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三步識人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曾國藩說:“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不管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工作中,能夠快速認清一個人都是很有必要的。可人心隔肚皮,要想真正地瞭解一個人的本質,何其難也!

對於這個問題,孔子提出了一個“三步識人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判斷一個人的時候,看他言行的目的,觀察他為達目的所用的手段方式,以及瞭解他安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也就是了解他的追求是什麼。

孔子的“三步識人法”,從內在到外在,從根本到技巧,都有涵蓋,值得我們認真學習領悟。

視其所以,看他言行目的

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這毋庸置疑。

懷著不同的目的去做事,所呈現出來的行為也是不同的。但並不是說不好的行為背後,就一定懷著惡的心腸。

好心,有可能辦壞事。惡行,也可能是善意的謊言。

在“路遙知馬力”這個故事中就體現出了這一點。

馬力上京考試,半路病倒,窮困交加,被路遙收留,照顧了他3年。後來考中狀元,並招為駙馬。這時恰巧路遙家遭火災,傾家蕩產,路遙只能去找馬力幫忙。但見面後馬力絲毫不提幫忙之事,只是挽留路遙在京城遊玩,路遙生氣離去。

馬力派將士將路遙擒住,說每天只准他往回走1里路,多走1裡便要後退兩里路,當天路遙多走了5里路便倒退了10里路。路遙氣的直罵馬力忘恩負義,但一路上雖說囚禁路遙,將士卻也有禮相待,好吃好喝的供著。

就這樣走走退退,路遙走了3年才回到家,只見原來被燒掉的房屋變成了華屋美宅。原來馬力不想路遙太早回去便是要給他建造這房子以報相救之恩。

三步識人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馬力表面上不讓他回家,然而背後卻是自己幫他建好房子報恩。但路遙沒有了解馬力這個動機之前,就很容易因為馬力呈現出來的惡行對他產生壞的印象。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行為是帶有隱蔽性和時效性的。也就是說,惡行可能是善意的謊言,善行也可能是一時的偽裝。

這也是為什麼弘一法師李叔同建議大家: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

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這意思是說,議論一個人的過錯應當從他做這件事的初衷開始探究,不可以只拘泥於後果。讚揚一個人的善舉,就應該從他做的這件事來看,沒必要去探究他當時的本心。

但這裡所說的,是針對某一件事,而不是從根本上認識一個人。

想要真正瞭解一個人,不能只看他做了什麼事,還要清楚他做這些事的目的是什麼。

觀其所由,看他做事方式

從路遙和馬力的故事裡我們也能看出,一個人如果想要隱藏自己的目的,是很難被發現的,藏個好幾年都是有可能的。

目的可以藏起來,但做事的方式和手段卻是顯露在外的。

就像路遙雖然被囚禁,不能很快回家,但是一路上卻都被將士們以禮相待,好吃好喝的供著,並沒有特別大的惡意。

所以,如果目的不明確的時候,也可以從一個人做事的手段方式這些細微之處,看出一些端倪。

三步識人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唐代有個當官的叫呂元膺,有個姓任的人來投奔他,兩人都喜歡下棋,就經常一起下棋,任某就這樣一直在呂元膺府上住著。

但三個月後的一天早上,呂元膺突然就跟任某說,自己給不了他大好前程,請他另謀高就。給他準備了禮物,就打算送他離開了。任某雖然不願意,但是也沒辦法,只能離開了。

任某後來又去了另一個官員那裡任職,但一年後,卻被那個官員的政敵收買了,還編造謊言誣陷那個官員,險些使其攤上牢獄之災。

當初呂元膺打發任某走的時候,包括他的子孫們在內的很多人都不解,直到十多年後他病危之際,才告訴兒孫們,原來當初任某跟他下棋的時候,竟趁他批公文時,偷偷調換棋子,改變局勢,贏了棋局。任某以為呂元膺不知道,但他用餘光把一切都看在了眼裡。

寧可冒著被發現的風險,也要調換棋子,任某這種極重的輸贏心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做事方式,也就讓呂元膺不敢再用他。

三步識人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很多十分聰明的人都擅於偽裝,但善意也好,惡意也罷,總會在一些細微之處,顯現出自己的行事方式,也就透露出了一個人的目的、品性等。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和他的思想是分不開的,想要真正瞭解一個人,也一定要仔細勘察他做事方式中一些細微之處,從細微之處洞察人性。

往往只有細節,才是最真實的。

察其所安,看他理想追求

除了看一個人一時的做事方式、目的,也要看這個人長期安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中,也就是他對生活的追求。

魏國君主魏文侯選相的時候,問臣子李克,魏成與翟璜選何人。李克說出了自己的看人標準: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直白地說,就是“平時看他所親近的,富貴時看他所交往的,顯赫時看他所推薦的,窮困時看他所不做的,貧賤時看他所不取的”。

李克看的,還是那顆心。看心是否沉穩即閒時的親近,看心是否寧靜即福貴時的交往,看心是否公允即顯赫時的推薦,看心是否耐得住貧窮即窮困時的行為,看心是否經得住誘惑即貧賤時的捨棄。

既是看他長期的生活狀態,也是看他的追求。從他的所作所為,和所交往的人中,就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心寄託在什麼地方。

三步識人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世間,人人皆在追求一個“安”字,安在什麼載體上,什麼人群中,也就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孔子的這“三步識人法”,是從動機、行為、以及所向往之事,從這三個層面上,全方位地去考量一個人的品性和人品,也就“人焉廋哉”,沒有什麼可藏匿的地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