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商鞅入秦國整2年無人問津,宦官幫忙說了句,秦孝公:馬上宣

商鞅入秦

商鞅本名公孫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所以又稱為衛鞅。少年時喜歡研究刑名法術之學,換到現在來說,就是一個加強版的懂政治的律師應該學的東西。年輕時的偶像是當時在魏國成功推行變法的李悝和吳起。

商鞅入秦國整2年無人問津,宦官幫忙說了句,秦孝公:馬上宣

長大了之後的衛鞅,一肚子的能耐,苦於本國實力不強,民生衰弱,一身本領無法施展。便去投奔了魏國,在魏國丞相公叔痤的手下擔任中庶子之職。活幹的不錯,小夥子挺賣力氣,最主要的還是一身的才學受到了丞相公叔痤的青睞。

正由此,公叔痤在不行了的時候,向來探望自己的魏惠王推薦衛鞅接任丞相之職,魏惠王當時聽了不太樂意,心思著這老丞相真是快完了,都開始說胡話了,一箇中庶子怎麼能擔任魏國的丞相之職呢?本王可不能聽他的。

商鞅入秦國整2年無人問津,宦官幫忙說了句,秦孝公:馬上宣

公叔痤看魏王沒搭茬,就又頗有些無奈的跟了一句,如果王上不用衛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能讓他投奔別國。

魏惠王那還能信了嘛,都已經認定了公叔痤神志不清,是在說胡話,再說,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皆招賢納士,都希望優秀的人才來為自己效力,如果說自己聽了公叔痤的話,無緣無故的斬殺了衛鞅,那今後哪還有人才敢來魏國效力了?說殺就殺,一點緣由都沒有,誰敢來!

商鞅入秦國整2年無人問津,宦官幫忙說了句,秦孝公:馬上宣

魏王心裡邊嘀咕著,嘴上也答應著,但是這個答應不是真的答應了,而是看在公叔痤將死之人,給這位為魏國效力多年的老丞相心中一絲安慰。公叔痤死後,魏王果然沒有接納公叔痤的臨死諫言,斬殺衛鞅,也沒有重用,任其自流了。

在魏國得不到發展機會的衛鞅,偶然間得知秦孝公發佈招賢令,言語之中情真意切,欲天下學子英才入秦,共同努力,將秦國恢復到秦穆公時期那般的霸業,並且言明,若有能助秦國富強起來的大才,願與之共分秦國,那意思很明白了,只要秦國富強了,“天老大、地老二、秦孝公老三、那那個助秦國強大起來的人就是老四”。

商鞅入秦國整2年無人問津,宦官幫忙說了句,秦孝公:馬上宣

正所謂見財起意,見色則迷呀,天下才子看到這樣一則招賢令,竟然能與秦孝公共分天下,都想去秦國碰碰運氣,其中自然也包括衛鞅。但人家不光是為了富貴,衛鞅心中還有抱負要在秦國施展,或許使秦國強大起來,奠定統一六國的根基,像自己年輕時崇拜的偶像李悝、吳起那樣青史留名,才是衛鞅心中真正想要的。

說時遲那是快,衛鞅打著滴滴就到了秦國。來的是快,不頂用!招賢令是有門檻的,你得說自己是哪裡的名士,什麼身份,師從何人,在列國中擔任過什麼官職。反正就這一系列的吧,挺麻煩,但也很有效的過濾了列國中的那些豬鼻子插蔥裝大象裝文化人,想來秦國蹭碗飯吃的流氓。

講到這裡,小編屬實是有點累了,咱們剪斷截說吧。

衛鞅因為沒啥身份,沒進去招賢令的門檻,在秦國呆了兩年,無人問津。你要問為啥,我只能說歷史書上就那麼寫的,我也不曉得為啥。(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查閱一下《資治通鑑》中的周紀,從這裡邊可以查到有關商鞅入秦的相關信息)

