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刘邦在更立太子上犹豫不决?

漂泊的铁牛


纵观西汉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每一任皇帝都曾经想过甚至执行过更换太子一事。

以汉高祖刘邦为例,晚年数次想废掉太子刘盈,换以赵王如意作为他的接班人。但是碍于各方势力纠葛,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实属无奈之举。

作为一国之君,刘邦已据有天下,为何却连自己的身后都无法决断?难道真的是慑于商山四皓的影响力?还是源于太子背后吕氏的滔天权势?除此之外,功臣集团在这一事件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一、“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汉高祖一生有八个儿子,立储风波发生在惠帝和赵王如意之间。惠帝是高祖正妻吕后之子。汉二年,初登汉王宝座的刘邦立刘盈为汉王太子。赵王如意是宠姬戚夫人的孩子,深受刘邦宠爱。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史记·吕太后本纪》

据《留侯世家》记载,汉帝国成立后,刘邦就曾三次明确表示要换太子:

  • 第一次是在汉立国后不久“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 第二次是在黥布造反时,希望太子去剿灭;
  • 第三次是在汉十二年,高祖病重时期

从这个时间跨度看,刘邦易太子不是冲动的想法,而是经过长期的、深远思考后得出的结果。但是这个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正确的吗?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史记》记载:“是后如意为赵王,年十岁。”这是公元前198年以后的事情。戚夫人是在公元前206年左右得宠,推算赵王如意在刘邦死最多不过1 1岁。汉惠帝5岁时被立为太子,汉纪》记载惠帝五月丙寅即位,年十六。16岁即位,虽然年幼,但至少已是一个相对成熟的青年人;反观赵王如意的年龄则较为偏低。用一个11岁的少年,取代16岁的青年执掌国家大权,似乎并不合适。

“帝年五岁,高祖初为汉王。二年,立为太子。”——班固·《汉书·卷二·惠帝纪第二》

其次,从嫡庶的角度看,若当真更换太子,赵王如意也不是合适人选,反而应该真正的长子——齐王刘肥。“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使之成为了西汉最大的诸侯国,如此分封,足见刘肥在高祖心目中的位置。从其后“献郡脱身”等一系列事迹来看,刘肥确实也不是一位昏庸无能的人。加之其在高祖死时已近30岁,具备了独立执政的能力。平心而论,齐王刘肥在自身条件上远胜于任何他的七个弟弟。

既然如此,刘邦为什么还要冒天下之不韪选择改立赵王如意,哪怕选择刘肥也算是情理之中。难道刘邦真的是如此至情至爱之人,单纯是为了宠爱戚夫人,才找出“不类我”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吗?当然不完全是,但可定是其中之一:

对刘邦来说,吕雉和戚姬都是他生命中的重要女人:一是昔日并肩打天下的发妻,一为今时日夜陪伴的爱妾。

然而,在感情的较量下,吕雉还是失败了。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雉“为人刚毅”,多年的征战生涯,早已让她失去了身为女子应有的柔媚、温顺,且“年长”,常年被刘邦“留守”后方,极少见面,加之青春易逝,年老色衰,自然很难讨得已今非昔比、坐拥天下的夫君之欢心。

然戚姬却因年轻貌美和出众的才艺得以长期陪伴在刘邦左右,关系自然要更亲近一些。而刘邦对戚姬的宠爱程度也是非同一般的,不仅让她“日夜侍御”,还对赵王宠爱有加“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所以当戚夫人“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刘邦几乎没有犹豫“几代太子者数矣”

显然刘邦并不是为爱痴狂的情种,所谓的“不类我”也不过是更立太子简单而又拙劣的借口。对于刘邦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两位皇子背后的政治集团与刘氏政权之间的博弈。

吕后的背景不必多言,当初吕公只因占视刘邦相貌,以为奇贵,可成就大事业,便决然将她许给刘邦做“箕帚妾”,以图换取来日的荣华富贵,可刘邦一区区亭长,岁俸不过粮食百石,又“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还“好酒及色”,她便从事农业劳动以补充家计的不足,乃至于携带幼儿女“居田中耨”耘。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史记·吕太后本纪》

随着刘邦的发迹,她与刘邦的关系,也逐渐从夫妻关系变成了以利益为纽带的政治同盟者:刘邦因犯罪逃匿,她成替罪羊被胥吏拿去讯问,几乎遭人强暴;楚汉彭城之战中,她与公婆刘太公夫妇为项羽楚军俘获,当人质扣押,在两军阵前遭遇釜鼎烹杀的威胁。在刘邦自立为王之后,吕后更助刘邦诛杀异己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各种诱骗手段来麻痹对方(以韩信、彭越最典型),最后将异己铲除,对其他怀有异心的臣起到了震慑作用。

反观,戚姬在刘邦当上汉王以后才开始受宠爱的夫人,定陶人。《留侯世家》道:“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而《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讲:“戚夫人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可见,戚姬不过只是个能歌善舞的美人儿。对于易太子一事,虽然有心,但几乎毫无实力,只能依靠刘邦。这一点在日后的易太子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

对刘邦来说,拥立刘盈为太子,很难避免吕后的临朝称制。毕竟汉惠帝性格确实过于懦弱,而吕后又过于强势,这就很有可能出现危害刘姓政权的势力。而戚夫人则有所不同,没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和意图,即便是赵王如意此时年纪尚小,但是功臣集团中以周勃为首的老臣必然也会起到辅政治国,以安刘氏。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因此,在母以子贵的封建社会,刘邦决定废刘盈之太子位,实际上是冲着吕雉,亦或是其背后的吕氏集团,此为釜底抽薪之策,这才是刘邦改立太子的根本原因。

