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二战前期的德国是如何保障战争资源的供给的?

李路林


自身生产、占领区掠夺、傀儡提供、与中立国交易,德国的主要的战略物资来源就是这么几个方向,也就只有这几条途径。



德国的不缺的东西其实就是煤,别的资源比如钢铁、石油什么的其实很少。二战前,德国最主要的来源都是通过贸易,比如与中国的合作。另外,二战前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尤其捷克斯洛伐克,给德国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坦克生产线。


而二战开始之后,德国的主要资源来源就在于德国攻城拔寨之后所抢到的了,这个时候,德国建立傀儡政权,这些傀儡政权是要给德国支付赔偿的。比如法国,德国人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会下金蛋的鸡。

法国这个国家呢,曾经光辉夺目,老牌强国,一大把殖民地,工业水平相当高,结果一个月就被德国拿下了。法国投降后,德国占领部分,维希法国占领一部分。维希法国依旧控制着殖民地,但是要向德国俯首称臣。占领期间,德国总共向法国支付了5000多亿法郎占领费。同时,德国向法国索取各种原材料、工业品、粮食、设备、运输工具等,只要能用,德国来者不拒。



等到德国对苏联开战,拿下了基辅明斯克,苏联这个大粮仓就变成了德国所有。还有罗马尼亚的油田,也在德国控制之下。

德国资源是有,但是自身仗打的战场太多,而且苏联太大,战线太长,以德国的机械化能力,前线德军物资很难保障。1939年开战时,德国的四轮汽车总数才100万辆,东线负责运输物资的三个重型汽车团,大概有6600辆车,每时每刻都有20%在维修。


再加上苏联的公路破烂不堪,铁路德国也不能直接用,苏联的汽油的德国也不能用。这还不算,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德军所需的物资,每天只能送过去六分之一,戈林打的保证是能送去一半。

德国其实也不是输在美国苏联手上了,自身实力不足。对比一下,战前德国103个师,所有运输部门总载重量也就19500吨,而诺曼底登陆之时,盟军47个师,汽车总载重量有69400吨,盟军还觉得不够用,扎心不?


军武文斋


既然走军国主义路线,那德国的战争资源必定是早有打算的。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扶持许多新政府,大多处于柏林控制之下。而且当时德国的盟友也始终在提供一定的军事援助,比如匈牙利和意大利。

德国当时的粮食和工人很多来源于其附庸国:维希法国。

德军违反《海牙公约》强迫当地企业为德军生产军需。沦陷国官员认为相较本国人民被送往德国进行强制劳动,这一选择更能让人接受。

▼1899年会议现场

征服法国后,德国缴获大量的火车头和车厢、武器以及铜、锡、石油和镍等原材料。

德国人强迫当地政府交出资产,满足他们的经济需求,而德军的占领费用,由当地的法国、比利时和挪威人出资。

1940年11月,罗马尼亚加入《三国同盟条约》,成为德国盟友、轴心国的一员,为德国提供石油供给。

▼三国国旗并列于柏林的日本驻德大使馆外

之后进攻苏联,也是为了在获取生存空间的同时,获取苏联丰富的自然资源。德军最初对苏联的攻势是成功的,攻下大片领土,包括波罗的海3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

但在苏联和波兰的占领区,食物供应面临短缺的问题,庄稼被撤退的军队烧毁,剩余的一些粮食也被运回德国本土。于是开始增加从法国和挪威地区进口谷物和鱼的数量。1942年德国农业产量相对较好,但也只能满足西欧方面的需求。之后德国在与苏联的战斗中逐渐走向失败。


