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虛君政治:白帝託孤和《出師表》,是後劉備時代蜀漢的權力安排

17世紀英格蘭光榮革命之後,以議會為主導授權內閣總理或首相行使行政權力,並保留英國國王,創立了一種“君主立憲”的近現代國家政體。

它是古老的封建君主制與近現代民主政體相互妥協的結果,保留的君主一般“統而不治”“虛君政治”,僅作為國家的象徵和代表而存在,不具有實際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

而1800年前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在開國君主劉備因為猇亭大敗(223年)憂鬱而死之後,丞相諸葛亮受遺命輔政後主劉禪,之後蜀漢的政治運作和權力格局與“君主立憲”的“虛君政治”有著驚人的相似。

劉禪當時的處境,幾乎與“君主立憲”制度下的國王一樣,成為蜀漢政權的象徵。而實際上的行政權力,幾乎都操之在丞相諸葛亮手中。諸葛亮之後的蔣琬、費禕執政時期,蜀漢政權的權力格局也相差無幾

但古往今來卻幾乎沒有人因此而將諸葛亮等視為權臣,沒有像評價霍光、曹操等人一般去指責諸葛亮弄權欺主。相反人們習慣性地把諸葛亮看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代賢相,也把劉禪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視為一種良性典範而大肆褒揚。

箇中緣由和奧妙其實就在於,劉禪和蜀漢朝廷上下都接受了“虛君政治”的權力安排。而這一權力安排方案正是先君劉備和諸葛亮二人共同妥協制定的,先以託孤的方式賦予其合法性,再以《出師表》的方式公之於眾來固定化

虛君政治:白帝託孤和《出師表》,是後劉備時代蜀漢的權力安排

蜀漢丞相諸葛亮


【一】白帝託孤孕育了蜀漢“虛君政治”體制,也賦予“虛君政治”以合法性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以為關羽復仇為名舉大軍攻東吳,卻不幸大敗於猇亭,差一點全軍覆沒。狼狽逃回永安(今重慶奉節)白帝城的劉備,悲憤鬱悶羞愧交織在一起,最終病死在那裡。

彌留之際,劉備特地把反對他出兵的諸葛亮從成都召至榻前,叮囑後事、託以軍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託孤”。

而託孤內容有三:一是對諸葛亮交代後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二是給成都的劉禪下詔,叮囑他從此以後必須以父禮事諸葛亮,“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是叮囑隨侍身邊的魯王劉永,再次強調以父禮事諸葛亮,並點明劉禪、劉永兄弟與諸葛亮的“共事”關係,“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①“不孤而託”,老練的劉備定調“虛君政治”

所謂“託孤”,是指君王將逝之時,繼位的嗣子幼小無法處理政務,不得已託大臣掌握實際最高權力,以保證國祚不斷、政權連續。如周公輔成王,呂不韋輔嬴政,霍光輔漢昭帝等。

當時的劉禪已經年滿十七歲,完全就是個成年人,按照常理根本就不需要劉備找一個大臣來託孤的。但劉備仍然選擇讓已經成年的兒子當“傀儡”,而讓毫無血緣關係的諸葛亮執掌大權,不得不說白帝託孤是一次奇怪的“不孤而託”。

再者按照正常的託孤程序而言,既然要“託孤”就應當有“歸政”,不然就無法保證封建君主家天下的延續,歷史上因此而發生流血衝突的比比皆是。歷經世事的劉備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卻絕口不提歸政之事,反而說出允許諸葛亮自行廢立的話來。

如此奇怪的白帝託孤,看似完全違背了君臣綱常和“家天下”的準則和傳統,實際上卻深埋著劉備對蜀漢政權延續的周全考量,那就是劉備為劉禪和諸葛亮和平共處而設計的“虛君政治”。


虛君政治:白帝託孤和《出師表》,是後劉備時代蜀漢的權力安排

白帝託孤


②“虛君政治”雖說無奈,卻是最佳選擇

對於白帝託孤,明末清初王夫之的一番議論可以說點出了關鍵,“先主之任諸葛,而諸葛受任紛爭之世,而後主不足有為也。兩俱弗獲,已而各盡其心耳。先主不能捨後主別有所立,則不能不一委諸葛亮以一後主之心。”

