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趙括,錯在什麼地方,讓英雄無用武之地?

大馬哈魚12


不請自來,我不認為趙括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只是缺乏實戰經驗罷了。如果說錯的話,最大的錯誤就是接過了長平之戰這個“爛攤子”。

趙國為何不用廉頗?

長平之戰中趙國最大的失誤就是將廉頗換下,讓趙括頂替,那麼為什麼把廉頗換下呢?

《史記》中記載是秦國用了離間記讓趙國換下了廉頗,無非就是廉頗一直處於守勢缺乏對秦國的主動進攻,對於我們後世再來看知道廉頗是對的,因為秦國剛打完韓國軍力還沒恢復,糧草輜重也未必充足,如果和趙國打消耗戰大概率要撤軍。但是趙王不這麼想,因為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大決戰,關係到未來天下的走勢,怎麼能一昧防守而不進攻呢?

所以趙王將廉頗換成了趙括,目的就是讓趙括進攻,只有進攻打敗秦國的生力軍才是真正的勝利。在趙括坐上主將的位置時是不可能繼續像廉頗那樣防守,必須主動進攻,因為趙王希望看到的,可這也中了白起的計。

秦國換上白起

長平之戰不僅僅趙國換將,白起也在的戰爭中段到了秦軍中指揮戰鬥,那麼這場戰爭主將就變成了原先的王齕和廉頗的對決變成了白起與趙括的決戰。白起作為戰國時期的“殺神”面對一個戰爭“小白”趙括,結果可想而知。

事實上並非是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而是他們面對的是白起,戰國時期的“戰神”,趙國將領中也只有廉頗和李牧和他齊名,所以兩軍主帥在戰鬥經驗上的差距使得趙括像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小白,如果趙括真是“紙上談兵”趙國難道看不出來嗎?

成為長平之戰的“背鍋者”

一場戰爭的失敗總要有人站出來擔負責任,作為趙軍主帥的趙括當然是首當其衝的,失敗原因是不會記在趙王中了離間記換下廉頗導致的,那麼最好的解釋就是趙括十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將領,都是因為趙括自身原因的才導致了長平之戰的失敗。

我認為趙括最大的錯誤就是當了趙軍的主將,成為了這場戰役失敗最大的受害者,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笑話。


歷史百貨鋪


長平之戰,成就了秦國名將——殺神白起,也讓趙國的趙括背上了“紙上談兵”的罵名兩千多年,但是,事實的真相真的是因為趙括的無能嗎?其實並非如此。

首先,參與這場戰爭的是秦、趙兩國。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便一步步成為兵強馬壯的超級大國,有兵甲100萬之眾和巴蜀、漢中兩大糧倉作為保證,成為西方的老大,一直想吞併其他六國一統天下。

趙國,原本在戰國七雄中實力不算最強,地理位置不如南方的楚國可攻可守;財力上比不過東方齊國;而我國梗死有鐵甲步兵,所向披靡;只比燕韓兩國稍強。但是趙國的武靈王志向遠大,率先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進行徹底的軍事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崛起,有一躍與秦國共爭天下之意。

戰國後期,秦國的獨步天下,為趙國所阻,變成了兩強爭霸。但是由於秦國變法比較早,所以發展比較完善,還有漢中和巴蜀的糧草支撐,所以趙國還是遜與秦國。

所以,長平之戰中,趙國上下本就不贊成迎戰,想通過政治手段,暫緩這場戰爭,爭取更多的休養生息的機會,所以有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秦國將領有白起、王紇、蒙毅等皆為有勇有謀的軍事統帥,其中以武安君白起為甚,攻守兼備,百戰不殆,是戰國中數一數二的帥才,國家兵力100萬左右,此次投入戰鬥的有60萬左右。

趙國將領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田單、樂毅等,國家兵力60萬左右,此次投入戰鬥50左右。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兵力相當,秦國佔據稍微的優勢,開始主將廉頗由於初戰不利便實行了守的策略,使秦軍一時不能攻克,雙方處於對峙階段

雙方激烈交戰,秦趙兩軍均損失慘重。趙軍前後六名尉官陣亡,丟失了兩處要地,至七月,趙軍西營壘被秦軍攻佔。在數戰不利的形勢下,趙軍憑藉工事,繼續堅壘不戰。秦軍在之前的攻堅戰中,死傷大半,攻勢也逐漸減弱,趙軍的地利優勢也變為各佔一半。戰爭便很快進入了對峙階段。