2、易太子的过程——群臣劝谏,不为所动;商山四郜,最终放弃

显然对于改立太子一事,刘邦筹谋已久先后三次明确提出改立意向。可惜屡屡遭到“压制”,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商山四皓”。但是在此之前还是有群臣劝谏,甚至以死相逼的情况,可见“易太子”一事已经不仅仅是刘氏与吕氏之间关于政治权力的博弈,军功集团也有所参与。其过程简单描述如下,便于分析吕后及其势力集团在“易太子”事件中作用:

第一阶段:群臣力阻,高祖不为所动

高祖十年(前197),刘邦首次廷议废立之事,宣告了废太子之争正式开始。御史大夫周昌首先表达反对意见:“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此时的周昌代表了朝中绝大多数的臣子的意见:太子是未来的国君,岂容儿戏。既然已经册立太子,若无重大过失,又怎可随意废弃。更何况是废嫡长立庶幼。

高祖十二年,刘邦再次想易太子时,叔孙通进行了劝谏,借古喻今“昔者晋襄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此陛下所亲见。”,乃至说出“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可见其极欲保住太子之位。

可惜的是,不管是周昌的强谏,还是叔孙通的据理力争

,刘邦要么是“欣然而笑”,要么是“详许之”,依然不管不顾,要继续实行自己废太子的计划。

第二阶段:张良献计,商山四皓登场,

朝臣的强谏无效,让一直按兵不动的吕后大为恐慌,若自己的亲生儿子失去了皇位的继承权,也就意味着自己在后宫中的地位和权势会发生变化,多年的心血和努力将会付之一炬。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

短暂的恐慌后,她并未坐以待毙,“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将希望寄托在张良身上,话说张良也曾极力反对刘邦“易太子”一事,只是劝阻无效,便不再参与。毕竟太子废立这种敏感问题并不是臣子可以参与的。然而,身为朝中举足轻重之人,他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无奈之下,只得为吕后献计,让她派人“卑辞安车”,去请隐居多年的德高望重之人——“商山四皓”前来辅佐太子,使接下来的形势发生很大的逆转。

汉十二年,在庆祝平乱成功的宴会上,高祖无意中见到这四人,问其为何辅助太子时,他们说:“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此时刘邦才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彻底打消了易太子的念头。

虽然商山四皓是刘邦“易太子”的最后终结者,加之此故事颇具传说色彩,故而流传久远。但同时对此提出质疑的也不再少数。司马光曾在《通鉴考异》中评论到:“高祖罡猛伉厉,非畏捂绅讥议者也。……若决意欲废太子立如意,不顾义理,以留侯之久故亲信,犹云非口舌所能争,岂山林四叟片言遽能棍其事哉?”显然,商山四皓本身是并不存在让刘邦改变易太子策略的实力,真正让刘邦感到畏惧的背后“请”商山四皓出山的人——以吕后为代表的吕氏集团和以张良代表的功勋集团。

3、吕氏集团势力拆解——太子、外戚、功臣

西汉初年以刘邦为首的皇族势力,以张良、萧何、韩信等为核心人物的功臣集团和以吕后为中心的吕氏家族,相互协调、相互牵制,共同维护着政局的和平与稳定。但现在商山四皓的不正是意味着吕氏集团与功勋集团逐渐趋于利益一致,两方联盟渐以形成,而赵王如意早已没了立锥之地,所以当刘邦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形势后,

只得无奈地放弃废太子之举。

1、太子:虽性格懦弱却也军政大权在握

黥布作乱时,刘邦意欲派刘盈出兵亲征。在商山四皓的建议下,吕后极力劝阻,故刘盈可以留守京都。汉十一年,刘邦亲率军出征,“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太子不仅免除了出征的风险,还获得了监国的权力,

这从政治、军事方面巩固太子刘盈的地位。

这从叔孙通的表现上可以看出一二,其人本是个奸猾之人,数易其主。汉九年,他被任命为太子太傅,起辅翼太子的作用。自汉十二年,刘邦“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叔孙通进行了一番劝谏,乃至“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以叔孙通的性格,这样做绝不是出于感情,更不是意气用事。除了与太子的利益同盟外,也是对刘盈登基的肯定。而这次的政治投机,也让他在孝惠帝登基后,“徙为太常”。

2、外戚集团:遍布朝野内外,占据军、政要职位

鉴于且吕氏家族对于汉王朝的建立确实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刘邦称王之后,吕氏家族自然也的到了相应的分封,高祖刘邦在世时,就已经被实封为侯。长兄吕泽战死,后来被追封为周吕侯,他的两个儿子受封为侯——吕台为郦侯,吕产为交侯;吕雉的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其妹吕媭,亦颇有政治见识和能量,丈夫樊哙更是刘邦嫡系部属内,公认的第一猛将。可见刘邦在世时,吕氏集团就已经打破了“非刘氏不能称王”的传统,集团实力可见一斑。

“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

以樊哙为例,曾宣称欲杀赵王如意,“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可时陈平却因畏吕后而“执哙诣长安”。从陈平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此时吕后集团的威力已不亚于刘邦。

3、功勋集团:治世之臣之依附

除去太子与吕氏家族依靠血缘关系而产生的政治利益纽带,军功集团的支持在这一是时间段也成为了吕氏背后的支持力之一。

起初,吕后于高祖亭长时期嫁出,与淮泗功臣集团交往过深;而吕后则联合萧何、张良等替刘邦除去其心头大患韩信、彭越等,更加深了与功臣集团的核心人物的关系,至刘邦“易太子”之时,“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

”可见此时的功勋集团已经完全与吕后站在同一阵线。当然双方均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恰巧殊途同归而已,而张良的出现将两者利益串联,并以商山四皓的形式展示到了刘邦的面前。

虽然由于“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但到汉十一年(前192年),张良已自愿帮助刘盈,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汉十一年的保举是主动的,且张良已成为太子师傅,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不正是,功勋集团逐步向吕氏集团依附的过程吗?

