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今天的人还需要历史吗?这是很多年轻人的发问。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历史无非是过去已经发生的故事之汇集。今天的人读它只不过是有需求罢了,至于专业去学习这门学科很多人会拒绝。因为就实际来说一个年轻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攻读历史,比起投身于一门技术学科所获得的收益差距非常之大。

比如同样是大学毕业,一个学习计算机编程的学生要比历史专业的人好找工作,工资待遇等方面也是要强很多的。在专业就业率排行榜上,排在前面的几乎都是应用技术类的,往后看就全是文史哲相关专业了,再加上很多人持有虚无主义的观念,他们不仅怀疑历史到底有没意义,甚至直接否定其全部价值。

本期内容,我们重新思考历史的意义,重新构建对历史的认识,回答五个大问题:什么是历史?何谓历史的意义?历史学家究竟在干什么?现代文明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们为什么不喜欢学历史?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历史这个词怎么来的?

什么是历史学?分析研究人类社会以往发生的所有事情的学问就叫做历史学。我们天天在网上和电视上看到的最近发生的事情不能叫历史,这都叫新闻和资讯,哪怕是昨天的新闻也不是历史。因为现在和过去有一个相对性,昨天发生的事情在时间上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多数时候它还具有时效性,所以更确切还得叫做新闻。但是一个月、一年之前的事就不能再叫做新闻了,失去了时效性的就是过去的历史。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究其词源,“历”,繁体作“歷”,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历,过也,传也。比如历法,历官就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人从“历”字繁体的字形看,这个象形字描绘的是人穿过一片丛林,这个很确切的能表示时间经历,因为你不可能瞬间穿越一片丛林,而过去的人类还没有完全进入农业文明,所以这个具象化的表述是非常贴切,这叫“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一种具象思维的简述,因为古人没有逻辑和理性,只有简单的具象因果链条去思维。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史”,上图是“史”的篆文。《说文解字》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保持中正(客观有原则)的态度用右手记事。王国维在他的那本书《释史》中讲到史的字形:手持簿书之人,原文说:“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也就是史官。在早期的国家机构中,历官与史官本属两个不同系统,但往往是兼任的,毕竟有文化的人不多。在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史”也常常被引伸为由史官所编写的文献,即史书,例如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说文解字——许慎

也就是说历史最开始不是一回事,将“历”与“史”两字组合起来构成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历史”一词,其实是近代民国学者借日语翻译或叫引用而来的,我们现在的很多词都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翻译西方的词语,比如哲学这个词,很多翻译的非常准确。至今我们一直在用,相反我们自己翻译的有些词造成后世的误用。比如封建这个词,当时那些学者要和苏联马克思理论里的那套配对,找了这么一个词,因为当时西方是类似我们周朝时期的封分,但问题是中国自周秦之变之后,社会早已经大转型了,那叫帝制集权时代,所以才叫秦始皇。可是就这个翻译错误造成至今多少年轻人以为民国以前的历史全是封建,批判那些迂腐保守的人也称封建思想。

人类历史意识和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发明文字的重要性

我们总以为已发生的事情是历史,其实不对。说到历史,我们常常会用到另外一个基本概念,就是“文明史”。什么是“文明史”呢?有一个对应的词语叫做“史前史”,从理论上讲,那时候人类还没有“历史”。当然史前时期人类早已形成,也应该有历史,即便是自然界动物界也有它的过去,也有历史。

但这都不是人类的“文明史”,我们所说的历史特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史:特指人类发明了文字、开始用文字记录我们的社会活动以后的历史。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文字出现人类才有历史?史前时代早已有了原始人类社会,难道不算吗?其实,并不是当人类发明了文字才可以记录咱们的历史活动和故事所以叫历史,而是因为以文字记录历史活动的这个过程才能促使人类形成明确的历史意识。

任何一种动物都会有记忆,人类就是动物。古老的原始氏族社会,他们到了晚上没事干,不像现在有手机有电视,周围有野兽也为取暖,他们会点燃一堆篝火然后一大群人围着,年轻的听年长的人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个氏族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传授一下经验技巧等等,比如说什么什么植物不能吃,吃了舌头会肿大,老者向年轻的人描述一番。这就是这个氏族的共有的历史记忆,大家一听都就知道了,它是可以传下来的,但是不通过文字。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老人讲故事

