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記者手記·緬懷江學慶:如春風般溫暖的人,永遠的留在春風裡

楚天都市報記者 鄭晶晶

一大早得知江學慶主任去世的消息,感覺很不真實。印象中,他總是樂呵呵的,說話都帶著笑。去年11月,我還通過微信聯繫他,我說要去採訪、看望他,但怕他太忙。他在微信語音中還是笑呵呵的:“你來,我隨時有空。”

誰知還沒過多久,就得知了江主任病重的消息。跟他打過電話,關機。發過微信,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春節前,我發了祝福,元宵節,也獻上祈禱,可江主任還是去了。

還記得2017年五一前幾天,江主任因一段查房的視頻被老患者發在網上,而走紅網絡。單位安排我去報道,我第一次採訪他時,印象最深的是一口青山區特有的彎管子普通話,聊了一個小時,感覺如沐春風。得知我也是青山區人,他說:“你也是青山人,那我們蠻有緣咧,那你是我的個妹妹咧。”他笑了,我也笑了。

第一次採訪,最大的感受是他的聲音真的好聽,拿個分貝儀一測,總是在60分貝以內,這是讓人最舒服的音量,“60分貝暖醫”由此而來,於是便有了本報的一組“60分貝暖醫”的報道。“笑容滿面跟病人拉家常,輕言細語為患者說病情。”不知道有多少在甲乳外科住院的患者們,看到他來查房,聽他舉重若輕地把病情一談,手術方案一解釋,眼淚止住了,心結也開了。

他對病人總是沒脾氣,對部下卻是嚴格的,管理科室他有一套。他很注重職業禮儀,對科室醫生的言談舉止和穿著等小細節非常強調,他認為,對細節的觀察與把握,對於醫生判斷疾病並進行治療非常重要,必須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好,最終的治療效果才會更好。所以,他在日常管理會從各個方面來強化醫生的細節意識,如果科室醫務人員工作沒達到要求,他有時也會發脾氣。他總說,患者到醫院是希望把病看好,醫生得用專業技術技能回報患者。

2018年,江學慶主任得了中國醫師行業的最高獎——中國醫師獎。當時他獲獎後,我去門診採訪他,他正低頭開醫囑,白髮多了不少,原本比較飽滿的頭量,頭頂露出了一大塊頭皮,看著我,還是一臉笑,但笑容中帶著些許疲倦,“江主任每次看完門診,累得眼睛都睜不開,常常要坐半天才能起來。”負責江主任門診的楊老師說。

2019年年初,我應邀去參加他們科室的病友會,一位姓宋的老患者說,江主任好辛苦,每次我們去複查,看到門口人山人海的排隊的人,不忍讓江主任太受累,就找旁邊的他的下級醫生看。看到他時,我們總說‘江主任,你別太辛苦了,’他總是呵呵地笑道,患者不容易,自己能多幫一點就幫一點。”

他是好醫生,時間都奉獻給了患者,陪伴家人的時間卻少之又少。今天一早,我再次撥打了江學慶主任的電話,竟然通了,是他的女兒接的。2017年我在他家中採訪他時,他的女兒挺著大肚子,就要生產,江主任的夫人溫婉賢惠,當時江主任夫妻倆還親自下廚炒菜……往事歷歷在目。

我和他的女兒在電話談起往事,兩人的眼淚都止不住地流,這個時候,能用這樣的方式陪伴她,我感覺到慶幸。讓我心想最深的,是她對父親的評價,“他平時都沒什麼時間陪我們,他總說忙,把時間都給了患者,把我們都排在後面。如今去世了,也沒留下一句話。”這讓她感到無比傷心、遺憾。

她也說起,父親陪伴自己最多的、讓自己最快樂時光,還是自己14歲時,那年父親去美國進修,她和媽媽去探望,每週末都去郊遊、野炊……舊日時光不再重來。

當我問她,如果可以,最想跟父親說什麼時,她停頓了一下,再次哽咽了:“雖然爸爸都沒什麼時間陪我和媽媽,雖然我有時一兩個月才能見他一面,但父親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我剛工作時不太自信,父親每次都開導我,鼓勵我‘一定可以的’,他還總跟我說‘怕什麼,你還有爸爸呢!’爸爸給了我很多力量,如果他還能聽到,我最想告訴他,我很愛你,爸爸……”

長歌當哭!如今,疫情還在繼續,心中的悲傷,願用愛和祝福來作註解。

如春風般溫暖的江主任,永遠地留在春風裡。願千千萬萬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都能平安凱旋,早日和家人團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