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壓軸陳老師
阿斗解讀《朋友圈爆炸的長平之戰》
我編輯的一組有趣的戰國朋友圈對話就能看出當時其他國家的態度。~
齊國動態:媽的當年你們一群人打我一個,沒有一個幫我說話的,要不是我牛多,早就亡國啦,從那天起我就發誓,再也不管你們一群人的鳥事。
秦國動態;喂喂喂,我是參與者哈,你問我怎麼看,打必須打,打核戰爭。打殘啦趙國,我就是天下第一啦,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楚國動態;尼瑪的秦真是王八蛋,剛剛把我地方佔啦又去打趙國,忒不是東西,我傷還沒好啊,要不要去幫忙。不行,太她媽遠啦。算啦算啦,還是養傷比較重要,再說趙國也是硬骨頭,他們二敗俱傷也好。
燕國動態;嗯嗯,這是好事情啊,趙國要是報廢啦,我是不是可以吃點趙國蛋糕。反正我離秦國最遠,我管你們哦,打殘廢趙國我在去收場。
韓國動態;別問我意見,他們在我土地上打仗,你居然問我意見。一個二個都不是好東西,我是好人,我是好人,我是好人,重要事情說三遍!!!
魏國動態;哥幾個,你們怎麼看,趙國要是完蛋啦,我有預感下一個就是我們。唇亡齒寒啊。老大,你真的要去插手嗎?那可是百萬人的決戰哦,我們緩緩,等哪天趙國快要完蛋啦我們再去吧,雪中送炭,可以獲得更多感激。而且安全,安全,安全!重要事情說三遍。
以上就是戰國朋友圈動態!那麼為何各國會有如此態度,其中原因我們一一來說。
齊國;在長平之戰二十年前才經濟五國伐齊事件,再多國聯軍的打擊之下國土淪陷,差點亡國滅種。國力已經大不如前,而且因為聯軍伐齊事件的發生,對各國都不再信任,你指望他救趙國,他恨不得各個國家打的越慘越好。典型的置身事外心態。
楚國;其實在戰國時期楚國一直是比較悲催的存在,因為強秦的出現,被數次打壓,一次又一次割地,一次又一次遷都。就沒緩過來雄起過。和秦國有仇不假,但是已經被秦打怕啦。而且離趙國太遠,勞師遠征,不划算。所以就註定了他的態度,觀望事態發展。
燕國;其實燕國一直以來都是個自負的國家,因為周代分封他是第一等諸侯,不過自負沒有實力的支撐變成啦自大,在加上他和趙國相近,平時沒有少吃趙國的虧,秦趙決戰,他不在背後捅刀子都是好的,還指望救援。所以燕國態度就是,樂見其成,靜看二國交兵,時刻準備捅刀子。長平之戰後的燕趙戰爭就很說明問題。
韓國;悲催的韓國因為國力不濟,都成啦戰場,國家也快被打殘廢啦,他只求早點別打啦,誰勝利誰是老大。又怎麼會有救援心思。
魏國;如果說誰有心救援的話,那麼必然只有一個國家,魏國,還有一個人,魏國信陵君,魏王還看不清楚這個形式,首先魏趙關係一直不錯,其次,魏國趙國相近,而且魏國也一直受到秦國欺負,可謂同仇敵愾。最後魏國也害怕啊,他怕唇亡齒寒。可是魏國為何不一開始就支援,原因很簡單,他也害怕打贏啦之後趙國更加強大。二敗俱傷也正和魏國意思。於是就有啦長平之戰後的故事,那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
由此可知戰國七雄故事有多麼精彩,戰國七雄像不像七個人,有人擔心,有人膽大,有人明則保身,有人安分守己,有人蠻橫無理。歸根結底,就是實力,國家有實力,人也一樣,要有實力
阿斗不傻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至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最後最大的戰役。此戰徹底改變了秦國和六國的局勢,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埋下了伏筆。
(長平之戰)
五國為什麼不幫趙國抗秦呢?要知道,覆巢之下 復有完卵乎。
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長平之戰前的秦國雖強,但是和六國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我們來看看雙方參戰兵力,秦國派出60萬人,趙國則有45萬人。雙方兵力相差不大,秦國軍隊是虎狼之師,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隊戰鬥力一直很強。
在戰爭結果出來之前,包括兩個當事國在內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兩個國家的軍隊戰鬥力這麼強,讓他們相互傷害達到鷸蚌相爭 漁人獲利成為了五國的共識。