首先那些故事可能是那个长者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是他听老人或者周围人讲的故事,人和动物一样最开始肯定是靠说话去交流的,尽管这个说话不是咱们现在的文字,可能就是哦哦啊啊表一个意思,语言是思想的符号思想是要通过语言去表达的,文字是后来才有的

后来会有一些图腾和一些象形文字、崇拜意识等的出现,其实这位老人讲的已经不是他个人的记忆了,而应该归为“集体性的记忆”,这其中不只是他自己的个人经历,还有流传下来的故事以及教授一些生存技巧和习惯。而且经过他的讲故事,他个人的一些记忆被氏族里其他成员听了后记住了,个人记忆也就被纳入了集体记忆,大家就可以共享了,互相之间就可以交流并且传下来了,成为一个氏族部落的宝贵财富。

虽然当时还没有文字的记载,可能仅有些简单象形图画,比如动物外形,人类的这种记忆经过口耳相传,从个体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也就是说人类有办法把信息留存下来,比如刻在洞穴墙壁上,这已经比较复杂了,不是动物能做到的。

其他动物是无法做到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生存经验,他们无法思考总结和归纳,因而无法将其以经验和信息记录下来留给后代,只有人类可以。

它们的社会是没有这个环节的,因为它们没办法做到,你看BBC纪录片里,它们的子代和母亲是通过肢体语言去学习成长的,雄性之间互相梳理毛发是示好,但是它们绝对不会坐在一起讲故事听故事,这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动物依靠本能生存,非常强大,比如蜜蜂的蜂巢,蚂蚁的洞穴,蝙蝠的捕猎,其他动物的嗅觉听觉异常灵敏,尽管它有个体记忆,但那东西最后仅是雌性教授给子代的生存技巧。

黑猩猩也会有记忆,但它们的记忆只能是个体性的,不能进化到集体记忆然后一代一代的通过故事传下来。动物的某些记忆会形成一种本能,或者说环境改变了后,它们也做了适应性的调整这也是个体性然后传递给下一代,但是,它们无论如何不可能在集体记忆基础之上,形成一种思辨性的历史意识

又引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历史意识呢?就是思考和选择,我现在写的这篇文章,肯定是要表达我的思考,不然的话人人都不用去读文章和书籍了,直接拿一本新华字典就可以了,所以说文字被发明之后,文字组合之后的讲述,这就叫有意识的记录,这种记录在某某种层面来看就是一种历史。你写日记肯定不会把所有信息一股脑的写进去,你只会是写你现在思考后的内容,比如:今天学了一篇课文,收获了很多感悟,此刻将其记录下来。这反映什么?反映着你对已发生事情的一种理性思考,这个就算是历史意识,你选择性的记录了你身上发生了的事情。

所以不是文字发明就是历史的开始,而是自从人们有了理性的历史意识,人类的文明史才算开始。在动物世界是不存在这个的,因为动物没有对自然和事物发展变化现象与本质的思考和认识。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兵马俑

历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意义


(一)历史其实就是故事—第一阶段:叙述史学

东西方历史学的发展有一些共性

最初都是从讲故事出发的,人其实就是个故事动物,最早的内容都是通过故事延展的,比如大多民间的历史都是以传说和神话的方式传下来的,官方是没有这些东西的。这就是所谓历史学的叙述性,它是历史学最突出的特征。最初所有民族的史学都是这么发生并且发展起来的。

所以,全部人类的史学发展第一个阶段就是叙述史学。老人们为什么要讲那些故事呢?除了觉得它有意思之外,还想下一代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益处,一些教训,一些经验,人类利用这一办法实现我们对自然理解的经验累积,这样一来,种族内最有经验的人不会因为他死去了,经验也随之消失,而是一代一代的人都能累积。当然了这“益处”最初落实在道德的层面上。这就是历史学最初的道德性,人们之所以希望这样的东西出现,是要告诉后代,不要随便乱尝试,一定要听前人的经验教训,然后逐步发展成了禁忌和规定,还有就是道德的形成。早期人类希望利用历史故事实现一些道德功能,目的还是为了种族的繁衍。


