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勇往直前vvvv


李渊作为唐王朝的开国皇帝,自始至终都“大权在握”,不过后来由于他“出尔反尔”才诱发了“诸子之争”,甚至都可以说,如果不是“李渊”优柔寡断的话,便不会有“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政变之前,李渊和李世民都是怎样的状态

隋义宁二年,同时也是唐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唐”,并且对诸子进行了“分封”,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三子李世民为“秦王”。

在这一时期,李渊始终大权在握,并没有什么“旁落”受谁控制的情况出现,只是,他的三个儿子背后的势力却极不均衡。

李建成虽然为“太子”,但是,背后追随的官员却并不是很多,而李世民由于在外征战多年,因此,身边围绕了一众对他十分支持的文臣和武将,可以说,在李渊的三个儿子当中,李世民的势力是最大的。

不过,即便如此,李世民也并未有任何的夺嫡“举动”,而是顺从了李渊的安排,要知道,早在李渊“起兵反隋”的时候,李渊就曾经跟李世民承诺过, 倘若一朝能够登基称帝一定会封李世民为“太子”。

然而,真的等到了这一天,李渊却“出尔反尔”了,即便如此,李世民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那么,反过来说,如果李渊当时的大权已经逐渐地旁落,李世民当时真的奋力一争的话,李渊是不太可能不同意的。

所以,通过这一点来讲,当时的李世民虽然心中肯定气恼,但是拿李渊还是没有半点办法的,而且还有一点必须要说的是,李渊在建国之后,所委任和倚重的大臣也主要是他在山西时的班底,只要这些人官居要职,那么,李渊的大权就不可能会旁落。

而此时李世民的状态更多的则是一种“守势”,要说他不想当太子,未来成为大唐的皇帝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既然他没有能够成为太子,他的势力在三个兄弟当中又是最大的,那么,就必须要对他的兄弟们有所防范才行,当然,主要就是防范他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四弟齐王李元吉。

所以,李世民大部分时间之内所采用的都是“韬光养晦”之法,除了经常在外征战之外,便广泛地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身边安插自己的人,以及时地获知他们的想法和行动。

李渊先“出尔反尔”后又“优柔寡断”,致使“玄武门政变”发生,兄弟相残

李建成在被封为太子之后,就跟李元吉联合在了一起,开始处处排挤李世民,而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渊又开始糊涂起来了,他很少会站出来做公平的裁决。

也由于李世民最善于领兵打仗,因此,他的权势便随着军功慢慢地水涨船高,而为了不让“军功”都被李世民一个人收割走了,于是就在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正逢突厥侵犯大唐边境,继续人领兵前去清除边患。

于是,太子李建成当即站了出来向李渊建议让齐王李元吉带兵出征,然而,李建成表面上向李渊推荐李元吉,背后却还有更深一层的目的,那便是借机夺走李世民手中的兵权。

李建成以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但其实,李世民早就已经心知肚明了,当然,这也与他对李建成早有防范有关。

就在李建成的眼皮子底下,李世民成功地安插了一个眼线,便是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一职的“王晊”,所谓“更丞”指的就是负责整个东宫作息安排的官员。

“王晊”原本就是一个末流小官,在太子府中并不起眼,于是,李世民便将他收买并且让他给自己传递在东宫之内探听到的消息。

所以,早在李建成跟李元吉密谋此事之后,李世民就已经受到了消息,并且掌握了他们真正的意图。

而且李建成不仅要夺李世民的“兵权”,还设好了一个伏兵要在“昆明池”杀死李世民,在掌握了这些情况之后,生死存亡之际,李世民当机立断便决定要“先下手为强”。

于是,就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即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长安宫城之内的玄武门附近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就此爆发。

总得来说,李世民再被封为“秦王”之后,是有“认命”的打算的,只是,没想到李建成却是步步紧逼,那么,既然如此,反倒是给了李世民一个机会,等到真的“玄武门之变”爆发之后,李世民也有充分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

