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改變伴侶的“愚孝”觀念

本文是肖雪萍老師《婚姻與家庭》雜誌“危機管理”專欄文章,刊發在雜誌時有增刪。

和蘇志遠談戀愛時,陳玉最看重他的傳統和孝順,這讓她很有安全感。讓她想不到的是,結婚以後最讓她不滿的也是這些。

在蘇志遠心目中,父母第一,弟弟第二,然後才是孩子和陳玉。陳玉懷孕了,蘇志遠本來要陪她去產檢,婆婆打電話說眼疾復發,他丟下她就走了;陳玉看中一個進口嬰兒車,蘇志遠嫌太貴不給買,但是一聽說弟弟裝修房子缺錢,卻很快借了五萬塊錢送過去。

陳玉很生氣,蘇志遠就批評她自私,說她太不懂事。陳玉為自己感到羞愧,傷心和委屈都說不出口,只能憋在心裡。

和陳玉的糾結不同,李娜明確地給張亮貼了個“愚孝”標籤,她認為張亮就像是被婆婆控制了,不但大事小情都聽婆婆的,如果李娜和婆婆有了不愉快,張亮永遠護著婆婆,讓李娜忍一忍。如果李娜表達不滿跟他吵架,他就會無奈地說:“你是想讓我換一個媽媽嗎?我媽就那樣,我能怎麼辦呢?”


如何改變伴侶的“愚孝”觀念


孝順的背後是恐懼

孝順,被認為是中國人的基本品質,如果一個人不孝順,他的存在價值就會被質疑。所以當人們孝順父母時,其實是在向父母表達認同,即:我正在做你希望我做的事,成為你想要的“好”孩子,所以請承認我是你的孩子,請給我你的愛吧。

孝順和愛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種可視化的行為和順從的姿態,只強調孩子對父母的付出責任,而後者是一種內在的自然的情感,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雙向流動的。一個過於強調孝順的人,通常是因為在父母那裡得到的愛和肯定太少,導致自我感非常不穩定,潛意識裡害怕被否定和被拋棄,這才需要持續去尋求父母的認同,以便找到心理上的安全感。

正是因為恐懼於失去父母的愛,蘇志遠才要以父母為先,甚至把弟弟都放在自己的前面——通過照顧弟弟的方式取悅父母,也是向父母證明,他是值得愛的好孩子。

也是同樣的原因,讓張亮無法將情感轉移到李娜身上,在成長過程中,他習慣了把媽媽作為安全感的唯一來源,在確信李娜比媽媽更值得信賴之前,他根本就不敢鬆開媽媽的衣角。

改變從自己做起

當人們對婚姻不滿時,總覺得伴侶應該改變。這種想法其實在提醒你:你應該改變。只要你變了,伴侶自然也會跟著改變。

如果把矛盾衝突看作電視劇,那麼這部劇也有你的傾情參與。陳玉一邊希望蘇志遠以小家庭為主,一邊又認為“孝順”是人的核心美德。作為她最親密的人,蘇志遠必定能感知到她的矛盾性,進而更加堅持自己。而李娜則只是提出問題和表達不滿,卻沒有思考解決方案,也就是說,彷彿那是張亮一個人的問題,跟她沒有關係似的。

陳玉需要承認自己的願望,並堅信這個願望是正當的,積極的——如果她被滿足了,就會和丈夫一起孝順,否則丈夫的孝順會打折扣。李娜則需要能停止抱怨,轉而和張亮一起想辦法,和張亮一起面對問題。

找準時機再出手

解決沉痾已久的婚姻問題時,要像垂釣者一樣富有耐心,拋下魚餌(理清思路)之後,耐心觀察魚漂的狀態,準確判斷提竿的時機。在改變伴侶的“愚孝”觀念時也是一樣,你不能想立刻、馬上扭轉他,而是要細心觀察,慢慢等待合適的機會。


如何改變伴侶的“愚孝”觀念


合適的機會有如下兩個特徵:

1)伴侶在父母那裡受了委屈,或者被不公平地對待;

2)伴侶和父母鬧了不愉快,因而情緒低落;

成年子女和父母的關係過於接近時,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太多了。此時你就溫柔地擁抱伴侶,坦誠地談論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和感受,比如:“你也心裡不舒服吧?自己的生活也不太好,還得花大力氣幫你弟弟,你爸媽這次可是不太公平”,比如:“你全心全意對待他們,還被他們這樣說,結果回到家老婆也跟你鬧彆扭,裡外不是人,如果是我,我也會很傷心的”,比如:“你明明很生氣還裝作沒事人,你是不是很怕自己對媽媽有不滿,怕她說你不孝順?”,又比如:“孝順是應該的,但我想成為你最在意的人,我這個需要不過分,換位思考一下,你也想讓我把你放第一位對吧?”。

如果你經常這樣做,伴侶對你的安全感就會越來越多,他將逐漸意識到,你才是最理解他、最為他著想、真正在意他感受的人。當你能成為他的安全港灣,成為他情感上可以依賴的人,他自然就會停止尋求父母的認同,減少“愚孝”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