(二)历史的道德和警示作用—第二阶段:道德史学

孟子说过一句话:“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个话里讲乱臣贼子因为害怕自己做的坏事被史书记录下来,所以在行为上会被无形的约束,担心在历史上留下骂名,所以那时候规定君王不能胁迫史官去乱写,并且不能轻易处罚史官,如果一个皇帝敢动某个史官,其他写历史的人自然对皇帝不会有好话,所以皇帝也不敢轻易动他们。另外汉朝时期写的史书多数都在批判秦始皇和纣王,但其实那些事情都是汉武帝干的,可是这些人不能直接骂皇帝,于是以这样的方式警示汉武帝,意思是:你看看,他们干这些事情造成王朝覆灭,真是可悲啊。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汉武帝

汉武帝一看这个事情不是自己正在干的么?可能就会有收敛,这是那帮写历史的人希望历史起到一定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约束,但结果是后世的人全部误解了秦始皇和纣王.....包括汉朝写的很多经书等内容,都是加上了很多个人主观的内容在里面,当然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理性思考,比如贾谊的《过秦论》,汉朝在那个时期扮演的角色叫做“拾遗校勘”,也就是把文化、历史和经典找回并且整理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这就是一种历史的继承,这个继承的作用之一就是希望后世能够记住教训,代表作就是贾谊的《过秦论》,论秦制度的利弊,检讨秦朝施政的过错,这是使得汉朝四百年稳定的文化和历史作用。还有一个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这么重要?不是他写的多么好,而是司马迁给中国人定了老祖宗,“炎黄子孙”是从这里开始和确定的。还有很多比如班固的《汉书》.......所以秦朝开启帝制,汉朝开启文化和历史大格局,这叫秦汉历史。也就是为什么叫汉字、汉文化、汉人的原因。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三)汤武革命辩论—第三阶段:资治史学

汉景帝有一次搞了个朝堂辩论,说汤武革命,推翻商纣这事。百官中有人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商汤、周武王都是弑君篡位。弑君篡位就是大逆不道。因此,他们不能算作秉承天命而继承王位的真命天子。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立刻有人反驳他说:桀、纣暴虐,天下人心归向汤、武。汤、武顺应民心杀了桀、纣。这难道不是秉承天意吗?这人的观点是:天命照顾民意.民意就是天命。

对方立马予以辩驳,而且采用了时下正流行的一个理论:帽子再破,必须戴在头上;鞋子再新,应该穿在脚下。也就是孔子说的“正名”。意思是:桀、纣虽然无道,但他们是君王,居上位。汤、武纵然圣明,但属于臣子,居下位。君王有错,做臣子的应该进谏——这是做臣子的本分。他们通过进谏,使君王改正错误,而不应陔弑君篡位。

对方驳斥:帽子太破旧,就应该被扔掉。如果按照你说的“鞋帽理论“,那么高祖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位。难道就是把鞋子戴在头上,把帽子踩在了脚下,也是大逆不道吗?!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两人争论,汉景帝坐在一边听着,起初觉得挺有意思,好玩。缺没料到话题突然扯到了自己的祖宗,并且扯到了汉朝的统治合法性商,且二人出言如此尖锐,汉景帝立刻阻拦说:“停止你们的辩论!”

然后,他说:“各位啊,吃马肉不吃马肝,不能说没有尝到马肉的味道。论学问不涉及汤、武受命于天,没有谁会说你们不懂学问!”,争的面红耳赤的两派立刻明白自己说过火了,但是汉景帝这么一个通俗的比喻要他们停下来,却也没有惩罚他们。倒也是算作幸运。

从这例子中,我们看得出来历史的重要性。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一句话,记录在《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宋朝时期,当时国家设置了随时记录君王的一言一行与国家大事甚至专门还有太监记录很详细的皇帝与妃子行房事的官宦,也叫史官。当时为什么要设立史官这样一个机构呢?

是因为统治者觉得历史有用,可以从中了解历史经验和教训,帮助君王得到一些管理国家的学问,记载房事关乎皇子的妈妈是谁,因为那关乎国家之命脉所以也是国家大事。所以北宋时期我们能看到司马国光的《资治通鉴》,那就是给皇帝看的。所谓“资治”。“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于后世者也”。这可以说是历史学的政治功能。