所以说,所谓的“商山四皓”不过是刘邦看到吕后的政治能力和其背后的家族力量,而且更看到吕后集团更能应对汉初的政治局面,平衡旧臣、王侯的力量。

结语:

刘邦多次提出“易太子”,是在吕氏集团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出于抑制吕后集团而做出的政治选择,但由于吕后集团和功臣集团对太子的支持,因此这件事愈发艰难。从诸臣劝谏、张良献计,再到商山四皓,太子的实力在逐步增强,其背后的母系集团也在日益壮大,以致于刘邦“易太子”的愿望难以实现,只得无奈放弃。最终,刘盈以太子身份登上皇位,吕后临朝政治,开始主宰年轻的汉帝国,这正如刘邦预想的一样。


历史系老阿姨


刘邦在更立太子这件事上并不是犹豫不决,刘邦并不是在考虑要不要换太子,而是刘邦就打算更立太子,准备要换太子。

至于最后为什么没有换成,是因为吕后从中运作的结果。

刘邦释放准备更换太子的信号:

因刘邦在定陶得到一个貌美年轻的女子戚夫人,当时戚夫人还很年轻,但吕雉已经衰老,现在戚夫人又为刘邦生下赵王刘如意。刘邦因为太子为人仁慈懦弱,认为刘如意像自己,虽然封他为赵王,却把他长年留在长安。刘邦出巡关东,戚夫人也常常随行,常常日夜在刘邦面前哭泣,想要让刘邦立如意为太子。

刘邦本就对吕雉有不满,现在加上身边这位美貌的妃子在耳边吹风,刘邦就渐渐地生出了废立太子的想法因此开始向外界释放打算废立太子的信号。

大臣阻止刘邦废立太子:

按照论理道德,刘盈作为刘邦的嫡长子,只有刘盈才是大汉王朝将来的继承人。因为当时的人们对论理道德看的很重,不能随意而为,即便帝王人臣都必须遵守伦理道德的约束。

而作为文臣的大臣们最为看重,自古嫡贵庶贱,如果废除刘盈,而立刘如意的话,是违背论理道德的,是对古训制度的挑衅。

再者,这些大臣都是跟随刘邦多年的功臣,也等同于一直跟随吕雉,而刘盈作为嫡长子也有很多年。这些大臣对吕雉、嫡长子刘盈做了很多付出,站了很久的队,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利益集团的人了,都隶属于“太子党”。

如果太子被废,让这些人怎么办,这些人站了这么些年的太子的队,如何撇的清关系。这些大臣即便不为吕雉以及嫡长子刘盈考虑,也要为自己仕途将来考虑,因此这些大臣就联合起来反对刘邦废立太子。


《资治通鉴·汉纪》: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大臣争之,皆莫能得。御史大夫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


吕后在朝中的势力很强,刘邦不能轻易废立太子吕后跟对刘邦平定天下,诛杀大臣有功:

吕雉是在刘邦起义之时就已经跟随了刘邦的,可以说吕雉对刘邦帮助很多,如果没有吕雉刘邦不可能会那么顺利的起义平定天下。

给刘邦造势:

当初刘邦起义举世的时候,刘邦为了收腹人心,建立威信,吕雉为刘邦创作了神话传说,便是“刘邦头顶祥云”之神话。当时刘邦躲在深山老林里,吕雉都能准确的找到刘邦,刘邦就感到很奇怪,就问吕雉为什么能准确的找到自己,吕雉就说是因为刘邦头顶祥云,跟着祥云就能找到。对此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分析,就不在此处做过多分析。

后来刘邦平定天下吕雉也做了很多贡献,吕雉所做的这些在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都看在眼里,吕雉在这些人眼里还是有威信的。后来刘邦诛杀淮阴侯韩信的时候,也是吕雉出面摆平的,可以说吕雉替刘邦做了不少的事情,建立了很多功勋,如果吕雉不是个女的,可以封侯拜相了。

吕雉有军方势力:

吕雉有两个哥哥,都是军中将领,掌握着军方势力,有军权。如果刘邦废立太子,吕后与这两位哥哥肯定不会答应,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这是刘邦最不希望发生的。

还有一点就是樊哙也与吕雉关系亲密,樊哙也是军中将领,也是代表着军方势力。因为樊哙是吕雉的妹夫,而樊哙的儿子又随吕姓,因此樊哙与吕家的命运相当于是捆绑在了一起的。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即便对吕雉没有兴趣,不在喜宠幸吕雉,而对戚夫人再宠幸也不会废吕后,让戚夫人当皇后。


《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史记·樊哙》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吕雉胁迫张良出面阻止刘邦废立太子:

因张良善于出谋划策,在刘邦平定天下以及平定七国之乱时做出了巨大贡献,刘邦对张良一直都很信任。如果朝中大臣都不能劝阻刘邦,能劝阻刘邦的就只有张良了。

吕雉为了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走投无路之下胁迫威逼张良,让张良劝阻刘邦。张良给吕雉献上计策,先是加强太子的党羽势力,让刘邦不敢轻易废立太子。在关键时刻让太子规劝皇上让太子做将军,监守关中的军队,等到刘邦知道太子羽翼丰满之时已经为时已晚。让刘邦即便有心废立太子,也无法再去废立太子,因为太子党已经形成了势力。

可以说吕后是在得到张良的帮助后,才真正的阻止了刘邦对太子的废立。


《史记·留后世家》: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留侯病,自彊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原上无与楚人争锋。”因说上曰:“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总结:

其实刘邦多次想要废立太子,都是吕后多方跑关系阻止刘邦,刘邦之所以不废立太子并不主要是因为吕后身后的势力,虽然吕后身后的势力不小,但那只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还是朝堂中支持太子的大臣很多,以及后来太子羽翼丰满,已经到了想动也动不了的地步,因此刘邦才放弃废立太子。


李子炎


我是专注历史的天枫说,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两位从底层一步步走上皇帝宝座,开创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之一,他从沛县开始,一步步的走向权力巅峰,开创了大汉王朝。刘邦的江山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他知道打江山的艰辛,因为在选择继承人也就是太子上,十分慎重。