可惜的是秦國出現了千古戰神白起,而趙國則出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放棄了廉頗死守做法而選擇和秦國決戰,就像賭徒一樣一下子將所有籌碼全部押上。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趙國45萬大軍投降後全部被活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六國從此喪失了對抗秦國的能力。
(戰神白起)
史之旅
長平之戰前,秦國和趙國的關係處在蜜月期。至少給諸國的表面假象是這樣的。秦國破格接待趙國使者。惹得其他五國羨慕嫉妒恨。長平之戰這三年期間。其他各國之所以見死不救,心懷鬼胎。跟秦國的反間計不無關係。但又不能把責任全都看在秦國身上。這其中有不少的歷史原因。
先看韓國,韓國在長平之戰前就積貧積弱。本身戰鬥力就不成。再加上秦國佔據野王后,上黨成了飛地。投降秦國是遲早的事。隨著秦軍攻佔野王。韓國的土地一下子減少了一半還多。本身戰鬥力就差,此時就是想救援趙國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加上韓國不想提前滅國。秦軍好不容易轉移了作戰目標。韓國也不傻。自然不會蠢的再去招惹秦軍。儘管上黨守將私自將上黨讓給趙國。違反了韓王的旨意,但他何嘗不是挽救了韓國的滅亡呢?
魏國,魏王跟信陵君明爭暗鬥,忙得不亦樂乎。一時間顧不上趙國的死活。
齊國,跟趙國打了幾百年。趙國長平之戰之時,齊國沒有落井下石就已經很仁義了。還救趙?不敢指望。
燕國,自從建國之時,就一直在死亡線上掙扎。雖然招了個樂毅,輝煌了幾年。但終難成大器。要不是出了個稍微有作為的太子丹,因為荊軻刺秦而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話。人們恐怕都很難記住燕國。
楚國,一個提起秦國就哆嗦的國家,沒膽量跟秦國叫板,至少在當時是這個樣子的。大家都知道,戰神白起以三萬秦軍,大敗楚國二十多萬楚軍,連都城都丟了。弄得楚國向東遷都,以躲避秦軍的鋒芒。現在,碰到同樣是戰神白起帶領的秦軍,在長平困住趙國四十萬軍隊。楚國敢救援嗎?
坦白說,自從秦國白起一出,東南六國就沒人敢迎戰,趙國的李牧也算上。至於廉頗,那就不好說了。至少歷史並沒有給廉頗和白起對陣的機會。不好假設。
後來,秦國召回了白起,派別的將軍領兵攻打邯鄲。信陵君也正是在知道白起不出的情況下,才竊符救趙的。
風雨中的梅雲
長平之戰發生的時候已經是戰國後期了,這時候其他國家都已經衰落了,其餘五國已經算不上大國了。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有過一次攻秦,可是六國聯軍一共才十幾萬人。從這個就可以看出長平之戰的時候其餘五國是多麼的弱小。
先說魏國,戰國初期第一霸主都說戰國初期的魏國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確實戰國初期的魏國已經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可以同時和秦,趙,齊開戰,自己還能不輸,魏國稱霸近百年足以看出魏國的強大,可是經過馬陵之戰,龐涓戰死,十萬魏軍被全殲之後魏國就已經不是大國了。基本上是和韓燕一個水平的了。還有魏秦兩國基本上連年打仗,前面魏國一直贏,可是到戰國後期,魏國衰敗之後,魏國就沒有贏過一次,已經被秦國打怕了。
再說韓,燕(太弱小了,沒什麼說的一起分析了),在戰國曆史上好像沒什麼存在感,的確是因為他們兩個太弱小了,韓國就有一次申不害變法,使韓國稍微強一點找回一點存在感,之後滅掉鄭國,韓國的工藝水平,冶煉,弓弩是當時最厲害的。可是還是不能改變弱小的命運。說到燕國可能大多數是隻能想到荊軻刺秦,還有樂毅伐齊的事了。其實燕國也有一段時間還是比較強盛的,佔領遼東,向北拓地千里,但是好景不長了,齊國趁燕國內亂,發兵燕國,差點滅了燕國,還是在其它國家的斡旋之下燕國得以保存。然後再就是燕昭時期樂毅帶領五國聯軍伐齊,燕國達到鼎盛,但是之後的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也就沒他什麼事了。再說了燕國本來就想趙國輸,然後趁勢佔領趙國東北部。趙國戰敗之後,燕國確實也這麼做了,但是還是被趙國打的屁滾尿流啊!
