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孩子做錯了事,老是不改,要不要打,為什麼?

用戶2607985489502


我是名教師媽媽,這麼多年來,面對學生,沒打過。雖然,有時氣得真想揍一下解氣,但大多能剋制住。


但是對自己的孩子, 卻做不到不打孩子。


正如題主所說,同樣的一個錯兒,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犯。

比如,我家的沙發,只要大妮在家,從來沒整齊過。我的理念是,讓孩子弄亂了,再讓孩子收拾,我能接受。

可我家孩子奶奶特別勤快,總是稍亂點,乘空就趕緊收拾了。孩子現在已養成不收拾習慣了。但最近惹得奶奶也受不了,終於讓她奶奶也氣得勒令他們不要在沙發上亂踩亂搭,亂了必須整理。明顯,效果顯著。

這個一而再的行為,其實是違反了家人的生活規則——整齊有序。如果,大人能保持一致,用言語糾正孩子,行動上監督孩子做到位,那麼,不打也是可以的。


所以,有些錯,孩子老是犯,不一定要先打孩子。首先請分析到底錯的原因是什麼,有沒可能是大人的管理出了問題。


再比如,孩子在學習上的習慣,言語勸說不動,脾氣上來了,打一下,我也能理解。

我家孩子,前幾天,在家作業,非要做一點玩一大會兒,拖到喊吃飯了,還不願做。氣得我揍了一頓,並且讓她不寫完不準吃飯,還讓她記住:這項作業每天必須中午前完成。自那之後,孩子就知道在到點前完成作業了。


有時候,孩子也在試探大人的底線!不來次嚴厲要求,不知道界限在哪!

不過,打孩子,千萬注意手下留情,以及不要經常和輕意打孩子。

說實在的,我家孩子爸,脾氣爆,打孩子下手重,到現在想起來,我心裡對孩子爸就有意見,而且孩子也因此有點心理懼怯感。


打不是長久之計,還是多多使用溫和、有智慧一點的處理方式。所以,我們家長首先學會控制情緒,保持冷靜,才能更好地對待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種突發情況!


最後,歡迎關注我,一起走在育兒路上!


超級飛俠說育兒


  • 自己沒孩子之前,我侄子做錯事情,我就是用武力解決,但是越這樣他越犯錯,因為一年才在家裡呆兩次,也沒有反省過這些問題,一直認為是我爸媽對侄子太寵愛了,導致他死心不改的。
  • 自己有了孩子,卻捨不得打了。不過在大寶兩三歲的時候,因為光著腳丫在地上走開走去,然後又跑到床鋪上踩,講了他幾遍,不聽,我一氣就拿鞋底打了他屁股,從此以後就特別怕我打他。後面覺得孩子做事情有點躲躲藏藏,問他為什麼,就說怕媽媽打,那時才明白打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只會增加孩子的心裡負擔,讓他做什麼事情都小心翼翼,而越是小心翼翼,越會犯同樣的錯誤。後面我就翻閱了好多資料,看了很多視頻,關於教育孩子的,從此後也再沒有動過武力。
  • 我是這麼做的:孩子犯錯,我會讓他面壁思過,就算哭也要堅持十分鐘,堅持不了加時間,知道能堅持為止,結束後讓他自己說出哪裡錯了,為什麼錯,下次若犯這樣的錯誤怎麼辦,讓他自己來回答,然後針對他的意見我再發表想法。讓他犯完錯還讓他表達想法,孩子會很主動,下次也很少再去犯同樣的錯誤。有罰就有獎勵,公平起見,孩子都接受,他哪樣持續做的好就帶他吃吃肯德基,看看電影,或者送他個玩具獎勵他,所以孩子會一直向好的方向發展。
  • 重要的是懲罰孩子時,一定要記住,不要爸爸懲罰孩子,媽媽在旁邊嘟嚕,或者孩子在旁邊哭,奶奶爺爺不忍心就哄,一定狠下心聽一個人的。我家就是,我教育孩子,全家人不能說話,教育完了,有意見偷偷給我提不能再孩子面前說,不然孩子會有僥倖心裡或者反抗心裡。
  • 最後給朋友推薦一本書《正面管教》,裡面有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受用。我的很多方法就和裡面學的。
  • 個人經驗,謝謝閱讀