刘盈为太子

刘邦此人早年就是一个无赖,不过也不知道他老丈人发什么疯,将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要知道刘邦比吕雉可是大了不少岁。刘邦在县里还有一个相好的,是一个寡妇,生下了刘邦的长子刘肥(后来的齐王),也就是说刘盈并不是刘邦的长子,但是刘盈是刘邦的嫡子,更是嫡长子,毕竟吕雉是刘邦的正牌老婆,顺带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

如果刘邦是一个乡间财主,那么刘盈也是会继承刘邦的财产的,但是刘邦不是一般的“财主”,他从一个无赖成为了汉王,所以刘盈的地位也高了,《汉书·卷二·惠帝纪第二》帝年五岁,高祖初为汉王。二年,立为太子。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六月,刘邦立刘盈为王太子,是汉王爵位的继承人。

可是刘邦打败了项羽一统天下,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汉王朝,所以刘盈这个王太子也升格为太子了,是大汉王朝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刘邦死后天下和皇位就是刘盈的,天下也承认这个太子。

刘邦换太子的念头

一国的太子不是那么容易更换的,但是刘邦在后来有了换掉刘盈这个太子的念头,那么刘邦是如何想到要换太子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爱屋及乌

刘邦登基为帝后,他的皇后吕雉已经年老色衰,刘邦有不少妃子,最为宠信的是戚夫人,这是刘邦所宠爱的一个妃子,给刘邦生下一个儿子刘如意。爱屋及乌,刘邦也十分喜欢刘如意这个儿子,认为刘如意十分像自己,反而是太子刘盈有点文弱,为刘邦所不喜欢。加上戚夫人时常吹枕头风,让刘邦有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二、刘邦担心江山易主

太子刘盈文弱,但是他的母后吕雉有势力,当时吕家不少人在朝中有势力,刘邦也担心自己死后,他打下的江山会改姓(事实证明,吕家差一点成功),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更换一个自己认为像自己的太子,对大汉王朝有好处。

易储失败

无论是宠妃吹枕头风也好,担心江山也罢,反正刘邦是有想要换掉太子的念头了,不仅有这个念头,他还进行过几次尝试,但是最终都失败了,刘盈反而稳坐了太子之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更立太子是国家大事

虽然刘邦是皇帝,但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换太子可不是你刘家的家事,更是国家大事,当然要和大臣们商议,大臣们无一例外都是反对,毕竟秦朝殷鉴不远,大臣们自然不会坐视刘邦换掉刘盈,所以刘邦最先迎接的是大臣们的压力。

比如刘邦询问大臣周昌,周昌口吃,于是他说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不仅周昌如此,余下的大臣也是一样。史书也有记载。

  •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

也就是说大臣坚决反对刘邦立太子。

二、商山四皓的侧面影响

张良是刘邦的谋士,汉初三杰之一,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刘邦最终收回了改立太子的心思。当时吕雉知道刘邦有换太子的决心,于是就找到张良(被逼的)让他出个主意,最终张良说:皇上有想招而不得的贤人,有这样四个人,就是商山四皓,年纪都大了,皆因皇上傲慢慢侮人,所以不愿汉臣。但皇帝偏偏以此四人为高人,如果你们能够不吝惜金银财宝玉帛,并让太子亲自致书,言辞肯切谦卑,用安车和辩士固请,应该能请得动他们。他们来了后,以宾客之礼相待,并且使他们时时随太子入朝。这样皇帝必然要问,就告诉皇上。“

这四个人就是商山四皓,是四个有学问的人,张良出主意,吕雉真的就找到了这个四个人,在一次宴会时,已经有八十高龄的“四皓”陪同着太子刘盈入席,这使刘邦很惊讶,觉得太子已经成熟了,重立太子恐怕会导致政局混乱。 此后,刘盈太子地位基本稳定了。


反正不管如何,最终刘邦还是没有实现自己易储的心思,要说吕后有功劳吗?当然有了,刘盈是她的儿子,她自然会尽力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比如逼迫张良出谋划策这些说明她在出力。

不过要说吕后背后的势力,,与其说是吕家不如说是嫡长子继承制,到了汉朝嫡长子继承人也被承认,特别是秦朝长子扶苏没有继承皇位引发的连锁反应,让汉初君臣对于皇位继承人十分重视,刘盈这个太子是嫡长子名正言顺,更换掉他会不会像秦朝那样呢?

这些都是无形大山,都是吕雉背后无形的势力,这也是刘邦所不能抗衡的。

也许刘邦的忌惮是对的,他想换太子未尝没有防着吕雉的意思,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实际上朝中大权都在吕雉的手中,吕家不少人封王,朝廷差一点改姓,所以也许刘邦那个时候就防着吕雉或者说吕家了吧。


天枫说


导读:

刘邦因为宠幸戚夫人,确实动过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但为什么至死也没能实施呢?

是因为刘邦忌惮吕雉的势力吗?其实不然,刘邦对吕雉毫不忌惮,甚至可以说,吕雉在刘邦生前是不敢放肆的。

吕雉虽使吕家人人封侯,甚至通过联姻拉拢樊哙,但要说这些让刘邦忌惮,就有些无稽之谈。刘邦更是欲杀樊哙以震慑吕氏家族。

刘邦称帝后,吕雉作为刘邦的妻子,理所应当地坐上了皇后的位子。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吕雉的三位兄弟姐妹皆因吕雉而显贵。

大哥吕泽被封为周吕侯,当然吕泽的侯位是实至名归的,因为他从沛县就开始追随刘邦打天下,而且与汉军诸多将领关系要好。

但这一点并不足以使刘邦忌惮,毕竟与吕泽要好的将领之一陈豨都被刘邦打败,而比吕泽厉害的异姓诸侯也无不被刘邦铲除。

如果真的要说吕泽与刘邦没有改立太子有关联的话,也只是刘邦感念吕泽当初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那点恩义。