(四)历史的科学性,客观与理性—第四阶段:科学史学

到近现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历史学也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现在什么都讲究科学化,你卖个水果你不用科学的方法说出个所以然,都没人买你的水果。受科学主义影响,现在历史都要强调客观性。在西方史学界,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著名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1795年-1886年)。兰克特别强调历史研究要客观,强调它的科学化。兰克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弄清历史事实,因为历史资料是客观的,而历史学家减少主观偏见去客观解读这些历史资料,就能够达到发现历史真相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认为,弄清历史事实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从19世纪起,从兰克到马克思,历史学一直是在受科学主义的影响,也就是到了下一个阶段:科学史学阶段。

客观是否存在?—历史的科学性

尽管我们说客观不存在,因为你一旦通过你的先验感知去观察,眼睛鼻子耳朵等,那就是主观,哪里来的客观呢?所以他们所谓的历史客观的意思是,尽可能少加个人的偏见和情绪,寻求多元的解释,不掩盖其弊处也不过分宣扬其益处,所以我们口中的客观就是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观点和解释,而不是一边倒,其实所谓的“中庸”也是在说这个。

包伟民教授认为:史学研究总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性的,即便是以发现历史客观规律相标榜的科学史观,也不能例外。史学的这种特质,不免会到影响它的具体研究过程。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包伟民教授——历史学家

历史学和历史文学之间的差别

历史是观念中的历史,但历史学试图找到真相

我们之所以说历史是观念中的历史,人物是观念中的人物是因为,历史是按照时间线正向往后发展的,而人类去理解历史却是倒着理解的,这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我们对历史是一种印象和观念结合的产物,比如你对曹操的认知,其实并不是真实的曹操。但是历史学家们试图找到真相。这就是大众和历史学家们的区别。

我们接受历史大致是有三个途径:

  • 经由大众传媒或者图书传播的各种通俗历史知识;
  • 中学历史书本课程教学;
  • 大学专业的历史课程教学;

通俗历史知识传播是不能当真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清宫剧等各类电视剧,穿越剧。哪怕是再尊重历史,它里面也必须得有改编的,或者你要知道穿越这事情本来就不能具备所谓的客观和理性。而很多的制作方其实说白了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展现历史,只是套用熟悉的历史框架罢了,但不可将其当做还原历史。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也就是说目前社会上流通的历史读物和影视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都不是历史著作或者历史还原作品,而是历史文学作品,而有些甚至连历史文学都算不上,是一种新出现的类型,比如玄幻穿越剧等,那就是因为它们没有达到在逻辑上追求历史的客观性这个最低要求。这些书对大众普及和传播是有着非常不错的效应,通俗易懂还有趣,故事化,演义化了。但是这应当归于历史文学小说类和相关影视的范畴,它有他的传播功劳。

我当然绝没有贬低这些存在的意思,实际上那些历史读物多数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仙剑奇侠传等。但是咱们得有清晰的认识,历史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这是两回事。是不矛盾的存在,只要我们分清楚就行,因为历史文学作品就是靠历史研究者和历史著作为根基去进行的创作。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我讲这个话题的意思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历史著作和历史文学是不同的,区别就在这里。你可以发挥想象,但必须向读者和观众说明这只是想象,到此为止,不能超越,这是历史学的底线。不然会有很多人误解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也就是我刚才说的观念中的历史。就好比科幻和科学,科幻是基于现有理论和知识体系为基础去进行合理想象的文学创作,但那仅是想象而不是科学。如果不加以说明,很多人就以为科幻里面的就是真实的物理学。

为什么说要在逻辑上追求客观性呢,那就是你得有依据,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依据就是历史资料,比如考古的证据,也就是论据。所以我们有一个词叫做“有信史”,也就是得有考古证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论据做出符合逻辑的解释,学界里不同门派甚至有不同的历史考究方法,比如顾颉刚的疑古学派或者叫古史辨派,王国维的“二重论据法”等,每一位史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研究的东西也是和议题的兴趣是挂钩的,有时候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加入主观因素造成误读,谁都会犯错,但无论如何,真正的历史学是绝不能脱离资料和论据的。

脱离了论据,那你所说的就是文学不是历史了。历史学和文学之间关键的差别就在这里。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良渚文化考古发现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

默默无闻的是那些历史研究者,而光鲜亮丽的是那些读着研究者的资料进行文学创作的人。我们很好奇真正的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翻故纸堆”和“拾遗校勘”。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陈寅恪先生

