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一名少将六名大佐,若将其俘虏可是大功一件,李云龙为何放弃了?

凌毅清


有时候俘虏敌人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李云龙是小说《亮剑》中的人物,其形象是作家根据新中国各开国将军的性格和事迹综合而来,这也是为何老李兼有豪爽大气和锱铢必较,胆大心细的原因了。老李在抗战的高光时刻除了攻破平安城,应该就是在楚云飞面前打死日军观摩团的时刻了,当时的观摩团由服部将军带队,一名少将六名大佐可谓是华北日军的精华了

那么老李为何不拿他们去请功而是直接杀了呢?理由很简单

首先,不一定要俘虏日军军官才算是战功,对于这些小鬼子,打死了也是功劳。而且日军高级军官一般在最后都会自杀以谢天皇,在很早以前,日本当局就开始向国民灌输为天皇效忠的理念,他们不断把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思维刻在每一位日本国民的心中。 一般日军士兵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日军中的高级军官了,既然俘虏代价太大,何必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我爷爷参加过冀中游击队,有一次伏击鬼,炸药炸完扔手榴弹,放土炮,然后直接拼刺刀,没办法,我们没多少子弹,子弹都是上膛以后冲锋离近了才用的。最后剩下一个扛着没子弹的歪把子的鬼子,没跑出去被围住了,队长要活的,鬼子可能明白了,把枪摔个稀碎,捡起来一个手雷拉响了就冲过来了,大伙一看不好就全跑开了趴在地上。给队长气的用大刀把这个鬼子肢解了。当时八路军规定活捉一个鬼子奖励两箱手榴和一顿肉,后来是五箱手榴弹,但就是这样,没人愿意冒这个风险去捉活的。我爷爷说干八路5年了,就活捉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学生兵,还是装死以后自己投降的。


4455886699


在战场上面想俘虏一个日本士兵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要俘虏一个日本的高级军官呢?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啊,当时八路军士兵从战场上面俘虏了一个日本士兵,以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育,以后,日本士兵表示我不愿意投降,我想回家那八路军没办法,只能够把他送回去,但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日本军方以为这个日本士兵阵亡了,结果这个士兵回来了,这就让人很尴尬了。日本是政府立刻认为这个日本士兵是一个叛徒,并且对他的家人进行了迫害来自于民间,个个地方的势力开始口诛笔伐,这个家庭包括这个日本士兵最后这个日本士兵和他的家人一起不堪重负,全部自杀了。

这就是当时日本的一个真实的现状,原子弹下无亡魂啊所有人,不仅仅是日本士兵,包括日本人都接受了天皇所谓的洗脑教育。法西斯主义教育,亲热其他的国家杀害其他国家的人民去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报效帝国成为了一种荣誉,所有的那些老百姓都在鼓励自己家里面的成年男子去战场上面去抢更多的东西,去替祖国效力,去替天皇效忠。

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即便是被别人给俘虏了,那也是一种可耻的事情,众口销金啊!你想想看你被人俘虏了,你的家人会遇到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你在当地老百姓人的眼里面,在所有日本人的眼睛里面,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会被人怎样诋毁,(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会被人怎样辱骂,懦夫或者是胆小鬼,这已经算得上是比较轻的,情况严重一点儿,祖上18代全给你挖出来一个一个骂一个遍。

整个日本已经陷入了一种狂热的状态,美国人威胁说要登陆日本本土,日本人都能喊出1亿玉碎的口号,日本人疯狂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而这个时候,作为前线作战的日本士兵是可恶的同时是可怜的,他们的命运不是他们自己能够做主的,从他们替日本法西斯卖命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他们灭亡的结局。

而且这些日本的高级军官,每个都在日本的国内拥有自己的势力,拥有自己的家族,对于他们来讲,战死沙场,那是最好的选择。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说?西汉时期的李陵,李陵死战到底,赢得了匈奴人的尊重,最后被逼无奈投降,可是迎来的却是什么,自己家里人全部被杀光!最后他都不想回汉朝了。

所以说对于当时的这些日本高级军官来讲,战死沙场是最好的宿命。不要活着到敌人的手里面,否则迎接他们的将是生不如死,害死他们的人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


漩涡鸣人yy


不是不想俘虏,而是鬼子不会活着让你抓住,俘虏一般的士兵都难,何况军官。

这次战斗的原型是韩略村伏击战。386旅16团团长王近山率队回援延安的途中,意外发现的日军的“战地观察团”,当时队伍中军官就有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和6个联队长。


