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危機可能對之後的口腔診療帶來哪些衝擊嗎?

通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相信公眾的靈魂都會受到深深的觸動,並引發深刻的思考。

無論理念、還是行為,都有很大可能會在未來帶來一系列的變化。毋庸置疑,社會的各個層面也都會隨之發生巨大變革。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黑龍江省知名口腔修復專家、哈爾濱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馮劍橋結合他所從事的專業,暢談了我國未來口腔醫療的發展趨勢。

疫情危機可能對之後的口腔診療帶來哪些衝擊嗎?

口罩成為鑑別好牙醫的一個標誌

很多人現在回想起,過去你的牙醫形象:拋開口罩是否合格,口罩戴法是否正確之外,是否有很多醫生操作時,喜歡戴面罩,不戴口罩?有些醫生甚至連面罩、口罩都不帶?


原因可能是:戴口罩呼吸困難? 口罩設計不合理?戴口罩怕影響妝容?醫院經濟條件有限、配給很少?為了節省門診開支?為了增加患者對醫生的記憶?等等。


究其找醫生的原則,患者可能說,我找的是名醫,沒錯;或者說,他給我治牙從來不疼,技術不錯;再或者,這麼多年,我一家人一直都找他治牙,挺和藹可親的醫生。


誠然,這些都不失為認定好醫生的標準。


這次疫情後,相信很多人養成了戴口罩的習慣,但這是人們被普及了傳染病知識後才發生的變化。馮劍橋教授指出,難道戴口罩僅僅是為了防疫,只是為了減少被傳染和死亡的機會嗎?

作為醫務人員,尤其是作為口腔專業的醫護人員,其實早就應該知道戴口罩的重要性。因為對醫生而言,這是從醫開始,骨子裡就應該培養出的基本意識之一。


馮教授認為,作為門診口腔醫生,口罩、面罩、護目鏡一個也不能少,而且是最低要求;在診斷、操作的時候,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省略。


疫情危機可能對之後的口腔診療帶來哪些衝擊嗎?

疫情危機可能對之後的口腔診療帶來哪些衝擊嗎?

口腔診室的設計要與時代同步

建國70年,祖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部分人群日常的工作、生活、學習有序進行,很多情況下,似乎都在錦上添花。一旦大災大難降臨,突然猛醒:原來有很多地方還需要雪中送炭。疫情讓人們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的醫療資源分配同國情一樣,尚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馮劍橋介紹,疫情流行期間,口腔科很多設備對醫務人員與患者都有很大潛在風險。所以,多省市的衛健委發明文禁止口腔科在疫情流行期間使用這些設備操作。但疫情過後,人們還需要正常的牙病治療,牙醫也不能消失,究竟新形式下的口腔醫療如何改進呢?

馮教授說,科技以人為本,沒有專業的科技不是真科技。


近期,中華醫學會剛剛發佈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口腔門診診療工作防控建議》,其中提到口腔診室獨立單元或相對獨立,有利空氣流通,並對口腔診療,感控等一系列相關問題提出了具體防控要求。


疫情危機可能對之後的口腔診療帶來哪些衝擊嗎?


有研究表明,通風率越高,室內空氣中的飛沫顆粒數量衰減越快,缺乏通氣或低通氣率的房間,一定會增加空氣傳播感染率和疾病爆發率。這就對口腔診室的通風要求越來越高。


馮教授介紹,新風系統有別於空調和空氣淨化器,原理是由送風系統和排風系統組成的一套獨立空氣處理系統,通過新風機將室外空氣過濾並導入室內,通過管道將室內空氣排出。數據表明,增加了通風,確實可以減少疾病感染幾率。


因此,馮劍橋教授建議,新建口腔門診或專科醫院時,新風系統和中央空調可作為雙標配,新風系統相當於給門診戴了一個大“口罩”,在關鍵時刻可增加通風,並防霧霾。而大多數的口腔材料操作溫度都要求攝氏25度以下,空調可以保證室內溫度穩定。這樣的配置對醫患雙方,無論工作和治療都是一種人文體現。