於是,白起便想誘趙軍出來,便派間諜在趙國境內製造謠言,使趙國換掉了廉頗,換上了趙括。趙括當時領命去替換廉頗,孝成王命令趙括儘快解決白起,再向東解決魏冉。於是趙括才贊同白起提出的決戰。決戰開始,趙括與白起軍隊拼死力戰,甚是激烈,但是秦軍有充足的糧食補給,而趙軍遠離自己的營地,只能吃隨身所帶的少量乾糧。

趙括命一隻軍隊斷後,掩護大軍東撤,卻被秦昭王從野王發來的軍隊堵住,切斷趙括的退路和糧草。而身後的白起在全殲掩護的趙軍後,又追上來,與野王君前後夾擊趙括。

而趙括被打算越過丹水東撤,卻被秦昭王引來的黃河裡的水阻斷了去路。而陵川趙軍的援軍也被阻擊。至此,趙括被秦軍死死的圍住了。趙國也是自顧不暇,被穰侯從陶國對邯鄲發起進攻,不能支援趙括。

趙軍沒了糧食,便開始殺馬吃人,保存體力,在趙括的帶領下,竟然沒有比一個人要投降。被困46日後,趙括使計詐降,利用秦軍在受降時,發動襲擊,致使秦國士兵也死傷慘重。

趙軍全部戰死後,白起使人尋找趙括屍,不得,只找到趙括用劍和鎧甲。白起極為傷心,以衣冠厚葬,取趙括劍自用。白起曾自己對秦昭王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腹中無食,以人充飢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

秦昭王說,長平巨戰,秦失六十萬,趙失七十萬,秦可謂小勝。而趙括死,武安君存,可謂大勝。事後,范雎謂秦昭王,長平巨戰,大勝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

所以,趙括並非“紙上談兵”的紈絝子弟,長平之戰的鍋可以摘掉了,趙國是敗在了國力上,換誰都不行。趙國前有秦國緊盯不放,後邊境又有不少覬覦之輩,糧草又不充足,就算用廉頗的死守策略,也是撐不了多久。

所以,所謂的趙括錯,並不成立,趙王也不傻,不可能真讓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去率領40萬大軍。秦趙兩國趙國輸的原因其實是趙國國力不如秦國,

而不是趙括的原因。


那一頭亂髮i


1、趙括面對的是當時的戰神白起,就算同時代的廉頗和樂毅都不一定是其對手。

2、趙括戰前曾多次親自勘查地形。

3、趙括在作戰時下命令之果斷,趙將中無人能及。

4、長平之戰中,趙括也給秦軍帶來了近20萬人的損失。

5、戰爭後期,趙括大軍被斷糧,而趙括在固守中,嘗試了當時還沒有人使用過的,“孫臏十陣”中的“車城圓陣”,在斷糧的情況下固守46天,而大軍沒有生亂,也是為兵家史上的一個奇蹟。

6、趙括每戰總率領自己的千騎,騎衝在全軍最前,其膽識令人佩服。

一說到趙括,許多人都會說,該人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典型教材,從戰國的長平大戰到今天,他足足被人們譏諷了2000多年,被人們嘲笑了2000多多年,這是極為不公平的,尤其是對一個抵死保衛自己祖國的忠勇軍人。

長平大戰一開始,趙軍就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造成這種錯誤的人正是所謂的四大名將之一的上將軍廉頗。戰國時代,由於趙國的戰略環境和地理環境所決定,趙國的軍隊擅長的是野戰或者說擅長進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戰,趙國最厲害的就是戰場突擊力量,比如弓箭兵、輕步兵,長平大戰一開始,由於數戰不利,趙軍統帥廉頗就主動堅守,以圖與秦軍拼消耗,讓秦軍知難而退,但是誰也沒預料到,秦軍是王八吃了秤砣鐵了心,一干就是14個月,長平大戰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也就是由突發的戰役決戰,演變成了雙方有意識的戰略決戰和戰略消耗戰。也不知道當時的趙國統帥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說趙軍犯下了第二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當時就是業餘戰略家也知道,趙國的戰爭潛力遠遠要低於秦國,由戰役演變為戰略決戰就已經輸了一半,可是趙國的政治集群卻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換而言之,趙國應該主動割地求和,以圖保住趙國最珍貴的物資資源、人力資源和精銳的部隊,才是上策,遺憾的是沒有任何人想到這一點,為趙國精銳部隊的覆滅做好準備。這就是趙國犯下的第三個戰略性錯誤,可以肯定的說趙國已經輸定了。