齊國,戰國中期可以說是東方第一大國,經濟發達,周邊的國家,燕國,楚國,魏國,趙國都被他打敗過,也就是這樣把周邊國家得罪遍了,導致滅宋之後五國伐齊,齊國差點因此滅亡,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兩座。經此一役齊國雖然在火牛陣下得以保存下來,並且收回了大部分國土,但是已經是羸弱不堪了。
楚國,楚國的存在感很強,給人的感覺不管什麼時候都是大國一般的存在,朝秦慕楚,就知道楚國還算是強國了。再加上秦楚素來就是不和,雖然秦國很多王后都是出楚國人(孰知的羋月也是楚國人),但是秦楚打仗那是年年有。再加上楚國基本上內部管理層的缺乏遠見,當時楚國只要出手,秦國必敗。
長平之戰時秦國最怕的就是魏楚出兵,所以在當時的秦魏,秦楚交界處已經駐紮了大量的軍隊,但是秦軍主力都是在長平,所以這兩個地方也不會有很多的軍隊。但是他們就是沒有出手,後來的邯鄲保衛戰到是出手了,魏國竊符救趙,如果是在長平的時候那可能敗的就是秦國了。
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已經沒有能力在抵抗秦軍東出了,秦國統一天下已經是水到渠成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因為韓國上黨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戰爭,秦國名將白起率軍與趙國趙括決戰於長平。兩軍相持三年,最終,趙國戰敗,秦軍獲勝攻佔長平,並
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經此一戰,趙國由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所積攢下來的元氣消耗殆盡,從此正式退出了強國之列。而天下,也再無一國可以在軍事上能與秦國爭雄了。
但是,這裡我們也會提出一個問題,在秦軍與趙軍決戰的三年中,另外的五國在幹什麼。難道他們的國君都是昏庸之君,他們的臣子都是愚昧之臣,就眼睜睜的看著趙國
戰敗,秦國獨大,而無動於衷嗎?其實亦不盡然了,非不是五國不救,而是各個都有屬於自己的難處。畢竟,“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啦”。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各國的情況吧。
燕國:額,是很老牌的諸侯國,也是很弱的的諸侯國,雖然在樂毅的領導下,發動了一場五國伐齊,但也沒有別的亮點了。哦,還有一個,“荊軻刺秦”,結果導致太子
丹被殺,燕國加速滅亡......而且別說攻秦了,燕國此時不偷襲趙國就算是好的了,因為燕國與趙國是世仇,兩者沒事就喜歡在邊界處掐架,要想燕國幫趙國,這著實有點難
度。更好笑的是,燕國在趙國戰敗之後,還想趁火打劫,結果被趙國又狠狠的揍了一頓,這種戰鬥力,要是在戰場上碰到虎狼之師的秦軍,哎,結果,大家自己想象。
魏國:早期的魏國的確強大的可怕,真的可以稱得上當時的“一哥”,經歷了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君主的改革,魏國的國力強大到可以一挑二,甚至一挑三了,由吳起所
訓練的“魏武卒”縱橫天下,陰晉之戰一舉擊破了秦國五十萬軍隊,幾近將秦國亡國。由此可見魏國的可怕。但是,後來的魏惠王好大喜功,樹敵過多。在經歷了桂陵、馬陵
之戰之後,主將龐涓戰死,數萬“魏武卒”損失殆盡。魏國的霸業也走到了盡頭。老大哥也老了。縱觀戰國後期,魏國與秦國發生的數次戰爭,魏國已無一次取勝。所以,此時的魏國根本不
會,也根本不敢與秦國再發生戰爭了。
