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韓信為何如此悲劇

太史公的《史記》囊括了太多的人物,但是韓信卻是讓我覺得最特立獨行的一個。《淮陰侯列傳》也是我最愛的篇章之一。韓信人生的起伏實在是太大了,他的人生有無比炫麗的時刻,也有死於女人之手的非英雄式結局。由淮陰侯所引發的爭論,至今擾動著每一個喜歡讀漢史的人。

關於韓信的身世,太史公並沒有給我們太多的信息。但是從其日常生活習慣來看,他應該是一個沒落貴族的後代。我這一推測有兩點依據:其一,他好帶刀劍。在一個冶金水平不發達的年代裡,只有貴族才有資格獲得金屬器皿,韓信手中的刀劍很有可能是祖傳的;其二,他不從事一般的生產性職業。韓信整日既不種田,也不經商,肚子餓了就找熟人蹭飯或者死皮賴臉找中老年婦女(漂母)尋求同情,給點施捨。他的這一行為,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因為他曾經是貴族,四肢不勤,五穀不分,根本就不會做營生。也正因為他的貴族氣質,使得他不可能把象徵著貴族身份的刀劍拿去換錢做營生,後來他投奔項羽也還是帶著刀劍而去的(信仗劍從之)。

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韓信出生於公元前231年,那一年秦始皇嬴政27歲,也正是那一年嬴政開始了統一中國的步伐。換句話說,在韓信的童年時代(公元前231年—公元前221年),華夏大地上的諸侯國不斷被秦國消滅,最終被秦國所統一。韓信作為一個楚國貴族的子弟,他也應該是在戰火紛飛,戰報頻繁的環境中生活的。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環境中,韓信的父母尤其注重對他在軍事方面的教育,讓他在幼小的年齡裡就接受了良好的軍事教育。

秦滅楚,讓楚國貴族的優越生活蕩然無存。大多數貴族或死於戰火,或顛沛流離。秦帝國建立了,韓信的苦日子也就來了。他從衣食無憂到寄食於人,這一落差不能說不大,所以他從小便埋下了仇恨秦國的種子。他之所以能忍胯下之辱,就是因為有滅秦的遠大理想。

項氏叔侄起兵反秦,他欣然投靠。可惜項羽不知他,他毅然離開,因為士只為知己者死。他隨後投靠劉邦,起初他在漢營的日子裡也很苦悶,因為劉邦依然沒有見識他的才能。真正能被稱為韓信知己的人是蕭何,他改變了韓信的命運,並且改變了兩次。因為蕭何的舉薦,韓信被劉邦以極其隆重的禮儀拜為大將軍,這一次韓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感受到了曾經驕傲的貴族氣質重新恢復。漢王以無雙國士待韓信,韓信亦捨命報效漢王。他徹底地爆發了,在黃河以北,他用天神下凡般的軍事才能屢克強敵,迅速為漢王平定半個天下。直到韓信平定齊地之後,漢王的封賞遲遲未來。韓信開始思考了,漢王真是他的知己嗎?

何謂“知己”?在韓信看來,起碼有兩個重要條件來判斷他人是否為其知己。其一,知其之才,用其之才是為一知;其二,知其之慾,欲其之慾是為二知;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被稱為知己。韓信對漢王只用他而不封賞他,感到了莫大的疑惑。韓信的疑惑是複雜的,也正因為他的疑惑導致了他悲劇人生的開始,筆者在這裡試圖來分析分析他的疑惑。

首先,韓信生於戰國時代。由目前的史料推斷,韓信應該是楚國的一個小貴族,是屬於士這個階層。士這個階層在戰國時代是極其活躍的一群人,由於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在生活上比不過高等級的貴族,因此他們的進取心往往十分強烈。這種進取心,也可以理解為兩個方面。其一,實現各自心中的社會理想,將自己所學的理論付諸實踐;其二,實現榮華富貴的人生理想。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在戰國這個相對自由的時代裡,他們遊走天下為各國的統治階級服務,同時也為自己的名利而奔波。士在服務君王的過程中,展現出無比的忠誠與高超的職業水準,那麼君王也應該支付不菲的報酬。韓信也是這樣的士,在他看來為君王作出多大的貢獻,君王就應該向其支付相應的報酬。