小曹菇娘


我是四年級孩子的寶媽。說老實話,孩子做錯事,我和你一樣,很多時候都想講道理,說服教育。可是時間久了,孩子仍然我行我素。不該犯的錯一樣沒少,甚至還會有過之。所以,我一看這不行。得立規矩。再一再二不再三。一次二次我給你講道理。那再有第三次就別怪我對你不客氣。要打就打一次狠的。打著讓他知道家長的話是說一不二的。在孩子心裡你是有威嚴的。說的話必須要聽進去的。所以說該打的時候是要打的。


寶媽育兒成長記


疫情期間,在家帶兩個孩子。說實話,真是好累,本來平時孩子也是自己帶,但大的去上學,小的在家而且我和老公換著帶,總有半天去上班,上班就是休息,我已經快憋不住了。天天上網課,主要是做作業很煩躁,他上課不聽講,我就要跟他補,大的要補知識,小的要陪玩,真怕孩子還沒有長大,我就要玩玩了。幾次都忍不住,但還是沒有打他,就是吼了他,他把家裡能用的筆呀文具類的都弄壞了,沒有一隻完整的筆,一隻筆頭一直放在嘴裡咬。唉!心裡已經打了300遍了……


芙蓉姐姐生活日記


很多人說不能打孩子,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以前看到別的家長打孩子很不理解,自從家裡有了孩子才知道,孩子犯錯老是不改,口頭教育總是沒用,說一百遍都記不住,打一次就記住了。有哪個家長沒打過孩子。

小的時候老是遭到父母混合雙打,我那時候的我特別不理解父母親,甚至心裡還會想我不是親生的吧!父母每次都跟我說一大推道理,每次好好說都沒用。做了媽媽之後,我才明白了孩子犯錯確實要管教,只要不虐待孩子就行。父母也要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能動不動就打孩子。

就目前的孩子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聽話懂事的孩子,說道理他都能聽的進去。另外一種就是調皮搗蛋的孩子,說再多道理都聽不進去的。教育懂事的孩子,你就會覺得輕鬆些,就感覺到有成就感。如果是調皮搗蛋的話,就夠你受的了。現在的孩子真的不好教育,你好好對他說,他又不會聽,說多了又說你煩,你打他,他又會恨你。所以,作為父母真的是很為難呀。

父母往往以大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認為孩子應該怎麼樣,其實孩子也有孩子的世界。孩子不要天天打,以後難管,甚至長大了還還手,再乖的孩子都有熊的時候,教育孩子確實需要正確的方式和方法,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己也在成長。


風雨千里行


我是美好陽媽,我願意回答你的問題,幫助你解決困惑❤️❤️,

好多教育專家都講不要打孩子,因為打孩子對孩子是一種傷害。但是,我認為打與不打要看具體情況。打孩子是有學問的。

打孩子作為一種懲戒的手段,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呢?打孩子首先要明白一個前提,打是手段不是目的,建設性地打,打是一種教育方式,要避開要害,點到為止。越打越上癮,越打越生氣,越打越帶勁,過後後悔不迭是要不得的;把孩子當成出氣筒,把打孩子變成洩私憤,變成羞辱性破壞性地打,這是低劣的做法。

簡單講,比如當孩子👦的行為觸及底線時要打”,屢教不改的壞毛病“要打”,有發展成犯罪行為的習慣“打到改為止”,該出手打時,就得教訓就得打,讓孩子長記性;但是遇到知識不會,成績不好,考不好孩子也不開心,要同情要鼓勵,要循循善誘,給孩子提供切實的幫助,這時候打孩子是萬萬不可的。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它一定不是一成不變的!