王近山决定在韩略村打个伏击,战斗仅仅进行了半个多小时,除了少将服部直臣在几个亲兵掩护下逃脱外,其余180多人全部被歼,无一人俘虏。

纵观整个抗日战争史,我军打过无数的战斗,想抓个日军简直难于登天。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八路军一位副营长扛着一名伤兵准备去急救,结果被咬掉半边耳朵。一名战士发现一辆汽车下面有名日本兵奄奄一息,身上鲜血直流,准备去给他包扎,不料被日本兵捅了一刀,丢了性命。这一战歼灭日军1000多人,愣是没抓住一个俘虏。

八路军抓的第一个俘虏,是在广阳伏击战中,由386旅参谋长陈士榘亲手抓获。这场战斗歼灭日军500多人,陈士榘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抓获一名日军俘虏,在战斗即将结束时,亲自带领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去搜寻活着的日本兵,结果牺牲了好几名士兵才抓获一名俘虏。


日本鬼子已经被军国思想彻底洗脑,对他们来说,战死是一种光荣,而被俘是一种耻辱。另外在军国思想里,一名士兵被俘会让他的家人蒙羞,在日本会成为耻笑的对象。


在《亮剑》中李云龙是个不做亏本买卖的主,所以他不会为了抓个俘虏而让士兵去冒险。



花木童说史


抗战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这厮交了狗屎运,率八路军第386率独立团一营,伏击并全歼了一个日军军官战地观慕团,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以及六名大佐联队长军官,本次胜利的含金量相当高,足以让爱吹牛的李云龙得意好一阵子了。

剧中的日军华北方面军第21旅团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是战地观慕团的团长,率领六名联队长大佐级军官,其余180名也都是中队长以上的佐尉级军官,专门来晋西北战场参观所谓“铁滚扫荡”新战法,却全都被李云龙率部所击毙。

由于观慕团成员除了少将以外,都是佐尉级军官,是些久经沙场的老手,纷纷和八路军展开殊死的抵抗,剧中的服部直臣少将旅团长,手持指挥刀,主动提出要和提大刀的李云龙单挑。

警卫员魏和尚怕团长吃亏,就操起红樱枪和服部直臣干了起来,最终凭借高超的枪法,刺杀了少将旅团长,其它垂死挣扎的日军军官也全都被击毙。

其实,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极少有投降,俘虏少将级别的日军军官门都没有,受武士道精神的灌输,日军军官包括士兵战败时,宁可选择被对方枪杀,或选择自杀,也绝不投降,这是历史的事实。

剧中当李云龙所部包围了所剩无几的几个鬼子军官时,其中,有一个日军中佐军官站出来,扬言要和独立团进行一对一的公平对决,直到战死为止。

为了鼓励士气,李云龙同意和日军进行一对一的决斗,理由非常简单,用李云龙的话来说,不能让小鬼子笑话咱不敢拼刺刀,老子以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显示出了硬汉子的铮铮铁骨。

在决斗比武过程中,有一名日军大佐竟然打算拉响腰间挂着的卵形手榴弹,要与一营长张大彪等人同归于尽,在危机关头,就只能突突突了,因此独立团全歼了日军华北方面军组织的战地观慕团,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综上,倘若真能将日军华北方面军组织的战地观慕团的少将率团长、六位大佐联队长活捉,当然是一件幸事了,不是李云龙不想活捉大鱼,而是凶残的日军负隅顽抗,宁死不投降,还在决斗中企图拉响手榴弹,与八路军同归于尽,所以紧急态势下,只能全歼,没有留下活口。


国平军史


先就《亮剑》这部电视剧本身来说李云龙为什么不直接俘虏战地观摩团,而是选择直接歼灭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当时李云龙只有一个营的兵力在伏击观摩团时,一身损失也不小,并且伏击的位置离日军前沿指挥部不远(这点可以从日军少将和上尉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当时少将要求到前沿指挥部休息),日军可以随时增援如果选择俘虏很有可能连自己一个营全部被围歼,以这部剧李云龙的性格绝不可能干这种赔本的买卖。

第二当时八路军总部命令李云龙全团保护总部安全,而李云龙当时只派了两个营,一营迟迟没有到位这属于战场抗命,虽然李云龙战场抗命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这次与以往不同,如果总部机关出现差错谁也保不了他,这一点李云龙比谁都清楚。如果选择俘虏会影响整个行军速度,所以会选择歼灭。

第三当时楚云飞部到李云龙团部观摩,虽然当时属于国共合作期间,但是这场伏击站可以是李云龙表演给国军看的,以证明八路军实力。虽然是表演但现场上枪弹无眼,他还必须得保护楚云飞部的安全,所以选择歼灭最合适。

第四李云龙选择歼灭观摩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明知调自己去保护总部安全,说明总部随时可能会遇到袭击,观摩团6名佐官一名少将遇袭必会影响日军的整个作战计划,从当时山本特战队从电台中得知消息撤退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是李云龙歼灭观摩团李云龙的两个营要堵住山本特战队似乎有点难度。






医生大叔


这个问题准确点来说,一名少将和六名大佐如果将其俘虏比击毙更有价值,为何李云龙会让部队把他们全部击毙!