齊國:在齊恆公“尊王攘夷”之後,齊國就變成了春秋戰國時的大國,雖然後來經歷了諸公子之亂,但底子還是有的,也無懼其他諸侯國。後來發生了“田氏代
齊”,但齊國的霸業在齊威王的帶領下,還是蒸蒸日上的。也走向了另一個巔峰。可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在滅宋之後,惹怒了當時的眾諸侯,五國伐齊,齊國潰 敗,諾大的一個國家也只剩下了兩個城池。雖然後來田單大擺火牛陣,力挽狂瀾,將齊國從滅國的邊緣拉了回來。但是,經此一役,齊國也再不是當年稱霸東方的齊國,國力
也已衰弱下來。無力再發起大的戰爭。
韓國:與燕國一樣,只有兩個字可以概括“弱小”,弱小也就罷了,還經常挨秦國大哥的揍,前335年:秦伐韓,拔宜陽。前308年-307年:秦將甘茂破韓國宜陽,斬首六
萬。前264年:秦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慘,除了慘,沒別的字來形容韓國的慘狀了。雖然本國經歷了申不害變法,但還是治標不治本。韓國的強弓勁弩名震天下,但可
惜呀,沒有強大的軍隊來操控,一切也只是浮雲罷了。與秦軍交戰,韓國大部分都是兩個字“潰敗”,所以,韓國的主要方針就是親秦,而不是攻秦。
楚國:要是說戰國後期有哪一個國家能威脅到秦國,我想,除了趙國就是楚國了。楚國地域廣茂,且實力雄厚。但可惜的就是,楚國的唯一優點就是大,但是缺點也是過
大,很多地方都是蠻荒之地,根本廖無人煙。且楚國與中原各國不同,士族分權太重,可以說,楚國的士兵不是在為國君作戰,而是為士族作戰。而且,在房陵,鄢郢之戰
後,楚國早已漸漸的放棄長江、漢水流域的控制權。只想著守著故國的那一片國土,更別提拓土開疆了。再加上當時朝廷上的統治者缺乏遠見,根本沒有可以獨當一面的大
將。所以,與秦軍作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了。
總而言之,長平之戰中五國的沉默,可能真的不是見死不救,各國都有各國的想法與難處。就算是盟友,也不可能是鐵板一塊啊。更別提大家都是相互攻伐的
對手了。但也沒關係的,反正早收拾,晚收拾,都是要收拾的,經此一役後,東方六國再也無法阻擋秦國一統天下的腳步了。
喜歡歷史的小夥伴們,也可以說說你們的看法啊,大家一起學習。當然了,要是覺得我寫的還可以的話,點贊加關注也是一份濃濃的愛,我感受的到的。
小小呆蘿蔔
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是發生在秦國與趙國兩個強大的國家之前的戰役,最後是以趙國被坑殺四十餘萬為結果,隨後,秦國開始了秦滅六國的統一戰爭。而令很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趙國與秦國拼得這麼兇的時候。
竟然沒有其他國家支援趙國,而致使趙國大敗呢?我覺得有以下的原因。
其他國家的元氣大傷,不能支援趙國。
比如韓魏聯軍在伊闕之戰,被白起殲滅了二十餘萬,而齊國之前被樂毅率五國聯軍幾近滅國,只剩下兩個城,幸虧田單靠著火牛陣和反間計,才慢慢將失去的齊地收回來,另外楚國,也是都城被白起攻破。
其他國家與趙有仇,不支援趙國。
比如說燕國,甚至是在趙國的長平之戰後,趁著趙國元氣大傷,還出兵伐趙,最後被廉頗打回去,趙國又反攻擊燕國。
秦趙是當時最強大的兩國家,兩個國家對拼,其他人在觀望。
其實就當時的秦趙來說,都非常的吃力,秦國最後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上戰場,打贏這場長平之戰,秦軍也損失了一半,長平之戰前前後後打了兩年頭,他們一直在看誰是最後的勝利者。
他們怕秦國的報復
