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後 成都生鮮電商如何靠“差異化”打出護城河?

團購微信群組隊、小程序選購、輸入女兒備好的地址,確定付錢下單……家住天府新區麓山國際的李阿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一套動作下來,不到1分鐘。

“要說網上買菜,就是2月初最惱火,外賣商家基本休息,3個買菜app,一個小程序,早晨7點不設鬧鈴,就沒菜了,你說笑人不。”李阿姨說,前幾周哪還會關心鮮肉有沒有短斤少兩、蔬菜是不是新鮮,能搶到就不錯,她向記者展示微信群截圖,光朋友拉朋友就加了6個團購群。

隨著疫情好轉,團購平臺就留了一個繼續使用。“看目前情況還是少出門買菜,就用這一家團購平臺就行,這家最緊張時候蔬菜生鮮量足也新鮮。”李阿姨說。

的確,疫情之下生鮮電商伴隨的是大量用戶湧入,早已習慣外賣續命的青年朋友也掂起了炒鍋,為搶蔬菜拼起了手速,但正如李阿姨一樣,當疫情向好,消費者寬容度下降,而更加理性化看待生鮮團購平臺時,成都生鮮電商又以何為核心競爭力繼續高速發展?

創新:突破差異化升級 幸福有菜迭代“無接觸”模式

疫情存續期,原本高昂的“下沉成本”幾乎降至為零,限制出行讓長期難以被攻破的中老年人群體轉戰線上。公開數據顯示,春節抗疫期間,微信小程序生鮮果蔬業態交易筆數增長149%,盒馬鮮生在成熟市場線上日銷同比去年翻倍,每日優鮮的平臺交易額同?增?超300%。

“當時在我們一個小區的買菜群裡,做了個意見調查,看有多少鄰居希望幸福有菜提前復工(打1),結果長達數頁滿屏都是1。”幸福鑫控總裁俞慧向紅星新聞記者感慨,感受最深的是用戶需求量高漲。

俞慧回憶,從年三十開始,我們就陸續接到了很多客戶的請求,希望我們提前復工,團隊也立刻部署,提前復工。事實上,幸福有菜平臺也從單量和單筆訂單金額上再次感受到了熱度,像分揀組團隊分包紅油菜薹,一天就包了1000多斤,而在麓山國際茵特拉肯,單日訂單量最高峰僅土豆一項單品銷售就超過了1000斤。

市民在家生鮮需求給不少生鮮平臺帶來創新機遇。對於社區用戶而言,無接觸配送成了高頻需求。

“例如麓山國際茵特拉肯,訂單的暴增,導致原本設在小區的4組生鮮櫃放置不下。”俞慧介紹,幸福有菜主打“平臺預訂+集中配送+冷鮮櫃自提”的模式,不管從配送成本上,還是客戶取貨自由度上,都很有優勢。

而就智能冷鮮櫃而言,從2016年團隊就開始研發生鮮自提櫃,一開始用的分戶櫃來測試市場,後來發現配送成本太高,不經濟。故而改為集中櫃,滿足了市場多項需求。

“目前,我們投放的智能櫃已經迭代到了第9代,而第10代正在研發設計中,預計今年6月可以投入市場。”俞慧說,這次疫情對無接觸式配送影響很大,如果能對消費者在買菜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將原有的買菜方式和習慣更新的話,對整個的生活方式都會帶來巨大的改變。

供應:修煉供應鏈內功 對社區電商是機遇

將視線拉回供應鏈上游。

成都尚作有機創始人龍淼看到供應鏈能力的重要性。“尚作一直堅持從基地計劃生產,遇到此疫情就對供應沒有影響。”龍淼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隨著物流恢復運行就更加順暢。而相反,依賴批發商的平臺,一旦供應鏈上游出現問題,只有抓瞎。

此外龍淼觀察後判斷,疫情對於成都傳統生鮮店轉型電商有很大影響,“曾經一部分生鮮企業太過依賴線下渠道,經過此次疫情,可以看到的是,臨時應急轉線上電商都比較狼狽。”

