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曾國藩的八句相人要訣,句句經典,他結識肅順實則另有玄機


曾國藩的八句相人要訣,句句經典,他結識肅順實則另有玄機

(近來我的很多文章被人搬運到趣頭條、網易、搜狐等網站,現本人嚴重聲明,拒絕搬運,否則追求侵權責任)

愛新覺羅·肅順,滿洲鑲藍旗人,晚清宗室,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子。烏爾恭阿有嫡福晉一人、側福晉兩人、庶福晉五人,共生有八子,肅順排行老六,三兄端華。肅順與端華是否同母,史書記載不一,有的認為是同父異母,也有的認為是同父同母。不管他們哥倆是不是一個媽生的,都無所謂了。人家根正苗紅,是愛新覺羅的子孫,吃著祖宗的飯,哥倆在穆彰阿倒臺後,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

但大清宗室弟子,大多不學無術,肅順與端華也都差不多,屬於文化程度不高的那種人,可皇上重用自家人,沒辦法的事。哥倆沒什麼文化,權謀技術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加起來都比不上曾國藩,要不然,就不會都栽在了一個女人(慈禧)的手裡,一起去了菜市口。而慈禧要對付曾國藩的時候,反被曾國藩玩得團團轉。

我前面已經說了,曾國藩跟著倭仁,學會了相面術,所以他結識的人,都是能夠給他幫助的人。

肅順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三月任署變輿使:掌供奉乘輿秩序鹵簿,辨其名物與其班列。凡祭祀、朝會、時巡、大閱,帥所司供厥事。所以在業務上,與禮部有些來往。

曾國藩一見到肅順,覺得此人的面相不錯,以後是個大富大貴之人,不過眉間帶煞,定遭橫死。

肅順將來是怎麼死的,曾國藩可不管,他只是覺得此人可以交往,僅此而已。

曾國藩後來給愛徒李鴻章傳授相人要訣的故事,讓李鴻章受益匪淺。曾國藩的八句相人要訣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邪正看眼鼻。曾國藩把識人口訣中的第一句話定為“邪正看眼鼻”,如果鼻子和眼睛不正,即俗話講的眼斜鼻歪,此人肯定心術不正,不值得交往。

真假看嘴唇。口為出納官,不嫌大。口德、口賊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兩極。口以方、廣、厚為貴。又有“開欲大而合欲小”之說。

功名看氣概。一個人有沒有功名,曾國藩說要看人的氣概。有的人就是一出場把所有的人都帶動起來,像談戀愛的時候也有一見鍾情,被對方的一種氣質所懾服,有一種追隨的感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氣場。

富貴看精神。曾國藩說有的人才即便著意培養,但因為他精神狀態不行,不能長享富貴,可能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那些整天躺在床上看手機,迷迷糊糊過日子的,肯定距離福貴很遠)


曾國藩的八句相人要訣,句句經典,他結識肅順實則另有玄機


主意看指爪。人有沒有主意,主要看指爪。手以厚、軟為貴。手指纖長,其人聰穎,有主意,短而粗者愚魯。曾國藩說:“手心、手掌心當中紋絡清晰而淺者,心定”。這個心定就是主意定,臨事不慌亂。“手掌紋絡淺而亂者,人心亂、心浮”。

風波看腳筋。人衰老的時候也是從足開始,所以他說“風波看腳筋”。有的人就是無風無浪、無災無難到三公,位置升得很高;而有的人則是一生坎坎坷坷,才最終有成就。這就屬於有風波的那種人。

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這兩句不是相人,而是觀察人。曾國藩特別重視有條理,並把它作為用人最重要的四個方面之一。他經常講,古人說的聽言非常適用,即兩個人談話,能不能切中要害,條理清晰,把對方抓住,就能顯示出有沒有條理。

曾國藩的相人之術,是從倭仁那裡來的,但他經過自己多年接觸人的過程,才得出這樣精闢的領悟,可謂字字珠璣。其相人之術,比倭仁高超多了。以他的本事,如果去天橋上混飯吃,那絕對能混得風生水起。當然,當大官比在天橋上好了不知多少倍。

肅順官居四品,乃皇親宗室,身份自然和別人不同,一般人想巴結他,還巴結不上。但在肅順的眼中,曾國藩和他交往,不是巴結他,而是屈就。

為什麼呢?

曾國藩是二品大員,又是京城名人,理學名士,還深受皇帝喜歡,對於這樣的人,肅順敬慕已久,很想和曾國藩這個文化名流成為朋友,往自己的臉上貼貼金:誰說我不學無術,胸無點墨,你們都看看,曾大才子都是我的朋友,我和他經常互相學習呢!

