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長平之戰,為何白起不把趙軍降兵致殘,而是全部坑殺?

未來命名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了解當時戰國七雄中軍事力量最強的就是秦國和趙國!秦國自從商君變法以來,人人渴望戰爭,因為戰爭是底層百姓通往上層社會的階梯,斬首越多,所獲爵位就越高,有物質刺激的軍隊怎能不強?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養精蓄銳,臥薪嚐膽,經歷胡服騎射以後,改革軍服,學習胡人馬上戰法,使得戰國軍事實力大增,在這期間,其他國家由於各自攻伐交戰,實力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損害,此消彼長之間,趙國實力自是水漲船高!

接著要知道長平之戰發生的原因!一山不容二虎,趙國和秦國都知道他們之間遲早有一場生死決戰要開打!因為趙國的強大是秦國統一之路最大的絆腳石!公元262年,秦國攻打韓國上黨,韓國欲把上黨割讓給秦國,但是上黨郡守不願意就此交出上黨,於是請求趙國相助,期間各種利害原因,趙國不得不出戰!於是趙國派大將廉頗率全國40萬軍隊與秦交戰,秦國的統帥是人屠白起,率軍60萬!

最後要知道此戰歷時三年,戰爭剛開始,趙軍失敗,於是廉頗退入城中,堅決採用防守策略!廉頗長於守,因此兩軍就這樣陷入了焦灼!後來秦國間諜利用金銀細軟賄賂趙國王公大臣,再加上廣散流言說秦國害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括,於是趙孝成王趙丹換下了廉頗用上了趙括,趙括上任立馬出城與秦軍交戰!可想而知,新兵蛋子趙括如何能敵的過身經百戰的人屠白起!結果趙軍大敗,只放了一些未成年的士兵回去!最後餘下趙軍被全部坑殺!

知道了這個前因後果後再來分析白起如何這樣做!長平之戰歷時三年,秦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贏得了這才場戰爭!如果出於人道主義將戰敗士兵全部放回,那麼等趙國恢復元氣以後這些士兵又將是秦國統一過程中的巨大障礙,到時候勝敗又是未知數,其統一步伐將會嚴重放緩!基於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白起不得不坑殺降卒!大爭之世,當行霸道,王道不適用!



靜心明目


今人拂開歷史的塵埃,對長平之戰有太多的疑問,作為秦軍主將的白起,為何如此滅絕人性,大手一揮,就將40萬人坑殺了呢?每每翻開這一頁的歷史,我也不禁追問,深思的結果,大概是這些原因了。

  首先,應該是出於對現實的考量。想想四十多萬人,放回去,無疑是放虎歸山,趙國一旦重新發給武器,這將又是 一嬌群虎狼之師,秦軍好不容易取得這次勝利,而且對秦國來說,這勝利其實也是來之不易,秦趙對決中,秦軍也是死傷累累,損失慘重,把這麼多戰俘釋放,那這場勝利有何意義?不放,只能是改編,可一下子改編這麼多軍隊,風險之大可想而知,首先這40萬人你得給飯吃啊,秦軍的後勤補給能否跟上?再說,一改編的趙軍譁變呢,40萬人譁變,後果不堪設想。既不釋放,也不改編,那就只有一條路了,只能就地處理了。就是處理起來也不是那麼簡單,想想有誰會伸了脖子給你砍啊?白起只好選擇“詐而盡坑之”。白起假意承諾,說要把降兵中身體強健的帶回秦國做苦力,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趙軍對此深信不疑。白起於是令秦兵用白布裹頭,吩咐“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趙國降卒毫無防備,加之手無器械,只能束手就戮,“四十萬趙軍,一夜俱盡”。

  

  其次,可能還有戰略戰術層面的考量。白起在坑殺四十萬降卒時,將二百四十名年少的趙軍放歸,很明顯,白起讓這些人回去就是報信。想想四十萬人被坑殺,這消息傳到趙國,趙國會怎樣?趙國的君臣和百姓會怎樣?無非是恐怖帶來極度的恐懼,這種恐懼就會像瘟疫一樣在中原諸國蔓延開來,斯時,秦軍就能“趁其振懼而滅之”。長平之戰後,趙國雖然戰敗,但趙國國家還在,其他的魏、楚、齊、燕還在。長平雖勝,但秦離最後的勝利還是長路漫漫。