由於物資、軍隊的大規模消耗和對壘,使趙國政治集群的心靈很脆弱,本來用擅場進攻的趙括換下喪失鬥志的廉頗,不能不說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時機已經過去了,雙方的對壘陣式已經完全形成,趙國是必輸無疑了,只是看輸多少和輸多大而已了。加上臨陣換將,新統帥上任後又要二~三個月磨合才能形成戰鬥力,一則趙國國力基本耗盡,二則秦軍又不是傻子怎會讓趙軍有這樣的機會。所以,這時也就犯下了第四個戰略性錯誤,趙軍覆滅的時機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趙軍統帥趙括的紙上談兵的緣故,而是這時的長平大戰本身就是一個輸定了戰爭。

但是,趙括上任後又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也或者說是一個讓人敬佩的錯誤,即“以身殉國,抵死反抗”,雖然是做錯了,當時相對於歷史上的一群群無恥的漢奸,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敵手——殺人王白起也是敬佩不已。可能正是由於趙括的拼死的反擊,給秦軍造成了空前絕後的傷亡,最後趙軍被騙投降後,秦軍還要不得不用殘暴的集體屠殺來洩憤。至於,當時趙軍究竟給秦軍造成多大的損失就不知道了,因為秦人根本就不敢把它回憶起來和記錄下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長平大戰不但是趙國心中的永遠的痛,也是秦國心中永遠的痛。長平大戰後,秦國數次被其餘5國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陽郊區的藍田一帶,用了20多年才恢復了元氣。


戰鬥大黃蜂


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趙括,錯在什麼地方,讓英雄無用武之地?

先說總結。趙括並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相反,趙括激發了一個軍隊的最後潛力。

要說趙括這個人,就得先從當時的博弈雙方說起。此時的秦國,已經具備了統一天下的軍事能力。要記住這個大前提。趙國接受上黨這個地方,實際上是由於趙孝成王的叔叔平原君所贊成的。平原君認為,以前怎麼打都打不下的上黨,居然被白送了,這是多麼大的一塊肥肉,必須要抓住。平原君所代表的是貴族利益,也就是說,在拿下了上黨之後,很可能就是由平原君來管理的,收益非常大。但是,貴族這個階級有個毛病,就是比較短視。如果是以前,那麼拿下上黨確實非常有利。但此時,秦國已經像一頭老虎一樣蹲在面前了,去碰老虎面前的肉,是那麼容易的嗎?

過度的自信以及戰略上的短視,使得趙孝成王和平原君一拍兩合,直接忽視公子豹的意見,吃下了上黨。吃下了上黨,就意味著要管理上黨,也就是要派遣軍隊加以鎮守,這又是一筆花費,是需要考慮軍隊的消耗。

公元前261年末,趙國廉頗便帶領數十萬的趙軍,接管了上黨。數十萬的軍隊,所需要消耗的糧食非常之大。也就是說,要吃下上黨,首先你得有軍隊,其次還得有後勤保障。這邊剛接收完上黨,秦國那邊馬上就不同意了,直接由王齕帶領軍隊奪下了上黨的十七座城池,不得已,廉頗只能夠後退到上黨以南的長平。

這就好像是在玩遊戲,你用完了所有的技能想去消耗一下對手的血量,一輪下來,不但沒有消耗到,自己還差點被打死了,你說這種買賣划算嗎?