在龍淼看來,至少對於傳統生鮮企業而言,線上電商體系是一根保險繩或者備份,在公共衛生事件面前,其他企業都有備份,而你沒有,風險極大。

“之前從沒這麼關心過渠道是線上還是線下問題”,家住四川西昌的草莓種植戶趙思遠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常年都是直接拿給批發商,疫情下沒了批發商只能自己通過微信朋友圈賣貨,臨時搭起的渠道銷售效果並不好,一天少的時候才十多單。趙思遠無奈的說,因為量不大,以前都是圖方便直接拿給批發商,這次之後也在和本地的電商平臺加強聯繫。

有四川生鮮電商業內人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渠道結構或許迎來加速調整,以農戶為例,若9成渠道依靠批發商,僅1成依靠當地電商,無疑遇到疫情等突發情況問題嚴重。渠道結構上,上調本地自建渠道及線上銷售渠道比例可能成為更多農戶必選項之一。

留存:疫情持續時間 考驗成都新興生鮮電商韌性

每日優鮮增長負責人陳冕接受採訪中表示,採購、冷鏈物流運輸到C端消費者配送,生鮮企業之間最大差別就恰恰在於這個長鏈條的每一個環節的精細化管理。而這個長鏈條的每一個環節的精細化管理影響著每一個用戶的購買體驗,直接影響後期的用戶留存。

疫情之後如何保持用戶平臺使用習慣?買夠網掌門人鄒芸告訴記者,關鍵在於方便性和價格。此次疫情下,由基地直達社區模式極大降低中間物流成本,同時微信群接龍、團購等方式也催熱了社交電商屬性,她判斷未來社交電商、社群電商發展潛力較大。

但前提也是電商需苦練供應鏈內功,對於自身平臺而言,鄒芸表示首先是一對一對接更多優質基地,加強與物流企業配合。此外做好標準化,做更多有品牌附加值的產品也是進一步修煉內功的方向。

“市場究竟有多大?疫情持續多久不清楚,更多人是邊做邊看。”龍淼認為疫情持續時間也是近期快速成長的生鮮電商發展重要因素,龍淼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近年來生鮮電商門檻不高,發展並不順利,而疫情之下,紅利期將持續多久,參與的新興生鮮電商能否逐步站穩腳跟很重要。

四川:考驗不同模式中企業的判斷力和行動力

疫情終會結束,當用戶重新迴歸線下,生鮮電商究竟是否是曇花一現?

成都生鮮電商業內人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相對其他地區,成都生鮮市場反而優勢更多,一年四季生鮮和品種產量不間斷,每個時節都有不同的產品做支撐,可選擇類型多,像浦江生鮮農產品標準體系就有一定優勢。

記者注意到,由成都商報-紅星新聞全媒體平臺發起的《老闆們,一起扛》中小企業互助救濟活動上線第四天,就通過資源嫁接,2467個小區為蒲江春見開線上團購大門。由此可見,需求端打通情況下,上游供給端也需具備一定標準化優勢才能順暢運行。存活的關鍵不但在於需求端與供應端的配合,更考驗不同模式不同市場中企業的判斷力和行動力。

“這次疫情,帶給生鮮電商行業的,是機遇,也是挑戰。”俞慧認為,這個春節,客戶數和訂單量都大幅增長。但機會來臨的時候,每家是否做好了足夠的應對準備?不管是團隊管理、產品供應,還是客戶體驗,這段時間下來,終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

龍淼分析,成都和北上廣深家庭結構不同,北上廣深外來人口比重大,房價高壓力大,造就了更多的年輕三口之家,因此互聯網重度使用者要多於成都。而成都本地及附近城市人口占多數,小孩老人回程交通便利,環境文化相對適宜。再加之成都鮮活農產品品類繁多,食譜比北方更寬,老人更習慣走路逛街。綜上,龍淼的判斷是未來成都生鮮電商會有較大發展,但並非顛覆性。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社區團購展現出電商行業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將“人、貨、場”的交易模式推到極致。同時曹磊也指出,從目前的社區團購的市場情況來看,已經表現出高度同質化的特點,因此決定未來發展差異的因素,很可能就在於進場時間、團隊執行力以及背後的資本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