二哥吕释之被封为建成侯。

四妹吕媭被封为临光侯,丈夫则是刘邦的好兄弟樊哙。

但这些可以威胁到刘邦吗?似乎在刘邦眼里,吕家势力过于碍眼,需要矫正一番,与忌惮无关。

因此,在樊哙攻打卢绾时,刘邦命周勃代替樊哙,又命陈平将樊哙在军帐中就地正法。只不过陈平碍于吕雉的面子没有执行,但足以说明,刘邦生前做事向来是不会忌惮吕雉的。

吕雉听闻刘邦要改立太子,向张良寻求帮助,由此可见,在刘邦生前,吕家势力虽然盘根错节,但还是非常害怕刘邦的,而且刘邦生前曾立下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可以称王。

吕雉深知戚夫人与赵王刘如意的威胁,只好向张良求助。

张良则献计,让吕雉与太子请出商山四皓。用意是让刘邦觉得太子是万民归心的储君,是可以托付帝位的。

这里常有人说,刘邦见到太子身边的商山四皓,觉得太子羽翼已丰,不易撼动,因此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如果刘邦真的这样想,只会加剧改立太子的进程,他怎么会容忍羽翼已丰的太子将来对付刘如意呢?

商山四皓本是贤德,刘邦几番恳求他们出山都没有结果。如今他们伴随在太子左右,说明他们是认可太子的。

而被商山四皓这样的隐士贤德认可的太子也一定是个贤德之人,应该是不会伤害到赵王刘如意的。

商山四皓一直隐居山林,刘邦几次前往,他们都不肯出山,为什么却愿意为了吕雉和太子出山呢?

商山四皓原本是秦朝的官吏,因为暴秦无道,便藏匿在山野之中。等到汉朝建立,他们也不肯出山。

而他们之所以出山帮助吕雉和太子,完全是考虑到了天下苍生。

以商山四皓的能力,怎么会推测不到改立太子所带来的后果呢?

等到刘邦去世后,刘如意称帝,吕家势必会掀起腥风血雨,而大汉初立,百姓历经数年战乱,需要休养生息,如果他们四人出山可以化解这场夺嫡风波,又未尝不可。

而等到太子刘盈继位后,商山四皓便重归山野,与世无争,果真称得上是隐士贤德。

结语:

吕雉的势力其实很简单,就是吕家兄弟姐妹以及一些沛县故人,是不足以让刘邦忌惮的。

而吕雉势力得以发展是在刘邦去世已经的事情了。

刘邦当初立下白马之盟,想以此守住刘家天下,却未曾想到在自己去世后,以吕雉为代表的吕家崛起。


桃桃是爱历史的女孩子


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提起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说两个被史籍刻意“弱化”了的人物——吕泽、吕释之。吕泽、吕释之就是后来被剿灭的“诸吕”中那两个代表人物吕产、吕禄的父亲,吕后的亲哥哥!因为那场名曰“剿灭诸吕”的军事政变,作为汉王朝开国元勋的吕泽、吕释之也“死后趟枪”,被最大程度地在史籍中作了“弱化”处理……

早在汉高祖刘邦起兵之初,作为“大舅哥”的吕泽、吕释之便旗帜鲜明地站到了妹夫刘邦一边,追随刘邦鞍前马后、立下了赫赫战功。汉王朝建立之后,吕泽被封为了周吕侯、吕释之被封为了建成侯,皆位居列侯之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二吕的地位未见得比刘邦的连襟樊哙低!

汉高祖的易储之念

提到这个问题,人们往往都将责任归结于了戚夫人吹的“枕头风”。似乎汉高祖刘邦想要易储,完全是受到了戚夫人的蛊惑。女人在史籍中向来都是“背锅侠”,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的历史责任被推给了杨贵妃、吴三桂反叛也被说成了“冲冠一怒为红颜”……如果刘邦自己没有易储的想法,戚夫人就算再吹“枕头风”,又能如何呢?

汉惠帝刘盈这个人,性格软弱是出了名的,这一点在他即位之后对吕后的态度也能看得出。吕后强势弄权,刘盈并没有选择去跟自己的母亲争权,而是选择了“自暴自弃”。这就足以说明一切了,他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正所谓知子莫若父,自己这个儿子是块什么料,刘邦心知肚明。与此同时呢?他的生母吕后非常强势、两个舅舅和姨父樊哙又有些很深的军中背景,一旦将来吕后联同这些外戚势力弄权,刘盈将如何应付?这还只是外戚势力,那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开国元勋们呢?刘盈又能否镇得住?答案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出于这一系列顾虑,刘邦生出易储之心几乎是必然的。

就在这个时候,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出现了。刘如意自幼便聪明伶俐,连刘邦都觉得“此子类父”。更重要的不仅仅是刘如意性格上更像刘邦、刘邦认为更适合做皇帝,而是戚夫人缺乏深厚的背景,她就是刘邦床榻之上的一件玩物而已!如此一来,将来刘如意如果当上了皇帝,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太后乱政、外戚弄权,这恐怕才是刘邦想要易储的原因所在。至于戚夫人的“枕头风”,丈夫有意让自己的儿子接班,戚夫人自然要“加把柴火”,不是吗?