隨後,廉頗開始建築兩座營寨,想要來個持久戰。可是,這邊的營寨剛建完,王齕馬上就帶人把另一邊的營寨給端了。不得已,所有的軍隊全部退守到唯一的營寨。這裡我們要明白,持久戰打的是後勤保障能力,而此時的趙國,可以調用的糧食已經不多了。趙孝成王還到處找其他的國家借糧食,可惜什麼都拿不到。戰事的失利,再加上有人散佈廉頗的謠言,說他不敢打秦國的軍隊,兩者一結合,使得趙孝成王換下了廉頗,找了趙括替代上去。

這裡,我們更加可以看出,兩國的實力差距。上黨距離秦國的距離,比趙國的距離要遠得多,到頭來反而是趙國先斷了糧。我們也可以看出,如果持久戰真的打下去,趙國不攻自破。

這就如同抗日時期一樣,日本表面上長驅直入,但實際上整個後勤保障非常有問題。如果不是美國在後面補給,日本的進攻不可能這麼順利。對此,毛主席提出了打持久戰的戰略。同時,發展許多的根據地,為中國軍隊的後勤作保障。

其實,趙括這個人,並不是書上所說的那麼弱,那麼菜。趙括的父親是趙奢,也就是趙國著名的將領。趙括小的時候,就曾經隨著父親出門打仗,親自觀摩了戰爭。所以,說趙括是隻會紙上談兵,並不是非常客觀。趙括確實喜歡談兵,但趙括也並不僅僅是在紙上談兵。

此時的趙國與秦國的實力差距非常大,這也就導致了,換上另外一個人,結局可能也是差不多的。這時候,秦國做了一個舉動,那就是把王齕換成了白起。這就相當於,秦國換上了頂級的將領,是準備在這裡徹底解決掉趙國的。而趙括對這件事情毫不知情。請報上的失誤,導致了戰略上的失誤。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秦軍假裝失敗,把趙軍的主力部隊給引誘出來。這就相當於,你以為人家家裡沒有人,想進去順手牽羊,進到人家家裡才發現,一大群警察正在等著你。秦軍迅速在趙軍周圍建立起了包圍圈,將趙軍圍住了46天。而這46天,趙國的補給不能夠送達,趙軍只能互相殘殺,吃同伴的肉。

這裡,我們也要看到一點,那就是趙括能夠帶領軍隊46天而不投降,也足以說明他的管理上是有能力的。當然,戰略上的失誤也是存在的,而且是致命的。最後,趙括眼看著勝利不再有希望,便帶領殘餘的軍隊,發起了自殺式的衝鋒,可以說是寧死不屈。在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趙括的氣節。

隨後,秦國將趙軍裡面,未成年的給挑出來,其餘的全部坑殺。

對於熟讀兵法的趙括來說,他應該是知道這場戰爭想要打贏的可能性非常低,但是他願意去試一試。這也許是盲目的自信,也是面對困難不可缺少的態度。之所以會被後人罵得那麼慘,可能是史書上,總得找人來背鍋吧。


稽聖


長平之戰,趙國自開國以來最為悲慘的一場戰役,45萬趙軍命喪長平。趙國家家披麻戴孝,無比淒涼。這場戰役的指揮者趙括自能而然地成為了萬人唾罵的對象,被後人冠以“紙上談兵”之名。長平之戰趙軍的指揮者趙括錯在輕敵,但重點是趙括本身經驗不足。

輕敵

廉頗在守長平前線的時候,面對秦軍的屢次騷擾,都避而不見。無論秦軍多麼的騷擾,就是拒不出戰。廉頗的拒不出戰行為,在趙國高層引起了不滿,“你廉頗面對的不是秦國的白起,只是一個20多歲的秦軍新將,有必要這麼恐懼嗎?”。

趙國高層的不滿加上秦國應侯范雎散佈謠言,廉頗最終被趙王換下,由趙括替代。趙國換將的同時,秦國也在偷偷的換將,將20多歲的王齕換下,由白起代替。 白起的到來,趙國高層渾然不知,而趙括固然更不會知道。

白起放出誘餌故意敗給趙軍,趙括自以為秦軍將領還是和自己年紀差不多的王齕,輕敵冒進,領趙軍全軍出動,結果被困在長平。

經驗不足

長平之戰,趙括表現出許多無知的行為,比如:傾巢出動,留下不到7萬的軍隊鎮守後方,結果被秦軍突襲,佔領了趙軍的後方,使趙軍落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之中。

在群山環繞的長平,領著40多萬的大軍,排著長長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行走在長平之中。由於隊伍太長,遭遇了秦軍騎兵的突襲,也做不出有力的反擊,導致輜重部隊和主力部隊的分裂。