曾國藩與肅順交往,除了看人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押寶。

要知道,在朝中當大臣,除了迎合當今聖意外,還要考慮後招,就是將來的皇帝是哪一位。權臣和珅在乾隆年間,風光一時,可乾隆一死,他就被嘉慶整倒了。

曾國藩可不會犯那樣的低級錯誤,眼看道光皇帝的身體漸漸不行了,他於是把目光投向了道光帝的幾個皇子中。道光帝有九個皇子,前三個命薄,都死了。四皇子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深得道光皇帝的寵愛,可惜死得早,一直是道光皇帝的遺憾。奕詝自幼由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扶養,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還替道光皇帝生了一個兒子,那就是六皇子奕訢。

五皇子奕誴的母親只是一個妃子,當皇帝還輪不到他。曾國藩認為,道光之後的皇帝,就在四皇子奕詝和六皇子奕訢之間,而這兩個孩子,都在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膝下。

根據史料記載,肅順的妻子也是博爾濟吉特氏,是孝靜成皇后的堂妹。正是由於這一層關係,哥倆才得到道光皇帝的器重。肅順讓妻子時不時的進宮給孝靜成皇后請安,姐妹感情好,他的日子就好過了。

曾國藩所看中的,就是這支潛力股。未雨綢繆,才是他的高明之處。

但他也有點擔心,所擔憂的是肅順的哥哥端華,與穆彰阿的權力之爭。


曾國藩的八句相人要訣,句句經典,他結識肅順實則另有玄機


道光二十六年,肅順的哥哥端華襲鄭親王爵(鐵帽子王),授總理行營事務大臣及御前大臣,成了道光皇帝身邊的人。

端華此人的權力慾極重,一見皇帝看重他,就開始攬權了。手上的權力被人搶走,穆彰阿當然不願意,所以關係微妙起來。為了對抗穆彰阿,端華拉攏了領侍衛內大臣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是蒙古王公的後代,代表著蒙古那邊的勢力。整個大清朝,從順治皇帝開始,對蒙古王公都是很優待的。

有了僧格林沁的幫忙,端華根本沒有把穆彰阿放在眼裡,但穆彰阿的門生眾多,每個衙門都有他的人,所以端華也有些忌憚,不敢太過於相逼。

曾國藩看著穆彰阿與端華爭權,他可不願捲進去。而穆彰阿與端華也都想進一步拉攏曾國藩,讓他站隊。他才不傻呢,你們滿人鬧騰,我一個漢人跟著瞎折騰什麼,我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一面偶爾去穆府請安,一面偶爾與肅順下棋聊天,兩邊都不得罪。鷸蚌相爭,他要坐收漁翁得利。

這種現象,在曾囯藩晚年的時候也出現了一次,有一個更重要的人,醇郡王奕譞,是同治皇帝的叔叔,好多次想跟曾國藩交往,託人給曾國藩帶了封信,對曾囯藩大加恭維。奕譞是當時同治皇帝的親叔叔,更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夫。同治當政期間,他一直想和哥哥恭親王奕訢一爭高下,所以主動拉攏曾國藩,想以此增強自己的政治實力。一般人對這樣的親貴,一般人主動往上攀附還來不及,曾國藩卻連他的信都沒回。曾國藩只給帶信的人回了封信,說:“敝處函牘稀少,未便於醇邸忽改常度……”也就說,我一向不怎麼跟別人通信,也不便因為醇郡王就改了我的老習慣、老作風還不放棄。過了幾年,奕譞又寫詩寄給曾國藩,讓曾國藩點評,還說希望曾國藩也寫首詩和一下。曾國藩仍然沒有給他回信,而是給捎信的人寫了封信說:醇邸於敝處折節下交,拳拳摯愛,極為心感。緣弟處向來書札稀少,朝端貴近諸公多通問,未便於醇邸特致私愛,致啟他嫌。

也就是說,醇郡王對我如此垂青,我十分感動,但是我的原則是,對朝廷上那些親貴人物,一貫不和他們建立私人交往,所以這次也不打算破例。

對於這種又臭又硬的茅坑裡的大石頭,奕譞也拿他沒有辦法。

曾國藩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他是個通讀史書的人,知道歷朝歷代,都嚴禁朝中的親王與外面的臣子之間私下交往,因為這樣容易形成朋黨,為皇帝所不容。

他在道光皇帝面前行走的時候,瞭解道光皇帝的心理,寵臣之間的爭鬥,道光皇帝看在眼裡,不多加干涉,畢竟都是自己的奴才,只要不鬧出大事就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他們去。

但是要有外臣介入,那就不一樣了,大棒子打下來,打得不是寵臣,而是替死鬼啊!

清朝官場講究“跟人”,跟人有跟人的好處,跟對了,升遷確實可能很快。但是官場風波重重,如果所跟著的人倒了,自己也會受牽連,連個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曾國藩必須遵守朝廷的原則。

而另外一點,他自命清高,對人常說他不攀附權貴。拜穆彰阿不算攀附,按規定,他進士出身,就是穆彰阿的門生;而肅順的地位比他低,也算不上攀附。像端華和僧格林沁那樣的權臣,他既無法也不屑與之交往。特別是僧格林沁,仗著自己血統純正,又深得皇帝器重,根本不把漢官放在眼裡。對於這樣的人,你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有什麼意思呢?

曾國藩雖然外表笨拙,但他並不蠢啊!事後證明,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國藩由“內閣學士兼任禮部侍郎銜升補禮部右侍郎,從虛職變為實職,但是他的頭疼的事情也跟著來了。(預知後事,請看下一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