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常見梭子蟹

梭子蟹,有些地方俗稱“白蟹”。因頭胸甲呈梭子形,故名梭子。甲殼的中央有三個突起,所以又稱“三疣梭子蟹”,屬於節肢動物。雄性臍尖而光滑,螯長大,殼面帶青色;雌性臍圓有絨毛,殼面呈赭色,或有斑點。梭子蟹肉肥味美,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且適宜於海水暫養增肥。頭胸甲梭形,寬幾乎為長的2倍;頭胸甲表面覆蓋有細小的顆粒,具2條顆粒橫向隆堤及3個疣狀突起;額具2只銳齒;前側緣具9只銳齒,末齒長刺狀,向外突出。螯腳粗壯,長度較頭胸甲寬長;長節稜柱形,雄性長節較修長,前緣具4銳棘。


常見梭子蟹

梭子蟹的體色隨周圍環境而變異。生活於砂底的個體,頭胸甲呈淺灰綠色,前鰓區具一圓形白斑,螯足大部分為紫紅色帶白色斑點,一部分或整個腹面為白色,前3對步足長節和腕節也呈白色,掌部為藍白色,軟毛棕色,指節紫藍色或紫紅色,第4對步足為綠色帶白斑點,指端紫藍色。生活在海草間的個體體色較深。為雜食性,魚、蝦、貝、藻均食,甚至也食同類,喜食動物屍體。

頭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個顯著的疣狀隆起,1個在胃區,2個在心區。其體型似橢圓,兩端尖尖如織布梭,故有三疣梭子蟹之名。兩前側緣各具9個鋸齒,第9鋸齒特別長大,向左右伸延。額緣具4枚小齒。額部兩側有1對能轉動的帶柄複眼。有胸足5對。螫足發達,長節呈稜柱形,內緣具鈍齒。第4對步足指節扁平寬薄如槳,適於游泳。腹部扁平(俗稱蟹臍),雄蟹腹部呈三角形,雌蟹呈圓形。雄蟹背面茶綠色,雌蟹紫色,腹面均為灰白色。


常見梭子蟹

梭子蟹交配季節在黃、渤海自4~5月到初冬,在福建沿海自3~4月至11~12月,除兩性成熟的個體交配外,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的雌體有時也可接受交配。每年4~5月,雌蟹洄游,聚集於近岸淺海港灣或河口附近繁殖,產出的受精卵抱在腹部的腹肢上,每隻雌蟹繁殖季節能產2~3次卵,總數約幾十萬至二百萬粒,剛產出的卵為黃色,約2周後變為黑褐色。孵化為溞狀幼體,營浮游生活,共5期,第5期蛻皮後進入大眼幼體期,再經1次蛻皮即成為幼蟹,由小至大約經過20多次蛻殼。一般壽命約3年。三疣梭子蟹成長很快,最大體重可達0.5千克。

梭子蟹的漁汛一年有春秋兩次,漁期長,產量高,體大肉多,味鮮美,營養豐富,尤其是卵巢和肝臟。卵巢可供作上等調味品。肉除鮮食外,還可製作罐頭,暢銷國內外。殼可作藥材用,又可提取甲殼質,廣泛用於多種工業。黃海和東海年產量各有1~2萬噸上下。為中國最重要的海產蟹,經濟意義重大。近似種南海和東海還有遠海梭子蟹 (P.pelagicus)和紅星梭子蟹 (P.san-guinolentus),在南海為常見經濟種。


常見梭子蟹

水溫

梭子蟹適應水溫8~31℃,最適生長水溫為15.5~26.0℃。在不同的水溫環境,三疣梭子蟹的活動情況不一樣。水溫在1.5℃以下時,不攝食,部分個體在淺水區凍死;在0~6℃時,不攝食,晝夜潛砂,呈休眠狀態;在8~10℃時開始停止攝食,活動力弱,潛伏在深水處;在14℃時,攝食量下降,開始向深區移動,活動正常;在15~26℃時,攝食量大,活動正常,生長快;在17~21℃時,交尾高峰期;在14~21℃時,開始發現抱卵群體;在12~14℃時,開始產卵。

鹽度

梭子蟹適應鹽度13~38‰,最適生長鹽度為20~35‰。越冬適應鹽度為28~35‰。鹽度低於8‰或高於38‰,停止攝食與活動,一天後全部死亡。

其他

梭子蟹pH值適應範圍為7.5~8.;溶解氧不能低於2毫克/升,化學耗氧量一般不超過12毫克/升;硫化氫不超過0.2毫克/升;24小時內銅離子的半致死濃度為58毫克/升。

光照

梭子蟹白天潛伏海底,夜間出來覓食並有明顯的趨光性。養在池塘中的梭子蟹日出日落時在梭子蟹朋比較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現象。

活動

梭子蟹遊動時,身體傾斜倒垂於水中,第5步足頻頻擺動,作橫向或不定向的水平遊動。潛入泥砂時,常與池底呈15~45度的交角,僅露出眼及觸角。梭子蟹無鑽洞能力,池塘養殖不必設防逃設施。水溫在18℃以下,梭子蟹多潛伏在池塘邊的砂堆裡。

攝食

梭子蟹屬於雜食性動物,喜歡攝食貝肉、鮮雜魚、小雜蝦等,也攝食水藻嫩芽,海生動物屍體以及腐爛的水生植物。而且不同生長階段,食性有所差異,在幼蟹階段偏於雜食性,個體愈大愈趨向肉食性。通常白天攝食量少,傍晚或夜間大量攝食。當水溫在10℃以下和32℃以上時,梭子蟹停止攝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