也就是說,在三國鼎立的態勢之下,魏蜀吳之間的鬥智角力容不得一點馬虎大意,需要有能力、有意志的人來保證政權的延續和發展。

而劉備深知起子劉禪是個庸人,在亂世不僅不能成事,而且身死國亡也是分分鐘的事情。反觀諸葛亮,一路跟隨劉備,能力出眾自不必說,個人品性和志向也幾乎無可挑剔。因此,劉備在病榻之前才會做出一反常態的權力安排,讓劉禪與諸葛亮從傳統的君臣尊卑關係,轉變為“虛君政治”下的“共事”關係。

劉備選擇“虛君政治”,當然是迫不得已的一種妥協,但也不失為權衡利弊之後的最佳選擇。至於後果如何,只有留待事實檢驗了。

對於後劉備時代的蜀漢政權,先帝的遺命具有最高權威,必須不折不扣付諸實施,“虛君政治”的合法性也會因此得到保證。所以,後來諸葛亮上《出師表》時,才會動輒“先帝”達到13次之多,也就是為了強調他的丞相權力合法性來自先帝。

虛君政治:白帝託孤和《出師表》,是後劉備時代蜀漢的權力安排

蜀漢昭烈帝劉備


【二】“虛君政治”下權力分配和運作的具體方案,需要透過《出師表》的形式公開和固化

諸葛亮執掌蜀漢政權後,首先修復與東吳的聯盟關係,接著親自率兵南征平定西南邊境的叛亂,蜀國因此“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諸葛亮“乃治戎講武,以侯大舉”,全力準備北伐。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親率諸軍北駐漢中時向後主劉禪上表言事,即後世所謂《出師表》。

諸葛亮精明務實、不講求虛禮,在北伐付諸行動的關鍵之際,鄭重地向劉禪奉上《出師表》。可以想見絕不僅是為了表達忠心,也並非要對劉禪做出單純的道德說教。而是將醞釀多時的蜀漢權力分配和運作的具體方案,以上表這樣一種公開的方式,向劉禪和內外臣工和盤托出。

在白帝託孤四年之後,先主劉備雖然確定了“虛君政治”的原則,但是已經成年的劉禪可能未必就會乖巧順從,宮廷內外、朝廷上下也不一定清楚。同時,具體的權力分配和運行方式也不明確,無疑會帶來諸多不必要的困擾和質疑,影響蜀漢君臣的和諧關係以及政權的運行。

因此,諸葛亮選擇以一種近乎公開的方式,把本來只是一種默契或者約定俗成的東西,用白紙黑字的表章來加以固定化,不得不說是一著妙棋

通過上表,向蜀漢整個政壇宣佈大後方重要機構的權力分配與人事安排,明確各自的職能和運行準則,以保證蜀漢的政局穩定,從而有力地支援前方的戰事。


虛君政治:白帝託孤和《出師表》,是後劉備時代蜀漢的權力安排

出師表

【三】劉禪作為成年之君,難免對自己擺設的位置有情緒,需要規勸

《出師表》開篇不久就規勸劉禪,“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乍一看“妄自菲薄”和“塞忠諫之路”似乎是矛盾的,如果一個皇帝看不起自己,那麼他在臣下看來就不會有什麼正形和威儀,臣下就會敢於對這個皇帝議論紛紛,所謂的“忠諫之路”應該很暢通無阻才符合邏輯。

相反,一個皇帝如若威福自操、任性妄為,臣下才會因此驚懼萬分,不敢出聲,才會“塞忠諫之路”。

而《表》中所言的邏輯,要如何才解釋的通呢?不妨做一個推斷,作為成年君主的劉禪,因為先帝和丞相達成的妥協而事實上成了一個擺設,心中或許多少總有一些不甘心或不情願。然而他又無可奈何,只有選擇一種看似很無理的方式進行情緒宣洩,那就是諸葛亮所說的“妄自菲薄”,用作賤自己來發洩不滿。

