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古人惊蛰代表什么?

用户51680061214


惊蛰,代表万物复苏的时候,古称“启蛰”,因避刘启的名讳改成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汲圣堂中医陶秋莲


在网上看到一段话,“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蜇。”千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到3月5曰(农历二月十二日)就能够解除封闭,走出户外,拥抱太阳。

仔细想想好像也不是很对,因为当年SARS到了5月份才销声匿迹的。不过就把这段话当作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吧,希望这一次到三月初,疫情得到控制,让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不再受到威胁。

三月初即将到来的惊蛰是个什么样的节气,让人们有了这么大的期许,一起了解一下。

惊蛰的由来

惊蛰最开始并不叫惊蛰,而是叫做“启蛰”。顾名思义,“启”自然就是最初的意思,“蛰”是蛰伏的意思,启蛰就是说曾经在冬季时候那些蛰伏的动物们,到了这个时候,都纷纷跑出来了,动物开始活跃,植物自然也不会闲着,这时候就慢慢进入到了春耕的季节,长时间的农闲时间已经过去,农家人们就要开始忙活春耕了,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

启蛰后来之所以改名叫做“惊蛰”,是因为到了汉景帝时代,因为汉景帝名为刘启,所以需要避讳,于是将启蛰改名为惊蛰,也有“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的意思。而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已经没有必要避讳了,所以又重新开始使用“启蛰”这个名字,但是因为“惊蛰”的时间已经有好几百年,所以这个习惯已经改不过来了,惊蛰就沿用至今。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为惊醒,“蜇”为蛰伏,“惊蛰”就是惊醒入冬藏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有哪些民俗习俗?

惊蛰吃梨

古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在陕西、山西及苏北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个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

惊蛰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古代走西口者也取“离”的谐音,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后来,山西的人们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打小人”驱赶霉运

“打小人”在广东和香港地区比较流行,通常在惊蛰这一天流行打小人,打小人并非诅咒,而是另外的一种祈福形式,求一个心里安慰,打小人的最佳时间是惊蛰日傍晚七点,地点则一般在阴暗的地方进行,例如桥底。

香港民间传统会打小人,在铜锣湾鹅颈桥“打小人胜地”生意最好的梁婆婆燃点香烛,将纸小人放在砖头上,手执一只旧鞋,口中念念有词:

“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无地走……”。手起鞋落打得拍拍响,再放入元宝盆烧为灰烬。

祭白虎化解是非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我是青鸟


惊蛰

二月是卯月,卦象,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为雷,雷天大壮。二月是大壮卦,大陆上放风筝,可以飞起来了。二月的惊蛰节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后,蛇虫青蛙就看不见了,口里含一团泥巴,钻到地底下,不食不动,半死状态,现代科学上称作“冬眠”,我国古代称作“蛰”或“蛰伏”,要到二月间雷天大壮的时候,第一声春雷一鸣,这些蛰伏的蛇虫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称作惊蛰。

过去农夫惊蛰以后下田耕作,一不小心,触到毒蛇含过的泥巴,会中毒肿痛。在大陆未过惊蛰,农作物种子下地,不会发芽生长的,一定要惊蛰第一声雷以后,才开始抽芽的,这个科学的道理。

《易经》上告诉我们,雷有八种之多,水雷屯,泽雷随,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地雷复,震为雷等,而地雷复的雷肥料最多。春雷动了,这一声空中的巨响,惊醒了冬眠蛰伏的动物们,现在纷纷吐出了口中的混土,恢复了活动,这就是惊蛰的意义。


趙波


惊蛰,曾称“启蛰”。


汉景帝国时,为了避景帝刘启的名讳,改称为“惊蛰”。

惊蛰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意味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冬眠的昆虫惊醒了。


唐代白居易曾有诗作《闻雷》,写的就是惊蛰节气。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在古代,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屋里的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


石灰具有消毒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撒在门槛外和庭院中,希望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不要来骚扰自己。


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这些害虫。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广西金秀县地区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古时惊蛰,还有一个重要的民间习俗:祭白虎。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兴波作浪,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过后,春花渐次开放。最先盛开的是灼灼其华的桃花,粉红的、绯红的,多重瓣的、半重瓣的,争相绽放。


树上花开,树下草长,春光无限好。


悠然阅读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雨水之后、春分之前,时间为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意思是说,惊蛰节气在农历二月,随着第一声春雷的响起,万物都惊醒过来,地下蛰伏的小动物们听到雷声,也都纷纷惊吓得从冬眠中醒来。所以古代的人们将这一节气叫做“惊蛰”。


“春雷响,万物长”,事实上,冬眠的蜇虫们是听不到雷声的,它们之所以结束冬眠“惊走而出”,是因为温暖的气候。惊蛰时节正值“九九艳阳天”,此时大地回春,春雷渐响、春雨增多,大地的春意更浓了,田间的农事也更忙了。

为更好的反映惊蛰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惊蛰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桃始华”。华是通假字,通“花”,在惊蛰节气的前五天,桃花开始盛开了。