怎麼打更科學?

🍎打孩子一定要把握一個度,重在使他明白道理,而不是像敵人一樣把他徹底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萬隻腳,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在孩子可以明事理之後,也就是3歲以後。臺灣知名教育專家吳幹老師講,“孩子只能打1次,這1次機會最好用在7—8歲這個年齡段。”打之前要說明你打TA的原因、TA錯在哪裡。

🍎要把這一次機會用在教育孩子的關鍵時刻,所以也是有嚴格的標準要求的。孩子因經驗不足、能力不足而犯下的錯,不應該打,因為經驗是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才積累起來的,是在一次次試錯的過程中實踐出來的。但是如果是因為態度問題而犯下的錯,可以適當的懲罰,比如七歲的孩子一邊看手機一邊漫不經心地端碗,把碗打碎了,那這就是態度問題了。

🍎“打”只是教育的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讓孩子成長,所以,家長們謹慎使用“武力”哦。

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被打”的,很多孩子,由於性格、家庭環境等原因,“打”這個手段反而會影響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

什麼情況下,家長不能打孩子?

🍎🍎從小到大沒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父母應該謹慎動手

從小到大很少和父母居住的孩子,有這樣成長經歷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沒有那麼強,親子之間的情感鏈接沒有那麼強,很多這樣的孩子會有“被父母拋棄”的錯覺。當回到父母親身邊的時候,父母需要加倍的呵護、關心,雙方才能建立很深的情感鏈接。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打孩子,很可能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和僵化。

🍎🍎內向、敏感的孩子打不得

性格比較活潑開朗的孩子,即便是挨一頓打後也會該幹嘛幹嘛,心裡不會很在意。但是性格內向、敏感的孩子,比較容易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很容易把鬱結的情緒悶在心裡,不對外發洩,長期如此,會引起心理問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重組家庭中,繼父/繼母不能打孩子

重組家庭中,孩子和繼父母之間的關係會比較微妙,缺少了血緣關係的親密,情感鏈接可能沒有那麼牢固。繼父母打孩子,難免會在二者之間產生隔閡,讓孩子產生“嫌棄我、不愛我”的感受,不利於家庭關係的和諧融洽。

🍎🍎青春期的孩子不能打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比較叛逆,對事情的應激反應比較大,我們也曾在網上看到過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因為和家長鬧矛盾離家出走甚至是發生意外事故的新聞。這個階段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長應該做的是耐心引導,最好不要輕易打孩子。

👩‍👩‍👦‍👦親子之間的相處也是一門學問,“武力”是解決其中問題的一種辦法,但是卻不是好辦法。希望我們少動手,多用心、多陪伴、多溝通。

短短的一千多字,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如果你有感悟了,可以關注我。作為從事教育多年,孩子以上重點大學的媽媽,我將會持續的給你答疑解惑;創作不易,請尊重原創;多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得到!


美好陽媽


“孩子做錯了事,幫他分析了原因,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了,老是不改,要不要打?”

感謝能在平臺遇到這麼好的問題,因為這也是我在家長課堂見到的最常見的家長的困惑…

問題中沒有說具體的問題,但也能看出問問題的家長是多麼期待孩子能健康成長,少走彎路,少犯錯。用心良苦,但是通過苦口婆心的講道理又發現沒有效果,孩子還是我行我素,那能想到的辦法就只有“打”了,之所以問出來,是因為我們自己也感覺這不是好的辦法。

第一:的確,體罰的確不是好辦法,“打”了以後的確會讓孩子聽家長的,因為孩子怕打,怕疼,就拿剛上學的孩子不能認真寫作業為例,家長不管怎麼說明寫作業的重要性,孩子還是不能專心,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在旁邊一巴掌下去,那孩子立馬會乖乖的寫,而且效率相當高,家長可能會認為還是“打”管用,但這個時候孩子是用一半精力在觀察自己有沒有哪裡做的不對,防止被捱打,這是人的本能,而只用一般精力用在眼前這件事上,可想而知,這種狀態不會讓孩子真正發自內心的去認真寫作業。