鍋盖頭司令


历史爱好者应该都知道,经过第二次大战的德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领土范围也扩大不少。德国自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没有对手,所以在1940年中旬到1941年中旬期间,准备进攻苏联共同体。当时的德国究竟有多厉害,一份数据可以说明,通过不断地侵略,大约3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大约3亿的人口,都在德国的统治之下。这些数据表明了德国通过二战得到了很多的资源,也说明战争的目的就是侵占土地,劳役别国的人民。 首先,二战时军队规模如何对于战争的成败影响至深。其次,是土地,它能够为战争提供资源保障。由于德国的石油资源少,在二战初期石油的供应量小,造成使用量缺少保证。战争发动的越频繁,消耗的资源就越多,消耗量最大的资源要属于粮食钢铁和石油,石油作为驱动能源很多战争器械都需要,而石油的短缺,将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战争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如果资源供应不上,必然是战败。德国研究并开发出一套先进的石油开采和生产技术,并且占领了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作为石油资源补给殖民地,以此来稳固自己全球军事大国的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德国即是凭此在当时的欧洲称雄。传言中神秘存在的UFO,似乎就是德国的杰作。这件事也涵盖在二战诸多神秘的事件中。 同样的,像化学、无线技术、机器设备、电源开发等这些技术,在德国也是十分的强大。科学技术的强大,能够为战争增瓦助力。从当时的两个大国相比,美国拥有的机床总数量不到70万台,而德国则超过120万台。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德国在当时有多么的强大。战争影响了德国的经济政策,改为了战时经济体制,并且把所有的技术及其力量都运用都军事领域,一切为了战斗做准备。到20世纪50年代,就军事力量而言,德国是当时当之无愧的最强国,在役军人达750万之多,并且都装备精良的武器。这其中,包括大约500万的陆军,大约180万的空军,大约40万的海军和大约30万的空降兵。不仅仅是军队的数量大,军用武装装备也很强大。这个数字仅仅是德国本土的军事武装,不包含其殖民统治的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实力,为德国入侵他国提供了支撑。 德国在打败其他国家以后,会搜刮更多的武器。德国打败英国以后,英国的设备大大提高了德军的战斗力。德国战争的胜利首先在于武器的强大,这对于当时二战中其他国家来说,相当于拥有一把胜利的钥匙。德国不仅能在地上打,在天上更是无敌的存在。德国当时最先进的有两大机型,分别是:ME109式和FW190式飞机,前者每年产量33000架,就是单纯拼数量也没有国家可以匹敌,至于后者使用的技术,已经达到了活塞式战斗机性能的极限。除了坦克和飞机,能够在陆战和空战中取得霸主地位,德国在海战中也有着绝对的优势。第二,德国的军队以铁血闻名于世,最强的应该是这三点:严明的军队纪律,精准的作战指挥,还有军人绝对服从的精神,这三点让德国无论是通过闪击战还是防御战都战无不胜。由于德国的作战装备精良,还有部队训练有素,让德国在全球内没有敌手,成为当时的霸主地位。遗憾的是,这样一支无人能敌的强者之师,却是以邪恶的纳粹思想为军魂。 从德国的强大中,可以借鉴的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军事装备,不断地完善本国的军事理论。资源短缺是德国无可逃避的问题,因此他们不适合打一些长久的消耗战,他们的解决方法是采取许多闪电战,以及类似的作战技术来弥补这一缺陷。德国的强大正是由于它的装备十分精良,虽然这最初是为了弥补资源稀缺的一个忧患,当然这些装备在战争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武器背后,是德国人在进行研发,他们能够在二战时那么短的时间内,研发出这么多的,还如此先进,我们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智慧。


蔡可顺383


二战前期的德国是如何保障战争资源的供给的?只有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不甘心落后,要拥有同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相比,自国家贫穷落后,才会得到全国上下民众支持发动对外侵略。希特勒通过德国这个弱点得了应有支持。德国元帅希特勒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知道后勤供给困难,要知道德国是个资源缺乏的国家,才会发动侵略战争,二战的辐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三个国家都不资源丰富的。


希特勒元帅很会积累经验,他参加过一战,知道粮草紧要性,孟子说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很多国家还没进口我们的《孙子兵法》了。

希特勒说过要让全国的民众生活要和美国人一样好,当时希特勒也羡慕美国人,为了改善全国民众生活,希特勒谋划准备第二世界大战,由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粮草问题糟糕,决定提前调理全国人民的肠胃,调到战时最佳状态,规定犹太人对猪肉要限制,军队要比民众高卡路里。军工企业的工人可以享受和现役军人一样的食物供给,帝国控制了食物,普通人同军队的伙食相比,没有可比性,这样下去几年时间,年轻人为了丰富的食物,都报名参军去。希特勒这点子是绝顶聪明,前无来者,后无古人,不得不承认希特勒就一个聪明的战争狂人,希特勒对整个欧洲的食物控制成功。