二候“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鸟。在惊蛰节气的中间五天里,黄鹂鸟闻到花粉的香气,欢欣雀跃地在树林间鸣叫。黄鹂鸟的美妙歌声,为春天的增添了几分更为活跃的气息。

三候“鹰化为鸠”。鹰,指的是一种鸷鸟;而鸠,指的是布谷鸟。鹰变为鸠,并不是说老鹰变成了布谷鸟,而是说在惊蛰节气的最后五天里,由于气温非常暖和,老鹰悄悄地躲起来开始繁殖,而布谷鸟则成群地出没于山林间,鸣叫求偶。这样的现象在古人看来,便是鹰消失了、鸠出现了,所以造成了一种“鹰化为鸠”的奇妙错觉。

伴随着滚滚春雷,万物都在繁殖生长——黄鹂歌唱,老鹰筑巢产卵,鸠鸟鸣叫求偶,桃花、棠梨、蔷薇百花如簇……这样一幅热闹春景图,得益于温暖的天气。

惊蛰时节以晴天居多,气温不断回升、雨水也有所增多。除了东北、西北等少数地区以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经回升到0℃以上,而华南、东南等地区甚至已经稳定在12℃以上,处处都唱响了“桃花红,梨花白,黄鹂歌唱燕归来 ”的仲春赞歌,十分热闹。



立春的春风轻柔拂过,雨水的春雨温润如酥,沉寂了一整个漫长冬日的万物如梦初醒,睁开迷蒙的双眼,但真正使得万物再度苏醒的,却是那一声声遥远的惊雷。惊蛰的雷声唤醒虫蚁鸟兽,唤醒草木庄稼,更唤醒勤劳的人类,于是繁忙的春耕时节就此开启。

在这阳光明媚的仲春时节,活力与生机就此重现人间,疫情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周慕白1988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在每年公历的3月5–7日之间的一天。

惊蛰第一候桃始华。桃花红,杏花白,气温回暖,村里的桃花都盛开了,远远望去一树树桃花就好像一朵朵粉色的云。惊蛰第二侯仓庚鸣。古时候人们将黄鹂叫做仓庚,惊蛰时期,黄鹂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发出悦耳的鸣叫声,以此寻找伴侣。惊蛰第三候鹰化为鸠,鸠就是指斑鸠,鹰化为鸠,实际上,这是古人对周围的景物观察不够仔细造成的误解。在惊蛰节气前后,动物开始繁殖,附近的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布谷鸟则活跃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人们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

惊蛰的主要习俗有蒙鼓皮、驱虫、打小人、吃梨等。

宋代诗人陆游写过一首关于“惊蛰时节”的诗:《春晴泛舟》“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中国文化重养生。《黄帝内经》上说: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

意思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多出来慢慢走动,自身就会心情愉快,心旷神怡了,那么就会身体倍棒,百无禁忌。但是这不是你熬夜理由,古人的晚和现在的晚区别可大了,古时候没有什么夜生活,大家基本早早就睡觉了,哪像现在11、12点还说早的。所以大家还是早睡早起,多多锻炼。

听说有一些地方,比如广西云南等有些少数名族,在惊蛰有吃炒虫的风俗,北方多是煮梨水吃,总之,是窝了一冬天正是静极思动的时候。


无理数娃娃鱼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蜇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蜇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时,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在我国某些地区,惊蛰有食梨的习俗。而到了西汉,为了规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将“启蜇”改名叫惊蛰,延用至今。



土右钟海滨


我是睿为法务顾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时,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睿为企业法务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一岁十二个月建,每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惊蛰是卯月之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是郭十一呐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如果要说古人的惊蛰代表什么?可从二个层面来说。惊蛰节临仲春,按八卦而言二月节,万物出乎震卦,震为雷,故曰惊蛰。按古来之意是言,春雷初响,惊醒蛰伏的昆虫动物开始觅食活动。

按二十四节来说,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的位置,是惊蛰,春雷乍响,蛰物威动,气温渐暖,桃红李白,黄莺始叫,鸟儿高飞,春雷乃这个時节的一种自然现象。

按今春气象来说,岁润四月,春意见迟,万物迟晚,更兼新冠病疫泛滥肆虐,宅家闭居,常见网友写文言道古老中医有言,中国的历次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

嫣然一幅瘟疫病毒素描写真图,有始有发,有生有长,有盛有衰,好像惊蛰一过,瘟疫便会按这个规律自行消失。静思细想,其言何其荒谬!

今天的抗疫曙光,来自何易!使我国人民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众志诚城,举全国人力物力,统筹战疫一盘棋,多少逆行之人,白衣天使昼夜苦斗,舍生忘死,才迎来的结果,确非几句中医的规律之言,便可在惊蛰之后,自行衰没消除,那么容易,那么简单!应向一线的医护人致敬,向老院士们致敬,向牺牲在战疫前线的医护人员鞠躬默哀!向全国在疫情中失去的生命人们,道一声一路走好!化悲痛为力量!再接再励,中国无畏,战疫必胜!武汉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