  再次、可能還夾雜著些個人的情感因素。白起作為前軍統帥,在秦趙盜名廝殺中,秦軍死傷眾多,這麼大的傷亡難免會遷怒於趙國的這些降卒。殺掉趙國降卒也可能是白起想為那些在長平之戰中陣亡的秦國將士報仇。秦趙兩國大戰整整打了三年,長平之戰更是慘烈空前。這場戰爭中秦趙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秦國“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所以,當戰爭勝利了,面對著這些曾致無數秦軍於死地的趙軍降卒,作為統帥的白起,其內心會平靜嗎?

  

  最後,秦國地處西北,長期以來與戎狄等遊牧民族相鄰,經濟文化和生活習俗都很落後,民風彪悍,粗暴尚武。加之商鞅變法也是急功近利,以暴力方式推行新政。商鞅極力推崇“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軍功以斬獲的敵人首級數量來計算, 軍功越高,賞的爵位官職就越高、賜給的田地和奴隸就越多。秦國軍土受此重賞蠱惑,戰場上嗜殺成性,於是白起殺掉所有的降卒就不足為奇了。順便說一句,從今天考古了現來看,當年長平之戰被白起坑殺的趙軍的四十萬降卒,其實坑殺不是活埋,從今天發現的屍骨可以發現,被殺的士兵大多是在被砍殺之後草草埋葬的,這似乎更進一步地證實了我前面所說。


古今歷史觀文


我是陽高快樂,這個問題我來答。

一、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卒,是為秦軍將士謀“福祉”。

在商鞅變法以後,軍隊堅守“賞必信,罪必罰”的信條,形成了非常嚴格的賞罰制度。在當時,還有一個配套措施叫“首功制”,所謂的“首功制”,其實,就是以獲取敵人“首級”多少論功的制度。

秦法規定:如果一個士兵能夠取得敵國甲士的兩顆首級,賜爵位一級,田地一頃,宅地九畝,賞一個僕人供其使喚,或者如果是想要一官半爵的人,可為五十石之官;奴隸斬獲敵首者,就可以脫離奴籍,成為一個自由民。

秦法規定:軍隊攻城圍池能夠斬殺敵方首級八千的,野戰能斬敵首二千的,都可以論功行賞;獲得全功的部隊,從普通士兵升至大將,則可享受“盡賞”,而賞格是,凡是有爵位的人,從公士至大良造皆賜爵一級;大將、參、御“賜爵三級”

斬首拜爵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斬殺敵人首級的數量必須超過自己隊伍死亡的數目,所以,用來計算的不是“毛收入”而是“淨收入”。

如果,自己軍隊的傷亡多於敵方,不但不能論功行賞,反而要依律定罪。如果,自己的隊伍戰士的傷亡人數與敵人的傷亡數量相等,則功罪相抵,不賞也不罰。如果,是自己的隊伍斬殺敵人的數目超過自己隊伍的死亡人數,並且,減去了自己隊伍的死亡人數之後還多出來人,才能夠依照“斬一首者爵一級”的規定來論功行賞。

因為,白起打的是圍殲戰,士兵是見不到人頭的,所以,這麼一來,按照“首功制”,如果,不把投降過來的數量龐大的趙國俘虜都殺了,士兵就無功可計。不但無功可計,說不定自己還會被“清算”,自己的士兵就會慘遭殺害,白起也會因此損失自己的兵力與權力。

所以,白起允許戰士殺降兵

二、因為糧草問題

古代士兵,並不是不打仗不吃飯,而是打仗的時候消耗很大,可能會缺糧。尤其是像長平之戰這樣的大戰役,兩國都會在全國招募新兵,招募來的新兵需要大量的糧草作為補給,仗打得越久,糧草消耗就越大。古代有一句成語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如果,國內糧草補給跟不上軍隊就會沒吃的,軍隊會因為缺糧而喪失戰鬥力,最終就將導致戰爭的失敗。