很顯然,秦國奉行的是遠交近攻的外交手段,秦趙大戰的時候,如果有人敢去支援,那麼會被強大的秦國報復,所以韓國上黨太守馮亭,就把這個上黨的禍水引向了趙國。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證據是,在秦軍圍邯鄲城的時候,魏國的大軍在晉鄙的率領下,只能觀望,就是怕魏國的報復,最後是在信陵君竊符,殺了晉鄙,才成功解了邯鄲之圍。
歷史簡單說
先來看看長平之戰時各國的形勢吧。
1、韓國:韓國是長平之戰的起因。韓國是山東六國中最弱的而且是一直弱的國家,在伊闕之戰中,八萬主力被白起斬首,韓國割讓上黨郡給秦國,上黨郡守拒不投降,就把上黨郡獻給了趙國,這才引發了長平之戰。此時的韓國,自保都已經困難了,根本無法再摻和進去。
2、魏國:魏國在魏惠王時期被齊國圍魏救趙,圍魏救韓戰役後,30萬精銳損失殆盡,龐涓自殺,此後國力大損。秦國強大後,其河西、河東、河內之地都被秦國佔領。甚至國都都遷到了大梁,伊闕之戰又被白起斬首十六萬。也是奄奄一息,不過實力猶在,雖然派了援軍,但是一直畏縮不前,沒起什麼作用。
3、燕國:燕國由於離秦國很遠,兩國沒有什麼仇恨,反而跟趙國經常交戰,且長平之戰後反而猥瑣的趁火打劫趙國,不過被打臉,反而被趙國攻入本國境內。
4、齊國:經歷了燕國的樂毅和五國伐齊之後,差點亡國,雖然後來田單復國,但是實力大損,此時主要是恢復國力,而且與秦國沒什麼領土糾紛,肯定不會此時與秦國交惡。
5、楚國:楚國早就被白起打怕了,連國都郢都(湖北江陵縣)被攻破了,遷都到壽春(安徽壽縣)。所以根本不敢和秦國交戰。
還有就是趙國本身的原因了,在趙孝成王的老爹惠文王在位時,齊國被五國打敗、秦國一家獨大,卻不想著抗秦,反而是不斷進攻齊、魏,坐看楚國被白起打殘。造成的後果就是趙孝成王繼位後,舉目都是敵人,這時候秦國進攻韓國,趙國又當起了觀眾,秦國打完發現趙國來分利益,於是怒了、進攻趙國。趙國說:兄弟們,來幫忙一起打秦國啊!齊楚魏韓:你TM在逗我!
最重要的原因:其他五國各懷鬼胎,他們其實最希望的是秦國和趙國兩個當時的最強國兩敗俱傷,這樣這倆國家就沒機會攻打他們了。結果沒想到趙國敗得那麼慘,秦趙間的平衡被打破,所以後來秦軍圍趙國都邯鄲後,魏國的信陵君感到唇亡齒寒,這才竊符救趙。但是秦趙相持的時候,情況不明,貿然的站隊肯定不是明智之舉。
讀史明智的小電工
就算是想分一杯羹的想法,也得有那個實力去有動於衷啊。有賊心沒賊膽。
進入戰國後期,各國實力大減。南方楚國,白起剛剛大肆清理了一遍,對楚國有一次掃蕩過一次,把楚國打的被迫遷都保國。
齊國,五國聯軍攻齊,燕國樂毅打的齊國僅剩兩城。若無田單火牛陣和樂毅被離間,齊國早就涼了。中不的三晉更不用說了,早就萎了。後期的秦趙大戰,他們即便是想搞事情,也沒那能力了。
看點兒歷史
先說說齊國吧,齊國與趙國之間有國家恩怨,在長平之戰之前,趙國最主要的擴張方向就是齊國,趙惠文王的時代,趙奢攻打過齊國,廉頗和藺相如也曾攻打過齊國,佔領過齊國七八十座城池。而在齊王建上位後,也一直奉行孤立政策,基本上不參與其他國家的戰爭。所以說既有歷史上的恩怨,也有外交政策的原因,齊國是不可能幫助趙國的。
楚國,魏國與秦國一直都有世仇,本來他們是想要出兵幫助趙國的,但是當時趙國走了一步臭棋,在趙秦在長平一代對峙時,趙國曾派使臣鄭朱出使秦國想要議和,秦國上下一邊積極準備戰爭,一邊邀請其他五國使臣出席招待鄭朱的宴會。其他國家一看,你們老贏家的兩個分支都要議和了,我們還出個屁的兵啊,所以楚國魏國在戰時就沒有出兵。但是在長平之戰後,有信陵君竊符救趙。
燕國由於兩次弒君事件,外交聲譽在六國之間一直很低,導致趙燕數十年間的盟約破裂,齊國和趙國曾聯軍攻伐燕國。所以燕國與趙國的關係也一直不好。而由於秦國的遠交近攻的政策,燕國是一直希望趙國戰敗,從而撿趙國便宜的。所以燕國也不可能幫助趙國,而趙國長平戰敗後燕國果然出兵攻打趙國。