所以“打”孩子可能會眼前看起來管用,但從孩子的成長角度來說是傷害孩子的自尊的,不利孩子的成長。

第二:這個問題裡,還有一個地方需要明確,就是孩子做錯了事,這個錯事是家長了解了兒童心理學後認為是對孩子成長不利的錯誤呢?還是家長只是直觀的感覺這樣做不好就是做錯了事,比如剛會走路的孩子總是喜歡走馬路牙子,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怎麼不走正路就走不好走的地方,這是不對的,告訴孩子要在平路上走,那孩子就不會聽,為什麼?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他的身體需要對平衡感的訓練,心理上需要不一樣的探索增強他的掌控感,是不是錯事呢?一般學齡前兒童會有很多讓家長感到困惑的地方,比如一歲之前喜歡吃手啊,兩歲時候喜歡對著幹啊,三四歲的時候喜歡自己開門,要是被爸爸媽媽開了,一定要關上重新開等等…如果家長對孩子多謝了解,這些就不是錯誤了…

第三:還有一些錯誤是,家長認為是錯誤的,但孩子不這麼認為,又的確是對孩子不利的,比如孩子不愛學習。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我們希望孩子自主認真學習肯定沒有錯,而且是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問題在於我們的方法有錯,如果讓孩子能認真對待學習,肯定一條是孩子自己願意認真對待學習,因為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們要是不顧孩子的狀態只會自己在一邊使勁,孩子只會越來越往反方向去。只有知道孩子是什麼原因表現出現在不愛學習的狀態,去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看見被重視的,當孩子的內心被溫柔以待後,改變才可能發生。當然這裡講的是一個大原理,具體的方法還需要家長的不斷學習…

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在沒有特別狀況下,孩子做了傷害別人或者影響別人的事,比如偷東西了、習慣性的打人等等這樣的狀況。

第四:如果孩子是在情緒狀態下做錯了事,比如孩子因為什麼事情緒糟糕透了,回家拿小貓出氣,把小貓踢得哇哇叫。這個時候光從行為層面來說肯定是不對的,但我們更需要看到行為背後的情緒,如果這個時候只是跟孩子講道理,不能欺負貓,這是不對的,你生氣歸生氣,你可以跟我們講講…但是不會管用,因為當時的孩子不是希望你去評價他的對錯而且需要你看見他憤怒的情緒,如果你能安撫接納他的情緒,他的情緒也很快會被平復,當你們都不在情緒區的時候再去討論如果再遇到類似的事情該怎麼辦,是討論,不是你告訴他…

好的,回答就到這裡,做父母就是一個不斷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我是從事從事青少年心理諮詢的二寶媽媽,希望我的回覆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父母心理


1/對於五歲之前的孩子,如果性格上沒有大的缺陷,可以打。只能打手心或者屁股。效果比較好。

2/打,要先建立規則,講規矩而且要把規矩編成短語讓孩子熟悉,比方說不能亂畫,畫畫只能在畫板。

3/孩子違反的時候,告訴他為啥要打,打的時候不能帶有情緒。保持平和心態。

4/打孩子要用尺子,或者板子,不能用手,讓孩子對物體有害怕之心,而不是對人產生恐懼。

5/打完以後還要給孩子一些安慰,告訴他以後違反還會打,晚上睡覺前再提起這件事,讓他有深刻記憶。

6/到了六歲要上學了,就要慢慢減少打的次數了,逐漸不能打了。



英語啟蒙之英文動畫片


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只要是個人都會犯錯誤的,只不過小孩子犯錯的幾率可能更大一點,但是這也不能怪他們,他們還小什麼都不懂。不懂人情世故,所以總是想要去嘗試,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會有很多犯錯的地方,但是是值得被原諒的,那麼孩子做錯事該不該打?