總結

長平之戰,趙括錯在輕敵,由於自身的經驗不足被包圍於長平,導致45萬趙軍命喪長平。說實在的,長平之戰錯就錯在趙孝成王,讓從來沒有打過仗的趙括,突然領軍45萬對戰秦軍。如果讓趙括打幾次小戰歷練歷練,很有可能不負他的馬服君的威名。


永樂解史


仔細看看戰爭經過就明白了

一、攻佔上黨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兵攻佔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懾韓國。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接應上黨的百姓。

二、廉頗敗退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將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音:加,裨將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六月,秦將王齕率軍進攻,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將廉頗,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軍攻佔。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國的軍隊築起圍牆,龜縮在營壘裡不敢應戰。於是,秦國軍隊發起強攻,攻佔下趙軍西邊的營壘,斬殺趙軍兩名都尉。

趙軍連敗,趙將廉頗率軍敗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趙軍自此怯縮不戰。因此,趙孝成王對於廉頗畏懼秦軍、久拖不決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廉頗

三、趙國議和

當趙軍初戰失利時,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等商議,想親自率領部隊與秦軍決戰。樓昌認為這樣做,無濟於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國議和。而虞卿則認為如果秦國決心攻打趙國,和議難成,不如派遣使者攜帶珍寶去楚國、魏國活動,使秦國畏懼各國的合縱抗秦,這樣和議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趙孝成王採納了樓昌的建議,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虞卿一再勸諫,說“鄭朱入秦,秦王與範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國、魏國以為趙國已經議和,必定不出兵救趙。秦國知道天下之不救趙國,則議和不能成功,議和不成,趙軍必敗。”

趙孝成王最終沒有采納虞卿的諫議,鄭朱到了秦國求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果然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

四、兩軍換帥

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怯縮不戰,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佈傳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王決定換將,當時李牧還年青,尚未出頭。名將樂毅棄燕投奔趙國不久,被封於觀津,其心未附。趙王則將秦國的反間計信以為真,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於是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諫阻,派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括統率二十萬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為主將。趙括到任後根據實際情況更換部隊將領,改變軍中制度,又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

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為能徹底擊敗趙國、能一戰定乾坤,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同時令軍中嚴守換帥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殺勿論。

五、白起用計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知道秦國已經暗地裡用名將白起換下了王齕,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的營壘。

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趙括髮現已經中計被圍,被迫下令全軍停止進攻,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擇機突圍。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諸國的援軍和糧運。

六秦軍獲勝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大量趙軍士兵或餓死或因突圍不成而死亡,士兵們開始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

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失敗並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且傷亡慘重無力再戰,剩下的士兵向秦將白起投降。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軍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長平之戰以秦國獲勝而告終。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此戰後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趙孝成王后悔沒有聽從平陽君趙豹的建議,又因為趙括的母親先前阻止趙括出征時說的話,沒有誅殺趙括之母。


唐明國亮


趙括錯就錯在一是生不逢時,第二不如那些老兵油子有心機!長平之戰最後關鍵時刻開始在趙王的心目中掛帥第一人選並不是趙括,是樂毅田忌等有戰鬥經驗的老將,但是這些百戰名將分分推辭,為什麼?因為戰鬥到白熱化關鍵時刻了,誰都要祭出自己的王牌,秦國的王牌是誰?當然是白起了,趙國的百戰名將很多,但是有一樣遇到白起誰都沒電,長平之戰後名將龐媛可以帥十萬老弱殘兵追著燕國的六十萬大軍打,那個時候為啥沒敢吱聲?心知肚明!趙括的母親也心知肚明!所以不惜頻頻拜見趙王,黑自己的兒子!如果說趙括沒有軍師才能你可以查閱一下歷史,趙括的老爸厲害不?每到攻城掠地遇到阻隔一籌莫展的時候,都是憑藉趙括超凡的智慧為他迎刃而解的!對自己的能力,我感覺他也有自知之明,我相信如果他知道對手是白起,他也會做出不同的決策!要不秦國為什麼那麼封閉消息?說他生不逢時是因為我感覺他的命運有點像後世的李鴻章!國家危難之時,更多的人躲在後面誇誇其談的指責他是賣國賊,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換其他人出來能解決問題嗎?會比他做的更好嗎?