这个问题,作为《亮剑》资深铁粉,纵横肯定能给大家解释的明明白白的。

李云龙伏击日本华北观摩团的情节,是以王近山1943在韩略村伏击日军“战地观战团”为背景演绎的,在这次战斗记录中,我方的记载基本跟《亮剑》中的情节差不多,我军对该观战团进行伏击,除了3个日本人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包括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六个联队长,以及一些军官等。

实际上,纵横查找了很多资料,关于是否真的击毙服部直臣是存在争议的,而且很可能是不成立的,在整理八路军击毙日军将领时,只有六名日军将军,分别是中将沼田德重、阿部规秀、饭田泰次郎,少将吉川资、秋山静太郎、下田宣力。总计是三名中将三名少将,并不包括战地观战团里的的服部直臣少将。

亮剑是一部比较尊重历史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的历史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从历史背景上来说,本身就有争议,但是《亮剑》作为影视作品将其搬上电视上绝对没有毛病,我军毕竟是击毙过日军少将的。

要说李云龙俘虏了一名少将,那就真成抗日神剧了。

因为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就没俘虏过日本少将,甚至连日本士兵都极少俘虏,更不可能一下子俘虏一个少将,六个大佐的(大佐死后一般都会被日方追晋为少将)情况,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抗战期间,我军俘虏日军最高长官为大队长,八路军俘虏6213人,而国军还不如八路军军,只俘虏了不超过3000多人。

抗日战争是一场伤亡巨大的持久战争,双方死伤人数多达百万之上,然而我军俘虏人数不过万人,从侧面说明日军的战斗意志之顽强。

林老总在《平型关战斗经验》总结“日本兵至死不肯缴枪,一来是因日本之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

这才是真正的抗日战争,日本军人作战意志力极其顽强,在很多文章中,纵横都讲过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就是崇尚荣誉,不畏惧死亡,你可以理解为脑残,但是受到武士道教育的人的确将生死置之度外,简单来说,生死看淡就是干。

因此,在日本人的词典里,只有死亡,没有投降,宁愿切腹死,不愿跪着活,在二战尾声,德国投降三个月后,日本在持续接受美军大轰炸、投放原子弹、苏联对关东军作战、中国战场反攻等一系列的毁灭性打击,最后才投降,意志之顽强,各国军队之罕见。

所以,李云龙的部队是不可能俘虏日本少将的,在剧中剧情安排是因为一名大佐要拉响手榴弹和我军同归于尽,被我军给突突了,也算符合日军的一贯作风。

实际上在小说中双方是白刃战一直血拼到最后,关东军和八路军各伤亡三百多人,场面极为惨烈。

李云龙在这场战斗之后也很佩服日本军人,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李云龙对和尚说“那个中尉的衣服不要扒了,好好把他埋了,这狗日的是条汉子,硬是刺倒了我四个展示。”

李云龙不是傻子,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对日作战经验的中高级干部,他太了解日本人了,想要俘虏他,比杀了他都难!


史论纵横


因为历史上没有可参照的事实。伏击皇军战地参观团一战,原型为1943年的韩略村战斗。此战号称击毙日军一名少将服部直臣,但被证明是误判,所谓参观团的级别并没有后世认为的那么高。


服部直臣少将本人,在1945年战败时和八路军代表谈判过投降事宜,但没有成功。即使是电视剧,也要有历史真实背景作为依托,否则就会非常别扭。虽然电视剧拍成了击毙日军少将,但也比俘虏一名少将,在逻辑上通顺得多。


俘虏一名日军少将,那可要沦为二战战史上的大事了,美军在太平洋上都没做到。如果编剧敢于这么写,那么就要准备承担起“发明二战特大事件”的责任了。


陶式防务评论


首先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序列里你是查不到李云龙这个名字的,他是都梁小说《亮剑》中集几名将军的传奇于一身的混合体。

其中李云龙的原型大多来源于著名的战将王近山,另有他人说还有钟伟将军的影响在里面。

电视剧中李云龙的职务时代理军长,和孔捷、丁伟一样,作为一个军职干部按正说应该是中将才对,少将军衔三人都觉得低了。

王近山将军也有类似的情况,朝鲜战争的上甘岭战役打响时他是兵团司令。


而当时作为兵团下辖的15军军长是秦基伟将军,而在1955年授衔时,两人都同为中将。

因此在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其事迹大多来源于王近山。

其中一则伏击日本战地观摩团的情节,说的就是王近山将军打的韩略村伏击战。

当时的事情是这样的:1943年,兼任太岳军区第二分队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在10月份奉命率领一个团赶赴延安,途经山西省临汾东北韩略村时,主动捕捉战机对日军实施伏击。

当时他的任务是赶赴延安,没有另外的其他作战任务,前方侦查员传来消息说有一部日军路经此地人数不多。


于是王近山的疯劲又上来了,说了一声打他狗日的!