古代打仗,短時間內的戰爭是不會出現缺糧的情況。除非是打消耗戰,比如廉頗長期駐守在長平,幾十萬軍隊每天的消耗,不是一般國家財政能夠承受的。趙國在當時估計耗不起,沒有秦國那麼富裕,國內糧草有限,所以趙王要打一場有限的戰爭,必須速戰速決。於是,他心急火燎的派趙括冒然出兵,結果被秦軍攔腰斬斷沒有了退路,後勤補給斷了。最後,40多萬的趙軍被圍困幾十天,那40萬人沒有吃的,可想而知有多慘。其實,趙括最開始就該突圍,而不是餓得撐不住了才突圍,這是他作為年輕將領沒有考慮到的,說他紙上談兵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打仗死10萬人,就少10萬人吃飯,更省糧食,這種邏輯不知道是誰說出來的。要知道,古代打仗不是為了節約糧食而打仗,而是取得戰爭的勝利,始終保持軍隊的戰鬥力。死10萬人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可以說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國家的士氣將會受到嚴重影響。所以,一個國家,寧願損失10萬斤糧食,也不願意損失10萬名士兵。如果,在戰場上勝利回國的士兵,很多會解甲歸田,回家種地,那時糧食的消耗就沒有那麼大,而打仗的時候損失一點糧食又算得了什麼呢?戰國中期魏國在“馬陵之戰”就是被齊國滅掉了10萬人,從此霸權衰落,一蹶不振,直到被秦國滅掉,魏國都沒有回過神來。

戰國時期兩國交戰,動不動就是幾十萬的軍隊,人要吃飯,馬要吃草。沒有糧食和草料,軍隊就會喪失戰鬥力。從當時六國的財力來看,只有秦國最強,當然東邊的齊國也很富有,但是齊國一直是以一種事不關己的高傲姿態,隔岸觀火,根本不顧其他國家的死活。不過,曾經被五國討伐,讓齊國也有些心灰意冷,所以不管他國死活。五國在缺少了齊國幫助的情況下,在財力方面無法與秦國抗衡。當然,秦國也不敢在中原打持久戰,秦國在西方一隅遠離中原。比如在長平之戰,他們也想速戰速決,因為秦國的戰線太長,後勤補給比趙國要困難得多,趙國長期防禦對秦國來說非常不利。就是因為秦國在長平消耗太大,需要速戰速決。拖得太久,糧草補給也很困難。假如,趙國偷襲秦國,將他們的糧草截斷,那麼秦國絕對是一場災難。只是在當時,趙國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結果被白起佔了先機,白起只用了兩千人就把趙括的軍隊截斷了,40萬趙軍面臨沒吃沒喝的風險,不過他們能堅持幾十天也是一個奇蹟了。

如果白起把降兵留下,那麼雙方就有95萬人,糧草問題會一下子把秦軍拖垮的。

所以,白起把趙國軍隊坑殺了。

在所有的戰爭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草打仗是不可能的,士兵的戰鬥力和士氣都會大打折扣的。

這次有名的長平之戰,雙方


陽高快樂


致殘!!!題主的腦洞很大,

為什麼要坑殺?為什麼要坑殺?為什麼要坑殺?重要的問題說三遍!

為什麼不毒殺?為什麼不斬首?因為這太麻煩了,對比而言坑殺是最簡單明瞭,更何況是致殘。

秦趙長平之戰是兩個國家賭上國運之戰。秦國為了長平之戰十五歲以上的男丁盡數招募。運糧隊綿延不絕。而趙國的後勤保障就要差上很多。

勝是勝利了,但也是慘勝,秦軍也死傷二十餘萬,糧草本就不多,帶著殘兵就是個累贅。放回去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白起就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

看歷史要結合上下文來看,白起的戰略計劃在坑殺完趙軍就可以看出來。那就是‘’滅趙’。如果當時以秦軍大勝之勢,攻打邯鄲,趙國必亡,白起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長平之戰勝利後,坑殺後只放出二百四十人震懾趙國,白起勻速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佔趙國的皮牢;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若不是范雎小兒,趙國必滅!

