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世人皆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上一句更心酸,都是泪

古代文人由于宦海浮沉、奔走四方,往往拥有极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了作者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其中以诗歌作品最为淋漓酣畅,此类题材也十分突出。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认为正确的人生态度,应是“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即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世人皆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上一句更心酸,都是泪

再如唐代诗人罗隐为了讽刺部分朝廷官员的不劳而获,写出了名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杂感》,便是一首包含作者对世事人生深刻思考的佳作。它出自于清代诗人黄景仁之手,是黄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对于这首诗,可能很多人觉得陌生。但其中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脍炙人口。

世人皆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上一句更心酸,都是泪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并不是就说读书无用。而是诗人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体悟,反映出了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虽有才学,并且有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却始终无法实现的事实。所以“百无一用是书生”,更多的是一种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心酸,亦是黄景仁的不平之鸣。

不平之鸣,其实为古代文人所共有。只是根据诗人的境遇不同,或平淡,或激愤。据《清史稿》记载,黄景仁幼时丧父,少年丧兄,诗负盛名却屡试不第,为谋生计,也只得颠沛流离,仅三十五岁就客死他乡。坎坷的人生经历,让黄景仁开始追求“不平则鸣”的诗艺,且越来越激愤。《杂感》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世人皆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上一句更心酸,都是泪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尽管“百无一用是书生”令人心酸,但它的上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无疑更心酸,可以说都是泪。因为单纯的说诗人怀才不遇的心酸我们难以理解,但是说十人中有九人是可以对诗人投以白眼的,我们便能清楚地理解诗人在当时社会环境里的心酸。而要再具体来说明诗人的这种心酸,便是这首诗的开篇四句所说了。

世人皆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上一句更心酸,都是泪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即成仙成佛这条路很渺茫,只能独自在深夜里作诗来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漂泊无定的落魄生活,也早已经将诗中的慷慨激昂之气消磨而尽,本来不是一个对女子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了一个负心汉的名声。概括来说,也就是当时是一个是非不分、人情险恶、倒行逆施的世道。

世人皆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上一句更心酸,都是泪

而在这样的世道中,黄景仁心中对社会的不平之气,便越来越激愤。除了这首诗中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外,黄景仁还有“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等诗句。至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不要因为写愁苦之诗就担心它会成为谶语,就算是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也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世人皆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上一句更心酸,都是泪

古人有“诗谶”之说,即诗中有不吉利的语言,往往会在诗人身上得到应验。不过在这首诗中,黄景仁主要是对古代“文字狱”的一种暗示。如苏轼当初在乌台诗案后便感慨道“平生文字为吾累”。由此可见,当时诗人的朋友肯定是在劝他谨防文字闯祸,但他却“只知独夜不平鸣”,这是诗人在困境中的孤傲与无奈。

综观黄景仁的这首诗,虽然语言口语化,但是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刻思考,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固然是诗人愤愤不平的苦闷之语,但它的前提是诗人已经满腹学问,有志难伸。所以我们在为诗人感动心酸的同时,在自己才疏学浅的时候,就应该努力读书。对于“百无一用是书生”,你怎么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