德国军人为保证军队的粮食供应,釆取大力提高本土畜牲业和种植业。还有对外掠夺,征服欧洲,通过被占领的国家可以给德国输血,通过种种手段,保证了战争机器的运作,帝国希特勒真是有才智的战争狂人。


森林狼6


资源的短缺最终还是将德国逼入了二战的绝境

打仗就是打后勤,当时希特勒参加一战的时候,德军后勤保障就很糟糕,据说当时的希特勒打仗时候的爱好就是看小老鼠吃他落下的面包渣,而经历了一战物资短缺之后的希特勒也将丰富物资摆在了第一位的地方。

物资的来源也很简单——德国国内的严格配给与占领区掠夺

在1939年,德国对波兰发起闪电战之前的一个月,配给制就登上了舞台,各类人群都有严格的配给制度,闪击波兰后德国劳工部统计有42%的德国家庭饮食情况较上一年有所改善。

同盟国的禁运带来了更多的掠夺

从1940年开始,针对德国的禁运就开始了,德国国内对油料、西游金属、橡胶、化肥和饲料的缺口开始猛增,为了保证前线士兵的供应,德国国内除了军工厂的工人可以享受与前线士兵相同的待遇之外,其他人都只能指望那一点可怜的配给额度。

于是粮食开始出现缺口的德国将目光也瞄向了乌克兰大农场,将目标从军事目标转移到了生产目标去缓解国内的饥荒,许多的德国青年选择入伍就是为了可以吃饱饭

当时有一位德国新兵在日记中写到肉排、沙拉、交了肉汁的土豆泥,香肠还有巧克力,能吃到这些在家乡久违的食物,简直不可思议,几个月前,这名新兵还是工厂中的操作员,在配给制下每天只能吃171克肉制品,可见当时的德国在物资上也开始捉襟见肘。

同样是资源短缺而造成的“人口消减计划”开始执行

在当时的德国纳粹眼中,民族也是有三六九等的,资源首先要保证前线士兵的生活,而劣等民族只能在饥饿中灭亡,于是当时的波兰犹太人每日卡路里摄入量被严格控制在184卡,后期甚至还建造起了集中营来消灭犹太人。

对占领地掠夺上瘾的德国

当自己领地上的东西不能满足自己生存的时候该怎么办?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就如同教学一样给了我们答案,仅在1943年一年间,德国就在苏联占领区掠夺了900万吨谷物,200万吨饲料,300万吨土豆,66万吨肉类,整个占领期间德国从苏联运走900万头牛,1200万头猪,以及1300万头羊。

与中立国做生意的德国

因为德国国内本身的钢铁储备并不是很多,所以在二战中,德国钢铁来源一般只有两种一个是掠夺,比如说从南斯拉夫与法国,另一个就是做生意进口,向中立国进口,一个是西班牙,一个是瑞典,仅1943年,瑞典当时跟德国的关系已经开始降温,但依然向德国出口铁矿石达750万吨之多!

总之,我认为德国维持这个战争机器的运作还是花费了极大心血的,不仅在国内实行了严格的配给制度,还想方设法的获取物资,相当于是举国之力在支撑着这场战争的运作,通过以上几种手段,德国也基本保障了物资的正常供应。