歷史也為白起做了證明,沒有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即是坑殺了四十萬趙軍,後來的邯鄲之戰,趙國守軍只有十萬,秦軍也沒有順利拿下,反而在三國圍攻下慘敗收場。

所以從後來的邯鄲之戰來看,當時的白起做坑殺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正太是大叔


先說觀點,當時的情況下,白起別無選擇,只能採取坑殺手段。

長平之戰,秦國賭上國運,以慘勝的代價擊敗並俘虜趙軍四十多萬主力。擺在秦軍主帥白起面前的有這樣幾種處理方式,一是將趙軍降卒分散消化,成為秦國百姓;二是歷史上的坑殺;三是本題的“致殘”假設。看上去是一道選擇題,而實際上白起根本沒有其他選項!我們來分析下原因:

01 秦國慘勝,養不起四十萬人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都發動了舉國之力,可謂傾其所有。決定戰爭成敗的不僅僅是前線將士的浴血廝殺,更考驗兩個國家糧草物資的後勤補給。

長平之戰陸陸續續打了三年,秦國為了支撐這一場大戰,發動國內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參與戰爭,為前線轉運糧草,秦昭王更是親自坐鎮河內督戰。青壯勞動力都被抽調走,肯定會影響秦國國內的農業生產,秦國可以說是用未來幾年的糧食收成,來賭這一戰的勝敗。這一點從長平之戰後秦國很長時間內沒有再發動過大規模戰爭,也能得到印證。所以這個時候的秦國沒有糧食養活這四十多萬的趙軍俘虜。

02 俘虜太多,無法分散消化


有人會說,可以把趙軍俘虜分散消化吸收啊,這樣既不用坑殺,又能夠增強秦國實力。

如果是幾萬俘虜,這麼做當然可行,可是四十多萬人啊!這可是剛剛和秦軍刀槍見血,殺紅了眼的趙國士兵。而且在趙國都有家有口,怎麼可能老老實實去秦國當農民?

而且,秦國當時全國人口才八百多萬,要吸收四十多萬的俘虜,二十比一的比例,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有概念的朋友,可以參照一下現在的歐洲難民危機,差不多一千個歐洲居民,接收三個難民。就千分之三的比例,看看現在歐洲社會鬧心成什麼樣。

03 軍功制度,釋放俘虜無法對內交代


回過頭來說秦軍,秦軍的軍功制度是要見到敵人的首級才能夠計算功勞。秦軍將士們的房子、土地、爵位,一輩子的榮華富貴都依託於殺敵的數量。

長平這一戰,秦、趙兩軍都是四十多萬人。仗打完,趙軍團滅,秦軍也傷亡過半,二十萬的巨大傷亡可謂傷筋動骨。如果釋放俘虜,沒有功勳,如何對參加血戰的秦軍將士交代?如何對秦國國內百姓交代?到時候別說白起,恐怕秦昭王的王位都會不穩。

04 “致殘”假說在當時冒天下之大不韙


我們今天都知道“殺降不詳”,站在道德層面對白起坑殺俘虜一事口誅筆伐,但是在戰國末期,儒家文化遠遠沒有興起,人們對於這種事並沒有深刻的認識。其他六國之間交戰也經常做這種事,只不過白起的數量最多罷了。

但是有一點,“士可殺不可辱”這條當時主流價值觀的底線是不能突破的。兩軍交戰,在戰場上傷亡再多,也沒什麼好說的。戰敗之後坑殺俘虜,雖然殘暴,但六國更多的是恐懼而非憤慨。但如果真的按照本題的假說將趙軍俘虜致殘,那就真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說不定會讓全天下百姓同仇敵愾,誓死抵抗秦國也說不定。

最後開句玩笑,真要把趙軍四十多萬人致殘了,讓他們怎麼回去?火車嗎?