孩子做錯事該不該打

1、不可以打,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打罵,時間一長,孩子見到父母就會立刻產生恐懼心理,繼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2、孩子感到孤獨,經常捱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他們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這種孩子往往性格上顯得孤僻、難以接近。

怎樣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1、及時糾正,不要翻舊賬。孩子在犯錯的時候立馬糾正效果是最好的,孩子會立刻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對。引導和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是對的,很多時候孩子犯錯並不知道錯了,而很多家長只有批評。

2、及時給與獎勵,這點上可能很多家長做的並不夠,孩子做錯事得到批評是正常的,可好像得到獎勵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及時的給予正確行為獎勵,親子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體罰對於現在這個時代來說已經不常見了,因為現在都是教育,開導,現在的人們都是有知識的人不喜歡體罰。但是還是有的家庭,被孩子氣的沒有辦法的時候,跟孩子動手,其實這是不對的,對孩子來說勇於嘗試是好的,要是打罵孩子,只會讓他們變得膽小。


情感領域創作小包子


“無知”就是棍棒教育的罪魁禍首

當我們無法正確認識孩子,無法正確對待錯誤時,就會在“打”與“不打”和“怎麼打”之間猶豫不決,徘徊不定!

“兒童哲學啟蒙”想先問題主一個問題——

假設你因為經常晚睡早起,常常上班遲到,結果月月被扣全勤獎。家裡人也常常提醒你,但你老是在這件事情上犯錯誤,請問回到家裡孩子該不該打你???

你可能會說——嗨,我可是大人啊!

那就更應該揍一頓啊!因為你都是大人了,怎麼還……!?

結果,你被暴揍一頓。當然,這期間和之後你的心情只有你自己知道!

可是,當你因為這樣的事情很沮喪的回到家裡,孩子卻給你端來一杯熱茶,並且摟著你的脖子對你說:“爸爸,誰都會犯錯誤,但我相信你一定能做的更好,因為你是我的爸爸。”

聽到這樣的鼓舞,你熱淚盈眶,於是給自己定足了鬧鈴,第二天一大早就起來了。

接著,孩子看見了你的變化,對你說“我就知道爸爸會做得更好。”你備受鼓舞,暗自下定決心要與孩子一起進步。

……。

上面這個故事所反映的兩種處理方式,孰優孰劣不言而喻。

但問題是為什麼同樣面對“錯誤”,孩子和我們的處理方式會大相徑庭呢?

這是因為——

孩子看重的是情感,而非錯誤,並且無條件的相信你,主動為你解憂,圍著你轉;

我們看中的是錯誤,忽視的是情感,並且只相信自己的說教,而不相信孩子,期望孩子圍著自己的意志轉。

事實上,犯錯是常有之事,更何況沒有對錯誤的認識,不犯錯,人就不會前進。

但相比與孩子,經常犯錯的恰恰是自以為是的成年人,而且一錯再錯。

所以,成年父母因為“認知錯誤”,無法正確認識孩子,無法正確看待“錯誤”,盲目堅持錯誤的觀念,最終南轅北轍,錯上加錯,鑄成大錯。

但可悲的是,孩子並不懂這些,還天真地一味爹媽“都是為了我好”,忍辱負重且無力反抗地烙下了心靈的創痕。

毫無疑問,“無知”就是棍棒教育的罪魁禍首。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陷入“打罵教育”的泥潭,並且循環往復變本加厲,結果把事情越弄越糟!

如果教育失去了尊重、平等、耐心、信任,那麼教育本身也就失去了它的應有的感染力和功效。

身為父母,倘若長期陷於對孩子帶有偏見的認知泥潭,陷於對“錯誤”就是等於“不好”、“不對”的觀念沼澤,執拗於“我永遠都是對的”的思維誤區,無法分辨事情的真相,無法洞悉孩子成長的密碼,那結果只有一個——

害慘了你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