感谢阅读,评论区交流不同意见,欢迎关注,带你拨开历史迷雾,以客观角度观看历史发展。


娱乐吃瓜主


战争主要打后勤,没有钱打不了仗,对于要发动战争的德国,面对自然资源匮乏的情况,不得不从战略上想方设法,来保障战争物资的管理。这里用得着一个比较专业的词,那便是战争体制。一切为了战争,体制其中之一就是生活配给,全社会只有当兵人才能吃饱饭,于是精壮男女,被全面武装起来,保证了不缺兵力。都说世界的钱都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纳粹的法子相当毒辣,那便是有计划地迫害他们,以惨无人道的方式,使他们直接消失,实现全部没收他们的财产目的。有了人有了钱,法西斯不得不为战争资源大费周章。因为鲁尔的煤炭丰富,他们发明了煤改油技术,保证了战争前期的油气供应。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发展贸易,支持西班牙和中国打内战,看上的是这两个国家的钨矿。与美苏日等国的贸易做得风风火火,就是德国开始动手,美国没有全面卷入之前,犹在与德国做生意。主要靠贸易,基本满足了战争机器开动的需要。

靠战争疯狂掠夺

战争狂人的目光,首先盯住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看中了他们的经济发达,后者还有一条坦克生产线,尔后看中的是法国的富有,把高卢雄鸡当作会下金蛋的鸡。通过建立傀儡政权的方式,来实现对占领国的控制,使无数这样的傀儡来保证其战争物资掠夺的需要,而付给他们的钱也只具象征性,只能支付资源开采工人最低生活保障所需。在苏联,战后难有统计,基本德军过后,全部沦为不毛之地,他们比天上的蝗虫还有凶猛,抢光一切正是德军的口号。抢人者,战后轮到自己,多少年元气难复,经济正是战争秘密。

德军所以败

败就败在经济上支撑不起战争。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德国就是抢得再多,也远远不能满足支撑战争的需要。发动不义战争,是败的关键原因,不自量力,更是败的根源。以一己之力,与庞大的苏联对阵,当闪电阵的秘密为人知晓,闪电战的势头终于胶着在了苏联的冰天雪地里,越打实力越是难支,不败而何!


魂舞大漠


德国是所谓二次工业革命的佼佼者,但立国较晚,错过了老牌列强瓜分殖民地的好时光,这一直是德国的软肋。德国二战前期,主要还是得益于鲁尔区的煤,我们后来一直惊叹美国在二战中展现的工业能力,但历史上,到四零年,当时标准体现国家工业能力的机床设备,美国不到七十万台,而德国超一百二十万台!鲁尔区的煤炭是德国唯一不匮乏的战争物资,其中煤化油技术到八十年代还和我们国家做过交流。别的就够呛了,二战之前,西班牙内战时,几乎全世界都在支持西班牙共和军,甚至组成国际纵队跑去助战,但是德国下大本钱,以国家力量出兵支持弗朗哥,取得了西班牙内战胜利,这在政治上当然有很多说法,不过德国出兵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钨和铬,西班牙当时是除我国外,唯一还有大量钨矿产出的国家。而德国对于我国,一战之后希特勒之前、之后、甚至德国已和日本联盟后之后,对我国的态度都一直领后世很多中国青年误以为德国对中国异常友好,还编排出什么希特勒落魄时受华人帮助,所以感恩中国的段子,其实德国就是为了钨!


一战后德国很穷,用没饭吃的德国军官到中国来当顾问,指点军事技术训练,以及最后帮委员长编练德械师,几乎就垄断当时我国出口的钨矿。同时当时我国出口的重要军事物资桐油和猪鬃,主要也是被德国人吃下的。铜也缺,英法控制的国际市场还极力阻止卖铜给德国人,怎么办呢?发现挪威船厂用铜在造船锚,于是所有德国船不停的跑挪威去,要求换上铜船锚,不差钱,也没别的要求,就是要求船锚越大越好。不过对于一个国家,世界大战级的准备,这些花招能起的作用相当有限,这就不得不说德国真正战争物资的主要来源—— 苏联!苏联是个自然资源大国,三十年代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当中,靠哈默从美国倒腾过来大量美国倒闭工厂的设备,那么最初代的傻大黑粗产品都那里去了?当然当时苏联自己自己也有不小的内需,但工业产品,光靠自己内部剪刀差来解决发展资金,然后自产自销,靠内需消化,那就是农业国家工业找死!而苏联当时靠计划经济,在大萧条的世界里成为一颗明珠,潜在的工业能力直追美国,是事实上的世界第二,否则后来战争里靠什么爆T-34海?!

