有想到,就在佈陣方位完畢的那一瞬間,這場戰役的勝敗已經決定,雙方在沙場上鏖戰良久,互有死傷,難解難分之際,突然間妖風又起,這風吹得又是詭異,飛沙走石,而且專門向南軍吹,吹的盛庸二十萬大軍眼不能睜,朱棣又一次乘風發動總攻,盛庸軍四散潰逃。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英明神武,但在靖難之役時,沒人覺得他能贏

3、滹沱河大戰

朱棣以少量兵力攻打吳傑軍三面,進行牽制,親率主力進攻東北隅,突入其陣,遭到吳傑等部的拚命反擊,死傷甚眾。就在此時,妖風又雙叒叕起,大風拔樹而起,吹得還是南軍,北軍乘機進擊,吳傑潰敗。朱棣督師四面圍攻,斬首6萬餘級。追至真定城下,再擒其驍將鄧戩、陳鵬等人。

三場大風吹去了南軍近四十萬大軍,使整個靖難之役的局面為之反轉,朱棣燕軍由弱轉強。

直奔京師

在齊眉山,燕軍前鋒被徐輝祖擊敗,再加上暑熱,燕軍陷入窘境,眾將要求北返。朱棣說“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大部分人站於左側。朱棣明白,此時返回北方,根本不可能安全撤回北平——之前強行軍繞過的那些北方雄鎮,此時成了撤軍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多虧了當初在東昌拼死救援朱棣的朱能這時強力支持,表示“漢高祖十戰九不勝,卒有天下”,燕軍聽罷居然也就穩定了軍心。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英明神武,但在靖難之役時,沒人覺得他能贏

在這關鍵時刻,朱棣取得了一個戰術性勝利——截取了南軍平安部的糧道,這直接改變了戰爭的最終結局。南軍居然在距離首都如此之近的地方陷入了缺糧窘境。燕軍以直線向南軍全速前進。十八天後,揚州失陷,金陵震動。在燕軍進兵距離南京三十里的龍潭時,建文帝已經徹底坐不住了,朝中大臣勸他逃去浙江,或沿著長江溯游而上到達武昌,以圖興復。結果方孝孺前來說:“城中尚有禁兵二十萬,唯有力守以待援兵。即事不濟,國君死社稷,正也!”

隨後,25歲的皇帝朱允炆在沖天大火中不知所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