吕后的能量不容小觑

汉高祖刘邦刚刚释放出了易储的政治信号便一石激起千层浪,群臣随即就炸开了锅!大多数丰沛系的元老都表示了反对。理由嘛,相当充分——废嫡立庶、内乱之源!那么,这些丰沛系的元老们为何要坚决反对呢?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在刘邦尚未发迹之时就和刘邦厮混在一起,吕后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主母,还是老嫂子。彼时的吕后还没有显露出日后冷酷无情的苗头,对这些人而言,一个毫无关系可言的戚夫人和老嫂子吕后,选择支持谁对自己更为有利?不言而喻!这还不包括同样出身丰沛系元老的吕泽、吕释之和樊哙!他们更加只会支持吕后母子。

再就是戚夫人缺乏背景,一旦将来刘如意即位,因为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作为后盾,无法相互牵制、搞权力平衡,丰沛系元老必然会成为刘如意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很可能不用等刘如意即位,刘邦晚年就会先对这帮人下手。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吕氏外戚缺乏深厚的背景,建文帝朱允炆无人可以依靠。但外戚势力背景太强大也不行,朱允熥之所以没能竞争过朱允炆,常、蓝家族势力过于强大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同样是刘邦想要易储的原因之一。但奉沛系的元老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富贵和身家性命,至于外戚弄权,那是未来的事情了……所以,这帮人必须支持吕后母子,为的不是他们二人,而是自己的未来!

再就是老面子、旧情分了,吕后出面找“老兄弟”们谈话,你帮是不帮?本来为了自己就必须帮,吕后又开了这个尊口,不想帮也得帮!万一刘邦放弃易储了呢?得罪了吕后就等于是断送了自己的未来,不是吗?与此同时,吕泽、吕释之,甚至包括樊哙也在四处活动,这些个“老兄弟”的面子也得给,不是吗?

众所周知,后来张良出面帮吕后请出了隐居深山的“商山四皓”,而这也成了刘邦最终放弃易储的借口、“台阶”。那么,又是谁请来了早已远离朝堂、远离了是是非非的张良呢?正是吕后的哥哥吕泽!说白了,张良恐怕也不是为了吕后,同样是在为自己考虑。吕后搬出了吕泽,大概其也基本上搞定了丰沛系的元老,这些人都反对易储,刘邦强行易储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换言之,吕后和刘盈被拉下马的可能性这个时候已经非常小了,刘邦也只是在等一个可以让自己下得来台的理由。毕竟帝王金口玉言、一言九鼎,总不能出尔反尔吧?这个时候,张良如果不来帮一把场子,无异于是彻底把吕后给得罪了。刘邦活着,或许吕后不会把张良怎么样;可刘邦死了呢?皇帝是刘盈,皇太后是吕后,还会有张良的好果子吃吗?

那么,张良为何不直接找刘邦,而是搬出了“商山四皓”?原因不难理解,萧何、曹参这些大咖都出面了,难道他们的面子就比张良小?恐怕未见得吧?张良直接去找刘邦,结局果也不会有太大区别。但张良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早已看透了一切,刘邦易储依然很难继续下去,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站得住脚的、就坡下驴的理由。那我给你找个“台阶”下就是了,而“商山四皓”正是这个“台阶”。

四个隐居深山多年的老头儿,就算年轻时学富五车,可岁月不饶人,他们出山又能有多大作为?但是,他们代表了一种“民意”,隐居深山的隐士都出山辅佐刘盈了,这说明什么?刘盈为储深得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是皇帝不假,但皇帝也得顺应民心。这个理由对于刘邦而言,足够了!一点儿也不丢人……于是乎,刘邦就坡下驴,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羽翼已成,难动矣”。这话既是说给全天下听的,也是说给戚夫人听的:“我不是不想立咱儿子为储,而是老二羽翼已丰,我已经动不了了!”戚夫人还能说什么?再多说什么就是自己“不懂事”了。

综上所述,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吕泽、吕释之、樊哙!但丰沛系的元老们之所以反对汉高祖刘邦易储,却不完全是因为他们。说白了,这帮人更多地还是担心自身利益遭到损害。从刘邦去世之后,这帮人迅速倒向了吕后来看,这帮丰沛系的元老对刘邦根本谈不上什么忠心,无非为了利益而已。也可以理解,都是一起“和泥巴”玩的发小,我凭什么要像狗一样忠于你?这是开国皇帝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不少开国皇帝诛杀开国功臣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刘邦之所以放弃易储,更多地还是反对势力过于强大,总不能把整个丰沛系元老全给得罪光吧?张良搬来的“商山四皓”,不过就是刘邦就坡下驴的“台阶”而已……看似光环闪耀,其实就那么回事儿。


农民工歪说历史



吕后是刘邦的发妻,也就是在刘邦最落魄、遍街流窜、混吃混喝的时候,高看他一眼嫁给他的,也算是对刘邦有知遇之恩吧。

而帮助刘邦开国的那帮发小、朋友,都跟吕后早就相识,估计也没少让吕后给他们弄吃的喝的。所以,刘邦政治集团最有权势的那帮人,都跟吕后关系不错,自然是帮助吕后,反对后来的小三戚夫人的。


从吕后与戚夫人的斗争过程也不难看出,戚夫人虽然比吕后年轻漂亮,也更讨刘邦喜欢,但是她始终只是一个会邀宠于男人的小女人,不具有真正的政治胸怀。

所以戚夫人一直就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怎么邀宠于刘邦,并没有刻意的去发展政治势力,而这似乎也不是她擅长的。

吕后眼看刘邦事业越做越大,她想独宠于刘邦是不可能的,而她想要凭借姿色和魅力留住刘邦的心也不现实。于是她就利用她得天独厚的条件——刘邦那帮开国兄弟见面得规规矩矩叫声“嫂子”这个优势,认真做起了称职的老嫂子,关心着兄弟们的家长里短,经营政治势力。

原本太子废立就关乎国运,自古以来都是天大的事情,不是轻易可以决断的。不用说刘邦身边那帮武将老兄弟们反对,朝中文臣在牵涉到皇储废立时一般也是持反对意见的,即便吕后没有政治势力,刘邦也不是那么容易决断的,何况吕后还有一帮手握大权的支持者等这些顾虑,就更难了。