用戶遵化楊哥


趙括並非後人所說只會紙上談兵,而是有勇有謀,長平之戰戰術上沒有錯誤,最大的錯誤出在戰略上的誤判與秦趙國力之間的差距。

其一;廉頗守城時因為深知秦趙兩國實力差距所以對於秦軍一直採用守時,拒不出站,秦軍每次出征都武功而返,趙括上臺之後年輕氣盛放棄守時採用主動進攻的方式,結果秦軍秘密換將(白起接任前線總指揮),趙括未能察覺,被秦軍包圍。

其二;意識到趙軍被秦軍保衛之後趙括並沒有像後世所說驚慌失措,因為當時秦趙兩軍實力相當,趙括相信秦軍未必吃的了自己,迅速組織反擊,並幾次打退秦軍,在戰事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更是身先士卒衝在前線而非拼命逃跑。

其三;其實情況和剛開始趙括預想的一樣,秦軍沒有實力一口氣吞下如此大規模的趙軍,逐漸難以支撐,但秦王迅速從秦國徵調更多的軍隊,舉全國之力,圍攻趙括,此時雙方力量開始傾斜,而趙國國內以沒有實力救援趙括。

其四;久久被圍而不能突圍趙軍,糧草斷絕,趙括雖再三努力依舊無法組織去有效的力量,最終突圍失敗,被秦弩射殺。

結語;

趙括最終敗於長平非戰術不行,不夠勇猛,然太過年輕雖飽讀兵法,但戰爭經驗不足,深陷秦軍包圍,秦趙兩國實力差距明顯無量救援也是主要原因。

此戰秦軍雖勝,但軍事實力也是元氣大傷,這一點從後來的圍攻邯鄲的失敗可以看出。


外太空的首富


歷史簡單說

輕敵冒進,好大喜功

趙括並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將軍,只是沒有真正統兵打過仗而已,理論知識豐富並意味著實戰經驗豐富,過於想當然。

必勝的信心過大成了自戀,被圍後失了方寸亂了陣腳,統帥無方,士兵也就不知所措,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憤怒的小豬


紙上談兵成為批評某些人只注重理論,沒有與實踐相結合,不能解決實際事情的典故。一場耗時近三年,秦趙兩大戰國傾盡全國之力的大戰,不僅讓武安君成就“殺神”稱號,也讓“馬服子”趙括成為千百年來的笑談。

孟子有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從趙括本人戰爭素養來看,他最終還是敗在了地勢上了。天時上來看,戰六國的長期合縱國策優勢沒有發揮出來,無論是血脈相連韓趙魏,還是雲澤楚國。隨然整體國力不如秦國,在戰國七雄裡面也能排位第二。在兩國死磕之際,得到其他國助一臂之力,那結果就難以料定了。人和上來看,秦國上下齊心,同仇敵愾,秦王親自出馬做好戰爭後方糧草物質籌備運輸工作,為前方戰士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工作。彌補了戰線過長的劣勢。而趙過群臣從始至終,在“戰和”兩條線上猶豫不決,戰是被動戰,和是無奈和。

下面重點說說地勢,戰爭是發生在太行山中條山一代。同樣是勘測地形地勢,白起趙括廉頗選擇了不同的戰術。名將廉頗前期並不是一開始就防守,而是與秦軍交手幾次失利之後,依託山脈地勢,鑄建堡壘,層層阻擊秦軍。長時間的堅守造成了巨大得國力空耗,給雙方都造成巨大的壓力。應該說秦國更急與決戰,所以才去趙國造謠,最終棄用廉頗,啟用趙括。趙守秦攻,兵力比至少1:5,雙方對攻1:1。最後殺神利用地勢做到了對趙國的全滅。地勢本來是趙國的優勢,最後劃轉成秦國的優勢,白起打破兵書戰法,在雙方几十萬大軍的情況下,做到等而圍之,圈而殲之。至於本題的男主角趙括酒一句話“不是國軍無能,而是共軍太狡詐”。就想電視劇亮劍裡面國民黨將領說的那樣,你們八路軍就會背後偷偷摸摸得打冷槍,打一個地方換一個地方,有本事堂堂正正的正面打一場。他們和趙括一樣,忘記了一個事實,這是戰爭,本質不是你殺我就是我殺你,以正合,以奇勝。不是趙括英雄無用武之處,而非英雄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