而等到“玄武门政变”之后,只过了三天,李渊便将全部的军政大权交到了“李世民”的手上, 并封李世民为“太子”。

其实,李渊这样做并不是被逼无奈,主要是因为,第一,他也的确要到了传位的年龄了,当时的李渊已经是花甲之年了;第二,他原本就曾经跟李世民承诺过要封他为太子,但是却出尔反尔了,到了这个时候,他绝不可能再出尔反尔两次。

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就是李渊心里明白“玄武门之变”其实跟他自己不无关系,儿子之间的手足相残也让他有点心灰意懒。

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我想应该是李渊知道“李世民”是一个 最好的人选,未来也一定会成为一代明君。

所以,归结来讲,在“玄武门政变”之后,李渊无需谁来帮忙,只要他坚持仍然不会那么快就交权,李世民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冒牌东方朔


李渊从未大权旁落,在玄武门之变中,不是没人帮李渊。

李渊作为皇帝,其在长安城中的军事力量就有三支,由近及远分别为:

1,贴身警卫,唐前期制度,非大朝会时,皇帝身边有三卫五仗180人(不含领兵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48人,不计备身、主仗之人,也有200多人的禁卫,都是“武艺可称者”;

2,北门屯营,来自于3万元从禁军中的轮番宿卫者,由云麾将军敬君弘统领,驻扎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外,人数应为1500人左右;

3,南衙禁军,即天下府兵轮番宿卫长安者,分属十二卫环列屯驻于宫城外的皇城,按照张国刚教授对府兵番上的考证,应该保持在8万人左右。

上述三支武装力量,都在李渊本人的掌控之中。

另外还有太子东宫的长林兵2000人,齐府兵数百人。

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中,能够动用的兵力是有记载的,即800人左右。

事实上,除了一般我们所知的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之外,李世民进行这场政变策划时,专门对在外统率边兵的大将李靖、李绩通了气儿,二人并未表态参与。

而除了这两人之外,李世民还派出党羽奔赴洛阳,以备政变失败,以洛阳为基地对抗,作为后路。

在朝中,他还有重臣宇文士及为内援,基本上,这就是李世民的基本盘了。

幽州此时为庐江王李瑗控制,关中豳州有罗艺控制,襄阳道为李瑗旧地根本,关中的根本地盘,一直是李渊和李建成控制,哪怕是李建成铁杆儿杨文干谋反被杀,其势力仍旧深固,至于曾为窦建德、刘黑闼所盘踞的河北南部地区,也是李建成镇抚平定。

最重要的是,在天下平定之后,以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为代表的李渊近臣,正在逐步被派遣至地方各个重要都督府(检校扬州大都督,监控被告谋反的赵郡王李孝恭),监控乃至替代之前的诸王领兵体制。

可以说,在李渊的统治下,原本的“取天下”与“诸李”宗族分掌大权的时代,正在一步步结束,而这之中,最大的一个“山头”就是将洛阳为中心的关东视为自己禁脔的秦王李世民。

如果不能得到太子储位,李世民的半生征战就真为他人做嫁衣裳了。

所以他断然决定以800骑发动政变,直指太极宫内的父皇李渊。

按照《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经过李世民修饰粉饰过的玄武门之变好像只是杀兄、戮弟,他在儒家伦理中只是“不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明确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杜君绰碑》上,有:

口(缺字)交御辇,矢及宸闱。

另有参与的《郑仁泰碑》有:

兵缠丹掖,殷珍紫宸。

御辇、宸闱、丹掖,都代表杀到了皇帝身边,而史书中所述尉迟敬德顶盔贯甲,持槊面见高祖,说明高祖身边的近侍武装已经完全被消灭,否则无论如何不会允许武将如此出现,而要让上述200多人都闭嘴,当时在高祖身边肯定有一场“好杀”。

整体来说,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精心策划下的一次“豪赌”,目标就是其父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只是添头罢了。

而之所以这场豪赌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李世民“得道多助”,而是倚仗他父亲本人的“家庭情结”(入长安之初,父子在宫中分殿而居,行家人礼)而搞的一次斩首行动,在力量上,他一点都不占优,如果没能控制住李渊,李渊反手碾死他,也和只蚂蚁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