当时苏联红色政权,是英国主导的世界里的异类,主流世界一直对苏联执行着经济绞杀策略,那么苏联靠什么蓬勃发展起来的?—— 德国!剪刀差可以发展工业,但绝对发展不起这种规模的工业!正是朝德国出口各种德国急需的资源,换取德国人收罗的犹太财富,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在中东油海发现之前,一直是世界石油第一镇!正是这些资源,支持了德国完成战争准备,而后德国在欧洲的平推速胜,尤其是对法国的速胜,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而战争所需的石油,光靠德国掌握的罗马尼亚油田,是完全不够的。所以元首才把目光投向了高加索地区,展开了巴巴罗莎计划,以德国人的精致利己主义,巴巴罗莎计划的开始,就是当天苏联开往德国的最后一列运输货车过境。


李三万的三万里


二战时期的德国虽然军事组织能力强悍,但由于历史原因开战时并不拥有充裕的资源来源,因此德国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德国已经开始为全面战争进行准备,为此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便在英国、法国与德国交战之后,德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也没有完全断绝与美国这个重要的资源提供来源的关系,因此德国在二战初期的资源储备是相对充裕的。而通过二战全面爆发前的一系列侵略扩张,德国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资源产区,这也为德国的战争行动提供了保障。

而二战期间德国在占领区和仆从国获得的资源产区,是支撑德国战争机器运转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德国通过技术革新解决了部分种类资源的短缺,如采用煤化油技术将较为充裕的煤炭转化为汽柴油,这缓解了德国石油资源不足的压力。

另外,德国还经常通过水下航线与日本交换部分用量不大但较为稀缺的资源,但这种做法只能作为补充和辅助。事实上,德国在二战中后期一直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其结果就是包括主战武器在内的各类装备质量严重劣化,甚至连“虎王”重型坦克一类的重要装备都难以保证质量过关,因此德国靠掠夺占领区资源维持战争体系的做法其实是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的,这也是德国最终战败的原因之一。


军机图


德国是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操控汇率德国人通过较低的兑换率,大量购买商品。通过战争得到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如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石油等等。



德国的经济以军事工业为支柱,德国经济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对占领区的掠夺存活,中欧西欧的资源比较有限,北欧也就是铁矿,没有占领区德国自己根本打不起战争,只能向外扩张以(以战养战)。德国在二战前吞并占领了奥地利、东普鲁士、捷克。

在1939年,德国正式入侵波兰之前,在英法的默许下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水平在欧洲位列第四。拥有欧洲第二大兵工厂斯科达兵工厂和第三大兵工厂捷克布尔诺兵工厂,这些兵工厂为德国生产军事装备,以及装备后勤保障,这为德国提供了很大的战争支持。

残害剥夺犹太人的政治权利,随后剥夺犹太人的经济权利,禁止犹太人从事各项社会工作。 可以快速的将掌握大量财富(主要是货币财富)收归国家所以。财富到德国纳粹手里,就使得德国国家拥有了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能力,通过贸易向军事机器注入新的火力。



由于外汇储备有限,为了扩大外贸,德国从大力推行“沙赫特主义”双边结算协议,绕过外汇市场同别国开展贸动。借助该手段,德国向东南欧各小国大肆购货,而且一再要求以新的交货作为对积累债务进行部分结算的前提,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类似于现代美国的军事霸权,不服就打你)

德国经济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对占领区的掠夺存活,没有占领区德国自己根本打不起战争。德国占领法国掠夺法国银行的467亿法郎的外汇及黄金储备,用以支持入不敷出的军事机器。截至44年初,德国从各地搜刮了476.6亿马克的巨款,并通过强制性“清算体系”强征了约360亿法郎的物资,并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意大利等形式上的“盟国”无偿索取了价值近100亿马克的铅锌矿产资源与战争工业原料。



国内自给自足

国内的生产资源工厂,优先供给军队,一切向军队靠拢。德国吸取了一战的经验教训,未免步入后尘,德国制定了依据本国经济的合理分配食品和生活物资的战争配给制。

尽管德国人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是在国内却面临限制。施行食品配给卡,对于不同类型的食品有不同颜色的卡片。如果要购买超过许可证数额的食品,就要付出双倍以上的价钱才能买到。