綜上所述,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作為勝利一方的白起,其實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夠將四十五萬趙軍俘虜全部坑殺。


歷史步行街


那時生產力落後,糧食不是很多,養自己的士兵已經不錯了,再養這些俘虜就有點捉襟見肘了。致殘只會增加更多的仇恨,坑殺即打擊敵方勢力和士氣,又節約了軍糧,放跑對方那這仗就白打了,敵方勢力沒有損失,以後還會繼續對抗你,戰爭本來就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這就是戰爭的法則,所以我認為白起這樣做沒有錯也沒有問題。











六扇門人jgy


二千多年來,長平之戰讓後人有說不完的故事,坑殺40萬趙軍的結局,成為這次戰役的獨特的一種戰役符號。而傳統說法是趙軍全軍覆沒, 戰歿者5萬,投降被俘者40萬,降卒全被秦軍坑殺。那麼白起為啥要坑殺這麼多降卒呢?

先來看看秦趙兩國的傷亡情況。長平之戰後,趙國在長平的45萬兵力盡失。戰後,白起準備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破趙國。但是從白起和秦昭王的談話中就可以看出——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傷亡者過半,記的長平之戰秦國發兵約65萬,傷亡過半則表示至少有30萬人以上傷亡。

事情到此就明瞭了,在戰役中趙國只是損失5萬人,而秦國卻損失了將近一半的兵力。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不難想到,就是趙軍的戰鬥力很強,雖然被白起的部隊包圍,戰鬥力卻是不減,依然不斷消滅秦軍的有生力量。而趙軍的失敗最大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後援一直未到,致使部隊堅持了一個多月後,再也無法堅持下去了,這個原因是致命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白起利用趙軍的彈盡糧絕進行詐降,趙括到底是死於秦軍還是死於自己的降軍,這已經是個謎。這兩個原因是直接造成40萬趙軍的投降。

自古以來,雙方交戰,只要一方投降,投降者是不會被殺的,因為投降的主要目的就是能保留性命,可是為啥白起要將40萬降卒全部坑殺呢?

這就不難想象,整個戰役中,雖然趙軍被包圍了,卻只死亡五萬人,而作為包圍者的白起卻死亡一半,大約30來萬,這是奇恥大辱啊,白起心頭的這股怒火是無法壓制下去的,所以將降卒全部坑殺。

此戰,成為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同時也成為白起的心頭之戰,後來白起寧死也不再帶兵作戰了,他的心裡應該有怎樣的愧疚呢?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點滴見證


首先,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在長平之戰中,面對投降的40萬趙國大軍,白起就和部下商討處理方式。在一些秦國將領看來,可以將這40萬趙軍帶回秦國,比如將其編入到秦國的農戶中,或者將其打散到秦國的軍隊中。換而言之,一部分秦國將領是主張不殺害這些趙軍的。但是,白起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在白起看來,之前秦軍攻佔韓國的上黨郡地區,上黨郡的白起不願意歸降秦國,從而歸順了趙國。與此相對應的是,趙國士兵自然也不願意歸降秦國。因此,如果不斬草除根的話,將來必會危害到秦國。於是,白起使詐,把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由此,對於白起來說,之所以揹負罵名,去坑殺趙國的40萬降卒,自然是從秦國的利益出發,也即擔心這位士兵會危害到秦國。進一步來說,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激烈交戰,促使兩國的士兵自然是非常敵視的。因此,這40萬趙國大軍,只是迫於形勢才投降秦國,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難保不會在秦國內部起事。而這,無疑會影響到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當然,這只是白起坑殺40萬趙國士兵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糧食問題,也是白起痛下殺手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在長平之戰中,趙國之所以用趙括取代廉頗,以此速戰速決,就是因為糧草跟不上了。

同時,就秦國來說,雖然在糧草供給能力上要強於趙國,但是,長平之戰中,秦國前後共投入了60萬大軍,加上趙國的40萬降卒,這就是百萬大軍了。而這,無疑會給秦國的後勤補給帶來非常大的壓力。換而言之,白起之所以對趙國大軍痛下殺手,直接原因就是秦國的糧草無法養活這40萬大軍。另外,秦國的軍功授爵,也決定了趙國40萬降卒被坑殺的結局。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秦法執行二十級軍爵制,規定憑敵人一個人頭升一級。也即在秦國和山東六國的交戰中,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方“甲士”一個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和田一頃、宅一處以及僕人一個。