發洩難免會將矛頭指向丞相諸葛亮,久而久之皇帝的心思就會從宮廷流向朝堂,再傳向民間。一旦形成輿論趨勢,劉備和諸葛亮好不容易達成的方案,勢必會因為反對聲浪而遭受質疑,進而引發包括皇帝劉禪在內的反對行動。這樣的後果,很有可能就是諸葛亮身敗名裂,蜀漢政權加速土崩瓦解。

諸葛亮顯然不會允許這樣的局面出現,因此開篇就抬出先帝劉備,並以此名義給劉禪上上思想課。

而在《表》末,諸葛亮進一步要求劉禪“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意思就是要善於自處,為自身考慮要聽得進勸諫,好好回憶並牢牢記住先帝的遺詔說了些什麼。

劉禪讀到這裡,劉備在白帝城對著諸葛亮說的“可輔”、“可取”的聲音恐怕就會在耳邊想起。這是諸葛亮攤出的底牌,也是對劉禪最嚴厲的警告,目的就在於保住劉備當初定下的“虛君政治”。


虛君政治:白帝託孤和《出師表》,是後劉備時代蜀漢的權力安排

後主劉禪


【四】在皇宮內庭、城中軍隊兩處關鍵位置,需要可靠的人事安排來保證對劉禪的規範

對劉禪在言語上提出了勸諫之後,緊接著就要有具體的權力和人事來規範劉禪的行為。

蜀漢的權力格局集中在皇帝劉禪的宮中,以及丞相諸葛亮的府中。而按照“虛君政治”的安排,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依然掌握在諸葛亮手中,因此無需贅言。真正需要安排和規範的,是劉禪的宮中

諸葛亮提出的要求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意思就是劉禪皇宮之內的事務,也不能自外於國家法律,應當與丞相府一樣,接受諸葛亮的約束。這是權力的再一次分配,將皇宮內務一併納入管理。

而約束和管理靠的是掌握宮中的人事安排,《表》中提到侍中董允、將軍向寵,就是諸葛亮能否實現宮府一體化管理的關鍵。對於董允,諸葛亮要求劉禪“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等於宣佈宮中的一切權力歸董允等人實際掌管

在虛君政治下,宮中並無太多權力,而最經常要辦的“事”是什麼呢?就是根據“府中”的意圖和決定發佈詔令,履行法定的“批准”手續。因此董允等人的中心任務就是“制約”、規勸劉禪與丞相府能夠相互協調配合。

防止皇帝身邊集結不利於丞相府的勢力,防止有人從中作梗,構成對諸葛亮行駛權力的潛在威脅,防止劉禪主動或被動地破壞“虛君政治”模式。

而關於“營中”之事,也就是成都城中護衛軍隊的調動管理事宜,劉禪同樣需要諮詢時任中部督的將軍向寵,“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其實軍隊中的日常事務,與身為皇帝的劉禪沒有什麼關係。而有關係的則只可能是關係到軍隊將領任命、軍隊調動等重大事項。

諸葛亮對劉禪的要求,實際上是告訴劉禪,不能隨便在軍中安插人事,也不能隨意調動軍隊,為的就是防止劉禪一時情緒上來做出對丞相府不利的事情。

在對宮中、營中的人事安排和權力歸屬作了交待之後,更重要的就是讓劉禪切實執行。應當對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人“親之信之”,不能重蹈依靠小人宦官、迫害忠良大臣的覆轍,阻撓董允等“貞亮死節”之臣行使權力,不要成為桓、靈那樣令人“嘆息痛恨”的皇帝。

虛君政治:白帝託孤和《出師表》,是後劉備時代蜀漢的權力安排

諸葛亮


結語

一個政權,尤其是蜀漢這樣的政權,強敵環伺之下生存危機才是最大的矛盾。因此,以劉備之老練,在現實情形中也不得不與諸葛亮妥協,選擇“虛君政治”這樣看似違背封建君臣倫理,而實則卻又最能維持蜀漢生存的方式。

《出師表》作為對“虛君政治”的具體權力分配和人事安排,無論從字面意思還是深層含義來看,都遠不是那麼溫情脈脈。但有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諸葛亮終其一生都是劉備父子的忠臣,也難怪古往今來多少人對其推崇備至。他雖然大權在握十餘年,卻始終潔身自好,不稱王、不結私黨、不貪錢財、不為子孫謀私利,也最終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