其次,韓信成長於秦帝國時代。秦帝國的成立,讓廣大的遊士們失去了舞臺,也讓大量山東六國的士淪為了逃犯或貧民。秦帝國本身在極速擴張之後,消化不良,山東六國的人民完全無法適應秦帝國的嚴刑峻法,各國的復辟勢力也蠢蠢欲動。最後,加上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廣大老百姓的生活反而不如戰國時代,秦帝國便在聲勢浩大的反秦起義中迅速滅亡。韓信是完完整整地目睹了秦帝國的速興與速亡,在他的心裡秦帝國這樣實行“郡縣制”的國家形態肯定不是合理的國家形態。只有恢復到以天子為核心,諸侯王為藩屏的封建國家才是正道,高度集權的帝國,是一隻破壞社會和諧穩定的怪獸。

基於以上簡單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韓信對於國家和君王的認知還處於戰國時代。韓信這樣的認知是與時代脫節的,與劉邦的政治認知力比起來差了很大一個等級。

因為,劉邦早就知道秦始皇建立的帝國本身沒有錯,天下苦戰不休,百姓流離失所就是因為天下邦國太多,中央的權力無法集中,從而無法禁止戰爭。至於秦帝國滅亡的原因,柳宗元有一個經典概括:“秦亡於政而非制”。劉邦雖然說不出這樣高水平的話,但是他的政治認知能力卻達到了這個水平,他建立的漢就應該是一個承襲秦朝的帝國,絕對不應該是一個分封制的鬆散聯邦國家。

現在,我們可以很好地來體會韓信的疑惑了。韓信平定齊地之後,漢王的封賞遲遲未來。韓信以士人所固有的思維,去試探性地向劉邦討要分封齊王,因為他認為被分封是應得的。此時的劉邦由於前線戰事吃緊,正在賬中心急如焚,看到韓信討要分封的書信,不禁暴跳如雷、破口大罵。在張良與陳平的及時勸阻下,劉邦轉彎的速度也是十分驚人,馬上同意封韓信為真齊王。但是這一下卻觸犯到了帝王的禁忌,因為帝國時代的臣子只能等待帝王的獎賞,不可以討要,更不可以威脅帝王,任何討要與威脅都是對皇權的挑戰。分封齊王是韓信第一次敲劉邦的竹槓。但是不論如何,劉邦滿足了韓信的需求,韓信也從此時起真的就把劉邦當成了他的知己。不論日後多少人勸說、利誘韓信,韓信對劉邦始終忠心耿耿。到這裡我可以下一個結論了,那就是終韓信一生,韓信絕對不會謀反,因為韓信是一個士,是一個可以為知己者死的士。可惜的是,這個國士卻生活在帝國的時代裡了。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打響。劉邦向韓信發出命令,要求他南下合圍楚軍。韓信未如約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最終,劉邦採納了張良的意見,韓信得到了更多的分封,又成功的敲了一次劉邦的竹槓,這一次劉邦沒有罵人。

垓下之戰以漢軍的勝利告終,戰事一結束,劉邦立即收奪韓信的兵權,並改封韓信為楚王。其實這是劉邦對韓信的一次嚴重警告,警告韓信邦國時代早就結束了,不論齊王還是楚王都只是不過是一個名號而已,是帝王給臣子的一種賞賜,帝王可以給也可以奪,無所謂天經地義,給你不是必然,不給你也是應然。可惜韓信沒有明白劉邦的警告。

韓信繼續帶著他的遊士精神做起了楚王,將自己的好朋友,同時也是劉邦仇人的鐘離眜庇護在了楚國。可是此時的天下,已經進入了大漢帝國的時代。帝國的運轉必須要高度集權於中央,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已經顯得與帝國格格不入了。韓信這樣一個戰國時代養門客的行為,更是顯得與皇帝格格不入。劉邦忍無可忍,也無須再忍,於是就有了“巡狩雲夢,智擒韓信”這一出。韓信似乎還是沒明白為什麼被擒,他不但不認罪,還在囚車裡對劉邦碎碎念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看著韓信冷冷地說道:“少他媽廢話,有人告你謀反”。