最後,進一步來說,秦國士兵斬殺的敵方首級越多,自然獲得的爵位就越高。因此,在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國士兵“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以此符合商鞅變法中的軍功授爵規定。因為斬殺的敵人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越高,所以,如果白起要放回這40萬趙國士兵,或者將其帶回到秦國的話,自然得不到手下士兵的支持。就白起來說,之所以在秦國將領中不斷升遷,也是因為其在伊闕之戰、華陽之戰等戰役中持續剪滅魏國、韓國、趙國、楚國等諸侯國的大軍,以此獲得了更高的爵位和地位。綜上,基於以上幾點的考慮,白起和秦國將士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


地主家也沒餘糧


這個問題問的,你還是人麼?

全部弄殘,這是人能幹出來的事麼?

你知道什麼叫生不如死麼?

這比殺人還要殘忍一千倍,一萬倍。

有句話叫長痛不如短痛。

你考慮過這些人被弄殘以後,回去後的生活麼?

一家人的經濟支柱塌了,還要去分擔精力和口糧去照顧他,一照顧,就是一輩子啊,一輩子啊!

被坑殺,死的就他一個人,弄殘回去,拖累的可就是一家人。

如果真這麼多趙軍弄殘回去,那將是多少個家庭的暗談無光啊,想想都可怕。

雖然家人願意照顧,可是旁人不能對這個家庭如此殘忍。

可能國家會有一部分補助,可是那個時候,能給多少東西?

糧食的匱乏倒是其次,日積月累的消耗一個人的精神,才是最可怕的。

還有就是他自身的痛苦,一個人癱瘓在床,一動不動,什麼也幹不了,再看著家人為他忙前忙後,他的精神痛苦,可想而知。

電影《無名之輩》裡癱瘓的任素汐,一心求死,就是因為精神上的極度痛苦。

而且,這個我是親眼所見。

我奶奶癱瘓在床,後來某段時間,突然就瘦的皮包骨頭了,然後就離我們而去了。

當時,任我們如何苦苦哀求:“奶奶您吃一口吧!您吃一口,好不好啊!您吃一口吧,求您了!奶奶!”

我們都哭了。

可是無濟於事,她就是看著窗外不張嘴,眼角留下淚水,可能這是一個老人最後的倔強了吧。

(往事傷心,我先哭一會兒)

……

現在正面回答你的問題,如果白起把這些人弄殘了,首先,這些人自己肯定回不去,其次,趙國也不會派人來接他們。

除非趙國瘋了。

這些人回去,就是國家的負擔,那麼多人不能勞動,還得養著他們,非親非故,趙國貴族才不會同情心氾濫呢!

那秦國派人送?放心,趙國肯定會擋回去的。

所以,弄殘了以後,這些趙軍,還是得餓死在秦國,還不如坑殺了呢,直接就埋了呢,省事!

所以,我前面說的話都是廢話,根本出現不了回家後的情況。



茅匯


首先如果白起把趙國士兵弄殘了,只會讓世人感覺白起甚至是秦國是慘無人道的國家,以後任何國家在對抗趙國的時候只會更加反抗。全殺了的話他們對秦國只有怕,敬畏,屈服。

第二,不能把趙國士兵弄殘放回去,那麼帶回秦國呢。古代人不論是戰爭還是生存最大的問題是糧食問題。秦國人客場打戰,本來就糧草不足。20萬的降兵啊,回去的路上能把他們給拖死。這也明顯是不現實的

第三,當時的軍功都是按人頭來升級的,這麼大的軍功他也要為士兵們爭取,這一殺下去不知道有多少親信能升官了。

第四,以當地秦國在四處征戰的情況下真把那20萬趙國士兵押回去了,他們也不會馬上服從命令的,只會想著反抗,逃跑。為了防止秦國要花多少人力物力來管他們,這麼多的士兵如果來個裡應外合的話會造成多大影響。

所以說白起坑殺20萬趙國士兵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為了秦國情願背起殺神這一世惡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