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皇帝若聽了他的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你知道他是誰嗎?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更是中華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289年中,產生的詩人和詩歌不計其數,其有名可考的詩人達2300餘名之多,創作詩歌數量近五萬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篇比比皆是,

以至於中國現代文學的文豪魯迅先生都忍不住讚歎:“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

皇帝若聽了他的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你知道他是誰嗎?


一、《唐詩三百首》中,開篇之作便是張九齡的《感遇》兩首

唐詩如此赫赫有名,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唐詩選本多如牛毛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在汗牛充棟的唐詩選本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卻是成書於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年)的《唐詩三百首》。編選者蘅塘退士孫洙與其妻徐蘭英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以“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則其尤要者”為選詩標準,書成,乃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之語。而《唐詩三百首》中,開篇之作便是張九齡的《感遇》兩首

其一: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二: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皇帝若聽了他的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你知道他是誰嗎?


詩中,詩人在創作手法上,巧妙借鑑《詩經》和《離騷》,運用比興、寄託等手法,以蘭桂、丹橘等嘉木自喻,抒發了自己對當時政治現實的憤懣和思君、憂國、疾邪、傷世的情感,表明了君子當潔身自好、進德修業、絕不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清人沈德潛評價此詩為:“感於心,困於遇,猶莊子之寓言也。”

古人云:言為心聲,又云:文如其人。

皇帝若聽了他的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你知道他是誰嗎?


二、張九齡詩既如此,其生平及為人又是什麼樣子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

1、張久九齡生平簡介

張九齡,字子壽,生卒年代大概為公元673——740年,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為官忠耿,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為文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後轉樸素遒勁,高雅超逸,時人謂之“骨峻神竦,思深力遒”而不失“雅正沖淡”;為人則品性高潔,守正嫉邪,耿介不阿。


皇帝若聽了他的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你知道他是誰嗎?


2、張九齡與張說。

張說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幾度擔任宰相之職。武則天時期,張說因為直言得罪張昌宗被罷相併流放嶺南,經過韶州時,第一次見到張九齡,感其文章“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因而厚遇之。

皇帝若聽了他的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你知道他是誰嗎?


能夠得到時為朝廷重臣和文壇領袖的張說的肯定和讚揚,一方面說明張九齡的實力,一方面對於年輕的、人生道路剛剛起步的張九齡來說,也是一個莫大的鼓舞。後來張說重登相位之後,仍念念不忘張九齡,在不遺餘力獎掖提拔之際,更與他論譜敘輩,結為宗族兄弟。

而張九齡對於張說的知遇之恩,一方面折服於張說的人品學識風度,因而樂於為張說所用,為朝廷效力,為蒼生造福;另一方面,又特立獨行,不因張說於自己有恩便隨聲附和,作政治上的應聲蟲,因此而愈得張說的尊重。兩人的惺惺相惜,也就順理成章成為唐朝政治與文學史上一段佳話。


皇帝若聽了他的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你知道他是誰嗎?


3、弄獐宰相與曲江風度。

張九齡作為一代政治家和文學家,不僅注重內在的道德修養,對於儀表等涉及禮儀的外在也十分重視,其風度姿態為一時之冠,因其籍貫為韶州曲江,故士林美其名曰“曲江風度”。

甚至連當時的皇帝玄宗李隆基也是曲江風度的粉絲,在張九齡罷相離開朝堂之後,每逢有人舉薦公卿,玄宗都忍不住要問一句:“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

皇帝若聽了他的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你知道他是誰嗎?


與之相對,曾經與張九齡同朝為相、並且不擇手段陷害、抹黑張九齡的李林甫,一日,其表弟太常少卿姜度喜得貴子,朝中大臣紛紛前往道賀,李林甫也寫了一封賀信,隨同禮物一起,差人送往姜度府上。

宰相來賀,姜度十分高興,倍感有面子,就想在眾賓客面前顯擺一下,於是當中啟信閱讀,不意開篇竟是“聞有弄獐之慶......”。璋者,美玉也。古人通常把生兒子稱為弄璋,意為懷抱美玉,有預祝新生兒富貴吉祥之意。這李林甫一向不讀書,這回本想掉個書袋,賣弄一下,沒想到弄巧成拙,出了個天大的洋相。事情傳出去,時人謔稱其為“弄獐宰相”,遂成千古笑柄。

4、張九齡與安祿山。

張九齡任職宰相時,安祿山入朝,拜見張九齡。張九齡察其言,觀其行,判斷安祿山“外若痴直,內實狡黠”,實為奸詐之徒,日後必會興風作浪,乃言於侍中裴光庭曰:“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皇帝若聽了他的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你知道他是誰嗎?


未久,擔任平盧將軍的安祿山受命征討契丹失利,范陽節度使張守珪將其鎖拿押送京城,請求朝廷按照有關規定將其執行死刑。張九齡親自審問後,認為張守珪的意見非常正確,就在案卷下親筆批語“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明確表示:為嚴肅軍紀,必須將安祿山斬首。

意見上報給玄宗,玄宗以安祿山作戰英勇為名,建議特赦,免官,以“白衣”之身回軍中哦那效命,戴罪立功。張九齡堅決反對,犯顏直諫:“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可是終究胳膊拗不過大腿,由於玄宗的堅持,安祿山最終還是被無罪釋放。


皇帝若聽了他的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你知道他是誰嗎?


張九齡去世十五年後,公元755年,安祿山公然反叛,安史之亂起,玄宗為避兵鋒,不得已棄長安而入蜀,唐朝自此由盛而衰。史載玄宗入蜀之時,記起張九齡所言,痛哭懊悔之餘,乃遣使前往曲江祭奠張九齡。而長眠於地下的一代賢相張九齡若目睹此情此景,不知該作何感想?

歷史有時就是這樣的弔詭,又哪裡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之類的感遇所能一言以蔽之的呢!


皇帝若聽了他的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發生,你知道他是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