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雍正皇帝后宮佳麗無數,為何只選烏拉那拉皇后和年妃與其合葬?

合葬是我國自古以來就存在著的悠久傳統之一,顧名思義,它指的就是夫妻二人死後安葬在一起。據考察,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們就已經有了合葬的行為。

不過,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紀原·合葬》中援引《禮記》中的記述認為,合葬在上古時期是沒有的,直到周朝建立,禮樂制度得到完善,才有了此後一直被沿用的合葬。

雍正皇帝后宮佳麗無數,為何只選烏拉那拉皇后和年妃與其合葬?

在周朝時,合葬並不盛行,畢竟作為一項"大工程",一般只有身份不一般者才會興師動眾合葬,像是《漢書》中,就有著"青薨,與平陽公主合葬"的記載。

到了西漢中期,合葬逐漸盛行,直至今日,合葬依然是許多人支持的安葬方式。要說我國古代誰合葬的規模最大,那無疑是帝王了,他們的陵墓擁有巨大的規模,參與合葬、從葬者也是人數眾多。那麼,為什麼雍正皇帝只選擇了兩個人與他合葬呢?

我們知道,古代有些君王會在死後選擇讓自己所有的后妃,甚至大臣為其殉葬,這就導致他們的墓穴裡常常是"人滿為患"。到了雍正帝這裡,與其合葬的人卻只有兩位,這一點令不少人都感到疑惑。

其實,關於此事主要有著兩大原因:一種於公,是依據當時的規矩;一種於私,是出於雍正帝對被允許合葬者的喜愛。

雍正皇帝后宮佳麗無數,為何只選烏拉那拉皇后和年妃與其合葬?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與雍正帝同葬於泰陵的二人並非都是"合葬",因為在古代,只有皇后才能被說是與皇帝"合葬",作為妃子而與帝王葬在一處,只能說是"從葬"。在清朝以前,縱使皇帝有三宮六院,但也只能與皇后同葬,而到了清朝初年,因為順治帝太過於寵愛董鄂妃,便在其死後下旨讓她與自己同葬。這一舉動開創了生前僅是妃嬪而被葬於帝陵的先河,對此史書記載為"合葬"。

董鄂妃之後,為清朝歷代皇帝同葬的妃嬪,在史書中都只被記載為"從葬",因此對於與雍正帝同葬者,最準確的形容是一個是合葬,一個是從葬。弄懂了清朝時合葬的規矩,雍正為何只選兩人同葬的理由也就能夠清楚了——不管皇帝的後宮裡有多少人,真正能夠合葬者僅有一人,其他妃子只能從葬,且人數一般來說都只有一兩位。

接下來,我們再從私人角度出發,看看雍正帝所選的兩人分別是什麼身份,生前受到了怎樣的對待。

雍正皇帝后宮佳麗無數,為何只選烏拉那拉皇后和年妃與其合葬?


與雍正帝同葬的兩人,一個是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一個是敦肅皇貴妃年氏。

前者出身正黃旗,是雍正帝的結髮妻子,而且是在當年康熙帝的親自指定下才與當時還是皇四子的胤禛成婚。成婚後的烏拉那拉氏與雍正帝感情很好,康熙三十六年(1697),前者還生下了後者的嫡長子弘暉。

雍正皇帝后宮佳麗無數,為何只選烏拉那拉皇后和年妃與其合葬?

可惜的是,弘暉年僅八歲就不幸去世,此後烏拉那拉氏再也沒有生育過。好在,不能生育並沒有阻礙雍正帝在即位後就將這個對自己始終默默支持的女子立為皇后,烏拉那拉氏執掌後宮九年,將皇帝的"家務事"打理得井井有條,后妃們也都對她十分尊敬,可見其賢良淑德。雍正九年(1731),烏拉那拉氏去世,雍正帝悲痛下旨道:"皇后崩逝,朕心震悼。"作為正宮皇后,她順理成章與雍正帝合葬在了一處。

至於為雍正帝從葬的年氏,那就是和順治時的董鄂妃類似,是出於皇帝對其的喜愛才能夠得以同葬。年氏是清朝首位漢族血統的貴妃,其家族原本隸屬於漢軍鑲白旗,在雍正元年改為鑲黃旗。大約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氏被康熙帝許配給胤禛擔任側福晉,入府四年,年氏便為雍正帝生下一女,隨後她又先後生下三子,可見她有多麼受寵。

雍正皇帝后宮佳麗無數,為何只選烏拉那拉皇后和年妃與其合葬?

雍正帝對於年氏的喜愛人所共知,舉例來說,在當時的側福晉中,有一位李氏比她資歷更老,但雍正帝在即位後將年氏封為貴妃,李氏只是齊妃。

康熙帝去世時,年氏原本已有身孕,但因為長時間為先帝舉喪,本就體弱的她最終動了胎氣,不幸小產,縱使如此,雍正帝還是將自己沒能出生的第九個孩子編入宗譜,並賜名"福沛"。

雍正皇帝后宮佳麗無數,為何只選烏拉那拉皇后和年妃與其合葬?

雍正三年(1725)十一月,年氏忽然病重,而這一時間正趕上隆重的祭天大典,雍正帝雖然前往祭祀,但心中始終掛念著年氏的病情。結束郊祭後,他連忙取消了原定的百官朝賀環節,趕回宮守在愛妃的身邊,即使是以勤政聞名的他,也連續五天沒有處理奏摺。

總之,雍正帝對於年氏的專寵和偏愛,正是她得以從葬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