而韓國在戰國時期一直都是小透明,國力太弱,長平之戰所在的上黨一帶原本是韓國的國土,對於秦趙兩個當時霸主似得國家,韓國心裡想的多半是都去死,都去死,兩個國家都死絕了才好,所以韓國當時自保還來不及,自然不敢去幫助趙國。
所以所,在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下和趙國自身的失誤下,長平之戰中其他國家都選擇了旁觀,一代霸主趙國隕落。
等風少年樂趣多
之所以在長平之戰時,其他大國無動於衷我認為原因有如下三點。
第一,秦國的連橫外交策略分化瓦解了六國的凝聚力;第二,經過多年的戰亂,除了秦趙,各國基本無力角逐天下了;第三,趙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得罪了很多國家。
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中後期,當時各國之間都是戰爭不斷,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當時,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真正有能力爭霸天下的其實就剩秦、楚、趙三國,假如,趙國贏了長平之戰,則其它五國一定會趁趙國虛弱之時,攻打趙國,如果秦國得勝,其它五國一定會聯合起來打擊秦國。所以,贏了趙國的長平之戰不是真正的厲害,在長平之戰後抵擋了來自其它國家的進攻,才是秦國的厲害之處,也真正奠定了其一統天下的基礎。
那麼,具體來分析,為什麼其它五國不來救趙呢?
齊國不肯借糧給趙國
首先,最愛管閒事,並且在戰國時期多次拯救趙國的是齊國,比如圍魏救趙,說的就是齊國為了救趙國攻打魏國的事情,當時,魏國一家獨大,差點吞併了趙國,是齊國出手相助才保住了在戰國前期弱小的趙國。
但是,隨著趙國在後期“胡服騎射”逐漸與齊國發生矛盾,多次攻打齊國,尤其是長平之戰前20年前的五國伐齊,徹底打垮了齊國的根基,所以,戰國後期,齊國孤立了自己,不參與任何的外交與戰爭,眼睜睜看著秦國一個個滅了其它國家,其中也有自己能力不足的原因。因此,長平之戰,趙國向齊國借糧,齊國也沒有借。
三晉之間的關係土崩瓦解
那麼,接下來是趙國的近鄰,所謂的三晉,三晉原本都是晉國分出來的,在戰國初期關係還很好,但是,魏國稱霸的時候,打韓國和趙國,趙國稱霸的時候打韓國和魏國,韓國嘛,不管誰稱霸,都打韓國,所以,對於大國之間的戰爭,韓國一般都是和誰聯軍,在軍事和外交上受制於人,而且長平之戰就是韓國恐懼秦國,割地給秦又獻給趙,所引發,這個時候,韓國是想置身事外的。
魏國雖然前期是超級大國,但是光環太重,而且處於四爭之地,無論秦,齊,楚、趙誰稱霸,都會和魏國打一架,磨磨刀,大家知道到磨刀石磨久了就小了吧,所以,當時的魏國有心爭霸,也不會支持趙國,因為一旦趙國崛起,首先吞併的肯定是三晉啊!
在救與不救矛盾中的楚國被秦國離間
其實,當時最有實力去救趙國的還是楚國,但是楚國本身就是南方大國,和趙國已成南北之勢,楚國也忌憚趙國的發展,畢竟趙國是短短几年就發展起來的強國,老牌大國對新興的大國都是打心眼裡恐懼的,當然楚國也想幫助趙國,後來被秦國離間,最終沒有救趙。我估計,楚國不救趙國也有自己的小算盤,秦國從北面東出伐趙,如果兩敗俱傷,則楚可以從南面商於之地攻打秦國,坐收漁翁之利,事實證明,秦國打完趙國後,割了很多土地給楚國。
投鼠忌器的燕國還想趁火打劫
那燕國就不用說了,對於國家之間的戰爭能想出荊軻刺秦王的政治暗殺的國家,還能有什麼大出息,當秦趙進行決戰的時候,燕國還想從趙國身後搞一搞事情,畢竟燕趙本身就有很多矛盾,最可笑的是,即使經歷長平之敗的趙國還是將燕國一頓暴打,可見,燕國七雄之名有點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