所以历史学在普通人看来往往是无趣的,不仅是因为枯燥乏味寻根问据,普通人就算想研究哪里来材料可以研究呢?比如刚才说的许慎的《说文解字》,要知道里面很多都是错的,因为他那时候的甲骨文有限,古人绝不做丧良心之举,是不会去挖坟考古的,我不是说现在考古是缺德,而是现在我们人太多,生存环境紧张,又有地下工程之类的,所以要保护文物,然后考古。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现在我们有了考古出来的甲骨文、金文可以看到很多最原始的证据表明,许慎说错了,可是普通人只能靠一些书籍甚至是百度百科来找证据去推断历史,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我们只能靠他们的研究来进一步再分析。所以这是历史学家们的功劳。

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历史?与老师和教育方式有关

除此之外,中学历史教学就可能是我们接受历史最为广泛的一个途径了。只是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可以说,年轻人疏远历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种不尽人意的中学历史教学所造成的。话说大点,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大部分领导在思想认识与制度规定方面存在着种种缺陷之外,中学历史教学最令人遗憾的就是以灌输现成的知识为主要目标,俗称填鸭式教学。

而且灌输的还常常是过时的、陈旧的错误的历史知识,尽管最近有几项改革还是可以赞扬的,比如去掉地动仪等,这是当初为了找回文化自信的一个产物,你看看,一个错误的改正,我都居然要赞扬一下。

要知道历史它是活泼的,它绝对不是死的东西,历史是活的,在开启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大有作为的历史教学,却变成了一味的死记硬背。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我见过的历史老师,大多都是PPT照读,他不会和你真正进行互动,只是简单提问学生回答,我弟弟回来问我,教科书里对太平天国的那段是让他存疑的,可是老师告诉他,你只管考试,想这些都没用,尽管从升学角度来看,老师是好意,但是,你可能扼杀掉了一个未来历史系的大牛。历史从来都是中学生们头疼的一门课,与地理政治并称三要命。

这是冤枉了历史啊,历史变成了背诵记忆,然后会背诵记忆的人加上一点点的理解就开始忽悠没有背诵记忆的人,所以我说人只有两个状态,忽悠别人与被忽悠的状态中,没有几个人去追本溯源。没有几个人去真正读懂经典。多记诵一些历史知识绝非历史教学的本意。可历史本该是最有意思的学科,为什么?因为人就是个故事动物、历史动物。

不止是历史学科,我从没有听到语文老师或者历史老师或者英语老师给我们讲过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这样的课堂难道不好吗?

语文老师教写作文,所谓:龙头猪肚凤尾,无异于八股文,教学生不断的用举例子举例子,名人名言去论述自己的观点,这不是现代八股文这是什么?你讲现代汉语的语法逻辑,你又不教逻辑,教他们识别什么状语谓语宾语的,让他们一味的去套用,这不是可笑吗?语文老师使用现代汉语去教授文言文,应该去追本溯源深刻理解,你别看都是汉字,区别大了,在真正理解文化是什么语文是什么,通过你的讲授,让孩子真正懂得,那文言文就不是死记硬背了,写作文也不再是现在这个惨状了。

历史老师填鸭式灌输从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历史学的思维方法,为了政治正确为了升学率确实很难自由发挥,这一点我们要理解,但是如何具备趣味性,让学生们产生兴趣去主动探究,这可就找不出除了自身以外的理由了。

英语老师看似对英语了解的透透的,可是你想过没,你教的是中国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是截然不同的,现在还好,因为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逻辑结构是英语那来的,但是一个不懂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和区别的英语老师,怎么能教好真正会用英语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孩子呢?我们的英语题居然能难倒外国人,这可真是厉害喽。

你一定要明白,我不是在讽刺老师这个职业,而是我在强调老师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这个职业是一点不得马虎,一点不得胡来的,越是缺什么,什么越需要强调。


现代文明还需要历史吗?

大学生为什么少有选历史专业?