刘邦尚在世,吕后就能独立拿下受到军方尊敬、拥戴的淮阴侯韩信,这虽然是在帮刘邦解决问题,但同时也是在向刘邦发出警告与示威,面对这样一个发妻、皇后、太子之母,刘邦要换储君,自然是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决断的。


谢金澎


导语:

刘邦有了一番事业以后,身边的女人也多了起来。吕后一直在家里操持整个家的事务,非常辛苦。不仅要照顾年迈的公婆,而且还有一儿一女需要抚养,好不容易等到刘邦发达了,吕后却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现实。

刘邦身边女人众多,可是最受宠的,只有戚夫人。戚夫人比吕后年轻漂亮,自然是把吕后给比下去了。更可气的是,戚夫人还为刘邦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刘如意。

这刘如意比吕后的儿子刘盈显然要聪明的多,所以刘邦常常打算把刘盈给废了,改立刘如意做太子,将来好继承皇位。

01张良建议吕后请商山四皓,这是说服刘邦的好办法。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吕后当然是无法跟刘邦斗争的,毕竟刘邦才是帝国的主人,他想要立谁为太子,吕后不能插手。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史记》

可是刘盈是吕后的儿子,吕后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做皇帝,这样一来吕后就能大权在握。这个时候刘如意却成为了刘盈的重要对手,吕后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说服刘邦。

无奈之下吕后只好找到了智谋出众的张良,她希望张良为刘盈多说两句好话。张良表示现在说什么也不能改变刘邦的意愿了,只有去请商山四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 商山四皓是什么人呢?他们四个人是秦朝时期的博士,是学识渊博之人。当初刘邦灭亡秦王朝以后,他们四个人就隐居了起来。
  2. 等到汉朝建立以后,刘邦打算去请商山四皓出山做官,请了多次他们都选择拒绝。在刘邦眼里,商山四皓是治国的能臣,有他们辅佐,自己的江山才能永久稳固。
  3. 所以吕后费了很大劲请来了商山四皓,每次太子刘盈出入宫中,这四个人都要时时跟随,刘邦就感到奇怪了,一问之下,原来这四位老者居然是传说中的商山四皓。

刘邦恍然大悟,原来这四个人是来辅佐太子刘盈治理国家的。连他自己都请不来的高人,

居然被刘盈给吸引来了,刘邦觉得刘盈已经成了气候,也就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得到商山四皓的帮助,终于稳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可是商山四皓为什么会愿意帮助刘盈呢?他们难道看不出刘盈不是天下之主的料子?

02刘盈登基以后,商山四皓的踪影全无。

在商山四皓的帮助下,刘盈顺利稳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刘邦去世以后,刘盈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天子。

太后欲王吕氏,先立孝惠後宫子彊为淮阳王,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城侯,子朝为轵侯,子武为壶关侯。太后风大臣,大臣请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太后许之。建成康侯释之卒,嗣子有罪,废,立其弟吕禄为胡陵侯,续康侯後。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十一月,吕王台薨,谥为肃王,太子嘉代立为王。三年,无事。四年,封吕嬃为临光侯,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及诸侯丞相五人。---《史记》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商山四皓突然就没了。这四个人就好像凭空蒸发了一样,往昔被认为是治国能臣的这四个人,既然已经出山了,为什么在汉惠帝时期,消失不见了呢?

这四个人已经选择出山,就绝对不会再回去,至少从主观意愿上不会选择回去,那么是什么导致他们失踪了呢?我认为有这么三个可能。

  1. 第一,刘盈登基以后,商山四皓失去了他们的作用,所以也就不再被吕后所重用。而且吕后大肆任用吕家人,对这四个人插手朝政的事情并不满意,所以他们负气离开。
  2. 第二,商山四皓只是在名声上比较响亮,其实没有什么治国的才能,他们之所以在后期碌碌无为,或许是因为吕后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没有重用他们,使得他们离开。
  3. 第三,商山四皓并非真心实意想要帮助汉惠帝,他们是秦朝的旧臣,之所以不愿意出山,就是因为他们痛恨汉朝取代了秦朝。帮助刘盈上位,是看出刘盈有胡亥那种败家的特质,所以刘盈上台后他们便走了,等着刘盈自己把大汉王朝给毁了。

这三个可能当中,我认为最可能的是第一种,吕后从来就是一个既得利益者,什么时候这些人有用没用,吕后是一清二楚的。

商山四皓的到来,可以帮助刘盈稳定太子之位,所以那个时候他们是很有用的。可是刘盈登基称帝以后,国家不需要这四个不听话的老头来治理,所以他们就变得没用了。

至于第三种可能,我觉得是最可怕的一种,这是我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因为刘盈身上懦弱的气质,完全体现出他是一个亡国之君的特质,商山四皓为秦王朝报仇雪恨灭亡汉王朝未尝不可。

03吕氏家族的壮大,成为了汉王朝最大的威胁。

吕后辅佐儿子登基以后,她也顺利地成为了帝国的核心人物。刘盈只是她手里的一个政治工具,有刘盈的存在,她治理国家手握重权才有了合法性。

  • 当政以后,吕后先诛灭了自己的政治对手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随后开始大肆封赏吕家的人。基本上老吕家的人都参与到了朝政治理的事情当中来。
  • 在汉惠帝驾崩以后,吕后失去了掌权的合法性。这个时候陈平在张良儿子张辟疆的建议下,将吕台、吕产和吕禄这些吕家的宗室提拔为将领,分别掌管京城的军权。
  • 此外又将吕家的其他人安排入朝,成为掌握朝中重权的大臣,完全听从吕后的调遣。这样一来陈平等人才躲过了一劫,顺利地成为了吕后的心腹。

不过这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吕家人从此彻底成为了大汉王朝最有权势的家族。他们家族的成员,几乎充斥在整个朝堂之中,百官之中全部都是他们的耳目。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史记》