從韓信的言語中,我們看到的是滿懷的憤懣與不平。其實他最想表達的應該是,他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反而成為了階下囚。可是他卻未曾想過,當年屢次要挾劉邦時,劉邦所承受的巨大苦悶;他數次挑戰皇權,讓劉邦也開始懷疑自己能否駕馭韓信,韓信是否是自己親手提拔地韓信?他也未曾想過,為何漢初三傑中蕭何、張良安然無事,只有他韓信為何落得如此下場?種種的一切,他都不會去想,他認為他曾經向劉邦所提的要求都是合理,因為他還是一個戰國時代的士。

劉邦對韓信的感情是複雜的,韓信對劉邦的態度卻是簡單的。韓信被捕後,劉邦還並未就想馬上處死他,只是將他由楚王貶為淮陰侯,並且讓他參與朝政。但是韓信始終憤憤不平,經常稱病不上朝,不給劉邦面子。即便在人事複雜的京城,他韓信還是如遊士一般放蕩。他在京城裡,仰仗著自己勞苦功高,看不起周勃、灌嬰等劉邦的嫡系元老;即便是劉邦的連襟--樊噲,他對韓信表現出了足夠的尊重與佩服,韓信依然心高氣傲地羞辱樊噲。更要命的是,韓信始終不明白如何處理好君臣關係。他與劉邦之間的君臣談話,其態度也表現得極其隨意。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言之所為陛下擒也。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這段話以十分明瞭的態度表達了韓信對自己軍事才能的充分肯定,也透露了他對劉邦軍事才能的不屑一顧。韓信在面對帝王時的態度,也像極了遊士在面對諸侯王時的態度。只說心中想說的話,不顧君王的任何感受。殊不知時異則事異,戰國時代那是諸侯王有求於士,天下平定後那可是大把的士有求於王了。就這樣韓信在京城裡,將上至君主,下到朝臣得罪了個精光。

太史公在書寫韓信之死時,對史料的處理太過倉促了,說韓信串通一個小咖陳豨謀反,因而被呂后和蕭何設計謀殺。這一情節也太戲劇性了,因此太史公寫韓信謀反的這幾段話我連標點符號(斷句之字)也不信。

不信韓信謀反的原因如下:

一、他沒有謀反的動機。他為何要造反?想當皇帝?如果他真的想當皇帝,他為屢屢何拒絕蒯通當年勸他叛漢自立的建議?為何,劉邦巡狩雲夢,韓信寧可要了鍾離眜的人頭去向劉邦表忠心也不反叛?翻遍所有古籍,也未看到他有任何想當皇帝的心跡。

二、他沒有謀反的實力。身在京城,形同軟禁,手上無可調用之兵。再加之他的牛脾氣,他在朝堂上也沒有像樣的盟友。謀反可絕對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韓信在京城沒有人事基礎,根本就不可能有像樣的謀反班子。韓信雖是軍神,但他不是鋼鐵俠。

三,史書上的記載太矛盾。史書上說韓信勾結外地太守陳豨謀反,具體計劃簡單地說就是,陳豨在鉅鹿率先反叛引誘高祖率軍前去平叛,韓信在京城裡發動家丁、囚徒等襲殺呂后和太子。這種謀反計劃簡直太侮辱韓大將軍的智商了。首先,就算韓信要謀反為何要勾結一個外地的太守,太守身在外地能給韓信幫什麼忙?為何不直接勾結當時的漢朝衛戍部隊將領?其次,謀反的首要目標應該是直接殺掉皇帝,搶奪政權。在這個謀反過程中劉邦反而離開了叛亂中心,襲擊目標變成了呂后和太子。就算韓信成功的殺掉了呂后和太子,劉邦還在啊!放著皇帝不殺,只殺他的老婆孩子,這算是什麼謀反?最後,韓信作為一代名將、一代智將。難道會不知道漢朝正規軍的戰鬥力,率領家丁和囚徒去和正規軍作戰,這樣低智商的事情,不是韓大將軍拿得出手的。

綜上所述韓信謀反絕對子虛烏有,但是有一個事實必須得承認,那就是韓信確實死了,死於蕭何和呂后之手,死於謀反的罪名之下,並且被滅了三族。

韓信的一生讓人感嘆良久,他悲劇性人生的根源在於,他是一個孤獨的士。他與蕭何、樊噲、周勃、曹參們比起來,他太有格調了。他堅持士的信仰,堅持著戰國時代的遊士精神,君王只是他服務與效忠的對象,而非他的主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