實踐證明,符合專業標準的獨立口腔診室,合理設計的感控,也最容易實現空氣管理,正是未來口腔醫院的發展方向。


而“大排檔”式的診室,目前依然作為現有專科醫院的主體形式,特別是規模較大的門診,最不容易實現空氣管理,感染監控無法有效施行,危機四伏。馮教授指出,這樣的診室,即便沒有疫情出現,患者的隱私權也無法有效保護,而且各類噪音汙染嚴重,隱患重重,已不適合未來口腔醫療發展需要,建議儘早整改。

疫情危機可能對之後的口腔診療帶來哪些衝擊嗎?

智能醫療與遠程醫療的數字化建設

必須提速

馮教授預測,此次疫情過後,各行業都會加速智能化和數字化進程,數字口腔的進程也會大幅推進。


疫情危機可能對之後的口腔診療帶來哪些衝擊嗎?


雖然,大多數口腔疾病的診療要求椅旁工作,但幾十年來,口腔數字化的進程從未停步,而且在整個醫療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


以修復科為例,從診斷到修復,數字化程度極高,幾乎所有的金屬、非金屬修復體都實現了數字化設計、製作,從過去傳統的口內取模,過渡到了現如今數字化立體光學掃描印模、CAD/CAM技術、3D打印修復體快速成型技術、金屬的激光熔鑄技術等數字化加工,只需要數字信息傳遞,再不用傳統的模型傳遞,也隔絕了門診到加工渠道的病毒傳播途徑。


疫情危機可能對之後的口腔診療帶來哪些衝擊嗎?


馮劍橋介紹說,新一代診所內加工技術,除了全套數字化加工外,更減除了模型修整、消毒、設計、包裝、物流等時間,相當於數字化的義齒前店後廠,因為修復體加工時間和療程縮短,精度增加,使包括美學修復在內的很多治療更為便捷,患者甚至一天內就可完成過去需要一週或10天才能做好的修復,這種“一日有牙”技術,直接讓患者感受到了智能醫療的魅力,完全顛覆了患者的傳統認知,就醫體驗明顯改觀。


眾所周知,就醫時間、接診能力,是衡量醫療水平的硬指標,這次疫情爆發初期,由於接診能力有限,耽誤了患者的最佳治療、搶救時間,教訓深刻。


馮教授認為,口腔科雖屬於小型學科,單從防疫的角度,也再次印證了口腔數字化的優勢,利用數字技術縮短整體治療時間在很多情況下的必要性。


疫情危機可能對之後的口腔診療帶來哪些衝擊嗎?

微創與縮短椅旁工作時間

是醫患共同的追求

一個口腔修復體最終在患者口腔中行使或恢復部分功能,並保持一段時間內的相對穩定,看似簡單,其實背後包含著很多科學和哲學理念。


眾所周知,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收益——“少即是多”,往往是很多人的行為準則;同理,也適用於很多口腔疾病的治療,醫生要在繁-簡的思維變換中,尋找每一位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


疫情危機可能對之後的口腔診療帶來哪些衝擊嗎?


馮劍橋指出:多少年來,口腔理論、材料、技術、設備的研發和應用,其實一直是以減少椅旁工作時間為目標之一,這次突發的疫情,再次提醒口腔醫務工作者,減少椅旁工作時間的重要性、必要性。


比如,口腔種植手術,手術時總會有盲區,導板導航相當於手術時加了一個定位系統,種植體有一個安全限制,從而減少偏差,保證手術高效、安全。類似手術往往屬於微創。


馮教授強調,一臺小小的種植手術,不僅反映醫者的醫療水平,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醫者的責任感和對科學、人性的尊重,更是對當代醫學的致敬。


除了導板種植,還有美學導板指引下的美學修復,數字化貼面、嵌體等很多數字化修復體,都是以損傷最小、收益最大為目的和原則的有效治療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