这是随行人员提醒她,我们的任务是奉命赶往延安保卫党中央,如果耽误了赶赴延安的时间吃罪不起。

但王近山不为所动,命令部队就地伏击打了一个漂亮仗。

第一没有耽误赶赴延安的时间,第二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并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在这次大的伏击战中,没有想到网到了几条大鱼,他们是以所谓的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摩团的服部直臣少将和六名大佐联队长以及麾下军官120人。

至于这次的伏击战就如电视剧中所说的一样,都是全部击杀没有一个活着的俘虏。


之所以如此是有着多重原因的,第一日本信奉武士道精神,认为投降或者被俘是一种巨大的耻辱,讲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第二不仅中上级军官如此,而且活着的士兵也信奉这种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所以在抗战中俘获一名日军士兵是很不容易的。

大家可以看看冯志写的小说《敌后武工队》,在武工队队长杨子曾和二小队长魏强率领武工队员伏击了一队日军之后,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名受伤而未死的日军士兵,武工队出于人道主义为他进行了包扎。

当后来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此地时,带队的美津联队长发现了这名受伤未死的士兵,当时告诉他八路军为他包扎伤口之后,美津联队长认为这是一奇耻大辱,拔出指挥刀捅进这名士兵的身体。


日本的这种武士道精神不仅严格要求上级,而且对下级士兵也是严格要求。

因此,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只能将这部日军就地歼灭,俘虏是几乎不可能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东方评史


这一段可以算得上是亮剑开始之后,既李家坡之战3600颗手榴弹炸鬼子后,所出现的第二个神剧段落。

平心而论这一段落看着的确解气,也是根据历史上一次真实的伏击战而改编,一次经典的伏击瞬间击毙上百名日本军官,还包含一个少将,可以说给日军的核心指挥力量造成了重大打击,这个打击远比平常战斗消灭100多个鬼子要重大得多。可是解气归解气,如果再仔细看一下这个段落的话,恐怕我们都会发现,这一段其实是一处非常不合理,也非常不现实的情节,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扯淡。



首先,李云龙是什么人?那是一个只占便宜不吃亏的八路军指挥官,别说做买卖,即便是进行军事行动,他也会考虑最大的战果是什么,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日军一百多个军官被包围,对待这么多猎物,李云龙岂能仅仅是击毙这么简单,要知道李云龙弄到一把佐官军刀都恨不得跑到后勤部去换军需用品,堂堂一个少将和如此众多的佐官,如果能够俘虏,李云龙岂能选择将其打死?要是可以的话李云龙恨不得自己出马把日军少将扛回到八路军总部请功,当年抗战爆发初期,林彪师长曾经豪言准备抓几千个日军俘虏,拉到太原去游街,这可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很多中国抗日军人的想法,毕竟最需要的就是给侵略者以这样的震撼,如果能够俘虏,李云龙绝对不会让自己的部下将这些日军军官全部击毙。



当然结合实战角度出发,这毕竟是一次半深入敌后的作战,日本华北军官团也没想到会在视察的路上遭到伏击,是安全防卫工作进行的并不严谨,以至于整个战斗中日本外围的援军并没有及时进行救援,但不管援军能不能及时到达,这场深入敌后的伏击作战,李云龙肯定不会让自己的用拖泥带水的打法来消耗时间,毕竟外围的日军一旦对八路军形成反包围,李云龙将难以脱身,因此这场战斗必须速战速决,战斗一开始,李云龙就下令不准节省弹药,要以最快速最猛烈的火力来将包围圈中的日军全部歼灭,所以对于参战的八路军来说,战斗越早结束、撤退越早越好,但连续剧中却把这一段上升到神剧段落,在马上就要把剩余鬼子军官全部打死的情况下,八路军竟然应剩余鬼子的要求,现场跟人来了一次冷兵器决斗,这样的段落设计纯属扯淡。



本来一通机关枪就可以解决的事,还非要细水长流的跟人家玩决斗,如果鬼子故意拖延时间怎么办?如果正好这个期间鬼子的增援部队赶到怎么办?日本鬼子不傻李云龙更不傻,在这样紧要的关头,李云龙根本不会选择拖延时间,对于这些必死之人,李云龙也不会选择菩萨心肠,迅速干掉他们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日本鬼子所提出的决斗可以保持军人荣誉,我只想说,对于杀老百姓远比杀中国军人还要多的日本鬼子,他们根本算不上是军人!八路军只是宰杀野兽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