吕后的地位终于得到了稳固,前少帝上台以后,所有的政令全部都是从吕后这儿发出的,吕后甚至把家族成员封了几个异姓王,违背了刘邦定下的祖制非刘姓者不得称王。

总结:多行不义必自毙,吕后的张狂为吕家埋下了祸根。

谁能收拾吕家人呢?压根就没有,只要吕后当权一天,她就能够保住吕家的天下。刘家天下俨然已经成为了老吕家的天下,所以吕家成为了大汉江山最大的威胁。

可是人总有老去的一天,吕后也总有死掉的时候。吕后死后,吕家人还想要把持朝政,这可就不能放任他们乱为了,吕后再怎么说也是开国皇帝刘邦的原配夫人,可吕家人跟刘邦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为了防止汉王朝被吕家王朝取代,陈平和周勃果断发动了讨伐诸吕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吕家全族都被灭了。就连汉惠帝生的几个孩子,也都被陈平他们给杀了,因为他们身上也有吕家人的血脉,自此吕氏一族几乎殆尽。


江湖小晓生


农村家庭妇女的吕雉,经过20多年的跌宕起伏的历练,成长为合格的女政治家吕后,这就是最大的资本,最大的势力。

经过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吕后的政治经验大大丰富,领导能力大大提高。当刘邦率兵在外作战时,吕后与萧何等很好的巩固了后方,对西汉王朝的巩固是有贡献的,他与萧何合作计杀韩信,表现了他的智谋和毒辣,他听从张良之际请来“四皓”,表现了他的机谋深远,手段老道,朝中的樊哙,夏侯婴,审食其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吕氏家族也在朝中占有势力。这样,如果刘邦更立太子,立赵王刘如意,那么刘如意即为后,皇位是坐不稳的。


谷老师


不夸张的说,吕后身后有几乎整个沛县集团的支持!居然还有人拿商山四皓来说事,那只是因为吕后势力大,请来的民间代表舆论的力量!

刘邦发家之初,靠的是沛县集团,也是后来的元老集团。到最后立国,那可就不止这一个山头了,一路上归降的,后来上车的。讲一句很通俗的,刚开始刘邦是沛县集团的刘邦,是他们的老大和靠山。可是建国了,这时候刘邦是大家的老大,大家的靠山。刘邦要做的,可就不是照顾你沛县集团一家一派之利益了。不仅仅要雨露均沾,还要玩势力平衡,甚至有可能借别的山头来打压沛县势力。

那么一切就明了了,到了这个时候,沛县集团真正的靠山是谁了?吕后啊!以前刘邦就是我沛县集团的大哥,现在变成大家的大哥了,但这个大嫂还是我们沛县的大嫂嘛!更何况此时吕后要寻求朝中力量的支持,最亲的是谁啊?当然也就是这帮沛县的小弟们!当然沛县集团作为缔造大汉的元老,在朝中力量和话语权是很重的,也可以团结到多数朝臣的依附和支持,更何况太子废立,立长立嫡,首先儒家是绝对支持的,而作为沛县集团的利益,将来只有吕后的儿子继位,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从这一点看来,刘邦想立戚夫人的儿子,我个人认为也有这方面的考量。一个逃起命来连老婆孩子都丢了的人,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个人喜爱就去行废立之事,去面对这么大的阻力动这样的心思。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刘邦也实在是高瞻远瞩,再怎么动摇不了废立,到底还是留了周勃这张王牌!

我不喜欢别人问个问题,就一大堆废话说些无关紧要细枝末节的,就把那一段历史赘述一通,我喜欢通俗白话地直点最关键的要害,谢谢🙏



-洛林


刘邦在世时,吕后的背后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势力。吕后是刘邦的结发之妻,在刘邦起事的时候独自留守家中照看刘家老小,一直到刘邦事业有成时刘邦才将吕后接回。谁曾想刘邦却早已纳了小妾,戚夫人。这成为吕后心理产生剧变的巨大转折,由懵懵懂懂的少女变成腹黑帝后。

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刘邦在外打仗,吕后在家中管理后方,并且管理的仅仅有条。特别是在韩信谋反一事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政治手腕,征服了所有的汉臣功臣。可以说,吕后不需要凭借什么势力,自己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势力。


关于刘邦为何想要更换太子,张良曾说过:

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馀人何益。

刘邦想要废黜刘盈,仅仅是因为偏好的原因。

刘邦草根出身,从死人堆里打下了汉室江山,在长期的征战生涯中磨炼出帝王应有的帝王霸气,在刘邦的眼里,帝王就应该有帝王的样子。而刘盈为人仁弱,不像刘邦,刘如意却像极了刘邦。

再者,刘盈乃是吕后的儿子,虽然贵为皇后,却不受恩宠。刘如意是戚夫人的儿子,戚夫人就是那个将吕后爱情夺走的女人,刘邦对戚夫人疼爱有加,所以,刘邦几次想要废除太子,立刘如意为太子。

但是,刘盈的背后有吕后,刘邦想要废黜天子,吕后自然是不可能坐视不管的,想尽一切办法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最后是求助于谋士张良,请来了连刘邦都请不动的四位德高望重的贤人,刘邦见刘盈的势力已经形成,不可能轻易废黜,才肯作罢。反观刘如意,戚夫人没有什么政治手腕,立刘如意仅仅是刘邦的意向,刘如意的背后并没有什么政治势力,刘邦即使有心立储,也有心无力。

关于刘邦是否想要废后,是否忌惮吕后,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我认为刘邦却有忌惮吕后的心,但是并没有废后的想法。

因为,汉初政局不稳,国家支零破碎,在刘邦归西后,需要有一个能够镇得住所有势力的人,这个人只有吕后。而刘盈是吕后的儿子,吕后又岂会对自己儿子的皇位窥视?

其次,无论刘邦与吕后的感情如何,但是刘邦一直到归西,吕后仍是刘邦最信赖的人。因为在刘邦病卧在床的时,刘邦就将身后之事全部托付给了吕后。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