再说大学历史系专业,说到历史学,不得不提出一个更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现在社会上的人们常问的:学历史有什么“用”?尤其是将它作为一种“专业”来学习时,这个问题就会被更为尖锐地提出来。

我们在大学里学习历史到底是为了什么?纯粹说历史学的“用”,我认为它就是个精神的追求,人类自我认识的学问。一个民族,如果不是特别的功利主义,不是那么单纯追求物质利益,都会有一些精神的追求。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它们的出版物中比例最高的就是历史书籍,这是因为一个民族平均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民众探究人类文化精神的自觉性就越强,对史学或者神学的兴趣就会超过文学,比如《圣经》。

这一专业与职业之间的矛盾,是随着近代以来大学性质的转变而尖锐起来的。我们一直在谈,不要一直去追有用之学,这倒不是说我们不能太功利,只是告诉大家,所谓学以致用,是越来越难了,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无论是技术还是行业,寿命越来越短,我们一味只追求学当下看似非常实用的,那是在封闭自己。

要知道我们追求学以致用是要得到反馈的,比如学习要取得证书,你去考试,考过了固然是好事,但是考不过,没有得到反馈,那是对一般人的学习积极性的打击是很可怕的,甚至可能以后一辈子再不接触当时所学的了,我上学的时候,有些同学,每天努力到深夜,考试考不出来,即没了自信也变得消极了,反观那些考的比较好的,大多是自大骄傲,少部分是继续努力。

这说明什么?一味的追求学以致用是难持之以恒的,因为学以致用是经验法的归纳总结,是去实践检验脑海中的已知,这样单向线性的思维,是最容易让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越来越自满,越来越封闭,活在舒适区不能自拔,因为再接受新的东西对他脑海中的已知是不利的,你看看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是不是这样呢?

经验法在过去的时代是非常适用的,可是在当下在现代文明图景下,逼得我们不能只靠直观所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了,大多时候你得有逻辑,你得明白万千事物背后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像动物了,我们为了生存是要去接受科学思维,而不简单只用经验法,当然这绝不是诋毁经验法,人在以前都是靠直观去感受和认知世界的,但是科学来了。

我们知道,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神学院。神学院主要培养基督教教士,在欧洲中世纪,神学是包揽一切的学问,强调博学。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与科学革命的推进,大学慢慢变成了一个培养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中心。后来大学越来越普及,它又慢慢变成一个职业培训中心了。像历史学这样没有相应职业与之衔接的基础学科,生存就出现了困难。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我国目前大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习苏联设立起来的。苏联的大学专业设置与欧美不一样,当年苏联为了在工业化方面尽快赶上欧美,尽快培养各行各业的工程师,于是就将大学的专业设置得与社会上的职业完全相对应,彻底的实用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所面临的任务与当年苏联如出一辙,完全为应用服务的大学专业设置符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这也与我国传统的强调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相楔合。

实际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并不能归咎于大学教育,它是当前中国社会就业人口与就业机会之间的总体失衡造成的,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似乎要比其他人群更为敏感,政治压力之下,大学不得不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于是,大学的专业设置愈发走向应用主义,一些相当奇葩的专业开始在中国大学的专业目录里出现,基础学科——不管文科还是理学——日子也就愈发不好过了。

这些看法都相当了不起,但现实问题仍然存在,

那就是专业与职业之间的矛盾。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不太愿意支付为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的成本。我们可以选择不去走历史学这条路,但是我们万不可否定历史学的意义。现代文明更需要历史!中华民族更需要历史!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我写内容是跳出功利主义的“学以致用”旧传统的桎梏,以尽可能找更多证据去求真求实,不枯燥不乏味,但不过多演绎、以探索民族文化精神为终极目标,这是历史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尽管我是业余的。

相信看过李开元先生的《秦谜》那本书的人不少,那里面有句话:经过在历史世界中的多年游历,我深感历史在演变,人物在更替,不变的是人性,相通的是人情。不变的人性、相通的人情,是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过去的古人,现在之所以能够知晓过去的认知基础。历史就是人性那点事儿。


历史学家们在干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历史吗?学生为何不爱学历史

李开元教授

历史是永恒的谜,因为我们不能再回去。如果不能给你提供最准确的史实,将给你提供最合理的推测。 最准确的史实,是近于美的真;最合理的推测,是近于真的美,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历史是一个邪恶的老师,它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唯有自由人,才有资格和能力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什么是自由人?这很难定义,要知道我们一旦站队了,你就要为自己这一方的利益说话,你是不可能左右摇摆,古代真正能成“中庸”者,一只手就能数的清楚,也就是俗话说的好:屁股决定脑袋。你若不是自由人,敢说真话吗?如果你没有放弃对真相的追求,没有放弃对历史的抽丝剥茧、翻故纸堆、拾遗校勘,这时候,你应该庆幸,你是一个历史人,你是一个自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