为了保障物资不出现匮乏,德国政府通过宣传一战的仇恨让国内农民尽量利用土地来种植农作物,粮食,油料作物、土豆、蔬菜和圈养家畜来获得更多资源,还号召用国内民众交出家里的废铜烂铁、铝锅铝盆用于熔炼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

德国几乎掠夺了整个欧洲的资源比如乌克兰的小麦玉米和肉类,丹麦和荷兰的奶酪、肉类和黄油等等,为德国战争机器都耗尽了力量。

奉行独裁统治法西斯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我们承认日耳曼民族是优秀的民族,但是如果一个民族与全世界人民为敌的话,他的失败就是必然,军权主义永远不会有容身之地。


难明我心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装甲部队的机动和作战永远离不开后勤部队的有力保障,没有后者源源不断地运送食品、燃料、弹药、药品、补充装备和其他物资,任何一支装甲部队都无法开赴前线并展开战斗。因此,人员装备充实的后勤部队和运作良好的后勤体系是装甲师进行战斗行动的基石。 一个装甲师的快速推进需要后方数百辆乃至上千辆后勤车辆的支撑。 二战德军地面部队的后勤补给作业主要由铁路运输、兵站分配、公路运输、前线补给等几个环节构成,通常大宗的补给物资首先通过铁路运往距离前线最近的物资集散地卸载,并通过后方兵站进行分配,然后由各部队后勤单位的运输车队沿公路运往前线,最后由前线的后勤部门分配到基层部队。 铁路运输在德军后勤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德军装甲师在机动和作战时所需的物资供应较步兵师更大,因此德军装甲师编制内都有大量后勤运输单位。以战争初期的1939型装甲师为例,后勤部队的人数约占全师人员的13~15%,其编制员额为1602人,包括42名军官、50名文职人员、213名士官和1297名士兵,而实际员额常常超编,比如1939年8月时,第4装甲师的后勤部队有1630人,占全师人数的16%。装甲师后勤部队装备了大量机动车辆用于运输作业,包括97辆摩托车、49辆乘用车和323辆各型卡车。 德军装甲部队的摩托化纵队,相比步兵部队还用脚底板机动,靠马车运输,装甲师的摩托化程度算是很高了。 1939型装甲师的后勤部队分属于几个部门。归属师行政主任管理的单位包括给养管理处(22人)、屠宰排(44人)、面包连(142人);归属师部的单位包括宪兵排(68人)和野战邮局,前者负责维持军纪,执行军法,后者负责部队邮政服务;最大规模的后勤单位是隶属于师后勤处长的运输部队,后勤处长同时也是师部成员,其指挥下的各单位人数多达900余人,在1939年时包括6个轻型运输纵队(每个纵队一次运输30吨物资)、3个重型运输纵队(主要运输燃料,每个纵队一次可运25立方米燃料)、2个维修连和1个供给连。师属运输部队最多可以运载180吨物资和75立方米的燃料。 行进在沙漠公路上的非洲军车队,沙漠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德军车辆的损耗率急剧上升,妥善率很低,严重影响后勤供给。 在实战中,德军装甲师部队的后勤状况受战场道路条件和车辆状况的影响很大,比如“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装甲部队越深入苏联境内,面临的后勤困难就越大,其原因首先在于苏联铁路的轨距与德国铁路不同,导致战争初期德军无法充分利用铁路向前线运输大量物资;其次,苏联道路状况很差,缺乏高等级公路,以土路居多,受天气影响大,加剧了车辆的损耗,加上路网稀疏,极大影响了后勤运输的效率,以至于德军装甲部队常常需要飞机空投燃料,维持推进。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隆美尔的非洲军身上,比如1942年1月,第21装甲师编制内的3528辆机动车里有2459辆无法使用,包括625辆摩托车、565辆乘用车、831辆卡车、151辆牵引车和287辆装甲车,妥善率不足30%。迫使德军只能大量使用缴获的英军车辆维持运输和机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