商鞅入秦國整2年無人問津,宦官幫忙說了句,秦孝公:馬上宣

“嬖臣”引薦 商鞅三說秦公

首先解釋這個“嬖臣”是誰,“嬖臣”古文原意為君王身邊的近臣、寵臣。秦孝公身邊的景監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僅和秦孝公親近,身體結構和正常人也有一點稍稍的不一樣,短了一截,沒錯,就是沒有了“那個”的男人,在後世的封建王朝中稱這個職業為太監,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之為“宦官”。

那麼各位到了這可能就有疑問了,這怎麼和我在電視劇上看的不一樣呀?電視劇裡的景監可不是太監,還娶了戰友的遺孤作為妻子呢,怎麼到你這就成了宦官了呢?

商鞅入秦國整2年無人問津,宦官幫忙說了句,秦孝公:馬上宣

這裡就是電視劇和史書的區別了,電視劇都是根據史書上的事衍化而來。(小說也是)所以會在保證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適當的進行一些人物美化,有時可以幫助推進劇情,那麼有時可能就是純粹的想要在觀眾心目中樹立起一個榜樣、英雄、楷模或者等等的形象,要讓觀眾投入進來,進而喜歡這部電視劇,繼續觀看下去。

(好像又跑題了......)

這裡稱景監是宦官是有證據的,在司馬遷的《抱任安書》中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太史令”司馬遷對於景監宦官身份的描寫。

原文如下:

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

所以,禍患沒有比貪利更悲慘的了,悲哀沒有比心靈受創更痛苦的了,行為沒有比汙辱祖先更醜惡的了,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重大的了。受過宮刑的人,社會地位是沒法比類的,這並非當今之世如此,這可追溯到很遠的時候。從前衛靈公與宦官雍渠同坐一輛車子,孔子感到羞恥,便離開衛國到陳國去,商鞅靠了寵臣景監的推薦而被秦孝公召見,賢士趙良為此寒心;太監趙同子陪坐在漢文帝的車上,袁絲為之臉色大變。自古以來,人們對宦官都是鄙視的。一個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關係到宦官,沒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況一個慷慨剛強的志士呢?

文中司馬遷運用嫻熟的排比句,表達出自己對於“沒有了那個的男人”活在世上是多麼的屈辱的想法,更抒發了自己悲切的情感。

在這段短文中司馬遷還向我們介紹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個宦官,即衛靈公身邊的雍渠、秦孝公身邊的“嬖臣”景監、漢武帝身邊的趙同子,由此算是證明了景監是宦官這一說法。

商鞅入秦國整2年無人問津,宦官幫忙說了句,秦孝公:馬上宣

由於景監曾在魏國做密探,對於衛鞅其人十分欣賞,在秦國發現衛鞅時,大喜,遂以富國強兵之法引於孝公面前。孝公大喜,與之商議國事。

景監與衛鞅在魏國相識,對於衛鞅十分欣賞,在慢慢接觸的過程中瞭解到了衛鞅身負大才,沒有顯露,所以於情於理必須幫商鞅這個忙,更何況此時秦孝公為圖秦國復興,求賢若渴,衛鞅所學正好符合秦孝公富國強兵的理想,所以無論如何景監都應該將衛鞅推舉到秦孝公的面前。

商鞅入秦國整2年無人問津,宦官幫忙說了句,秦孝公:馬上宣

衛鞅先後以“聖道、王道”遊說秦孝公,用來探測秦孝公的強國富民的想法與自己的抱負是否相符,想法搞清楚後,才將“霸道”之說和盤托出,秦孝公聽了很高興,認為這是實實在在的能夠強國富民的方法,與衛鞅暢談治國之道。

由此心意相通,抱負相同的君臣二人在秦國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變法浪潮”,最終為秦國夯實了根基,奠定了後來秦國能夠一統六國的實力基礎,衛鞅自然也因此青史留名,後世稱之為商君,因其封地在商地,所以又稱其為商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